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你是否要取消绑定(第三方名字)账号?

将该作品添加到专辑时,将从我的主页中隐藏
确认 取消
将该作品添加到专辑时,将从我的主页中隐藏
取消 确认
全部文章
  • 短视频实训营第5期回顾 | 摄影棚里的江湖人,刀光剑影全在方寸之间

    新片场几个动感的画面便能成就一部精彩的片子,这似乎是初学者的理解。表面上看起来越是平常无奇的物件,用影像的手法述说则越是考究。新片场学院短视频实训营第6、7天的实拍,组员算是领略到了拍摄一支成熟的商业广告的全流程。其中一个题目是“键盘”Lucas给予5个小组命题商业广告的作业,在课程的第6天组员已经完成所有的拍摄,每个小组半天的拍摄周期里,36位学员反复斟酌,“要把被摄物件(商品)拍得突出,必须回到最接近本质的地方。”于是——从形态到内容,从神到形,学员们都开启了深度思考,一头锁定物件的本质,另一头则要向外挖掘怎么侧面展示物件。——比如说演员展示一条项链的动作、表情,以及考究这个商品的用途、定位,还有每个画面的颜色搭配协调等等...早在第3、4天理论课的铺垫已经给36名学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拍摄思路。但是拍摄思路是拍摄的第一步,至关重要。脚本、构思、动作、构图景别,在公布命题之后,组员认真筹备。杭州的朦朦雨势,仿佛让每一位学员都变成了一名“江湖人”——摄影棚里的“长枪短炮”、灯光架设的刀光剑影,依靠手腕控制焦距,调焦力度、位置、方向、全在方寸之间。仿佛高深武术,只有手上功夫练到纯熟无比,运镜才能随心所欲,游刃有余。学员在监视器前观看拍摄效果时间紧迫的后期处理组员在总结经验的时候,也作出很多对自身之反思。“拍摄过程中好像拍了很多,但是到剪辑的时候,能够用上的很少,就是可用素材不多。”“对于时间的把控不够,因为开拍前的准备不够充分,导致拍摄的时候真的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小问题。”学员的拍摄过程实录分享在实训营第7天的下午,Lucas对每一组的作品进行了点评。每一组给大家展示了不同的剪辑版本。不同的剪辑版本也显示了学员不同的思维。比如选取的音乐,也是风格各异。“剪辑的节奏要跟音乐和谐,比如说根据音乐的鼓点、人声的节奏相吻合。如果素材的情绪不够饱满,或者撑不起音乐,那么就应该找一些别的方式来弥补。”“如果拍摄的画面比较单一,那么就要试着用一些花俏和复杂的特效来后期弥补画面,让画面丰富起来。”对于场面的调度和前期的准备,演员的“调教”全凭一直以来的拍摄经验,Lucas跟学员分享了一支广告常规的制作流程——比如大家平时都不在意的场记的角色。如果没有场记的角色,也要制作场记表,以方便之后的素材管理。学员对自己的思路和拍片过程中做遇到的问题做出了分享。“万事顺遂,并不现实,遇到了各种会问题,才能说明有进步的空间。”Lucas也对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一一进行分析和解答。学员最后在杀青时候的喜悦在这个南北糅杂的课堂里,一股认真的劲儿反而越来越清晰——前两天的辛苦拍摄,后一天的精彩评话,一场杭州的秋雨,见证了学员的成长。

  • 展映!展映!让青年电影发声! 丨 NEW ERA青年电影季展映日程公布

    NEW ERA青年电影季展映周即将拉开帷幕,37部影片在这里——本次展映周为期6天,将分为两个单元:入围作品展映单元,将展映本次电影季所有入围影片,为青年电影创作摇旗呐喊;黄金时代单元,将邀请谢飞、杨超、侯咏、李睿珺导演在各大电影节获奖作品展映,让经典华语电影被更多人看到。展映地点:朝阳区文化馆具体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外小庄金台路17号主竞赛单元入围影片展映青年导演的的表现大多青涩而狂热、敏感而大胆、文艺而先锋,这类极具的生命力的表达方式往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我们可以忽略了其影像中粗粝,在强烈的情感中无限遐想。为了让更多人听到创作者生涯开始最质朴最直接的表达,这次主竞赛单元31部青年导演的长片和短片作品将登上大银幕与大家见面,在现场也能面对面的感受青年导演最原始热烈的创作初心。黄金时代经典影片展映除了青年导演的作品之外,此次大赛评委的代表作品也将重新登上大银幕,与观众一起重温经典。这些作品中有的曾多次荣获国内外大奖,有的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经典与高峰。对于过去,他们身披荣光。对于当下,他们则是电影界的前辈与领路人。传承,是一个行业延续和繁荣的根本,也正是因为一批又一批电影人的传承与拓荒精神,使得敢于表达、才华横溢的青年导演纷纷登上时代的舞台。闭幕优秀影片展映除了展示青年导演作品和经典影视作品,本次闭幕也将展映第39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塬上》。本片讲述了在北京作记者的康文不得不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报道一只被无意发现的国宝朱鹮。这只鸟牵动了不同人的利益,在追逐和隐藏这只朱鹮的过程中,逐渐揭开了每个人的疮疤,在每个人生活真相的背后是当今中国炸裂年代的生存和发展的困境——如何面对污染?作品以一个还乡人的视角冷峻又充满情感地展示了当今中国乡村的真实状况以及人性困境。最后背弃故乡的人和故乡达成一个无奈的和解。所以,12月8日-13日,我们约你赴一场电影之约。不分类型片与艺术片,不分年轻与经典,我们在北京共享一场纯粹的电影。

  • 双11广告大集合!血拼创意的时候到了

    双11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是剁手的时节;对于从事广告创意的同行来说,又是一个挠破头皮拼创意的时候,每年都拍广告,到底什么样的创意和制作才能让甲方满意?我们的创作人们今年是这么干的。丧尸风《釜山行》大火了一段时间,不管是剧情片还是广告片,“丧尸”都成为了今年网生内容创作者的灵感源泉。结尾的神反转一秒钟从丧尸片变成喜剧片。短片来自于新片场创作人梁青。武侠风如果看了一年同行的广告作品,还不知道百雀羚,那就有问题了。百雀羚全年不停推出各种魔性的、温情的以及各种不同风格的商业短片在网上传播,各位客户大大们可要好好学习了。本片来自新片场创作机构阿雀。神探夏洛克风听说今年流行刑侦探案剧?不管是《白夜追凶》还是《无证之罪》,是《神探夏洛克》还是《东方快车谋杀案》,神探剧情永不过时,其实我早就知道“凶手是谁”,只是因为爱你罢了。本片来自新片场创作人黄照盛。泰国广告风双屏形式把日常最简单的情感故事讲出新意,温情细腻,结尾一秒反转让人出其不意,又满足了甲方需求,颇像泰国广告的风采。走情感路线的广告有很多,也许是最容易想到的创意,也是最难出众的创意。本片来自新片场创作人黄照盛。动画风有周杰伦这样的大咖站台,真正抢戏的却是精致的动画,虽然广告语喊的有点生硬,但创意和制作水平本身确实出众。本片来自新片场创作人wuli动画人空间。中国有嘻哈风《中国有嘻哈》今年火爆全国,不找节目参赛选手拍条广告,不蹭一下嘻哈的热度,作为广告人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来吧,我们一起来一段solo。本片来自新片场创作机构自然堂。东北喜剧风简单直接,只要一位明星来站台就足够了,只要他浑身上下都是戏。本片来自新片场创作人王硕。时尚酷炫风俊男靓女的时装大戏,是一场购物狂欢中最诱人直接的广告符号。本片亮点在于充满想象力的美术场景,搭配简短有力的旁白,创意体现了时尚艺术感。作品来自新片场创作人林。真是辛苦大家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的短视频的创意和传播,已经远远地将传统的TVC抛在身后,不管是搞笑还是暖心,是奇幻还是反转,让自己脱颖而出的办法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到,当然,一条好的广告和创意也能迅速成为爆款。机会和压力永远紧紧贴在一起,作为新媒体影视广告创作者,你今年,赢了么?

