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你是否要取消绑定(第三方名字)账号?

将该作品添加到专辑时,将从我的主页中隐藏
确认 取消
将该作品添加到专辑时,将从我的主页中隐藏
取消 确认
行业 - 观点
  • 一月花光十亿,真有那么容易?| 专访《西虹市首富》导演闫非

    7月24日,暑期档喜剧《西虹市首富》在北京万达影城CBD店点映,所有场次座无虚席,观众们在笑点里"爆炸",连同在现场的徐峥也说,"我的笑点挺高的了,但在看片时一直没停下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部爆笑暑期喜剧最后的升华片段也非常动人,让观者落泪,不出意外,又会是今夏爆款。看完电影、笑过哭过之后,我们也专门联系到了《西虹市首富》的导演闫非,聊聊创作背后的故事。 1经典概念结合纯粹血统2015年,喜剧《夏洛特烦恼》,以5900万的成本,斩获14.4亿的票房,有高达7.4的豆瓣评分,在票房口碑双丰收中,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暑期黑马。闫非和彭大魔这一对搭档,在「爆款」之路便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爆款属性与丰厚的舞台剧经验是分不开的,闫非在和彭大魔担任导演之前,就已经演出并协助沈腾执导话剧《疯狂的石头》、自编自导《乌龙山伯爵》、为央视春晚创作《扶不扶》、《投其所好》等小品。对于剧本创作,他们自认不算“高产”,因为“我们的很多想法要经过特别长时间的打磨,才能比较艰难地呈现在纸上——不太爱打字。”非编剧科班出身的两位也曾直言,“包袱其实都是聊出来的”。成片虽然以“段子”为主,却因为多年舞台摸爬滚打中沉淀出的优秀喜剧节奏,再加上多次现场表演中打磨出的故事主线、情感主线及人物特点,相比于新人导演,他们具备了更多优势。然而这一次,两位又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新作《西虹市首富》并非原创的剧本,而是选择探讨一个更为古老的电影话题,因金钱与人性而产生的强烈戏剧冲突——"一夜暴富,究竟会改变什么"。 经环球影业授权,《西虹市首富》改编自80年代的《布鲁斯特的百万横财》。故事讲述了一个二流棒球运动员在最穷困潦倒时,获得了舅父的三亿美元遗产。前提是,他要想办法在一个月内花掉三千万美元。在电影《西虹市首富》中,由沈腾扮演的落魄足球守门员,意外得到了台湾二爷的三百亿遗产,前提是要在一个月内花光十亿。影片延续了好莱坞的经典喜剧概念,在剧本创作上却采用了本土化的「无缝嫁接」。片中久穷乍富的足球队几乎承担了所有笑点,完美诠释穷屌丝一夜之间变成暴发户,他们在最豪华的酒店租住,顿顿山珍海味,在"是金子总会花光"的框架中,干什么都"不差钱"的片段爆笑十足。 而如何把这么多钱花到点上,则是剧本创作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闫非和团队也经过了很多考量,创作周期也因而被拉得很长,主演沈腾说,“等一个好剧本等了很久”。 原著中的主角是个棒球选手,"棒球这项运动对我们来说可能不那么亲切,所以就改成了足球,而且我和大魔都是足球迷“,闫非表示,"与其说我们选了足球,不如说我们选了守门员这个职业,我们用他来代表守护底线的概念"。 喜剧要成功征服观众,除了卖力搞笑,往往还需要情感上的升华。影片最后的两场足球队比赛对观众的情绪来了个180度“大逆转”,笑破肚皮之后突然一发煽情最是令人招架不住,许多观众都忍不住飙泪。闫非说,"足球赛本身就是一场游戏,输赢、比分并不重要,但是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注入更多思考"。 每一个看似漫不经心包袱都是精心打磨,每一个转折都与情节设计的功能性完美贴合,这也是《西虹市首富》足够抓人的关键所在。难怪连山争哥哥在看完之后都向主创“大胆自荐”,“希望两位导演邀请我来西虹市演一个角色”。 2两岸演员丰富角色维度扮演男一号王多鱼的沈腾依然在片中贡献了独家的“爆笑”功夫,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更容易接受影片戏剧化的设定。从郁郁不得志到一夜暴富,再到奢侈挥霍,最后在友情、爱情、梦想等一系列情感的抉择中,沈腾诠释的非常好。 