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你是否要取消绑定(第三方名字)账号?

将该作品添加到专辑时,将从我的主页中隐藏
确认 取消
将该作品添加到专辑时,将从我的主页中隐藏
取消 确认
文章 共 5 篇
  • 李安的母校!电影梦工厂你确定不了解一下?

    电影圈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想谋生,就去南加州大学;如果你想做艺术,就去纽约大学吧。”作为世界顶级电影学院——纽约大学,拥有着全美三大电影学院之一的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这所院校是许多电影专业学子的梦中情校,诞生了许多活跃在当今影坛的电影界人才,比如伍迪艾伦、李安、安吉丽娜·朱莉等。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简称“NYU”,是一所位于纽约的世界顶尖私立研究型大学,成立于1831年,由18个学院和研究所组成,是全美境内办学规模最大的私立名校之一。在2022年QS世界大学排名公布中,NYU排名第42名。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Tisch School of the Arts, New York University,简称“Tisch”)于1965年成立,学院地处纽约的市中心,三栋主要建筑不仅是美国格林威治村的心脏,更是众多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精神家园。教学风格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是纽约大学的表演、电影和艺术学院,是全美三大电影学院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电影学校之一。但不同于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SCA)的好莱坞电影工业模式,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则是将好莱坞的商业风格和欧洲艺术氛围融合在一起。帝势艺术学院的教学理念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导演电影、制作电影,电影制作专业的学生在完成短片创作的时候,会和制片专业的同学一起合作分工,致力于培养学生熟悉美国电影工业成熟的制片流程。 就业方向 帝势艺术学院以培养独立电影人闻名,课程设置以设计、表演研究、影视、戏剧写作、演戏为主,学制阶段包括从本科到博士。所以学生毕业后大多数是走艺术和独立电影路线,拿电影艺术奖的人是比较多的。 知名校友 在这里,不仅有优质的学术资源和电影文化底蕴,同时也是美国培养奥斯卡最多的名校之一,共有19名奥斯卡金像奖得主从这里走出,是世界电影教育重要基地之一。我们熟知的曾获得过奥斯卡最佳电影奖的华人导演李安、《哈利波特》导演Chris Columbus、Jim Jarmusch等著名导演都毕业于这所学校。除此之外,国内的“星二代”们也纷纷扎堆进入NYU学习,比如刘欢女儿刘熠思、张艺谋女儿张末均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电影学院,近几年还有在NYU修读过电影导演课程的明星胡歌。 申请要求 虽然,学院很强调申请者需具备相关的电影经历,但从历年录取者的信息来看,有很多学生是不具有电影相关的背景,正如它的办学理念:这里是对所有的那些对电影执着、充满热情和动力的年轻人敞开艺术大门。Tisch向各个专业背景的申请者开放,比较看中学生写作创作的创意能力。 专业设置 Tisch的教学信条是将实践贯穿至整个学习过程,设置了包括表演、电影摄影、编剧、表演研究等课程。本科专业电影电视BFA in Film & Television电影研究BA in Cinema Studies戏剧写作BA in Dramatic Writing电影/商科双学位STERN-TISCH BS/BFA硕士专业电影制作MFA in Film Production电影研究MA in Cinema StudiesPh.D in Cinema Studies戏剧写作MA in Dramatic Writing电影/商科双学位MBA/MFA Dual Degree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创立的电影学派,在光与影的艺术创作中,将好莱坞商业电影和欧洲艺术电影完美融合;培养的学生在导演、摄影和表演之间穿梭自如,在录音、灯光和剪辑领域完美表达,造就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电影大师,并向所有对电影执着、充满热情和力量的年轻人敞开艺术大门。