  • NEW ERA青年电影季正式启动,为年轻和电影而生!

    “这个世界的未来,永远属于年轻人”7月9日,就在刚刚过去的8个小时里,我们在北京雍和宫糖果星光现场举行了一场关于年轻人的聚会——NEW ERA青年电影季发布会暨评委见面会。主竞赛单元评委会成员谢飞、杨超、侯咏、李睿珺、孔劲蕾、黄石悉数到场,与我们邀请到的上百位新片场优秀创作人见面,探讨了华语电影青年创作人的发展之路,并一起见证了NEW ERA青年电影季的诞生!NEW ERA 代表的是新纪元,是一个为未来而建的青年影展。NEW ERA 的使命,是发现未成名的好电影,鼓励纯粹的创作,帮助年轻华语电影创作人。♥ ♥ ♥陈跃:青年创作人调查报告,他们过的怎么样?发布会上,新片场联合创始人、副总裁陈跃,首先上台对到场嘉宾做出了青年影视创作人发展现状报告。这份报告由新片场社区向60万+创作人征集的调查问卷,并结合新片场用户数据得出来的调查结果,告诉我们青年影视创作人现在究竟过得如何。报告中有很多让我们意外的地方,比如,当今影视从业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2岁到25岁,和25岁到30岁。但随着影视行业火热以及拍摄的门槛降低,有20%的人数在22岁以下,人数与前几年想比明显上涨。有很多大学生甚至高中生进入这个行业,整个年龄层次越来越多的新人进入到这个领域。同时,25-30岁的创作人比例比前两年明显更高,说明市场已经让更多人选择坚持下来,而不是慢慢被拒之门外。陈跃在发布会上同样,那对青年创作人来说,最大的阻碍是什么呢?是缺钱么?调查显示,青年创作人最担心的是缺少靠谱的团队和搭档,资金问题已经退而居其次。“ 在影视金字塔的结构上,各个圈层相对来说比较独立,尤其是金字塔的层级之间,新来的人想要找到好的人跟他合作是很难。”我们新片场做社区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大家通过互联网的方式结交更多的圈内人,发现更多的机会。同时我们也尽可能多的组织线下交流活动,包括V电影开放日、电影季展映等,让大家无论是从线上还是线下能够结识更多资源。电影季:我们要做的,是发现好电影2016年凭借《长江图》斩获柏林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奖的杨超导演,作为本届 NEW ERA 青年电影季主竞赛单元评委,在发布会现场告诉我们:文艺电影不是艺术电影。艺术电影是去探索影像表达的边界,试图为电影艺术探索新风格,新语言,新观念,新手法的电影才叫艺术电影,而不是主题很深刻,很有情怀,它特别的不商业就叫艺术电影。所以,尤其是在海外,真正好的电影节就是要发现好的艺术电影,而不是类型片,甚至不是文艺片。杨超导演在发布会上最近几年华语电影“高票房低口碑”,大导演追求大制作,而像许多大牌演员跨界做了导演,中国年轻导演本身机会并不多。但反而是一些初出茅庐的青年创作人,拍出了很多华语电影的惊喜之作,他们的风格让人印象深刻,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探讨电影创作的新手法,也让我们看到了华语电影的新未来。发现好电影是NEW ERA要做的第一件事就如中国第四代导演领军人物谢飞老师,在发布会上所说:“数字技术将影视制作工具降低成本,降低技术运用的条件,它将影视制作工具交给了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可以用视听、活动、影像来记录。每个人都有手机,天天在照相,在录像,你已经在创作了。”发布会现场,侯咏老师也举例告诉我们:最近电影《冈仁波齐》上映后,赢得了不错的口碑与票房,这部冷静而克制的“伪”纪录片能在近年华语电影持续低迷的状态下脱颖而出,源于导演张扬把拍片,当做了一种修行的过程。好的电影,不一定只有科班出身的人才能拍的出来,它有时候是很个人化的东西,可能隐藏在每一个有电影梦想的人的“修行”当中。坚持纯粹的创作,在这个时代难能可贵1896年,一列火车从远方驶来,座上观众因恐惧而逃走。1分钟的短片用惊奇改变了光影的技术史。1902年,一个叫梅里爱的大幻想家,用一刻钟的《月球旅行记》,打动了银幕前所有沉醉的目光。今天,短片早已从惊奇变为日常。而许多大师导演的职业生涯都以拍摄短片开始。乔治·卢卡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史蒂夫·斯皮尔伯格……这些名字如同星辰般照耀每一个想要追梦的年轻人。而短片的创作是青年创作人的必经之路,也代表了“纯粹的创作”这个难能可贵的阶段。重视短片的发掘和评选,这也是NEW ERA青年电影季的特点之一。《月球旅行记》剧照对于年轻创作这来说,假如有造化,一朝成名天下知,我们也许仍会怀念某个寒冷的夜里,跟朋友一起拍片的日子。条件越艰苦,目的越干净,不管它是短片还是长片,总是带着自由和倔强,闪着理想的光芒。“世界上最好的电影学校,就是在没钱的时候拍一部长片。”——昆汀·塔伦蒂诺。NEW ERA 想要鼓励的,就是最纯粹、自由的创作。“ 孔劲蕾:越是艺术电影,或者是文艺电影,就越要坚持自己的表达。”那作为青年电影人,如何才能坚持纯粹的创作,从心力和技术上如何实现更好的自我表达呢?在发布会现场的圆桌论坛中,青年导演李睿珺,电影剪辑师孔劲蕾,电影编剧黄石,和青年电影导演王通一同上台,对创作和青年电影人的发展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孔劲蕾:一定要大胆尝试打破剪辑思维,在最后剪片过程中,你把所有能想到的排列组合都重新给它试验一遍,打破观念思维,在剪辑上有一个重新编剧的勇气。黄石:短片创作,因为没有商业、票房的诉求,更应该打破一些桎酷,勇敢尝试自己最想拍的东西,去大胆自由的探索电影美学的可能性和自己表达的可能性。李睿珺:如果想要去做,就拿起摄影机去做,不要停留在想象的层面,要勇敢的迈出第一步,不要怕做不好,不要老拍烂片。王通:有人说,短片是用来做踏板来拍长片的。但在这个圈子当中如果有机会,拍长片就拍,如果没有机会就拍短片,什么都没有的话就写故事,这些都是一种存活的留下来的状态。帮助青年创作人,我们是认真的“这个市场非常饥渴年轻的崭新的年轻导演。”杨超导演如是说。年轻,代表着无限的创造力,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于电影市场还处在探索的阶段。我们要从各个维度给青年创作人以帮助,让他们真正了解华语电影市场。从6月22号开始,NEW ERA青年电影季主竞赛单元开始征集作品。7月,我们会延续命题短片大赛单元,激发大家的创作灵感。10月,我们将在北京朝阳区文化馆,为获奖作品举行为期一周的展映(包括入围长片展映、入围短片展映。)11月,我们将举行NEW ERA青年电影季颁奖仪式,让最优秀的青年电影人站在舞台中央。在 NEW ERA 青年电影季进行的同时,我们也从美国邀请了有着38年一线好莱坞实战经验的ASC(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技术委员会名誉副主席、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摄影指导Eric Zimmerman首次来华开课。从实践创作到作品展映再到和行业内顶尖大师分享交流,我们尽最大可能,帮助年轻的创作人一步一步实现他们对影视行业的梦想。在过去4年当中,新片场社区一直在为中国年轻的影视创作人服务,让他们的作品能被更多人看到。现在,这里汇集起了超过60万影视创作人,原创作品超过180万部。与30多个国内外电影节、影展建立联系,帮助新片场创作人投递作品超过万部。在今年,新片场社区一方面在影视教育方向相继推出“电影自习室PRO”、“天工异彩电影工业级调色课”、“新片场短视频实训营”、包括本次电影季的“好莱坞大师班”等课程,给影视从业者提供了更多学习知识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发掘优秀青年创作人,举办了“创作吧!少年”、“V电影开放日”以及本次 NEW ERA 青年电影季,给更多青年创作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当然,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一直想为华语电影和青年创作人做更多事。这些事,不仅是为电影人、电影圈而已。同时,每一个电影人也有义务和责任让更多人接受艺术电影,让电影作为媒介传递更多思想跟大众,就像朝阳区文化馆馆长徐伟先生所说:电影的主体是公众,我们要为电影的主体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我们相信未来属于年轻人,更相信 NEW ERA 所承载的精神,尤其“发现未成名的好电影,鼓励纯粹的创作,帮助年轻华语电影创作人 ”的使命,将如野火般散播到华语电影的每一个角落。(在大家的助力下,NEW ERA 青年电影季正式启动!)NEW ERA 期待你的到来NEW ERA青年电影季,为年轻和电影而生。拥有理想和才华的年轻创作人,在年轻时,就已经崭露头角。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青年创作者迈出第一步。NEW ERA青年电影季征片已经全面开始,期待你登上这片舞台!