但看似信手拈来的表演,琢磨起来并非如此简单,沈腾说,"这是一个没有现实可以借鉴的(情景),所以我们想象了很多种可能性"。 如何诠释一夜暴富的第一反应?导演闫非说,"每个人对于这件事情的反应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会根据他们的表演来选一个最有喜剧感、最合适的。" 这次《西虹市首富》的女一号是近几年的熟悉面孔宋芸桦,她曾在《我的少女时代》里扮演林真心,从清纯的高中生到轻熟职场女性,她的跨越,也如同一场挑战。 宋芸桦在片中扮演为王多鱼理财的会计夏竹,两人之间还有一段爱情戏。当软糯可爱的"台湾腔"遇上粗狂直爽的"东北腔",冲击感想想都很酸爽。 闫非说,"在片中本身需要这样一个女生,而且我们希望通过台湾演员来扩大这种角色上的维度,有一个反差感,如果让内地演员来扮演台湾人,就会奇怪,除了宋芸桦,还有台湾老戏骨李立群与张晨光,他们的出演也增加了片子的深度"。 在片中,李立群与张晨光分别饰演了王多鱼的二爷与管家,他们亦正亦邪的出演和沈腾构成了让人爆笑不止的“反差萌”,配角九孔的出现也让影片多了些港台无厘头的味道。 除了加入台湾演员,张一鸣、常远、艾伦一如既往地贡献了高水准演出,“他们在话剧表演中,都是有千场以上经验的人,对剧情的整体把握都非常到位”,闫非说。 而且,在片中客串的大咖们也是经过主创的精心设计,自带光环的王力宏、演讲大师郎咸平、搞笑主持张绍刚……像时不时出现的彩蛋一样给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这种多维度不仅体现在演员的配置上,连影片的配乐都可见一斑。本次影片中,闫非首次和配乐大师彭飞合作,使片子的艺术感提升的可不是一个层级。从王多鱼入住豪华酒店的古典乐,到全民运动时火箭少女的《卡路里》,在古典与潮流结合,闫非说,"我们就是要多维度,还要毫无维和感"。 彭飞为影片写的插曲《膨胀》就是这种毫无违和感的结合,用牛仔的戏谑感把"我想任性就任性"的剧情写出了"我想飞到天上去,给我的羊儿吃几朵棉花堂"的梦幻感。 3“我们不会选深沉的话题”闫非说,"我们不会选深沉的话题,这样很容易故作深沉"。"一夜暴富"是一个在网络上天天被当作段子讲的话题,如果真的发生了该怎么办?《西虹市首富》的主创们对此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虽然《西虹市首富》中的西虹市是虚构的,但"西虹市宇宙"的世界观与现实生活却并不脱节。王多鱼撒钱时的暴发户心态,以及曾经轻视后来又巴结他的周围人,在这样一个天马行空的故事中,捧腹大笑之后的隐隐回味是追求物欲的荒诞和讽刺。"现实生活中,在金钱面前失掉底线的事情是时有发生的,但是我们表现出了坚守底线的态度,其他的可以留给观众思考"。 这也许也是初为人父的闫非,在经历了《夏洛特烦恼》巨大成功之后的个人感悟。沈腾说,“对待喜剧,我们是严肃的”,不尝试讲太多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却让人在爆笑之余忍不住暗暗反思。种种迹象表明,《西虹市首富》的爆款属性不只是闫非和彭大魔以往喜剧片的延续,而是一种全新的态度和思考,这种用心应该被更多的人感受到。-end-

  • 侯咏:章子怡,这滴眼泪流下来,你就能获奖 | NEW ERA青年电影季展映周

    侯咏,中国著名摄影师、导演、制片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个人导演代表作有:《茉莉花开》、《一个人的奥林匹克》、《闯关东中篇》等。获得过4次金鸡奖最佳摄影奖,与张艺谋、田壮壮众多导演有过深入合作。他与顾长卫、吕乐,合称中国电影摄影界的“三剑客”。此次NEW ERA青年电影季,侯咏老师的代表作《茉莉花开》被列入长片展映单元,目前已是上海戏剧学院影视学院电影系主任的侯咏老师本人也特意来到了现场,在映后与观众亲切交流。以下就是侯咏老师的发言。 我刚才在观影的时候,有很多地方我看得自己都感动了,也很有感触——当年我怎么就拍成这样了?昨天晚上我在看《演员的诞生》,最近也是因为这个节目,时隔13年后,我和章子怡又合作了——帮她拍了几个短片。大家应该都看过。在拍的时候,我跟章子怡都感觉特别开心,好像回到了拍《茉莉花开》的那个时候。今天再看《茉莉花开》,我发现章子怡当年太年轻了,简直就跟十几岁的小孩一样,特别是第一部分,更加让我觉得时间一晃十多年就过去了。