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八景美

灵台八景美2015-01-21T14:56:52+00:00

灵台八景美

·音乐/声音 - MV3.2k播放1.7k人气值
发布时间:2015-01-21 22:56

扫码使用新片场app投屏

“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徂共。”周文王伐密筑“灵台”,这里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风景依稀陈古色,诗歌雅颂写嘉猷。”在志书中兀奇挺立的“灵台八景”,彰显着这里地脉和人文交相辉映的钟灵毓秀。提起灵台县,人们自然会想到那厚重而有历史质感的幽幽“古台”,还有那同样来自时光深处,落满历史沧桑风尘的秀美风景——“灵台八景”。 灵台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史和人文相映成趣,山川秀美,风景旖旎。“仙洞云深”、“书台月朗”等古“灵台八景”,其厚重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相得益彰,优美的人文传说与如画的自然风光情景交融,给人以美不胜收的无尽遐思,早在明清时期就为关陇著名风景,被历代文人墨客诗词歌颂。有史可查:“灵台八景”,在明嘉靖年间就已是地方名胜,常有文人墨客登山拜谒,写诗歌咏。据记载,明嘉靖参政胡松游县城荆山,留有《登台山》诗:     翩翩羽檄递相催,汉使星驰逼古台。     城依川流深自抱,山连关陇曲全回。     天王南面垂衣听,杂寇西边蓦地来。     但使忠贤齐努力,不愁戎马乱喧豗。   后慕名而来,游历拜谒,观景揽胜,以诗词歌赋颂之者颇多,但明确提出“灵台八景”并写入地方史册的当推明朝灵台县令张凤池。   张凤池,山西夏县人,明万历三十六年到三十九年任灵台县知县。学富才敏,心慈行端,在任灵台县令期间,劝农课土,修建城垣,并著有《劝士论》、《劝孝论》、《劝悌论》及《廉、明、仁、敬四箴书》。倡“廉”、“明”、“仁”、“敬”,著文立说,劝民教化。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 1608年,戊申年)二月上任灵台县令,“入灵即问志,”得知“县从来无志”后,便组织编写《县志》,历时一年余,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 1609年,己酉年)五月完成《灵台县志》的编写。   这是灵台县首部《县志》,在编写过程中,按照当时惯例,要在“形胜”(山川、名胜)、“古迹”、“艺文”等门目和卷节中设列地方八景。“省县有八景犹如天之有八星,地之有八维,人之有八脉也。”“州县各取境内之名山大川秀异特出措为景致,皇皇列于志乘者原为抉精微振地脉。” 于是,就在灵台厚重的历史和众多秀美的风景中,选取了最具地方特色的景致,请县令张凤池定夺,“灵台八景”作为秀美灵台风景的代表和浓缩始见于史册。   按照当时西北志编纂的成例,地方“八景”常由四个字来命名,一般是两字一个意义:前两个字一般多为场所地点,点明景致方位。后二字多为时间、季节性的自然现象,是景致主要特点的点睛之笔。两两并列组成一个动态的组合景观,彰显地方钟灵毓秀的风景。并且在时间、方位、形态等方面又强调某些对应性,使“八景”更显得情景交融,意趣横生。如“灵台八景”中的“荆山日丽”与“书台月朗”,“瀑布春融”与“密城秋望”,表现的就是一种对仗美。光看名字,就有一种身临其境,风景如在眼前之美感,给人以美不胜收的意想。 “荆山日丽”“仙洞云深”、“孤峰午照”、“达水丁流”、“书台月朗”、“别墅烟浓”、“瀑布春融”、“密城秋望”就作为“灵台八景”,写入县志《山川志》章节中,一一介绍了八景的形成过程、主要特点、历史典故和优美传说,并辑录了咏写八景的诗文,为后世文人墨客咏颂。   “灵台八景”所涉及的景观范围,是一个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历史遗迹与现实场景纵横交织而成的秀美风景。把自然风物和优美传说有机结合起来,表现了当地实际存在的地文和人文风貌。   “荆山日丽”。灵台县城东北有隐形山,东南有苍山,西南有离山,西北有虎山,四峰环抱的中间有一山,不高,叫中台山,“昔多奇花异鸟、灵岩秀石而荆花尤茂。”昔日山上曾满生紫荆,在阳光下满山荆花灿烂,史称荆山。历史上,荆山庙宇众多,美丽传说动人,一年四季松柏常青,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春天荆花烂漫,芳香四溢;夏季松柏苍翠,景象万千;秋时漫山红叶,层林尽染;冬季银装素裹,风光旖旎,分外妖娆。历代多有文人骚客诗文歌颂。近年随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荆山已建成荆山门、三贤祠、德化廊、朝晖亭、夕照亭、日月亭、关公殿、玉皇阁、休闲广场等自然景观与人文旅游景观融为一体的森林公园,钟灵毓秀,美伦美唤。2010年1月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了灵台人晨练和休闲娱乐的理想胜地。   “仙洞云深”。在县城东南苍山近巅处东边沟崖下,有窑洞数孔,称“白云洞”,上下两院相连,窑洞之间有复道相通。