提示

你是否要取消绑定(第三方名字)账号?

将该作品添加到专辑时,将从我的主页中隐藏
确认 取消
将该作品添加到专辑时,将从我的主页中隐藏
取消 确认

我们和《上海女子图鉴》的两位主创聊了聊

2018-06-19 17:43 发布 其他

《上海女子图鉴》收官,很多观众都被最后两集的温情深深打动。


自《东京女子图鉴》之后,聚焦都市女性的改编“图鉴”系列大热,同样是改编自《东京女子图鉴》,北京版和上海版却拍出了属于两座城市的不同气质,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


自开播以来,网络上不乏两部本土版图鉴之间的比较,孰优孰劣也众说纷纭,关于观众对作品的接受程度,作为创作者作何感想?在这部魔都女子图鉴完美收官之时,我们也请到了《上海女子图鉴》的主创,导演程亮(以下简称“程”)和副导演邓亮宏(以下简称“邓),和我们聊聊创作背后的故事。




接档《北图》,压力和取舍



如何看待改编“图鉴”系列的大热?


程:我觉得《东京女子图鉴》的一大特点是,它是一部直面都市女性欲望的剧。和日本版的女导演、编剧沟通的时候,她们也告诉我们,这部剧比较少见,因为作为一部都市女性剧,女主人公竟然不爱这个片子里出现的任何一个男性角色,而是更爱自己。


我认为这部剧的热度也反映了一种时代的趋势,女性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她们其实是很需要这样贴近自己生活的作品的,相应的书写她们的生活的影视作品,得到的社会反响也会多一些。我反而会觉得奇怪的是,为什么以前没有出现更多这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上海女子图鉴》前期剧本改编工作花了多长时间?如何针对上海自身的特点进行改编?


从接到案子到开拍,将近十个月的时间吧。这部剧我们设定的时间跨度是从2003年女主人公大学毕业到2018年她在上海立足,15年的时间,如何体现出时代的变迁,是改编的一大难点。


我们的主编剧王丹卿和团队的大部分成员都是上海人,都是一路在上海打拼过来的,也看到过很多外地来的朋友在上海打拼的经历,在其中也加入了很多真实的个人记忆,比如说当年的年轻人毕业后会去西服小店买西服的细节,外地青年对于上海甜口小菜的不适应,富有“老上海特色”的分手费等等,都是来自我们自身的一些观察和经历。


女主人公罗海燕在广告公司的工作经历,我们也请教了很多广告人。而剧中很多接近现在的生活细节则是从编剧团队中的90后成员中获取的,所以最终的影片既结合了八零后的记忆,也融合了九零后的感受。


是否介意《上海女子图鉴》被拿来与《北京女子图鉴》比较?相比《北图》,《上图》的差异在哪?优势在哪?


程:不介意,我觉得所有成功的翻拍,一是要把握原作的精髓,二是要形式上有所创新。《上海女子图鉴》有一个被网友归结为“AB剧”的特点,其实我自己不知道这个概念,但我个人觉得这就是一种超现实的想象,通过视听语言让角色进入一个臆想的时空,然后再突然退回来,这是我们使用得比较多的一种艺术手法。


邓:对,在《北京女子图鉴》中,经常会借助画外音将女主角的感受直接说出来,但《上海女子图鉴》几乎没有任何旁白,而是依靠传统叙事,把比较跳、比较飞的东西通过一种想象的方式呈现出来,给观众一种玩味的感觉。他们会突然惊一下,女主怎么会做这样的事?!不可能的,然后果然是个幻想,这是上海版的特色,也是我觉得很好玩的地方,但缺点就是不像北京版那样容易出金句。


程:因为我自己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出身,我们那一代的教学系统中是比较排斥画外音的,因为对初期的影像训练不利,配上旁白你就容易在画面上偷懒、在叙事上偷懒。其实多年打拼下来,现在我也没有那么绝对了,但是在这一部作品中我可能还是习惯性地避开了画外音的形式,选择相对冷门一些的方法。当然一切都是有利有弊的,这也导致我们这部剧对观众的要求比较高。


《上图》的热播是否让主创对现在的观众更有信心?