这部电影改编自苏童老师的小说《妇女生活》,我在看这个小说的时候一下就被吸引了。后来投资人找到我,让我拍电影,说我做摄影师这么多年了,有一定的积淀去指导一部好电影,我说我也正在考虑这个问题,但是我不知道要拍什么,他说你回家想一想。那已经是我第一次看这个小说的十年之后了。当时看小说的时候,我就有“一人饰三角”这个想法,那时候我觉得这个人是巩俐,但十年之后,我觉得应该是章子怡。其中一个原因是我跟章子怡很熟,在拍《我的父亲母亲》的时候,我就开玩笑说子怡你将来红了,以后我要找你拍电影,你可别不理我。再插句题外话,在我看《一代宗师》之前,我认为《茉莉花开》是章子怡表演最好的电影。我看了《一代宗师》以后,我觉得《一代宗师》跟《茉莉花开》是同等水准的。我当时给章子怡发了一个短信,说一代宗师是你表演经历中的一个里程碑。回到一人分饰三角。《茉莉花开》整部电影就是三个主角,全部由章子怡一个人来演。除了服装、化妆、道具之外,我还用了很多视听的手段让大家来区分这三个角色分处的三个年代,比如说画面色调,比如说用光。画面色调上很明显,大家肯定都感觉到了,第一部分是绿色,第二部分是黄色,第三部分是蓝色。为什么用这三种颜色呢?这都是来自于我的人生经验。就比如第二部分,50年代的色彩。50年代在我的印象中是热火朝天的,天天游行。我作为小孩子,特别想参与其中。那时候红旗招展,满街都是大字报。所以我就用了橙色、黄色的色调来表现。再说影片内容,改编最大的部分是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的内容基本都是我们重新加进去的,没用原小说的这个情节。因为我最不喜欢的就是小说的结尾,因为小说结尾讲了一个观点,就是女人永远也跳不出自己的命运,特别宿命,很无奈。但我觉得不行,我想在电影里面给观众一个特别有力量的结尾——女性不能被现实或者被男权社会压得毫无办法,不能逆来顺受或者说顺从所谓的命运。可尽管这是个女性题材的电影,但我其实特别反对女权这个词儿,太过偏激了。我觉得应该讲的是人权,每个人都该有的权利。此外,我觉得女性特别伟大,特别有天赋,比如生命力就比男性强得多,所以寿命长。我觉得凭这一点女性就应该特别地有优越感,不用觉得自己哪里不如男性。有不少观众问我《茉莉花开》为什么没有像《罗曼蒂克消亡史》那样全程用上海话。这个问题其实我在拍的时候,有仔细想过。说实话我看了《罗曼蒂克》的对白设计之后,我觉得它没考虑好。因为全程用上海话实际上是不明智的选择。我个人认为整部电影中只需要用上海话点缀一下就可以了,这样不懂上海话的观众照样能听懂,但电影又会很有味道。还有观众问,为什么电影里每当章子怡饰演的三个主角的人生发生转折时,都会伴随下雨?这个其实没有特别的设计,但的确也是考虑到了上海多雨的天气。不过最后一场“雨夜生子”的戏的确是我精心设计的,而且是费了极大的脑筋设计的,因为没有这场戏,这部电影就白拍了。当时我一直很苦恼,就是拍了这么多,那故事的结尾到底落在哪里呢?如果想不出什么办法的话,那片子就只是一个家长里短的故事,一个三代悲惨女性的故事而已。最后,我想出了“雨夜生子“这场戏,来象征希望的诞生。这场戏的拍摄难度很大。造雨景就需要很大的一笔预算,而且工作量也是非常非常的大。但如果不下雨的话,章子怡一个人在路上生孩子这件事在逻辑上就不太可能——路上怎么会没人看见呢?所以大雨就特别有必要了——因为下雨,路上才行人、车辆稀少。最后的结尾,镜头落在章子怡的脸上。这其实是我对经典电影《瑞典女王》的一个致敬。我们当时在学校上学的时候,老师就给我们一直举这个例子。瑞典女王的结束镜头是电影史上最经典的镜头之一,而且也是影史上最经典的表演段落之一。这么经典的表演其实幕后有一个很好玩的故事:这个演员她是好莱坞一个大明星,大家看了电影都说,这个落在脸上的镜头简直太绝了。后来记者就采访,问演员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你怎么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变化的。结果这个演员说,我当时什么也没想,因为现场很混乱,我就特别不高兴了,这怎么还没拍完啊?于是催导演赶紧拍,没想到那种情绪,反而造就了影史经典。当然有类似于这样的镜头结尾的电影是很多的,但我选择这样的呈现方式也有我自己的一个道理。首先,前面的故事越丰富,最后落在章子怡脸上的镜头就越有意味。因为章子怡饰演的角色,走过了这么多的人生路程,经历了这么多的人生磨难,最后她一定会有一种会心的笑,一种对过去生活的意味深长。当时拍的时候,我跟章子怡讲,我说你要从笑开始,笑着笑着,眼泪就要流出来。一开始演,她的眼泪流不出来。我又说,你这滴泪如果能流出来,你就能得奖。然后拍第二条的时候,她的泪就流出来了,最后她果真得了最佳女主角。最后,我想说的是,这个片子表现的其实是女性的自强自立——不要去依赖别人;不要去向别人、向外界去索取什么;你自己能达到的,你就自己达到;别人给你的,你也可以接受。但是你不要去向外界索求。但我们经常会犯这种错误,这也是我拍《茉莉花开》的初心。