史料记载,元代清虚真人王志谦曾在此练道。站立洞口,灵台县城尽收眼底,深秋拂晓,烟雾填壑,遥望洞口,如浮云端,若隐若现,颇具神秘气氛,故又称“白云仙洞”。西面山腰有一湫池,四时水溢,旧时人们常在此祭拜,设坛祈雨。现苍山已随县城面山绿化全部栽植常绿树,风景更加秀丽怡人。   “孤峰午照”。县城东北的隐形山,当地人叫志公山、高志山。史料记载:山顶有一寺庙,名曰“云寂院”,始建于元皇庆年间,后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扩建,规模宏大,并有庙地70余亩,由寺院经营,收入用于寺院香火开销。时称灵台“第一名胜古迹之地”。院内依崖掘一洞,洞内塑志公和尚像。相传南北朝时期,南梁宝志和尚云游至此,园寂洞中。寺院原有“九柏三庙”,相传柏树在每年农历六月六日中午不现树影,形成“无影树”奇观,“孤峰午照”主要就是指这一奇特的景观。每年农历六月六日为传统庙会,四方群众,登山拜佛,历代名人,重阳登高,游览舒兴。现今,寺庙已不复存在。   “达水丁流”。在县城之南,蒲河从苍、离二山间由南向北流出,与从西向东流过县城的达溪河几近垂直交汇,细瘦的河水形成犹如大写的汉字“丁”字状,故称“达水丁流”。现在,随着达溪河河堤治理、美化亮化和达溪河景观带工程的建设实施,已在达溪河县城段建起了三级翻板闸坝,关闸蓄水,这里就呈现出高峡出平湖,碧波荡漾、绿水涟漪、百鸟翔集的壮美景观,成为人们日常休闲散步的绝好去处。   “书台月朗”。在县城东约3里许,有一山形似麦摞,叫麦摞山,山顶部平坦。据史志记载:晋代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曾在此结庐读书,研习医术,著成著名的《针灸甲乙经》,后人为纪念这位针灸名医,就把此山称“书台山”。   “别墅烟浓”。在县城南离山之阴,与县城隔达溪河相望,相传系唐朝宰相牛僧儒别墅原址,后代建为僧儒祠,又改为至定寺。唐相牛僧孺(公元779—847年),字思黯,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一生酷好文学,以志怪为体例撰著了很多艺文,集名《玄怪录》,其中30余篇保留至今。牛僧孺墓在灵台县新开乡牛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院内原有银杏树一棵,传为牛僧孺亲手所植,今院内景物均已不在,现在人们只能从依稀可见的断墙包围的数孔窑洞里想象他昔日的风花。   “瀑布春融”。在县城以东,达溪河下游,告王河南岸,有九顶八卦保岩山,山上有文王画卦台遗址。传说周文王伐密告捷班师途径告王河,看到此山势兀奇,灵秀峻峭,突发灵感,登山演习八卦,历时三天,终于发现了八卦演变的精妙绝伦的奥秘,从而发明了八卦卦象。后来,这坐山就被称为文王山。主峰山顶原有文王庙,斗拱脊兽,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蔚为壮观。后在“文革”中与画卦台同被毁圮。文王山半山石缝中涌出一股股清流,冬季冻结为一排排冰笋,春季慢慢融化,水流下注,形成飞流直下的瀑布奇观,景象万千。   “密城秋望”。在县城以西50华里的百里乡,商周时期这里曾是密须国、密国都邑,时称密城,公元前1125年文王伐密,庆捷祭天,慰民教化,乃筑灵台。公元921年,周共王杀密康公,秦汉时置阴密县。唐时武康郡王李元谅在此筑城,抗击吐蕃。今密须文化园据说是原密须国宫殿的遗址,有唐槐一株,虬枝苍劲。距遗址东2里许的烂泥湾有密须公墓,洞山有一庞大的西周墓葬群,甘肃省最大的西周铜鼎就是在这里出土的。近年以保护维修古密须国遗址为重点,建成了具有古商周历史文化特色的密须文化园,修建了城楼、城墙、密须牌坊门,建成了西周文化特色的古密须城门,尤其是新建成的百里民俗展馆,陈列展示的内容,从古老的神话传说到历代民谣、从窑洞民居到特色饮食、从婚丧嫁娶民间风俗到手工艺品、从庙会祭祀节庆活动到日常生活习俗,这些积淀深厚、特色鲜明、异彩纷呈的文化遗产,为古景增添了新韵。   叙列于《灵台县志》山川史志中的“灵台八景”,从历史的深处一路走来,与诗文歌咏一同丰富着灵台钟灵毓秀的风景和人杰地灵的厚重历史。   近年来,按照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秀美灵台的工作思路,以建设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强县为目标,以建设文化旅游示范区为总揽,抢抓位处崆峒山—古灵台—法门寺—秦兵马俑旅游线路的机遇,加大皇甫谧文化和商周历史文化开发力度,围绕打造皇甫谧文化旅游品牌,把旅游产业放在重要的发展地位,建成了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皇甫谧文化园、县城文化广场、达溪河景观带、东沟生态景观湖、密须文化园、博物馆、德化廊、三贤祠等多处人文景观,极大地扩展了古“灵台八景”的外延和内涵,提升了灵台旅游文化品位,为人民休闲娱乐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场所,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评论

等待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