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你是否要取消绑定(第三方名字)账号?

将该作品添加到专辑时,将从我的主页中隐藏
确认 取消
将该作品添加到专辑时,将从我的主页中隐藏
取消 确认

那些坚持在中国做电影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2020-03-19 22:28 发布 综述 - 访谈


从1月24日全国各大影院正式暂停营业至今,我们已经近两个月没进电影院看过任何院线电影了。


如今,不光是我们。


北美创下本世纪最低周票房、韩国票房16年来新低……剧组叫停、新片撤档,疫情肆虐之下,全球的电影市场也随之深陷泥潭。


前些日子,厂长在微博上看到网友的一句哀叹:“已经没有人再关心电影了。”


痛惜、无奈。作为普通观众,可以忍受两个月不看电影的生活。但有一群人,他们心怀梦想,为电影而生。难道现在就要眼睁睁看着他们为电影牺牲了吗?


这群人,他们见证历史、即便此时此刻,他们也坚持着——


在中国,做电影。


《我在中国做电影》是近期上线的一档电影人物纪录片,共5集,每集15分钟。

聚焦电影幕后工种,讲述电影人的瑰丽世界。


这群人不一定是你知道名字、甚至知道长相的导演或演员,他们是你见不到的电影幕后工作者。


关于他们,你可能听过这样的质疑:中国电影特效俗称“5毛特效”;声效好是因为素材多;摄影好是因为人美场景赞;美术就是特效化妆?


美术、声音、特效、摄影、配音五大电影工种,被称作银幕背后的隐晦劳动者。


今天这部纪录片《我在中国做电影》,就是来替他们正名的。


都说电影玩得是「视听语言」,四个字说出来轻巧,但换成你恐怕也“玩”不出个一二三来。


所以厂长把这部纪录片分成了“声”、“光”、“色”三个部分,具体来给大家讲讲真正的“视听艺术”是怎么炼成的。


以下部分内容摘自「Mtime时光网」以及纪录片人物口述


01

电影这种视听艺术中,听觉,往往更容易被忽略。

国家一级录音师、奧斯卡评委会成员、声音指导赵楠(代表作《影》《封神三部曲》《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催眠大师》)在第二集中,为我们揭露了声音在电影中的真相:

“因为声音是不直观的,在五感里,听觉相对于视觉是比较被动的。”

但电影带来的身临其境和感同深受,很大程度又是声音带来的。相对于影像,声音更容易唤起人们的记忆符号。

因为,“声音比较高的境界是在生理学层面的”。

声音跟视觉不一样,声音是纯物理的,且很多声音的频率是人耳听不到的。

“为什么怪兽吼叫你会害怕,是因为怪兽在吼叫的时候,它有很大一部分次低频在这里边,那个次低频是你听不见的,但是次低频是让人最不舒服的一个频率。”

怪兽吼叫

对赵楠来说,电影里的声音不仅仅是还原出来,更多是创造出来的。

同样是“怪兽”,在她的巧手之下,那些变幻莫测声音,使怪兽有了截然不同的外貌和性格。

赵楠觉得,声音指导恰似一个“魔术师”。从声音的想象、声音的采集、到声音的编辑与再创造,整个过程就是一场“幻术”。

《影》拟音过程

为了给《影》呈现独特的风格,她的团队几乎收集了全世界所有的“雨声”;一场看似平常的刺杀戏份,却是无数个声音叠加后产生的“暴力美学”。

而怎样才能给电影配上一段深入人心又体现情感的声效呢?

其实并没有什么捷径或技巧,而是把凡事想到最“细”,做到最“细”

“把生物所有的物理动作行为,拆解到最细,你才能还原最真实的东西。然后,再用不同的方式,比如放大,就会产生特别奇妙的效果。”


比如,用刀捅了一个人,它其实没什么声。但我们要达到电影感的真实,用电影最真实的方式杀死一个人,怎么能让你觉得又真实又愤怒又有情感。

拿张艺谋执导的《影》来说,它是一部在声音创作方面,蛮有特点的片子。影片体现了权谋斗争,以及不同身份、阶层的人之间出现的杀戮打斗。

其中有一个捅沛良后心的镜头,在声音上难在哪?