  • NEW ERA青年电影季 | 新片场大师班《好莱坞摄影实训营》完美落幕!

    新片场大师班《好莱坞摄影实训营》,7月14日完美落幕!NEW ERA青年电影季7月9日正式开幕,而作为NEW ERA青年电影季的三大板块之一 ——新片场大师班《好莱坞摄影实训营》,也在7月10号开营了,今天(7月14日)实训营完美落幕。第五天的内容则是学员实战,所有学员分组进行实拍训练。☟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摄影指导面对面赐教实训营的第五天,在Eric的现场指导下,学员对之前学的内容学以致用:包括场景灯光,运动镜头的跟焦技巧,轨道和移动摄影车的运用,推车移动、摇臂移动等等,学员都运用到他们的作品中。学员们利用电影级专业器材,对推、拉、摇、移、跟、升降摄影进行了实操。Eric指导大家怎样才可以拍出空间感十足的优质画面。学员们根据不同的环境、故事走向和演员走位而设计运动镜头学员们将人物的关系、故事情节用镜头呈现出来,Eric在监视器前指导学员在各位分组学员在杀青之后,他们对拍摄期间的经验作出分享,包括遇到的拍摄困难、作为一个剧组人员的思考,场景的掌控等。最后,Eric对学员作出课程总结,以及和学员交流。——实操拍摄也让学员们亲身体会作为一个摄影师,包括灯光、调度、节奏感、空间变化、起幅落幅、镜头表现力,都是需要思考和把握的。☟最后一天学员在Eric现场指导下,结合前四天所学技巧分组进行实战训练,用ARRI电影级设备、分组拍摄一个片段。所有学员都获得新片场大师班好莱坞摄影实训营结业证书。为了让国内的影视从业者更多的接触好莱坞电影工业,更多的接触好莱坞电影工业,学习到更加先进的电影知识和拍摄经验,新片场此次携手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摄影指导的《好莱坞摄影实训营》,为创作人提供一次与大师近距离学习的机会。作为NEW ERA青年电影季的三大板块之一,新片场大师班此次的完美落幕也表明了NEW ERA 的使命——发现未成名的好电影,鼓励纯粹的创作,帮助年轻华语电影创作人。最后感谢合作方 ARRI 和 北京新动力影视器材租赁有限公司:在5天授课期间,提供配备专业电影级别摄影器材,包括专业电影级别摄影器材ARRI Alexa SXT +Alexa Mini,SkyPanel LED平板柔光灯,及 M8镝灯,如下图所示: 图一:ALEXA SXT 图二:ALEXA MINI 图三:M8镝灯图四:SkyPanel LED平板柔光灯 以及SanWarm 电影级别监视器以及大厂小镇的场地提供:

  • NEW ERA青年电影季 | 新片场大师班正式开营!