  • 张大磊:拍电影无所谓形式,最重要的事情是,去拍!

    在12月14日NEW ERA青年电影季新浪潮2017年颁奖典礼上,凭借电影《八月》成为去年金马奖最大黑马的张大磊,面对为什么要拍电影的问题,也有自己的答案。以下是张大磊在颁奖典礼现场分享实录:因为热爱,所以坚持为什么要拍电影?我想不到一个特别准确的答案,我想可能每一个做电影的同行们,不一定会有一个特别准确的答案,它不是唯一,可能是一个综合的原因。对于我来说,是因为热爱,再简单不过的答案,热爱电影,也热爱生活。我进入电影这个行业,或者是学习电影纯属是一个意外,本来没想学电影,想学音乐。但是种种原因,觉得音乐学不了,我总得干点什么,就学习了电影。但是在学习电影的那段时间,我们年轻人都会有一段时间特迷盲,不知道自己做什么,想的也特别多,感觉眼前一片黑暗。我记得我的宿舍挂着黑帘子,也不知道天亮,可能是因为离家远的原因,也是因为那个时候有契机看到了大量的电影。于是,电影成了我的朋友,在我特别难过的时候有电影陪着我,电影里有属于自己的情绪的表达,有了情绪的出口。那个时候开始想要拍电影,想要成为电影工作者,拍摄自己的电影。拍电影无所谓形式,想拍什么就去拍2006年毕业之后,一直到2015年拍了我的第一部电影《八月》,这段时间其实是挺艰难的过程,毕竟新手入行难,你没有可以让其他人信任我的一些讨论。《八月》剧照所以那些年一直没有拍成功过电影,那时候是我的一个愿望,中间也有过很多次想干点别的。最终发现还是真的喜欢,喜欢用电影来说一些事儿,喜欢用电影让我的情绪能够宣泄。但是那个时候更多的是看,没有机会拍。后来我就想到了一个方式,一来能够维持我的生活,二来能够让我和电影能够再走的近一些。所以我跟朋友开了一个小的婚庆公司,拍小短片,我真的是特别喜欢干这个事儿,不是为了能养家糊口,我觉得我是在拍电影,因为电影无所谓形式,刚才说的分长片、短片、我觉得电影就是一个记录人的工具,拍自己想拍的就可以了。当时那活我干的特别来劲,我把每个要结婚的人都当成了我的演员,而且我是导演,我的存在感特别强,而且是别人付钱让我来拍,拍电影还拿别人的钱,但是我是挣钱来拍。现在想来,这些也不艰难,我还是挺享受的,真的是热爱吧。喜欢电影,喜欢这样的表达方式,或者说也是真的挺热爱生活。每次觉得自己在艰难的时候,或者是想要干点别的,转行的时候,或者是突然从我的生活中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想要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我觉得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拍电影的原因,很简单。最重要的事是,去拍!我想说一些我的经验,我也是年轻导演,只拍过一部电影,和今天所有的年轻导演们一样,刚刚有了自己的作品。谢飞导演说,在前辈们拍电影的时代,能够看到电影,接受到大量的电影信息是很难的,更多的是戏剧或者是文学。但是我们现在处在这么好的时代,我们可以随便看到任何的电影,或者是有更多的电影资源,电影文化可以吸收。这对于我们来说当然是个好事儿,但是我觉得,我们在有这么丰富的条件的同时,应该让自己尽量化简一些,想的少一些,尽量的回归到当时前辈们拍电影时候的特别简单的之下,完全用自己的热情,或者是用自己的原创去完成作品。我们现在手机都可以记录影像,而且都是4K的。这就是我想说的,对于一个年轻导演,年轻的电影工作者,最重要的事情是:去拍!。的确,对于很多年轻电影人来说,我们不是没有想法,也不是缺少对电影的热爱,只是无限期延长了准备的过程,不知道我们是可以且行且成长的。年轻,便无惧失败。拍电影最重要的不是担心拍不好,而是拿出去拍的勇气和信心。感谢导演张大磊对青年创作人的支持和帮助。第二届NEWERA青年电影季已经落下帷幕,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为迎接拍电影的新时代而努力!