“因为捅完以后,他不能说话了。他只要一说话,就咕咕往外冒血。所以当时就分析捅进肺里是一个怎样的声音过程。”

《影》拟音过程

“刀剑是从后心位置插过去的,顺着骨头缝刺进肺泡,我们当时用鱼鳔模拟肺,这样一下就能听出来,捅进去的位置充满了气体,当‘肺’破了以后,立马需要有血灌进去的声音,这样血往上涌着,才让你觉得他是被捅到肺了。”

就是这样一个给观众传递感情,事无巨细的工种,如今却不太受重视,票房好像与他们没有关系。

作为一名录音师,赵楠几乎做过声音相关的所有工种:对白录音、对白编辑、动效录音、动效编辑。她经历了十几年前中国电影的同期声时代,感受着录音行业的跌宕起伏。


户外采声

然而,随着国内电影项目工期缩短,赵楠说,现在一部电影给录音的时间太短了,在中国做电影,就跟催命似的。

作为一名女性电影人,她像一个自得其乐的“女战士”,享受着无与伦比的孤独与快乐。在电影声音行业能坚持下来的女性非常少。

“我第一次领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时候,邀请函写的是赵楠先生,很多人都以为我是个男性。但我认为这个工作是没有性别差异的”。


赵楠2011年凭借《狄仁杰之通天帝国》获得第30届香港金像奖最佳音响效果奖

每一个声音从业者,没有五年、十年,不可能成为很优秀的混录师或者声音指导这个级别的,那你想能付出五年、十年安于干一件事,我觉得各行各业这种人都会很好。

“经常夜里两三点了,就我一个人在这屋,啥人没有,啥声也没有,面对一千多个素材,一个一个放。但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

声音的工作无疑是孤独的,但赵楠说,还是因为喜欢,所以才能做这个事。


02

都说摄影是光影的艺术,但在电影里怎么运用光与影,是摄影指导来决定的。

对于包揽金鸡奖、金马奖、金像奖的摄影师曹郁(代表作《妖猫传》《南京!南京!》《可可西里》《八佰》)来说,摄影首先是他自我表达的一个工具。一位好的摄影师,首先应该是一位创作者。

曹郁

首先摄影和摄像是一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摄影指导这个职业永远都会被需要,只要电影这种形式还存在,它就需要有光、影,那么就永远需要有一个视觉的统领者。

即使你是一个摄像师,只有当你把每一部电影当做「摄影」的工作来完成,才会有进步,因为摄影是一个将各领域艺术修养融会贯通的职业。

《南京!南京!》摄影

曹郁喜欢将自己所欣赏的绘画作品、音乐融入到摄影里,《南京!南京!》的运动镜头中藏着巴赫的韵律,《八佰》战争的残酷和毕加索的柔美产生着联系。他认为《可可西里》应该有自己的情绪,所以光线成了他辅助可可西里表演的工具。

“我在拍每部电影前都会做一个摄影阐述,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告诉导演你要怎么拍。大部分情况下,导演可能只有一两句话表达他的想法,摄影师其实是以创作者的身份出现。所以对我来说,摄影其实就是我表达自己的一个工具。”曹郁说。


《妖猫传》摄影阐述(曹郁)

“我在写摄影阐述时经常会翻一些画册。

我记得我第一次跟凯歌导演聊《妖猫传》想要什么效果时,我带了一个登机箱过去,那个箱里装满了画册、摄影集,他当时很惊讶,我记得他把这些画册从头看到尾,说:我确实没有碰到摄影师是有这种眼界或者这么去想问题的。”

比如光线,像在伦勃朗和维米尔的时期,光源强调得非常强烈。曹郁很喜欢蒙克的画,在蒙克的画中,光源开始变得混合在一起,其中的蓝绿色给了曹郁特别大的启发。


蒙克画作 《病孩》

《妖猫传》摄影

而《妖猫传》跟《南京!南京!》《可可西里》等现实题材又不太一样,作品是相对主观的,本身就不真实,没有必要去拍出自然的光效,所以,必须一上来就假定性特别强,这样观众才能接受导演的剧情设定。

陈凯歌、曹郁

“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的镜头确实给摄影师、演员挺大压力,我们反复想怎么才能拍出惊艳的感觉。一开始的思路是很古典的那种光,我们准备了好几十根蜡烛,把蜡烛放在她脸的这边。效果倒挺古典的,但还是不够劲。 后来就用了一个LED的灯带,让她的整个皮肤从所有的反射角都有一种LED的光泽,比较现代。

《妖猫传》里的“回眸一笑百媚生”

总的来说,绘画,让曹郁理解了光与质感的反差,音乐,给了他镜头运动韵律感上的感性指引。二者缺一不可。

于是《可可西里》和《南京!南京!》,让曹郁接连拿了4个摄影奖。

“那时候确实有点,不是那种简单的飘飘然,是有点木然了……你就会觉得好像很容易,只要我拍我就能得。后来有8年的时间,没有再得奖。但在这中间我每次都想得奖,后来发现你越想得奖,就越得不到。”

曹郁《南京!南京!》片场

在此期间,曹郁有了爱情、有了婚姻、有了一个孩子。那时候他开始怀疑,我还能当一个艺术家吗?是不是当不了了?

