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你是否要取消绑定(第三方名字)账号?

将该作品添加到专辑时,将从我的主页中隐藏
确认 取消
将该作品添加到专辑时,将从我的主页中隐藏
取消 确认
文章 共 3 篇
  • 新晋烧烤之城短片合集:除了烧烤,淄博还有啥?

    自3月份以来,淄博因烧烤火爆出圈,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甚至接连 “霸屏”两月且热度依旧未减,可谓是一串烧烤带火了整个城市。这也让淄博成为了旅游城市的新晋“顶流”。 除了烧烤,淄博还有啥?本篇专题集合多部淄博特色宣传短片,一起来云打卡这座新晋“烧烤之城”吧~1、梦幻之城淄博 欢迎来吃烧烤啊北极光影视(调色/创意/摄影/特效/剪辑师)2、「快手磁力引擎x淄博文旅」| 世界杯与蹴鞠故乡碰撞出的淄博摇摆客赵麟(监制/导演)郭陶(摄影/执行导演)Qingyu(导演)大明组(制作)有点意思(策划/出品方/编剧)匡俊宇(调色)3、哔哩哔哩|元宵晚会宣传片十三绝-Dir Cut石航(导演/声音设计)李梦涛(灯光师/器材服务)东海有渔(制片人)古buting(摄影)Ake(制片人/策划)花生了什么树(动画)东小神(监制)杨佳坤(美术)4、政府类宣传片-淄博非遗墨鲸文化(制片人/策划/导演/灯光/摄影指导)西卡颜(剪辑)5、淄博市文化馆宣传片topping media(制片人/导演/剪辑/摄影师/调色)6、淄博城市宣传片《齐天下 最淄博》字幕版斑斓影业(青岛)(摄影)7、宾格文化X国网淄博供电公司-十年,照亮除夕每个团圆《情怀》宾格文化(制片人/导演/摄影/制作)8、超燃!电影感大片~最美淄川宣传片震撼首发!这座城太美了吧!盛视天橙(制作)Allen_张栋明(导演)程林(灯光师)9、淄博城市宣传片青岛蚂蚁视界文化传媒(摄影/剪辑/灯光/执行导演)10、《人生淄味》——送给淄博烧烤和淄博的情诗田不辣(导演/剪辑/文案/策划/摄影)更多优质短片,欢迎评论区补充-end-

  • 《第一次的离别》导演专访 | 离别,是故乡的诗意

    影院停摆170多天之后,《第一次离别》成为影院复工后首部定档的影片,已于7月20日上映。一年的调研,三年的打磨,这部浸润时光和心血的影片带着沉着的力量升起,连获柏林、东京、香港国际电影节所在竞赛单元的最佳影片大奖。王丽娜导演向新片场的小伙伴们问好我们有幸采访了导演王丽娜,一起来听听电影背后的故事。“离开过这个地方,回去之后才能沉浸其中,如果这个地方是一个圆,我希望站在那个中间的点上,360度看这里的人和土地,然后,尽可能真诚地去呈现。”—王丽娜王丽娜是新疆沙雅人,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同时也是一位独立导演/编剧,她的电影处女作《第一次的离别》是她为家乡沙雅的深情献礼。广袤的生活壮景下,孩子们在温暖又诗意的土地上,感受离别,领悟成长。 影片以诗性的方式叙述了新疆沙雅男孩艾萨和青梅竹马的好朋友凯丽之间的故事,在枝枝蔓蔓的生活中镌刻出童年的相惜与难忘。同时,艾萨对母亲的依赖,对哥哥的想念,也为影片蒙上了一层独特的亲情景观。 在新片场的专访中,王丽娜分享了影片从构思到创作的灵感来源,诗意与真实的视觉表达,以及最触动人心的片中细节和矛盾的制造。她专注地描述影片历程,就像置身在沙雅那片瑰丽明亮的画卷中。 1.王丽娜:电影一定是遗憾的艺术《第一次的离别》获得了很多国外大奖,在国内也备受好评,但王丽娜导演本人只给这部作品打了7.5分,她认为电影一定是遗憾的艺术。“你拍完或是在拍的过程中,会意识到有一些地方拍得不够完美。满意的是那种「真」,无论是场景的真,演员的真,所有情感的真,恰恰这些东西都在。” 《第一次的离别》的拍摄团队只有五个人,演员也全部都是本地的素人,这既是一部难得一见的维吾尔语电影,又是由大量纪实素材堆积的剧情片。如果说几个孩子们是在演,不如说是导演在捕捉真实的情绪,毕竟,真实远比虚构更有渲染力。HKIFF的手册上介绍说,它的画面上,吹拂着伊朗导演阿巴斯的遗风。它的名字,也会让人不小心以为是阿斯哈·法哈蒂的经典作品。关于这一点,导演王丽娜有自己的看法。“说到阿巴斯的遗风,我特别认同他的一个观念,他说所有诗歌类的电影一定比讲故事类的电影流长得更久远。诗性的讲故事的方式可以提供给观众更多的解读,能够破解原来很强逻辑的东西,让观众打破逻辑思维的直线范例,不再依赖情节本身的发展而成为认知生活的参与者。