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探秘卢浮宫的幕布之后

【国际博物馆日】探秘卢浮宫的幕布之后2020-05-17T16:37:23+00:00

【国际博物馆日】探秘卢浮宫的幕布之后

·宣传片 - 影视/综艺·纪录片 - 人文/历史2.2k播放674人气值
发布时间:2020-05-18 00:37

扫码使用新片场app投屏

5月18日的#国际博物馆日# 又到啦。因为讨厌的疫情,国内外许多博物馆都突然冷清了起来,你已经有多久没有走入一家博物馆了呢? 前一段时间,有幸收到东方出版社侯亮老师寄来的《卢浮宫的幕布之后》,一本看着就很像艺术品的厚重的书,面积比A4纸还大。整本书的设计,让你感觉很像是在参观博物馆本身。 说到卢浮宫,大家第一想到的恐怕就是蒙娜丽莎、断臂维纳斯和胜利女神,慕名而来的观众首先瞻仰的也是她们。然而,她们的光环过分耀眼,以至于她们身边的无数珍宝在游客眼中黯然失色,甚至变得不存在。 “90%的参观者来德农馆都是为了看《蒙娜丽莎》的,每年可达700多万人,”卢浮宫的接待与监管员克里斯多夫·勒比对参观者的行为变化感到非常难过,“他们高声说话,甚至看都不看展厅里其他的油画作品。即便是《蒙娜丽莎》,大部分参观者也都是背对着这幅画,从手机的摄像头里自拍着看。” 想起陈丹青在《局部》第三季片头里说的:“我听见陈百上千的湿壁画在墙上叫道——No!除了达芬奇,还有我,还有我。” 只有对这些历史留下的艺术品怀有真正敬畏之心的人,才会带着所有的感情去珍惜它们。在卢浮宫上班的工作人员,正是这样的一群人。 翻开《卢浮宫的幕布之后》,一张张音容笑貌在向你走来,他们是成百上千个在卢浮宫上班的工作人员,其中有生怀绝技的修复师和装裱师,也有锁匠、木工和布景专家……正是他们,让卢浮宫这座巨大舞台昼夜运作,生生不息。 他们每个人各司其职,却绝不是流水线上一颗莫得感情的螺丝钉。每一个在卢浮宫上班的工作人员,都怀有满腔的热忱和骄傲,骄傲于经他们之手,穿越历史的艺术藏品能重新被世人看见,骄傲于他们的一生中有过一段最美好的回忆。 他们站在离藏品最近的地方,像照顾一个美丽又无比脆弱的婴儿,在这零距离的接触中,感受某种跨越时间长河的同呼吸共命运。 他们目睹过卢浮宫最繁华喧嚣的一面,也见证过卢浮宫最寂静空旷的夜晚。他们站在台前迎来送往,也穿梭于幕后——走进一间间神秘迷宫般的地下密室。 卢浮宫的外联部主任安娜-洛尔·贝娅特丽克丝说:“在卢浮宫工作,每天都有小惊喜,极少有职业能够制造出这样的感受。卢浮宫也让我对人心充满信心,因为它的身上有着人类至美造物的痕迹。” 这种职业幸福感,在卢浮宫的每一个工作人员身上,都能强烈地感觉到。 记得曾经在逛UCCA的时候,遇到UCCA的网红讲解员陈阿姨。她为了带孙女来到北京,10年间,除了买菜做饭,一有闲就往UCCA跑,看展、听讲座、记笔记,又自学成才,当上了UCCA的讲解员。不同于一般讲解员的背书模式,陈阿姨的讲解行云流水,趣味盎然,只要现场感受过,就不得不佩服这位民间奇人。 我想,陈阿姨之于UCCA,就像卢浮宫幕后成百上千的工作人员之于卢浮宫。是卢浮宫,为他们提供了日复一日的灵感之源、生命之所;而恰恰是他们,为卢浮宫赋予了灵魂。 正如故宫博物馆原院长单霁翔在《我是故宫“看门人”》的序言里所说:“在故宫博物院工作了7年多,我这个‘看门人’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将‘活’字写入故宫的大门,让故宫文化遗产资源走近人们的生活,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有了可爱的“看门人”“守夜人”的存在,一家博物馆才不至于仅仅被凝固在时间里沉睡。“看门人”“守夜人”本身,亦是博物馆最美的艺术品。走进《卢浮宫的幕布之后》,走进的便是这样的一个个他们……

标签

评论

等待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