“后来,在逐渐适应这种角色后,我才忽然发现,你就是要坚持做小时候那个有梦想的人。这种坚持就是对于自我表达的坚持,它确实不是用得奖来衡量的。”

大学时期的曹郁

对于曹郁来说,以后具体的目标其实特别简单,“就是我拍下一个作品在某些部分,超越上一部作品就可以了。”

也是这样的进步带来的幸福感,推动着曹郁一直往前,走到了今天。

顺便说一句,由曹郁担当摄影指导的最新作品《八佰》,也期待它早一天到来。

《八佰》摄影


03



当然,摄影不是一部电影视觉的全部。好的摄影固然重要,而拍摄对象的美学则更加直观。

这时候,就需要美术师,来找到一个演员活场景的魅力,让观众过目难忘。

对于一个拿到过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的电影人来说,叶锦添的名字可能有点过于谦虚了。在众多叶锦添参与过的电影、电视剧中,他的出现不只是“锦上添花”,而有可能是“雪中送炭”、“脱胎换骨”。

叶锦添
谈到叶锦添,很多人会自动联想到“东方美学”这四个字。

《卧虎藏龙》拿到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赤壁》(上)拿到香港金像奖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服装造型设计奖,《夜宴》拿到台湾金马奖最佳化妆和服装设计奖、最佳艺术指导奖……背后都有叶锦添和他独特的东方美学的身影。

2001年,叶锦添,奥斯卡

1967年,叶锦添出生于香港,他和梁朝伟、巩俐等巨星是一代人。而这些巨星的银幕形象很多也正是出自他手。

在电影圈里,叶锦添以有想法、做事认真著称。

叶锦添与巩俐

“如果让我自己帮美术指导下一个定义,我觉得它和视觉导演有点像。”
因为电影发展至今,视觉比对白还快,视觉在今天已经可以建立任何东西,真的假的什么都可以做得到,甚至是那些感觉层面的东西。
在呈现视觉的过程中,要用到你对历史的认识、对人情世故的认识、对所有的生活细节的认识

《赤壁》船只美术手稿

“每一件道具,每一件服装都有正路跟歪路。歪路就是,当一个角色不是那么精彩的时候,你的道具要帮他,你的服装要帮他。”
美术指导需要和导演密切沟通,叶锦添也经常是个让导演头疼的人。

他认真到常常会喊停导演,让整个剧组等他修改一件服装、一件道具。他也是那种走遍香港、台湾、大陆、欧洲,寻找创作灵感的人。

厂长印象最深的一个桥段是冯小刚的《夜宴》时有场戏,章子怡和周迅在评论一块布,是周迅出嫁要用的布料。


“已经开拍了,我看到那个布完全是皱的,我就怎么看都很不顺眼。后来我说,‘那个不行,我们还是要烫。’ 当时剧组正在赶进度,冯小刚就傻掉了,因为他没有遇过这种事。他就问陈国富,‘你觉得怎么样?’国富说,‘烫吧......’

后来,所有的衣服都烫完才开始拍。小刚还走出来骂那些工作人员,“你们看叶锦添怎么做事的,你们在做什么?”

《风声》幕后照:叶锦添与周迅

可惜,不是每一位导演、每一个剧组都能对美术指导这么包容。
比如,在国内拍电视剧,时间是个大问题。有人会告诉你,如果每个镜头都要重新打灯,根本来不及。打灯只能打一次,其他都是补光。
“在拍《胭脂扣》《卧虎藏龙》那个年代,我们真的很用心做细节,要改就马上改,整组人都在等我们。现在那种气氛没有了,戏根本就不严肃,你搞那个就没有意义。大家注意的东西不一样了。

比美术指导更难的,要说就是做特效的了。

很多人都认为,特效,是给电影锦上添花的东西,可有可无,或者不重要。

然而当你看到粗制滥造的特效在国产片里大行其道的时候,又忍不住骂,“这简直就是5毛特效”。

《流浪地球》

不知不觉间,中国电影似乎已经摘下了“五毛钱特效”的帽子,至少在顶级制作的国产大片里是这样。我们甚至已经有了可以引以为豪的特效大片,比如《流浪地球》

如果说,《流浪地球》是中国电影特效行业向前迈出的一大步,这一步是怎么迈出的?而迈出这一步之后,中国的特效大片与《复仇者联盟4》《阿丽塔》《狮子王》这样的片子还有多大的差距?