    新片场大师班《好莱坞摄影实训营》,正式开营啦!7月9日,我们在北京雍和宫糖果星光现场举行了一场关于年轻人的聚会——NEW ERA青年电影季发布会暨评委见面会。而作为NEW ERA青年电影季的三大板块之一 ——新片场大师班《好莱坞摄影实训营》,也在7月10号正式开营!为期5天的实训营迎来了一期班学员们。这次大师班的导师——有着38年一线好莱坞实战经验的ASC(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技术委员会名誉副主席、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摄影指导Eric Zimmerman是首次来华开课。此次的大师班是为了让国内的影视从业者更多的接触好莱坞电影工业,更多的接触好莱坞电影工业,学习到更加先进的电影知识和拍摄经验,新片场携手好莱坞大师,给大家提供一次与大师近距离学习的机会。☟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摄影指导面对面赐教Eric在实训营的第一天,首先作出了课程概述,对摄影导演的存在意义进行了经验谈。对作为一个摄影师在如何产出视觉化的东西、与导演交流、如何合理地选择器材,以及后期部门的协作,以及 如何搭建最理想的摄影团队(灯光组、摄影组、常务组、DIT)一一分享给学员。并对每一个学员的个人经历和专业水平进行了解,以便更好地帮助创作人提高专业技能。Eric笑言“作为一个摄影指导,其实感觉像有点像在跟导演跳舞。”当这位摄影大神来到学员面前,许多学员都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拍出来的和想出来的不一样?摄影怎么才能和导演进行有效的沟通?到底是自己的摄影风格先行,还是导演的意见先行?如果我要拍一部纪录片,我应该怎么写一个模拟的剧本?”他们的问题都得到了Eric的详细解答!除了这些了解彼此诉求的问答交流,Eric还分享了他在38年中在一线好莱坞的摄影实战经验,还有一些作为电影人的世情之道。“在一个电影的筹备,分非正式筹备和正式筹备;非正式筹备也就是场景设计、道具、灯光、美术等等等,正式筹备更取决于你的投资,但是到了这个阶段,你的每一句对白对应的画面,每一个场景对应的构图,事无巨细都要一一准备充足。“Eric测试色温,向学员展示不同的光线效果开拍之后,你要与剧组的每一部分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灯光、收音、制片、美术......基本上所有的都需要建立联系;而自己摄影组的小团队:第一摄助、第二摄助,场工、灯光都是你需要紧密联系才能完成一个画面。”学员进行器材实操结合自己的实战经验,Eric演示了专属摄影的现场勘景步骤。之后Eric和学员一起在大放映厅进行“拉片”。对影片的场景灯光效果、情绪营造、静物和人物局部光影塑造方法进行细致地分析。告诉学员如何利用镜头语言最大程度的还原剧本和导演的意图。☟ 接下来的几天,实训营课程中Eric将独家倾囊相授多年摄影经验:4天教学,1天实战X艰深晦涩的电影理论X浮夸空谈的拍摄教程将从灯光架构、电影级别画面构图、镜头运动三大模块进行授课,并结合好莱坞电影案例分析讲解,配合学员专业电影影棚的实操演练,最后一天学员将在Eric现场指导下进行实战拍摄训练。38年摄影经验面面谈!在实训营的最后,每一个学员将在大师指导下完成一部毕业作品,而新片场大师班作为NEW ERA青年电影季的板块之一,为年轻和电影而生。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青年创作者迈出第一步。期待学员们在接下来的几天会有所学得。因为奥逊·威尔斯说过,“摄影机是诗人的一只眼睛。”最后感谢合作方 ARRI 和 北京新动力影视器材租赁有限公司:在5天授课期间,提供配备专业电影级别摄影器材,包括专业电影级别摄影器材ARRI Alexa SXT +Alexa Mini,SkyPanel LED平板柔光灯,及 M8镝灯,如下图所示: 图一:ALEXA SXT 图二:ALEXA MINI 图三:M8镝灯图四:SkyPanel LED平板柔光灯 以及SanWarm 电影级别监视器以及大厂小镇的场地提供:

  • 实录丨侯咏: 让你想要做的表达,尽可能被大众所接受

    在7月9日NEW ERA青年电影季发布会暨评委见面会上,评委会成员侯咏导演做了“电影创作的商业化与大众性”的主题分享,以多年的电影制作经验,给了青年创作人最中肯的建议。有时候作为导演,会把创作当成特别私人特别个人化的事,观众看不懂观众不喜欢那是观众的问题,但真的是这样吗?以下为侯咏导演在发布会现场分享实录你所要表达的,是不是大众所关注的?杨超老师讲了他的观点,把电影分为类型片、文艺片和艺术片三种,“三分法”也让我挺惊讶的。在我看来,艺术片也可以是类型片的一种。给电影分类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分法,重要的是看对创作有没有帮助。之前也有人问我,是不是导演个人化程度很高,看不懂他拍什么就叫艺术电影?以前大家都把戈达尔叫做“导演的导演”,就是说他的作品只有导演能看懂,甚至连导演都不懂。当然这都是开玩笑的说法。但我们从这个问题里也会有所反思。这些年我在拍片的过程中有一个很大的感受,也经常跟我的学生们交流,就是在创作前以及创作过程中,一定要清楚你所表达的东西是不是大家所关注的,是不是大众所喜欢的、感兴趣的话题或主题,这一点特别重要。我之前做过一部电影的监制,我们一直在争论这部片子究竟是什么类型的电影,商业化程度到底有多少?我当时认为它是一部完全彻底的个人化电影。但导演与我的想法恰恰相反,他觉得他表达的东西代表了很多人所关注的话题和兴趣,反应了他们的生活,甚至不认为是一部艺术片。这部电影上映之后,票房、评论和其它反馈都证明了我的看法。虽然票房并不能决定一部影片的品性定位,但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影片的好坏、是不是受观众的欢迎,基本上唯一的标准就是票房。即使抛开票房来说,我也觉得这部影片个人化程度过高,或者说是纯个人感受和个人表达的影片,并不具备大众性,因此也就不具备商业性。因此可以说,影片的大众性与商业性成正比。我想告诫大家,在拍摄的时候,希望你们想一想这个问题,你所表达的这个故事也好,塑造的人物也好,反映的主题也好,是不是能够代表更广大的观众的情感、态度、观点、立场,和他们所关注的主题和话题,这是很重要的。电影的成功,其根本就是赢得更多观众电影商业性的标准和商业化的目的,简单讲就是是否受广大观众欢迎和赢得更多观众欢迎。当今,影片商业化程度的标准直接用影片的票房来衡量。即影片商业性的强弱简单粗暴地全然由票房决定。然而,大家对什么样的电影票房好,什么电影的票房不佳的分析预测都各持己见,百家争鸣。这似乎是个众说纷纭又无法归纳划一,甚至是令人无法琢磨而难以驾控的事实。很多大公司重点推出的商业大片惨遭滑铁卢,而本来并不看好市场而忐忑上市的影片却意外收获惊喜的事实都说明了这个问题。前几年,在客观上毫无规律可循,主观上又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这样出乎意外的案例时有发生。比如:早年的《疯狂的石头》,近年的《捉妖记》、《大圣归来》等等……所有这些实事都让影片商业成功与否的神秘性越发扑朔迷离,成为一大难题,让越来越多的电影投资人甚至导演们对此越来越关注。众多公司一窝蜂地追星捧鲜,一窝蜂地围堵IP。这些真的就是电影商业成功的根本吗?显然当然不是。了解大众所关心的话题,真心赢得大众的心最近一部影片创造了一个奇迹,大家都知道《冈仁波齐》的票房已经突破八千万,上亿好像也不成问题。就今年电影市场的形势,能够达到八千万甚至上亿的影片,放在前两年就是翻两番的票房。而在两年前,我在一次导协会议上看这个片子的时候,就曾跟张扬导演聊过。我问他,你觉得这个片子拿到市场上会怎么样?电影《冈仁波齐》自上映以来就成为热门话题他说从拍这个片子的时候,一直到现在他都觉得这不是个能上院线的电影,也就是在圈子里和电影节展映一下,然后大家议论一下就完事。而张扬导演是把整个拍片的创作过程当做一次自己修行的经历,是一种很个人化的行为。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既然《冈仁波齐》个人化程度很高,导演都没有对票房抱以期待,为什么还能收获高票房呢?这里面是否与之前所说的有矛盾呢?仔细分析一下,我认为一点也不矛盾。这部影片收获的票房和口碑,出乎张扬导演和所有人的意料。我认为是张扬所表达的内容,正是很多很多观众所关心的问题:生死的问题,信仰的问题,善恶的问题、人生之苦的问题、救赎的问题等等。虽然我们现在好像进入到一个很实际、全商业的时代,似乎很少人去关注这些问题,但实际上当今社会关注信仰和关注生死的人越来越多,这个话题与人们的切身利益和各自的生活息息相关。张扬导演直接面对了这个话题,而且以纪实的手法,冷静旁观的视角,平实平等的平常心,摒弃了鸡汤式说教的态度,与剧中人物一同在影片中体验朝圣的历程。我觉得这正是这个影片能够赢得票房的根本性原因。也正是《冈仁波齐》具备了大众性和商业性的内核。商业化是形式、是表象,大众性是内容、是本质一个具备大众性的好故事,一个真正扎实的内核是基础,能否赢得更广大的观众获得票房成功,还要看用怎样的形式来讲述和展现以及完成度如何。如何把握好内容和主题,并辅之以精彩的形式,这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的基本问题。 仅就影片《冈仁波齐》所呈现的消除一切内心情绪的宁静状态、藏族民众奇特的生活方式以及峻秀壮丽的藏地美景而言,已然是赢得观众的外在因素。如果我们设想,《冈仁波齐》不是用现在这样客观的视角、冷静的态度、文艺片的外在形式,而是用一个类型片的方式去表现同一个内容、同一个故事,让它的情节性更强,人物刻划更鲜明,人物命运更跌宕起伏,那也许就是一个商业化程度非常高的、更能赢得市场的商业片。从理论上分析应该如此。用什么方式讲故事,没有一定之规,形式是可以锦上添花,却不能雪中送炭一部影片真的具有商业的性质吗?回答是肯定有。因为电影作为商品必然具有商业性。但我觉得商业性对于一部影片来说,更多的就像小女孩身穿鲜红的连衣裙,并不代表小女孩具有鲜红色的本质,而仅仅是外表而已。可以说影片的商业性是通过商业化的形式和过程体现的,体现在影片模式、样式、类型等等方面,这些都是外在的表象和现象。数据分析的方法可以精确地统计出影片所包含的哪些因素是商业性强、被大家喜闻乐见的因素。这些因素都是外在的,而内在因素因为不是表象,是看不见的。所以论影片商业与否是说它有没有商业的外部特征,而并不能表示影片自身的根本性质,上海话讲叫卖相。当然,商品的卖相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是否具备商品的性质,也就是说它是不是商品,再就是是不是受大众欢迎的商品。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说到了如何才能受大众欢迎的问题。所以说,一部影片的商业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它是否具备了作为成功影片的性质,而不仅仅是具备了成功影片的表面特征。即是to be, 而不是to do,更不是look like。如果电影的商业化特质与电影的大众性可以等同的话,我更喜欢用大众性和小众性来区分影片的性质。因其所代表的不是表象,而是性质。不是形式,而是内容。如何区分大众性和小众性真正内容方面的划分是就其本质而论的,即是否受广大观众喜闻乐见。以此来划分小众和大众。其本质的区别可以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来体现:1,是否大众真正关注的内容:题材、话题、事件、情感等等。2,作者的感受、态度、观点、立场是否与大众一致。即成为大众代言人,这点最重要。就像当年李叔同面对国难而“悲欣交集”的感受那样。 3,所宣所言正中大众心坎,却是大众欲言不能、言而不尽的。就是能够说出大众欲言不能的心里话,不但代表大众的利益,其境界、情怀、爱心、深度都在一般百姓之上。以上三点为人和。4,得天时、获地利的影片自然会胜出,自不用多说。题材、热点、关注度、实效性、时尚、时髦等等词汇都是与天时地利有关的因素。赢得了这些因素的影片,必然就是大众性的影片,即具有被大众接受的性质。而小众性电影就不会具有以上的特征。相反它是从个人感受出发,完全是个人化表达的初衷和目的。所涉及的话题、事件、情感都不是大众关注、具普世意义的,所以也可以称之为个人化表达式电影。个人化表达不同于个性化表达,它们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两回事。结论电影受不受大众的关注欢迎,取决于一部影片是不是具有深受广大观众所关注的、喜闻乐见的话题或主题。也就是是否具备大众性的核心本质。而要具备大众性,就不能站以个人立场进行个人化表达而无视观众的关注度。只要大众性的核心不变,我们也许可以用不同类型的形式来讲述同一个故事。而只有结合恰当的形式,能使大众性的核心内容更充分地得以表达,才能成为真正深受广大观众接受和喜爱的雅俗共赏的电影。♥ ♥ ♥ 感谢侯咏导演对青年创作人的支持和帮助,NEW ERA青年电影季征片正在进行中,我们一起为迎接新时代而努力!NEW ERA 期待你的到来NEW ERA青年电影季,为年轻和电影而生。拥有理想和才华的年轻创作人,在年轻时,就已经崭露头角。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青年创作者迈出第一步。NEW ERA青年电影季征片已经全面开始,期待你登上这片舞台!