  • 束焕:我不想被人当做是一个骗子

    在12月14日NEW ERA青年电影季新浪潮2017年颁奖典礼上,刚刚杀青了首部导演处女作的著名编剧束焕,也来到现场为我们分享了他对拍电影的看法。以下是束焕在颁奖典礼现场分享实录:电影首先是工业,其次是艺术,最后才是文学为什么拍电影?因为我不想被人当做是一个骗子。我当了20年的编剧,最近我发现自己越来越难证明我写过某部电影,因为现在电影海报上已经没有编剧的名字了,百度百科了也没有了。但是,当电影导演,可以写上束焕作品,我觉得特别爽。当编剧一直很被动,因为编剧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给你看原剧本”。这句话其实蕴含着很多编剧被迫背锅的辛酸,往往是认为导演的问题,但是剧本很好,往往是导演拍砸了。我自己当导演,自己背这个锅,出了任何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但是,我发现其实在各个工种里,编剧当导演的成功率很低,我们能够看到很多演员做导演,能看到摄影、美术,甚至录音,他们都有做导演成功的履历,但是编剧当导演的成功率很低。我到了现场之后发现,其实我什么都不懂,到了现场你会发现,电影首先是一个工业,其次是艺术,最后才是文学。做导演,前期筹备要做到非常扎实为什么编剧当不了导演?是因为编剧的工作在脑海里,编剧可以把剧本写的很有画面感。但做导演,你需要在脑海里呈现的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有完成度的影像。但是作为编剧,你不知道怎么达到那个影像。中间所要经历各种各样的争吵,或者是坚持,或者是种种的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你是不知道的,也从没有想象到的。所以在现场时,作为一个导演最重要的是前期的筹备要做的非常扎实。我们这次做了数字预演,就是用替身在虚拟场景里演一遍。我们连最简单的两个人说话都用数字预演,如果到现场我们表达不出来的时候,给演员说这是我们演好的,你就照着这个来就行了。这是笨功夫,但是到了现场,我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前年某位老师跟我们的编剧曾经有一番争执,是关于演员在现场改剧本的事儿,我的观点是在现场的火花可以有,但是这些火花究竟是不是火花,一定是建立在你对一个很扎实的剧本的判断基础上,如果你相信这个火花效果能够超过已经深思熟虑的情节和对白的时候,它才是火花,不然的话,它就是一个妥协。拍电影是一个不断妥协的过程我发现编剧当导演,问题往往出在剧本上。因为编剧到了现场,他发现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统筹会要求你把日戏改成夜戏,还有说这个演员来不了,或者说有一个场景没有割下来,这个时候该怎么办?编剧出身的人,往往会说没关系。因为剧本是我写的,知道怎么改剧本,也许把这个剧本改了,导致没有这个角色,也能完成。但是其实所有的这些都是给这部电影减分的。拍电影的过程就是一个妥协的过程。但是妥协的程度最后导致你这个作品从你想象的高度一点一点往下滑。我的建议是,首先把你的剧本尽可能的做到你的能力的天花板。在你的能力范围内,它已经不能再好,这个时候你到了现场,千万千万不要妥协。有人问我,一个电影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我觉得最大的困难就是两个字:“拍完”。这个时代,我们倾向于用不合理的快速度治愈问题,于是有了诸多妥协。束焕老师的一席话,把行业内最真实的一面摊开在我们面前。也让我明白,如果有艰难,就去跨越;如果有痛苦,就去照料;如果有火焰,就不要掐灭。感谢束焕老师对青年创作人的支持和帮助。第二届NEWERA青年电影季已经落下帷幕,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为迎接拍电影的新时代而努力!点击链接,回顾NEW ERA颁奖礼全过程!