程:其实在开播的时候团队也一直在讨论,也可以说是互相勉励吧,要对现在的观众有信心。《上海女子图鉴》算是我们自己的作品中知名度比较高的,但也不得不承认它的受众是有限的,需要有一定职场经验才能产生共鸣。目前中国观众,尤其是网剧观众确实非常年轻,所以我们也理解为什么有些我们觉得制作质量很高的剧,或者是探讨的话题比较严肃的剧,会跟观众有距离。


但我觉得好的创作者一定会一分为二,一方面我们会希望作品能让更多人产生共鸣,另一方面也会从创作者本身的技艺出发,而非一味迎合观众。所以现在我们也是比较心平气和吧,我们的观众就是我们的目标受众,但这部分人群也就这么多了。


当上海的细腻遇上日本的严谨

每一个细节都独具匠心


和日本美术团队合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程:这部剧的美术是由《失乐园》的美术师小泽秀高先生担任的,可以说代表了业界比较高的水平。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对剧本的严格程度,希望导演对剧本的解释尽可能的详细。开拍前日方美术会把人物小传做得特别清楚,前期把每一个细节都落实到位,然后他们就可以去具体执行了,日本团队是很讨厌拍摄中间的变动的。但咱们中国的剧组有“飞单”这一说,每天晚上演员都会对剧本提出新的意见,各方面都随时在改,这种习惯上的差异本身也很有意思。


另一个感受是他们都非常敬业,日本团队有一句口头禅“时间不够了”,因为在中国拍戏时间是永远不够用的。跟他们的合作也让我对日文“监督”这个词,有了更深入的感受,“监督”有一种管理的意思,无论是美术监督还是造型监督,他们都是在“管理”自己的部门,而导演作为总的监督,就要管理所有的部门。在一个高度工业化的体系里,每个人都非常专业,这时对于导演来说,不是每一个部门都是你的专长,你只要做到一个英明的管理者就行了。


邓:对,日方的敬业精神很动人,看到他们那么努力,也让我们不禁会想,“一定要好好干”。创作都是相互感染的。 跟美术组对接的时候,日本组每次都会提供很棒的方案,每次都会问导演,“这场戏主题是什么?” 有时候连演员走位都会考虑到,非常周全仔细。记得有一场是严冰发布会,我记得很清楚,日方美术将场景设计成了“黑与白”的色调,美观优雅之余,也跟男主马上要背叛女主的情节贴合。


《上海女子图鉴》在视觉上明显区别于很多国产剧,被形容有种“电影感”,能否分享一下灯光、摄影的设计思路?


邓:这部戏的灯光不是那种亮堂的大平光,通常国产剧不管什么场景都会用一样的灯光处理,把所有人都拍得很靓丽,但《上海女子图鉴》的打光就比较写实,有时候甚至会显得有些暗。这就是电影摄影和电视剧摄影的一大区别,我们摄影师每次开拍前都会很用心地去挑选场景,每一个场景都会有独特的光线的感觉,所以我们也会根据场景的特性去找光源,也是赋予了场景一种灵魂吧。


另一点可能是因为有日方美术的参与,他们会在很前期的时候就跟摄影师灯光师去讨论场景,尽可能考虑把剧情的叙事性,这一段讲什么故事、每个人物的状态和心情都考虑进去,然后把各个部门都结合起来,从整体上给大家一种贴近角色的感觉,归根结底都是在帮助叙事


比如,那场教室里的激情戏,光影的关键词是雨,淅淅沥沥的雨水反光到人脸,虽然偏暗,但特别贴合剧情和人物的心境,观众也很看得起劲。


好几场车戏,看似没有什么剧情,其实是用窗外的光影说故事,光影关键词是欲望,将上海的繁华夜景和蓝色灯光高架融入,透过车窗和罗海燕的脸重叠,是她在职场每个关键蜕变阶段的心境写照。


音乐和音效处理上希望达到怎样的效果?具体是如何操作的?


邓:音乐上程导相当重视,片头片尾音乐和插曲都是专门定制,随着女主角的成长音乐也会有不同的主题变奏,初始刚毕业音乐偏纯情清新,初入职场音乐诙谐幽默,成熟后音乐更偏爵士和性感,每段曲子都是经过反复斟酌的


另外,上面提到过的这部剧“AB剧”的特点,也给声音创作营造了更广阔的空间,因为涉及到现实和幻想世界的差别,我们可以选择用更夸张一些的音效来制造反差。第八集罗海燕怒斥杨呈远的时候,我们用了阿肆的《kick ur ass》,营造出种解气的快感,接着啪一下戛然而止,回到现实,空气中一片尴尬的寂静,只有窗外雨声。这种音效反差是AB剧叙事的重要推助力。



这部剧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特点是从片头到彩蛋,甚至连植入都能感觉到经过精心设计,这个部分能否展开讲讲?