  • 2017影视创作人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在新片场社区建立起来的4年中,我们一直以服务创作人为宗旨。要服务创作人,我们就要知道聚集在新片场上的年轻创作者们,大家的创作环境如何,有怎样的目标,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支持,以及年轻创作人处在什么样的生存状态。为此,我们每年都会基于新片场社区,发布一份“影视创作人发展现状调查报告”。基于新片场上60万创作人用户,我们进行了这项问卷调查。我们希望通过一些统计,来了解影视创作人这个群体,从另一个角度,更精准的把握从业者现状、行业现状和影视行业发展的前景。从业者现状结合之前几年的行业报告结果,年轻人依旧是影视行业内容创作中的主力军,30岁以内的年轻创作者,在最近的几年的统计中都超过8成。一是因为院校扩招,更多的学校加入了影视创作相关专业,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涌入;二是因为互联网影视的发展,让更多人选择成为内容生产者,而互联网对于年轻人来说显然更加得心应手。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之前的报告中,21-25岁的参与调查者是占压倒性优势(超过50%),但在今年的调查报告中,20岁以下和25-30岁的人员占比都大幅上升。这说明市场给了影视创作更多的空间,高中生、大学生可以早早的接触到影视创作,而影视专业毕业生,在经历几年的打磨之后,仍然坚持站在创作一线而没有离开,他们得到的创作空间、发展前景和收入让他们可以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有影视专业学习背景的人占比比往年升高。这两项数据结合在一起,基础从业者变得越来越专业,而且工作年限更长,积累了更多经验,这对于行业来说绝对是一个好消息。从2013年开始,互联网影视从起步到疯长,短视频成为影视创作的风口,行业加速度超乎我们的想象。大波内容生产者、创作者的涌入也带来相应的问题,内容创业风险极高,很快被淘汰出局非常正常。在2017年,“创立工作室”的比例大幅下降,自由职业者稍有减少,而挂靠公司的比例有所上升。工作地点的选择上,北上广作为一线城市,仍然占据压倒性优势。但从整体数据上看,创作人逐渐变得更加分散,互联网的普及让文化产业不再只能依靠北上广,创作人可以选择生活成本更低,自己更熟悉的创作环境中进行创作。在收入上,年收入十万元以下的人群还是占据绝大多数,但同时,年收入10万以内的创作人比例较之前大大下降。年轻创作人的收入在改善,但平均收入水平还很不理想。随着从业经验的丰富,工作年限的增长,平均收入会呈递增趋势,但在此次调查当中,收入波峰出现在从业10年左右,经验、人脉、精力以及创造力,让这波青壮年创作人的收入可以达到新的高度。综上,之前影视行业的现状是,大量专业、非专业年轻人涌入,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在遇到困难之后转身离开,所以从业者非常集中在20-25岁年龄段,而且收入偏低;同时,影视内容公司又苦于新人上手难,很难找到有战斗力的专业人才,但从今年的报告中,我们可以认为这种情况正在改善。从创作人的发展方向看行业发展方向随着影视内容多样性的增加,利用影像营利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创作人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影视内容创作,来为自己的未来积攒资本,去追求自己的终极目标。在下面的对比中:现在从事商业广告和政企宣传片拍摄制作的创作人超过40%,真正走上传统意义上的“金字塔尖”——参与拍摄电影长片的人不到4%。但同时,有10倍与这个数字的创作人依旧梦想拍电影,接近6成的创作人希望拍摄电影长片、电影短片,最近一年当中华语电影市场慢慢降温,但想要进行电影创作的人只增不减。其实这项调查数据非常有趣,在过去两年的调查中,有接近三成的参与调查者在面对“你最想拍什么”这道问题的时候,选择了微电影和网剧,比其他选项的选择比例都高。从2013年到2016年微电影、网大、网剧逐个井喷,制作周期短、回报颇丰,而且可以获得更多的创作自由,这吸引了很多创作人的注意力。但在今年的调查中,随着政策的变化和互联网影视行业走向精品化,网大网剧已经不是创作人的首选,长片电影占压倒性优势。但这说明互联网带来的影视圈风暴过去了么?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在播出渠道上,有35.77%的参与调查者选择在视频网站上推广自己的作品,还有26.48%的用户选择用社交媒体和移动端app推广自己的作品,也有13.51%的人乐于上传新片场这样的专业创作人社区,互联网已经潜移默化的改变了观众的收视习惯,也改变了创作人的观念。好的作品不一定要走进院线或者登上电视,而实际数据也向我们说明,大家早已经认可了互联网的力量,而且越是年轻创作人,越懂得如何善用互联网将自己的作品影响扩大化。再来看与另外一个调查问题:坚持不拍商业作品和一直在做商业项目的人几乎对等,而绝大多数人选择了用拍广告来谋生,而留一些空间来完成自己的纯粹的创作。从现在的数据反馈来看,绝大多数创作人在过去一年多中拍摄的项目还在10万以内,占73.2%,接触过百万级甚至千万级项目的创作人是金字塔尖上的娇子。而实际参与过院线电影创作的影视创作人,还不到12%。梦想还是要有的,只不过现在通往梦想的道路多了无数多条,可以供大家选择。当然通往梦想的道路上会有各种各样的阻碍,之前这道问题获选票数最多的选项,是“寻求投资十分困难”,而现在,高居榜首的变成了“缺少成熟团队搭档”。随着包括电影在内的影视行业大步向前,市场上并不缺少资金,不管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会有金主为创作人买单。但是,对影视作品的质量的要求一再提高,磨合出一套真正靠谱的团队成为创作人的主要诉求,这也成为成熟创作人的重要标签。综上,更多的年轻创作人依旧是“心怀理想,面对现实”,将参与电影创作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同时大家也在面对生活时也更趋于理性,对创作也更有耐心,在影视行业日益规范化和精品化、内容类型更加丰富的今天,创作人可以通过各种互联网影视形式来表达自我、传播作品,逐渐积累人脉资源和制作实力。华语电影新视野我们提问创作人,会不会自己出资来拍摄非商业性质的短片或电影,有4成创作人坚定不移的说是,只有不到15%说一定不会。但与之相对的,有73%的参与调查者没有将自己非商业项目的作品投递到影展或者电影节,也许对于创作人来说,缺少的更多的是对创作欲望的刺激,和市场的鼓励。我们举办的NEW ERA青年电影季,就是为了给创作人提供创作的动力,让大家的作品可以得到更多的展示,创作本身也得到更多的鼓励。作为国内的影视创作人,对于华语电影圈一定非常关注,有66.46%的创作人很关注华语电影市场,不管是院线商业片,还是艺术电影。但是这个数据还应该有更大的提高,让大家更了解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中的共性和区别,让艺术电影被更多人接受,也是所有华语电影人的责任所在。我们可以看到,通过电影节和影展观影的人群,即便在影视创作人这个专业群体中,依旧非常小。这应该跟扶持华语电影青年导演的人很多启发,一是我们的影展和电影节太少,很多优秀的作品没有被发掘出来。另外,先不必区分商业还是艺术,电影人也应该更多的善用互联网渠道展示自己和自己的作品,让国内电影市场获得更多的关注,培养观众也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我们在问卷的最后设置了问答题,在过去的一年到一年半中,那部华语电影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高兴的看到,选择《路边野餐》《百鸟朝凤》《八月》的人,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也有很多人提到了《喊山》《黑处有什么》。不可否认的是,艺术电影,或者带着艺术性的商业电影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它们得到了资方和媒体更多的关注。对于创作人来说,整体上影视内容制作的前途变得更加宽广,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不同渠道来创作和推广作品,资本市场也变得更加宽容,对有经验有能力的团队,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以电影来说,商业电影高票房低口碑,而一些低投入的艺术电影开始让部分人兴奋起来,虽然其中的佼佼者才能在夹缝中赢得极少的院线拍片,名气也近局限在有专业影视背景和大学人文艺术专业人群之中,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拍电影,越来越多的资本愿意投向艺术电影,越来越多的媒体愿意讲述年轻电影人的故事和作品,对于整个行业来说,现在也许就是爆发前的矛盾期。