  • 实录 丨 圆桌论坛:中国电影人的起步之路

    以下是圆桌论坛实录在7月9日NEW ERA青年电影季发布会暨评委见面会上,孔劲蕾、李睿珺和黄石三位评委,及青年导演王通与现场百位青年创作人一起进行了一场“圆桌讨论”,探讨了国内艺术电影的发展现状、短片创作的困境与未来。青年创作人的起步阶段,往往从短片、小成本独立电影开始,如何在这条路上坚持走下去,如何让自己获得技能和心力上的提高,几位嘉宾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越是艺术电影,就越要坚持自己的表达国内的艺术电影,或文艺电影的发展现状如何呢?从导演的角度来说,李睿珺导演觉得这两年国内的艺术电影发展,在某些方面开始有所好转。以往艺术电影制作相对比较困年一些,它不会像类型片一样有足够的资金请大明星出演;从宣发上来说,电影本身的制作费用就非常低,它多半没有太多的宣发费用;从影院的角度来说,很多影院经理觉得这样的电影受众面太小,他们更愿意把更多的影厅和更好的时间段给商业电影。恰恰是由于前面这些限定,让资方觉得制作这样的电影好像没有太多的机会,这也就自然限制这类电影的资金来源,从创作到制作再到发型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反向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艺术电影的制作与发展。当然这两年这种局面随着电影工业整体大环境的改变有所好转,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新导演,包括很多个人属性比较强的新导演的电影作品,开始逐步有机会走向院线,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电影,感受电影的多样性。观众在大银幕上观看这些电影,更清晰察觉到每一个细节,更能体验到它本身的节奏与魅力,这跟在电脑屏幕前看电影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从剪辑师的角度来说,孔劲蕾老师以《冈仁波齐》举例,其实这部电影之前有一个版本,比现在上映的版本结尾多了一个段落,内容是一个在大城市打拼的藏族青年 在神山脚下和这一群朝圣者偶遇,在帐篷里和他们讲了很多话,诉说自己在城市中迷失了信仰。孔老师建议导演把这一段落整个拿掉。因为越是这样风格独特的电影,越要特别大胆特别自信的坚定自己的想法~就让电影本身说话,让观众主动的去感受,而不是借助大段的台词把主题表达出来。所以,“越是艺术电影,或者是文艺电影,就越要坚持自己的风格。”在编剧黄石看来,文艺片和商业片的院线发行模式不太一样,其实现在文艺片也好、艺术片也好,能找到的和观众见面的渠道和方式是越来越多的。所以更多的时候,我觉得特别同意前面两位老师说的,创作者还是要回归到你怎么把作品做的更好这件事情上。而不能在前期创作的时候先直接考虑票房的问题,或者是发行的问题。对于一部艺术电影来说,你的作品有没有足够的品质能打动观众,这才是比较重要的问题。王通既是青年导演,同时也是长期负责朝阳区文化馆的电影放映空间。之前的文化馆都有自己的电影放映空间,但随着商业大潮的冲击,很多中小影院关闭或者改造,而朝阳区文化馆一直坚持以沙龙的形式做影展。“在2017年我们又到了一个新的时期,之前的放映是模块化的,我们希望把这个常态化。在找到集锦和影业公司的支持之后,小庄电影馆每周都会在黄金时间让大家有尊严的看到艺术片,在最黄金的时间播放优秀的艺术影片,然后我们也会用自己的渠道去引进国内最先进的艺术影片来放映。我想说的是,我们都在努力的做,这两年电影馆筹备期间也看到了很多机构和人都在做艺术影片的尝试,虽然这条路很艰难,但我觉得这还是很有希望的。短片创作:打破惯有思维,探索一些可能性作为导演,李睿珺觉得做短片并不容易,与长片相比,它更有难度。“严格意义上来说,在有限的时间内真正想要做好一个短片是极其不易的,它不像长片一样,能给你90分钟或者是120分钟很从容的塑造一个角色,发展一个剧情,控制影片的节奏,然后把所有的事情讲的很清楚,但是当时长只有10分钟的时候,你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保持影片的流畅度,把人物塑造的饱满,包括你要表达的,你的留白等等,这一切在十分钟里我觉得创作难度越来越高。