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我们的风格是非常相似的。”2.《第一次的离别》,真实到让人忘记这是一部剧情片“童年是每个人生命中最欢愉的时光,但是你会在某一节点,发现这些东西真的悄然离你而去了, 它不是一个事件,它是无数次离别的累积。” 当我们问到为什么选择《第一次的离别》作为片名,王导说道:“《第一次的离别》就是艾萨的一堂课。但统观影片,小孩哪怕经历了无数次的告别,但可能对他们来讲,每一次的告别都是第一次。”王丽娜导演对真实表达和矛盾制造的灵感来源于演员本身,现实中的小女孩凯丽比努尔,恰好在拍摄阶段,她母亲处于离婚状态。凯丽说了一句话,她说我的父母离婚了,同学们都说我是全世界的孤儿。 她母亲离婚之后在街上遇到她不知道要不要跟她打招呼,看着她脏兮兮的就像一个小孤儿一样,她不忍心,后来又复婚了。同样片中小男孩艾萨,现实生活中他母亲的确身体不好,他对母亲的依赖感也是非常强的。 在拍摄的过程中,很多场景也是还原搭建的,场域的构建、故事的发生地等,比如说第一场的馕坑,是有场面调度的,故事发生的思路和方向也是全新的。影片中只有艾萨经历了父母分别,关于凯丽父母离婚没有呈现,反倒呈现了更大的离别,就是凯丽离开故乡,是在生活本身上有了一个重构,有了更悠长的表达。 “如果你有机会去看到那些小孩,会发现他们天生那么自由,不惧怕镜头。可能是因为那片土地上人本身的诗意,还有那些孩子自由的灵魂。” 这部影片呈现时选了两个家庭的两个孩子,凯丽和艾萨,他们应该像男女主角一样,有各自生活的展现,但又在另外的时刻能够碰撞交契在一起。比如影片中有一封信,艾萨在读他哥哥写给他的信,信中描述第一次坐了火车,第一次到了学校。恰好火车这个远方的意向,是这几个孩子一直不断提及的,凯丽也许会坐着火车去到另一个城市的新学校,艾萨又对火车有向往。所以这封信像是哥哥写给凯丽的,又像是哥哥写给艾萨的,几个孩子就在那一刻共同交汇。 在影片中,我们注意到学校部分和非学校部分,在视觉感官和氛围上的差别很大,王丽娜回忆起拍摄时的经历说:“学校和自然的对比,这个勿庸置疑是在影片里可以感受得到的。首先学校本身不会是花花绿绿的,其次因为暑假期间他们都在家,我们呈现了他们的一段暑假时光。恰好我们拍学校时到了秋冬,秋天的学校是有一些暖度,之后冬天的戏多一些,整个调子是蓝调的,希望把冬天空气里的冷和薄雾的感觉调出来,所以就会有了这样的一个对比。”3.电影美术设计:尊重自然本身的力量感胡杨树和棉花是影片中非常有记忆感的事物,你能感受到沉淀在它们背后浓郁的力量感。 聊到影片中的美术设计时,王导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新疆的自然给我们最直接的感受是特别浓郁,就像艾特玛托夫的小说一样,对自然的描述非常清晰。因此我希望能把这自然的壮景呈现,所以镜头拉的时候是缓的,挺符合旷野的气质。三个孩子面临离别,坐在胡杨树上,这棵胡杨可能看过世间太多的离别,无论怎样它都在那里。关于棉田的场景,棉花也被称为永生花,所以在摄影风格定位上,希望它体现一种时间的凝固感,或者时间流淌过镜头的纹丝不动,是一种自然本身的分量。” 4.从构思到创作再到得奖,导演的心路历程 “我接受一切的声音或评论,观众能从他的视角来看也是挺有意义的。” 《第一次的离别》是王丽娜导演的处女作,对她来说,选片人的评论是非常珍贵的,甚至某些时候会产生深深的被理解感。“那种情感是普世的、共通的,他们真切地抵达了你想要表达的地方。”有位选片人曾经评价:“你的电影最让我感动的是你用平的视角去看人,这种理解人的角度是特别重要的,是非常现代、具有人类性的。这对年轻人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励。”在各种各样的电影节,王丽娜收到了很多来自影评人们的评论,有的人说这部影片打破了视听或真实探索影像的方式;还有人说影片没有同情和悲悯,是一种很现代的讲述方式。有的观众会很能理解影片中的那些小心思,或者是寓意。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电影不同的评判或喜欢角度,这是很包容开放的,正如王丽娜所言,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5.这是一部献给故乡的电影:导演眼中的沙雅是什么样的?