  • 实录 丨 圆桌论坛:中国电影人的起步之路

    以下是圆桌论坛实录在7月9日NEW ERA青年电影季发布会暨评委见面会上,孔劲蕾、李睿珺和黄石三位评委,及青年导演王通与现场百位青年创作人一起进行了一场“圆桌讨论”,探讨了国内艺术电影的发展现状、短片创作的困境与未来。青年创作人的起步阶段,往往从短片、小成本独立电影开始,如何在这条路上坚持走下去,如何让自己获得技能和心力上的提高,几位嘉宾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越是艺术电影,就越要坚持自己的表达国内的艺术电影,或文艺电影的发展现状如何呢?从导演的角度来说,李睿珺导演觉得这两年国内的艺术电影发展,在某些方面开始有所好转。以往艺术电影制作相对比较困年一些,它不会像类型片一样有足够的资金请大明星出演;从宣发上来说,电影本身的制作费用就非常低,它多半没有太多的宣发费用;从影院的角度来说,很多影院经理觉得这样的电影受众面太小,他们更愿意把更多的影厅和更好的时间段给商业电影。恰恰是由于前面这些限定,让资方觉得制作这样的电影好像没有太多的机会,这也就自然限制这类电影的资金来源,从创作到制作再到发型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反向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艺术电影的制作与发展。当然这两年这种局面随着电影工业整体大环境的改变有所好转,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新导演,包括很多个人属性比较强的新导演的电影作品,开始逐步有机会走向院线,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电影,感受电影的多样性。观众在大银幕上观看这些电影,更清晰察觉到每一个细节,更能体验到它本身的节奏与魅力,这跟在电脑屏幕前看电影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从剪辑师的角度来说,孔劲蕾老师以《冈仁波齐》举例,其实这部电影之前有一个版本,比现在上映的版本结尾多了一个段落,内容是一个在大城市打拼的藏族青年 在神山脚下和这一群朝圣者偶遇,在帐篷里和他们讲了很多话,诉说自己在城市中迷失了信仰。孔老师建议导演把这一段落整个拿掉。因为越是这样风格独特的电影,越要特别大胆特别自信的坚定自己的想法~就让电影本身说话,让观众主动的去感受,而不是借助大段的台词把主题表达出来。所以,“越是艺术电影,或者是文艺电影,就越要坚持自己的风格。”在编剧黄石看来,文艺片和商业片的院线发行模式不太一样,其实现在文艺片也好、艺术片也好,能找到的和观众见面的渠道和方式是越来越多的。所以更多的时候,我觉得特别同意前面两位老师说的,创作者还是要回归到你怎么把作品做的更好这件事情上。而不能在前期创作的时候先直接考虑票房的问题,或者是发行的问题。对于一部艺术电影来说,你的作品有没有足够的品质能打动观众,这才是比较重要的问题。王通既是青年导演,同时也是长期负责朝阳区文化馆的电影放映空间。之前的文化馆都有自己的电影放映空间,但随着商业大潮的冲击,很多中小影院关闭或者改造,而朝阳区文化馆一直坚持以沙龙的形式做影展。“在2017年我们又到了一个新的时期,之前的放映是模块化的,我们希望把这个常态化。在找到集锦和影业公司的支持之后,小庄电影馆每周都会在黄金时间让大家有尊严的看到艺术片,在最黄金的时间播放优秀的艺术影片,然后我们也会用自己的渠道去引进国内最先进的艺术影片来放映。我想说的是,我们都在努力的做,这两年电影馆筹备期间也看到了很多机构和人都在做艺术影片的尝试,虽然这条路很艰难,但我觉得这还是很有希望的。短片创作:打破惯有思维,探索一些可能性作为导演,李睿珺觉得做短片并不容易,与长片相比,它更有难度。“严格意义上来说,在有限的时间内真正想要做好一个短片是极其不易的,它不像长片一样,能给你90分钟或者是120分钟很从容的塑造一个角色,发展一个剧情,控制影片的节奏,然后把所有的事情讲的很清楚,但是当时长只有10分钟的时候,你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保持影片的流畅度,把人物塑造的饱满,包括你要表达的,你的留白等等,这一切在十分钟里我觉得创作难度越来越高。好比给你两万字写一个文章讲一个事情是容易的,但是只给你一百字就不一样了。就像每次我写完剧本立项的时候,广电总局还要求写一百字的概括,让我用一百字说清楚自己讲一个什么故事…所以,如果你们在短片有限的时长内把这一切把控的非常好的话,未来在做长片时是有非常非常大的好处的。”作为剪辑师,孔劲蕾老师给短片创作者提出了非常干货也非常中肯的建议。“第一,我觉得大家可以在拍摄的时候,拍一场或两场剧本里没有写到的,所谓“没用的戏”,就是没有明确情节的戏,可以是人物状态也可以是空间的变化。这是我从后期剪辑时逆推出来的经验,往往在情节转换时节奏太快叙事太急了,没有给观者去体会的时间。这时候如果有一场不带具体情节的戏,放在那两场戏中间,节奏一下子就舒服了。另外短片可能一共就20、30场戏,剪片时要大胆的去尝试!把所有能想到的排列组合都重新试验一遍,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一定会得到写剧本时没有想到的感受!大家可以打破惯有思维,要有在剪辑台上重新编剧的勇气。短片剪辑中,一定要大胆的尝试打破惯常的剪辑思维,你可能一共就20、30场戏,就是排列组合,把所有能想到的排列组合都重新试验一遍,像做科学实验一样,可以得到写剧本的时候没有想到的感受。大家可以打破惯有思维,在剪辑上有一个重新编剧的勇气。”从编剧的角度看,黄石给出的建议是:“因为没有商业和票房的诉求,所以做短片更应该打破一些桎酷,勇敢的尝试自己最想尝试的、最想拍的那些东西。尤其是不要给自己加很多条框说我要做一个完整的故事啊,一定要实现怎样的风格啊,我觉得应该更勇敢、更自由的探索电影美学的可能性和自己表达的可能性,就是走出这第一步。”王通曾获得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提名,对于短片创作,他说:“一直都有一个争论,说‘拍好短片是做踏板来拍长片’。不管这句话对不对,首先,我们在拍,就要对这件事有足够的坚定和热爱,然后就想办法让自己继续存活在这个行业中,如果有机会拍长片就拍,如果没有机会就拍短片,都没有的话就写故事,都是一种存活的状态。”要相信自己,要坚定地拍出来作为青年电影人,有哪些建议?李睿珺:“我觉得如果想要去做,就拿起摄影机去做,不要停留在想的层面,要勇敢的迈出第一步。不要怕拍出烂片,只要不总拍烂片就好。从我自身来说,第一次拍影片的时候,那时还处在胶片时代,而现在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彻底把电影从笨重、高昂的工业体系里解放出来了,它降低了电影的资金成本,加大了电影制作的自由度,让更多的青年导演在相对低廉的资金系统里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电影梦想。在我拍自己第二部电影的时候,我们剧组就七个人,然后就拍了那部电影。现在,一个iPhone也可以拍一个电影,2015年我在柏林电影节看到贾法·帕纳西导演的《出租车》让我特别惊讶,那个电影的成本很小,我在想,如果我要做同样的电影,可能有两三万块钱就够了,所以好的电影跟钱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想做就要坚定地去做。孔劲蕾:“我的建议是,最好在剪片时尽量把声音做到最接近完成片的效果。因为电影是声画艺术,这二者是水乳交融的,我们可能更重视拍和剪,但声音制作就是零。在创作起步阶段,制作经费不高很容易忽视声音的处理,但要知道声音带给画面的感觉是焕然一新的!这个流程千万不要忽略,一定要带着声音的思维去剪辑画面!黄石:“我从内容创作角度给大家一点点建议,不要去碰那些自己都没有办法被说服或被打动的题材,你要表达的内容一定是跟自己感受到的,当然也不能太过于的自我,我觉得两头都不能偏。不要特别着急的去定要拍什么,或者是特别仓促的说就要拍时下流行或热点,还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灵光一现的故事。”王通:“我也是青年导演,也处在这个阶段,在初创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伴随着焦虑,我也让首先的困扰很久了,这个时候一定要多相信自己,一点点把它拍出来。”

  • 干货 丨 类型片观众爱看票房能赚,为什么我们还要拍艺术电影?