程:片头部分的考量是,我们希望让片头也参与到整个剧情叙事中来,而不是像传统国产剧那样,只把剧中人物像ppt那样罗列。在《上海女子图鉴》中,片头起到的作用一方面是气氛的渲染,一方面也交代了一些剧情。


片头选择用爵士乐配上现实场景的方式,金光闪闪夜幕中的静安寺、延安路高架桥上迷人的“魔都蓝”……我们拍摄了很多这样的空镜头,再和人物片段剪在一起,既把女主角的侧面反映出来,又不让观众看到她的全貌,保留了一些神秘感。可能视觉上更平实一些,但凸显了上海自身的迷离气质,我们不想用所谓的片头包装特效把它掩盖掉。


《上海女子图鉴》确实在彩蛋设计上下了很多心思,首先彩蛋也是一种类型剧中的重要表达方式,有时甚至可能参与到剧情中最强的反转,另外也是考虑到现在观众对彩蛋的偏好,我们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去创造“彩蛋”。应平台的要求,两部图鉴系列有一个互相呼应的彩蛋,互相给对方写一个剧本,让对方来拍,北京版中出现了一个上海的角色,就是我们的女主角罗海燕,相应的我们也做了一个上海版中的回应,通过这种方式让两个世界相连。另外,《上海女子图鉴》的最后两集里,我们也安排了一个“彩蛋”,把所有的人物都做了一个总的交代,形成一个完美的收尾,可能很多人还没有看过,就先不剧透了。


关于植入,我觉得植入比较好的一个境界是产品能够直接参与到剧情中去,而不是为了出现商品强行填进去的信息,所以我们在写剧本的时候就想好了植入出现的点。比如《上海女子图鉴》中有个植入产品是一个小游戏,我们的角色是一个程序员,那么我们安排角色在向女主角表白的时候做了一个更幼稚版本的游戏,这样剧情上可能会更有意思,而且也成功地加入了客户的产品。


后来我从弹幕上来看,演到这个桥段的时候,观众还是被那种浪漫打动了,那我觉得这个植入还是比较成功的。其实我个人是不大排斥植入这个事情的。我甚至会觉得,一个剧如果能有像样的商品、比较主流的商品来植入的话,可能是挺有份儿的一件事情,我并不拒绝,但植入方式一定要有创意。


两座城市,两种气质


作为主创,如何看待上海、北京两座城市的不同气质?


程:我觉得我挺幸运的,在北京和上海都有过生活工作的经历,对这两个城市都有深切的感受。很多都市剧会选景在上海,但我觉得北京如果拍得好的话会非常好看,因为这个城市的气质是很苍茫的,很有力量。


但两座城市的人确实性格上很不一样,简单的说就是北京比较粗犷,而上海相当细腻。所以《上海女子图鉴》的表演风格跟北京版相比,没有那么大开大合,情感表达上会更收敛一点,克制一点


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地区之一,经过长年的商业社会的洗礼,上海的人和人之间保持着比较远的距离,甚至有可能会显得冷漠。这样的一个好处是为戏剧冲突营造了很好的条件,从外地到上海来打拼的罗海燕要融入这个环境,难度会很大,整部剧的一大部分就是在讲,她作为一个外来者,适应这种生活方式的一个过程。


另外一点是,因为有了这种距离,从小地方来上海打拼的人,反而会获得更公平的机会。我问了很多最后选择留在上海的一些年轻人。他们之所以选择离开老家,在这样一个生活成本很高的大城市里生活,就是因为在这里可以不用面对一个传统中国的人情社会,不受外界过多因素的干扰,现代人说到底,追求的是自由独立,而这恰巧是大城市所能提供的。


其实我看《东京女子图鉴》,拼搏的女性到最后难免有些落寞,而这种落寞感我觉得在上海版里是没有的。因为上海是一个特别女性的城市,在这里在各方面取得高成就的女性很多,整体来说,女性的地位也比很多其他地方要高。对于女性来说,上海可能有更广阔的职场空间,更广阔的人生的空间,这都是我们希望能通过《上海女子图鉴》表达出来的东西。






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们对两位主创表现出的严谨和谦逊印象尤深,他们对创作的坚持与热忱,相信也会让我们的创作人受益匪浅,具有上海气质的《上海女子图鉴》,目前已更新完结,欢迎大家观看,寻找其中的彩蛋和巧思。




-end-


长按关注新片场




第三届NEW ERA青年电影季

征片开始啦!

扫描下方二维码

点燃你创作的小宇宙

用作品打动世界

举报文章

新片场

评论 

还没有人发表评论,来第一个发言吧!
关闭前无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
更多

新片场

不限

新片场官方账号 为客户创造价值

联系TA
分享
在新片场 App 上联系他

新片场私信功能已全面迁移至 App 中使用,
网页上可以查看之前的消息记录。

扫码下载 App

查看历史消息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请输入您的私信内容

取消 确定

私信发送成功

接收私信功能已迁移至新片场APP,请下载新片场APP及时获取私信消息通知,不错过任何一次合作机会。

扫描二维码,立即下载APP

只有安装新片场APP才能收取私信回复,是否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