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描述说,如果谁找到了历史老人留在塔克拉玛干的那把钥匙,谁就打开了世界文化的大门。汤因比也说,如果有来生我愿生在塔里木河流域,因为那是人类四大文明的汇聚之地。在王丽娜心里,这恰好就是沙雅,它有80%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它周边又是塔里木河的流域,这种感受很奇特。非常感谢王丽娜导演接受我们的采访,随着全国各地影院复工,希望大家能走进影院观看。《第一次的离别》此前也获得了新片场NEW ERA青年电影季大奖,期待票房大卖!ps:王丽娜导演还是2020第六届NEW VISION毕业季影像展的评委,有好作品的小伙伴们,快来报名参加吧!

  • 乔梁:当我们谈污染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 NEW ERA 电影季展映周

    有时候人在外漂得太久,就再也回不去故乡了。电影《塬上》,便讲述了这样的故事。《塬上》在今年获得第39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圣乔治金奖最佳影片奖,这是3年来华语电影在国际A类电影节上斩获的最高奖项,也是华语电影迄今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取得的最好成绩。其后又获得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提名,入围第41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在专业领域获得了诸多肯定。导演乔梁(左)和主演高子沣(右)作为本届 NEW ERA 青年电影季在朝阳文化馆举办的展映周闭幕影片,导演乔梁来到展映现场和我们分享了电影创作的背后故事。也用一个“寻找朱鹮”的引子将我们带进了黄土高原,那个对男主角康文来说,已成他乡的故乡。故事发生再说陕西的一个小村里。在北京工作的记者康文,因为要报道一只被无意发现的朱鹮,不得不回到阔别已经的家乡。在寻找这只朱鹮的过程中,他逐渐揭开了当代中国乡村的真实面貌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困境。电影中主要出现的矛盾冲突有两点。一、如何面对污染?要命还是要钱?康文曾因报道家乡水泥厂污染环境问题,和老同学任万鹏兼水泥厂老板结下梁子。让很多依赖工厂赚钱的乡亲们相继失业。这次为“朱鹮”回家乡,水泥厂污染问题再次被搬到台面。水泥厂已然成为村民主要的生计来源,却也是威胁环境和村民身体健康的罪魁祸首。而对于康文“要命还是要钱”的质问,曾和康文有过感情,却因为他离开家乡而被分手的尚青一语中的:没钱命也是贱的。其中也暗含着尚青为在水泥厂挣钱诱发肺结核无钱治病,儿子因水泥厂整改外出打工摔残的悲剧。二、故乡是他乡,他乡却非吾乡。身为村里唯一一个“走出去”的大学生,康文生活在北京受到了家乡老同学的羡慕。他们以为在大城市生活多年的康文,怎么也是个有点地位的领导,好不容易去了大城市,怎么也得闯出个样子。就像当水泥厂长的同学质问他:“为什么不往上爬当个曾国藩或是张居正。”但事实上,只有自己明白,40岁还只是小记者的他,在大城市打拼没有任何优越感。有的只是愈渐逼近的中年危机和现实的无奈。与家乡的故人无法沟通,在北京生活又高不成低不就,对于康文来说,故乡已不再,无论哪边,自己都是个外人了。对于这两个相互纠缠的复杂矛盾,显然,导演乔梁最要想说的是后者。电影改编自钟平的同名小说《塬上》。小说着重描写了县长和县委书记关于污染的斗争,但故事到了乔梁这里,他不想只说污染。乔梁把这个故事换了一个内核,借着污染的大命题下,更多展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困境。这是这部电影的精髓,也是他的老师郑洞天对这部电影最欣赏的地方:“表面上说的是一件事,实际上是另外一件事。”而影片展现的,其实源于乔梁过去个人的经历。电影中回到家乡的康文简直就是他自己的写照。1996年,乔梁于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毕业,开始了自己对的影视创作之路。