    在7月9日NEW ERA青年电影季发布会暨评委见面会上,评委会成员杨超导演做了“华语电影在海外电影节、电影市场的表现和前景”的主题分享,他的观点新鲜而犀利,为什么中国电影在海外电影节不如上世纪风光,文艺片和艺术片算不算同一种电影等等。以下是杨超导演在发布会现场分享实录对于参展海外,现在是华语电影的低谷最近几年,华语电影在海外市场都表现不太好,这五六年、甚至十年以来,华语电影在海外电影节的表现是一个低谷,这是一个大的判断。在谢飞老师的那个年代,第四代的时候,甚至第五代导演的黄金时期,我们大量的在海外电影节获奖,对于华语电影来说那是一个高峰。但是从六代开始,这个势头止住了,尤其是今年和去年,除了在座的李睿珺导演外,没有一部电影在戛纳的竞赛单元出现。为什么?我个人理解是四代、五代,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海外电影节,其实是西方文化圈的“优待”,他们把我们看成风味小吃,你们的风格非常独特,很有“风味”,所以对于华语电影本身,电影的信息量、做艺术的精致程度、探索度,就没有必要西方的同行一样高,这既是一种歧视,也是一追优待。多年以来华语电影享受着这个优待的,这个优待在近十年以来逐渐的停止了,海外观众以更加平视的方式来看待华语电影。应该说我们在2000年之后就不可能再在三大上拿到特别重要的奖项,当然不能否认也有部分例外,但整体上来说,新一代作者确实很难在问鼎海外电影节。文艺电影,不是艺术电影我们反过来问在座的青年导演,海外电影节到底要的是什么呢?首先要澄清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为了他们而拍片。不是的。然后我们再考虑一个问题,电影节在电影行业中的存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性质,它的价值是什么?要知道,现在大部分观众不看电影节上的获奖电影的,大部分观众是看类型片的,那么它如何存在,它对电影行业到底有什么价值呢?我们讨论这个问题才有意义。我的观点是,任何一个真正的电影节追求的是艺术电影,它要求导演提供给他们的是艺术电影,而不是类型片,甚至不是文艺片。这里提到我对电影有一个“三分法”:电影可以简单分为三类:类型片,文艺片,艺术片。大家看到我把艺术片和文艺片分开了,一般是不分开的。但当我们谈起文艺片的时候,在我的观念中它是严格区分的。100部电影中,我认为90%必然是类型片,大部分公众需要这种生命和情感的带动,需要这种享受,需要这种白日梦,这个梦中国现在做的还不好,或者说才刚刚开始做。除此之外,我觉得还有8-9部文艺片,只有1-2部是属于艺术电影。而电影节需要的就是这一到两部艺术电影。什么是艺术电影呢?就是那些探索影像表达的边界,试图为电影艺术探索新风格,新语言,新观念,新手法的电影才叫艺术电影,而不是主题很深刻,很有情怀,它特别的“不商业”就叫艺术电影。艺术电影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它是不是为电影艺术作出了努力和贡献,如果做了就是,如果没做就不是。我们可以明确类型片、文艺片与艺术片的区别:如果我买了一个恐怖片的电影票,我就要被吓到才会爽,就像在超市里买的老坛酸菜面,你就要给我那个味道,不给我这个味道你就违背了商业原则,这就是类型片。文艺片其实是一种软类型片、轻类型片,它也是商业片的一部分。如果大家接受以上所说,就知道为什么这些年在海外电影节上,我们的表现没那么好,就是因为艺术片的生产降到了一个低谷,很多导演,很多资本,很多都只关注类型片,甚至是文艺片。我们可以再引申一点,艺术电影有什么价值,为什么这个行业要拍这个东西呢?他们生存的价值是为这个行业提供未来的风格、观念、手法、语言,来避免类型的单一和僵化。就像我们看《变形金刚五》已经完全没法看了,花了这么多钱,这么强大的工业系统扭转现实,我们觉得还是闷,非常僵化,有待于像诺兰这样的导演重新注入生命力。举个例子,微软公司有自己的微软研究院,每年几十亿花费却并不产生效益,只是为微软提供未来的互联网基础核心。我觉得艺术电影就是电影行业的微软研究院,而电影节是每年给这些电影提供展示平台——发现创造这些语言的新导演的平台——这就是这些年我们为什么越来越少。如果在座的年轻人有这个雄心壮志,要为中国电影探索新语言,这就太好了。目前我们正值低谷,也许正是触底反弹的时期。比如说去年的一位导演,只有十万块,后来追加了几十万投资,成为了现象级的纯艺术电影,这个电影在语言上的成熟,给各位带来的电影的美感和快感是任何观众都能体会到的。大家要明确的知道自己要的到底是不是艺术电影,然后才能去电影节。如果你拍的是类型片,你去电影节那不是疯了嘛。如果你拍的是一个软类型片,是一个文艺片,投去电影节,其实也会比较不好。因为电影节,尤其是那些比较有公信力的电影节,他们对这一点的判断是非常非常明确的,是不会出错的。说回华语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目前最好的方向:一个是纯粹的艺术电影,一个是纯粹的类型片,用极小成本做非常精准类型的类型片,比如说去年的现象级作品、孔劲蕾剪辑的《中邪》,只用7万块钱拍了一个长片,也不见得是多么崭新的方式,但是他很好的执行了下来,拍了乡村真实生活,得到了无数公司和资本的追捧。从追捧的程度大家可以明白,这个市场有多么渴望年轻的、崭新的年轻导演,尤其是低成本,在相对简单的环境中,先不动用“大工业“做出这种创意的导演。华语电影的发展,也许还有第三条路讲完了上述两个方向,也许我们还可以期待第三条路,这是我个人的一个期待。在我拍《长江图》的时候,圈内很多朋友都知道我们拍的非常艰苦,我的梦想是拍一个《乡愁》或者是《牺牲》那样的电影,需要大规模改变现实,需要那种工业级的力量。我们开机的时候,其中一个演员,就是演“小武”的那个演员,他说他觉得没有三千万是不能拍的这个剧本,拍的话会让前期策划所想要的效果大打折扣。今天回头看,他说的没有一点错。《长江图》就是因为没有钱才缩成了今天这样,我个人也不是很满意。现在,我觉得中国已经可以出现真正的用重工业电影资源来拍摄的电影,我们这个文化,我们这个种族,我们今天的市场以及资源,都足够支撑这样的电影出现。它能够代表文化的水平,能够代表这个种族对于新技术的掌握程度——重工业加艺术电影,这是我的期待的,也希望有一天大家都能加入到这个工作的过程中,也许你们能比我更早完成这个理想。

1 ... 6465 66 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