纪录片的第三集《视觉造梦人》请来了三个人来解答这些疑问。他们都是视效总监级别的专业人士,也是在中国实实在在做电影的电影人。

丁燕来、魏明、周逸夫

丁燕来是特效公司橙视觉的联合创始人,也是《流浪地球》的特效总监。

而让丁燕来感到欣慰的是,“五毛钱特效”的骂名已经骂醒了一批导演和制片人,他们对特效的理解不再仅限于“坐在电脑前动动鼠标”,这是行业规范的开始。

《流浪地球》

魏明的特效公司MORE VFX也参与了《流浪地球》的制作。他至今清晰记得郭帆动员他们的话,“如果《流浪地球》这事折了,中国的科幻电影想再往前再走一步,时间可能要往后推很多很多年。”

魏明

作为有追求的特效团队,MORE VFX曾经主动要求承接《流浪地球》里的高难度镜头。他们最终如偿所愿,但也吃了不少苦头——有一个长镜头连做了六个月才过关

而特效行业的实际情况是,再简单的特效,也没有5毛就能做成的。

《流浪地球》

在《流浪地球》中有一个大概有50多秒的长镜头,从车拉出来,然后往高空拉,看到很多的重机械,看到地球发动机,然后地球发动机覆盖全球上,一直到太空里边……光调这个镜头的相机,就调了五六十版。这还只是相机阶段,那里边的资产真的是上亿的规模。

《流浪地球》

导演提一次修改,光渲染就一个月起。我们做《流浪地球》的整个周期是8个半月,这个镜头做了6个多月。真的很崩溃,每天就算到了家,我们在微信里边还在说那个镜头现在是什么进度,心里边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这个事。”

《流浪地球》已经上映了大半年时,丁燕来似乎还没从制作这部电影的疲惫中缓过神来。毕竟当时为了赶进度,有两三个月的时间他每天只能每天睡三四个小时。

丁燕来

另外,《流浪地球》50多亿的票房也与特效团队几乎没有关系。特效公司赚了名气,但没赚到钱,行业的生存状况依然艰难。

周逸夫的情况比较特殊,他的团队由一群中国人组成,在中国做电影,比如姜文的《邪不压正》,但他们属于一家美国特效公司——数字王国。

《邪不压正》

睁眼看世界,我们才能知道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周逸夫说,尽管中国的特效行业一直以好莱坞为学习的标杆,同一行业在两种文化中不同的运作模式也真实存在。

周逸夫

美国人喜欢每一个为特效镜头都做好详细的说明,特效公司只是执行者。中国人喜欢让特效团队参与到导演、摄影的创作中来。美国人讲究严格的程序,任何额外的修改都要加收费用。

中国人则看重人情世故,修修改改往往半卖半送……

《复联4》灭霸

《复仇者联盟4》里的灭霸中国暂时还做不了,《狮子王》里的辛巴中国也做不了,但中国电影的特效水平无疑是一直在进步的。

郭帆谈到中国科幻与好莱坞的差距时,曾判断,两国拍摄制作水平相差25至30年,特效相差15年。

如果郭帆的判断准确,2035年左右中国就可以拍摄出自己的“灭霸”和“辛巴”了。上面三位特效总监的讲述,都将是中国电影特效史的见证……

《流浪地球》片场照






然而,只看到正面或进步,并非这部纪录片的价值。

这些在中国认认真真“做电影”的人们,不仅值得拥有姓名,也值得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因为中国电影,不是靠这些少数人的努力不是高唱赞歌大踏步向前,就能崛起的,更需要中国电影人们勤于反思、针砭时弊。

对于行业现状来说,丁燕来相信,《流浪地球》式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因为最终效果是靠特效团队拼出来的。不可能每部国产大片都靠情怀,“为爱发电”。


作为艺术家的叶锦添看起来温文尔雅,可当他讲到中国电影产业的现状时,却异常犀利:
“有些演员话语权太大,永远要求自己的脸在镜头前是完美的,电影的气氛没了,观众只看到千篇一律的广告光。”
“流量明星让古装剧沉迷于粉粉嫩嫩的审美,连男演员也是如此,中国观众早晚会看腻。”
“行业发展太快,鱼龙混杂,好多人都还没专业,人就已经在坐这个位子上了。”
叶锦添

此时,我国的电影产业也在陆续复工,以疫情为题材的剧集、广告、纪录片等等层出不穷。

然而,这个时代下,真的人人都可以拍电影吗?

不是。此时厂长更愿意看到《我在中国做电影》这样的纪录片,褪去社会背景的粉饰或惨状的夸大,看到一群电影工匠们最真实的模样。

他们,至少在用行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希望。


声明:本文文字资料和视频由「时光网」提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举报文章

新片场

评论 

还没有人发表评论,来第一个发言吧!
关闭前无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
更多

新片场

不限

新片场官方账号 为客户创造价值

联系TA
分享
在新片场 App 上联系他

新片场私信功能已全面迁移至 App 中使用,
网页上可以查看之前的消息记录。

扫码下载 App

查看历史消息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请输入您的私信内容

取消 确定

私信发送成功

接收私信功能已迁移至新片场APP,请下载新片场APP及时获取私信消息通知,不错过任何一次合作机会。

扫描二维码,立即下载APP

只有安装新片场APP才能收取私信回复,是否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