曾执导过《飞》、《时尚先生》、《前妻》、《基隆》等电影,以及《爱了,散了》、《新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等多部电视剧。身为长春人,乔梁已在北京生活多年,基本上一年只会过节回家几天。每次回到长春,总觉得这个城市跟自己越来越没有关系。有一次回家,因为家乡变化太快,自己又太久没回家,忘了自己家那条路的名字。结果连拉他的出租车司机都说,头一次拉一个没喝酒还不知道家在哪儿的人。“北京不是我的故乡,但长春,好像也不是真正地属于我。”乔梁握着话筒,说起这段经历时打趣的笑了笑。导演乔梁在展映现场电影中,康文始终拒绝说家乡话,表现出一种对家乡的不认同的态度。在全片的演员都讲着陕西方言中,这是一个非常突兀的细节,也成为了电影中老同学对他的责怪和不满:“来北京才几年啊,就忘了本了。””你已经脱离我们这个圈子了,有你自己交际的圈子。”这些,其实都是乔梁家乡的同学“骂”他的话。在外这些年,乔梁不再说家乡话。在他的言语间,也的确听不出东北人那种豪爽性情,反而多了些南方的温柔。他发现家乡和自己之间关系越来越淡,没办法理解同学的思维,同学也不理解他的生活。“当你来到大城市后,哪怕你自己不认为自己过得有多好,但家乡的人对你的要求会很高,他们会不自觉地认为你比他们活的好。”这是乔梁亲身感受到的东西。中国社会其实是个人情社会。过去,人们有一个很结实的关系网,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结实的关系网逐渐被瓦解。如果说方言是一个维系这个网的锁链的话,那么离开家乡,这个锁链就该断了。“我们离开了家乡的圈子,立刻就脱离了这个网。但家乡的人还在那里。”直到有一次因为工作,乔梁回到长春扎扎实实呆了两个多月,在长时间的接触后,他才理解了老同学们对自己的看法,也对故乡有了新的认识。于是,他将自己的这些转变,也搬进了电影当中。乔梁工作照影片最后,康文接了一个电话,骗领导说这里根本没有朱鹮,把污染的事放下,化解了和老同学们之间紧张的关系。其实原本还有另一个结局,就在康文接电话这里到此为止,不再有态度。但几番争执之后,乔梁决定康文需要一个态度。"在回到家乡,见过老同学之后,他应该有一个态度的转变。从一开始对水泥厂污染环境很鲜明的立场,到看到村里人还在为生存而奔波,他理解了老同学的人生,所以最后选择了撒谎,同时认识到关于污染这个问题,很难说谁对谁错。"这是康文的转变,同时也是乔梁的转变。从来北京求学到现在,乔梁已经在北京住了很多年。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他渐渐有了自己的疑问。“关闭工厂虽然保证了北京的蓝天,却让河北山西的人大量失业,这样的做法我想画一个问号。”在和乔梁的交谈中,你能时时刻刻感受到他对整个社会的人文关怀。他相信人性是复杂的,相信所有事不是只有好坏错对之分。对于环境问题,只有深入村中你才能发现,有些人甚至还活不起,他们根本没到在意污染这件事的层面上。就像片中尚青对康文那句:“要命还是要钱”的有力回击:“没钱命也是贱的。”要生存,还是要发展?电影里没有给出答案。有人看完片后,认为《塬上》只是将污染的问题流于表面,没有提出解决的办法。但在乔梁看来,这个世界上很多问题是无解的。艺术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客观的呈现了问题现象。的确,比起那些商业大片,《塬上》要显得格外冷静和克制。影片全片黑白,只有结尾两个镜头用到了色彩。放弃了色彩,放弃了大多数运动镜头,甚至放弃了配乐,乔梁不断做减法,尽可能把自己的情感收起来。只为用一种客观的方式,让观众自己去冷静的观察和思考。这种“收起来”的拍摄状态,也得到了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的认可:“我最喜欢这个片子的地方 是导演把自己藏的特别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每个人都有需要解决的困境。“我们没有什么野心期望能够改变什么,我们只是呈现出生活真实的现状,但这至少能够让人们思考,我们该怎样面对污染,面对生活的苦难,面对未来。”而那日渐疏离模糊的故乡,怕只有孤身一人行走在异乡时,感慨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来聊以慰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