好比给你两万字写一个文章讲一个事情是容易的,但是只给你一百字就不一样了。就像每次我写完剧本立项的时候,广电总局还要求写一百字的概括,让我用一百字说清楚自己讲一个什么故事…所以,如果你们在短片有限的时长内把这一切把控的非常好的话,未来在做长片时是有非常非常大的好处的。”作为剪辑师,孔劲蕾老师给短片创作者提出了非常干货也非常中肯的建议。“第一,我觉得大家可以在拍摄的时候,拍一场或两场剧本里没有写到的,所谓“没用的戏”,就是没有明确情节的戏,可以是人物状态也可以是空间的变化。这是我从后期剪辑时逆推出来的经验,往往在情节转换时节奏太快叙事太急了,没有给观者去体会的时间。这时候如果有一场不带具体情节的戏,放在那两场戏中间,节奏一下子就舒服了。另外短片可能一共就20、30场戏,剪片时要大胆的去尝试!把所有能想到的排列组合都重新试验一遍,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一定会得到写剧本时没有想到的感受!大家可以打破惯有思维,要有在剪辑台上重新编剧的勇气。短片剪辑中,一定要大胆的尝试打破惯常的剪辑思维,你可能一共就20、30场戏,就是排列组合,把所有能想到的排列组合都重新试验一遍,像做科学实验一样,可以得到写剧本的时候没有想到的感受。大家可以打破惯有思维,在剪辑上有一个重新编剧的勇气。”从编剧的角度看,黄石给出的建议是:“因为没有商业和票房的诉求,所以做短片更应该打破一些桎酷,勇敢的尝试自己最想尝试的、最想拍的那些东西。尤其是不要给自己加很多条框说我要做一个完整的故事啊,一定要实现怎样的风格啊,我觉得应该更勇敢、更自由的探索电影美学的可能性和自己表达的可能性,就是走出这第一步。”王通曾获得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提名,对于短片创作,他说:“一直都有一个争论,说‘拍好短片是做踏板来拍长片’。不管这句话对不对,首先,我们在拍,就要对这件事有足够的坚定和热爱,然后就想办法让自己继续存活在这个行业中,如果有机会拍长片就拍,如果没有机会就拍短片,都没有的话就写故事,都是一种存活的状态。”要相信自己,要坚定地拍出来作为青年电影人,有哪些建议?李睿珺:“我觉得如果想要去做,就拿起摄影机去做,不要停留在想的层面,要勇敢的迈出第一步。不要怕拍出烂片,只要不总拍烂片就好。从我自身来说,第一次拍影片的时候,那时还处在胶片时代,而现在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彻底把电影从笨重、高昂的工业体系里解放出来了,它降低了电影的资金成本,加大了电影制作的自由度,让更多的青年导演在相对低廉的资金系统里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电影梦想。在我拍自己第二部电影的时候,我们剧组就七个人,然后就拍了那部电影。现在,一个iPhone也可以拍一个电影,2015年我在柏林电影节看到贾法·帕纳西导演的《出租车》让我特别惊讶,那个电影的成本很小,我在想,如果我要做同样的电影,可能有两三万块钱就够了,所以好的电影跟钱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想做就要坚定地去做。孔劲蕾:“我的建议是,最好在剪片时尽量把声音做到最接近完成片的效果。因为电影是声画艺术,这二者是水乳交融的,我们可能更重视拍和剪,但声音制作就是零。在创作起步阶段,制作经费不高很容易忽视声音的处理,但要知道声音带给画面的感觉是焕然一新的!这个流程千万不要忽略,一定要带着声音的思维去剪辑画面!黄石:“我从内容创作角度给大家一点点建议,不要去碰那些自己都没有办法被说服或被打动的题材,你要表达的内容一定是跟自己感受到的,当然也不能太过于的自我,我觉得两头都不能偏。不要特别着急的去定要拍什么,或者是特别仓促的说就要拍时下流行或热点,还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灵光一现的故事。”王通:“我也是青年导演,也处在这个阶段,在初创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伴随着焦虑,我也让首先的困扰很久了,这个时候一定要多相信自己,一点点把它拍出来。”

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