  • 被称为“李安接班人”的她,拍出了今年最好的青春片

    在古希腊中有一个传说,人最开始有两个脑袋,四只手,四只脚,是一种很完美的状态,只是神害怕人因为完美就不再向神祈祷,所以将人分成了两半。人出生以后会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会又达到一种完美的状态,内心将会达到喜悦和充足。这是最近大热的伍思薇新片《真心半解》(又名校园情圣)开头的一段话。《真心半解》预告片可能这里很多朋友对伍思薇并不了解。但作为“姬片大佬”,早在2004年,伍思薇就凭借处女作《面子》在好莱坞华裔影圈里红极一时。《面子》剧照影片讲述一个48岁未婚怀孕的妈妈和其同性恋女儿一起生活的故事。片中对中西文化碰撞的敏锐洞悉力,以及对中式家庭情感的细腻刻画,都让人不免拿这部电影和李安的“父亲三部曲”相比较。《面子》女主角杨雅惠也以此片获得金马奖提名。外媒把它称作“女同版《喜宴》”。当时的伍思薇,也被媒体称为“李安接班人。”如此高评价的伍思薇却并非科班出身。她原本就读计算机专业,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拿到博士学历后,在微软做起了工程师。右一 伍思薇尽管工作高薪,但一心有着电影梦的伍思薇还是决定放弃工作,全心投入创作。但处女作成功了,伍思薇却沉寂了。之后的十多年,她再也没有在好莱坞出现过。因此时隔16年的这部新片,无论从“同性”的话题角度还是对导演的期待,都让《真心半解》一上线就备受关注。虽然故事依然是关于LGBT群体和华裔家庭。但伍思薇显然并非拘泥于同性爱情的自我认同中。而是延续了上一部《面子》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探讨,将华裔少女青春情愫放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来思考种族、亲情、爱情和友情下个人的成长。也因此,无论是从什么角度来讲这部电影,都可以延伸出很多东西。但其中最打动我的,还是对爱情的理解。爱是两个完全契合的灵魂相遇从片头那段希腊神话独白就能看出,这是一部寻找另一半的故事。说得再简单一点,是一个他爱上她,她也爱上她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叫“squahamish”的美国小镇,小镇非常小,小到每周镇上教堂做礼拜,就可以把镇里居民都装进来。这其中,就有女主角艾莉。她并非基督徒,来教堂只是帮忙弹琴。艾莉是出生在中国徐州的华人,母亲早逝,五岁的时候跟随父亲来到了美国。作为生活在西方小镇的华裔,她就像很多外国人描述华裔时那种“书呆子”形象:戴着眼镜,头脑聪明,却性格内向不擅长交际,瘦瘦小小。生活不尽如人意,既是少数裔,又是“异教徒”,虽然成绩优异,却也没什么朋友。为了补贴家用,照顾因为事业受挫而郁郁寡欢的父亲,艾莉做起了副业——帮同学代写论文。由于业务能力超强,很快,一个名体育生男孩找到了她。保罗,是学校橄榄球队的替补前锋。心思单纯,典型的运动型直男。他希望艾莉能帮他代笔写一封情书给心仪的校花艾斯特。为了生计,艾莉答应了。艾斯特是和艾莉完全不同的类型女孩。她美丽,聪明,喜欢艺术与文学。是学校的明星女孩,有一群热衷接近她的朋友,还有一个整日只会玩乐的富二代男友。看起来每个人多喜欢她,实际上没有人真正懂她。除了艾莉。在情书的一来一回中,艾莉发现她和艾斯特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同样不被理解,同样对自己的生活有很多不满。并且无论是探讨艺术和文学,还有看待世界的角度都非常契合。久而久之,艾莉对艾斯特竟产生了别样的情感。一提起对方就忍不住嘴角上扬,满脸痴迷:“她看你的眼神,看书时用手卷头发的样子。”“她至少有五种不同的声音,你就生活在她思想的海洋里。”就像她在片头说的那段希腊神话一样。她和艾斯特,就是两个完全契合的灵魂,有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两个人在水中的倒影呈现镜面,对应片头希腊传说,彼此灵魂被一分为二而保罗呢,却在长时间和艾莉的相处下,渐渐开始喜欢上了艾莉。他发现艾莉并非看起来那样生人勿近,嘴上骂他永远也追不上艾斯特,却又帮他想尽办法了解艾斯特。两人独处时,他看向艾莉的眼神变得温柔起来。至于艾斯特本人,则陷入了一种尴尬处境。到底是要顺从父母的意愿去嫁给男友,还是顺从自己的内心,和(被艾莉代笔的)保罗在一起?她始终拿捏不定主意。就是在这场混乱的三角关系里,艾莉开始对自己曾深信不疑的爱的箴言产生怀疑。爱情是胆怯,也是是欺骗。伍思薇导演曾在一段采访中描述过LGBT群体的爱情遭遇:“对于同性来说,爱情往往没有幸福可言。因为每当你迷恋上某人,你就会立刻想,这是非常可耻的。”16年前的《面子》里,女主为了维护祖父的面子,为了不让母亲伤心,她不敢出柜,更不敢在大街上和女友相吻。而她的母亲即便知道她是同性恋,依然给她安排相亲,她也不得不接受着母亲安排的相亲。我们能想象到,同性在当时的社会下处境的艰难。可即便过去了16年,社会对LGBT群体包容性更高。《真心半解》中的艾莉,依然不敢表露心声。她并非因为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艾斯特相比,艾莉有着更完整的自我。但或许是从小生活在异乡中,又接受的是中式家庭含蓄的教育方式,她不够坦诚的面对与其他人不同的自己,也不够坦诚的面对朋友。直到保罗发现了她的秘密。作为基督教徒,保罗惊愕地对艾莉说:“你会下地狱的。”但作为朋友,保罗在他们三人关系中是第一个站出来的人。教堂里,当艾斯特即将接受男友的求婚时,保罗站起来对艾斯特坦白:他当初不该靠艾莉伪装自己来追求艾斯特。现在,他也不会因为艾莉爱上艾斯特,就放弃对艾莉的爱。保罗的这番坦诚,误打误撞地激励了艾莉。原本一直旁观的艾莉也鼓起勇气,先是表达了自己的心意,也顺带承认了她才是和艾斯特通信的人。她终于明白爱并非找到完美的另一半,爱不是恒久忍耐,不是恩赐和谦卑。是混乱又复杂,可怕又自私,还要足够大胆。这是整部电影对对爱情最终极的解释。爱情当然不是一段希腊传说就可以解释的清。她足够美好,但美好中必然包含着痛苦、欺骗、伤害、愧疚.....它混乱又复杂,是在你胆怯后退时拉住你的那双手,也可能是你勇敢向前时就挺住的未来。看到这里,其实三个人的结局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青春年少时的爱恋大多悲喜参半,有着单纯的美好和未知的未来。但重要的是,在这场关系中,他们也懂得了什么才是爱。不仅仅是爱情,还有友情,亲情,以及自我。虽然这部电影故事关于LGBT群体,但所传递出的价值观,其实关乎于我们每一个人。爱情,无法被定义。一个人,同样也无法被定义。艾莉带给保罗的,是面对异性时的交流技巧,是懵懂少年对爱情的初体验。艾莉带给艾斯特的,是摆脱他人的目光。相信自己的独一无二。而如果没有保罗的直白和温柔。艾莉或许永远无法迈出勇敢的一步。伍思薇说自己在青少年时期,也同样有有一位关系很好的白人直男朋友。如果说上一部《面子》是她拍出来纪念母亲的作品,那么《真心半解》,或多或少也纪念了伍思薇年少时期的那段友情。如果不是保罗总是闯入艾莉的家庭,缓和艾莉和父亲的关系,她或许也永远无法与父亲真诚对话。保罗带给艾莉的,是无论哪种关系,面对怎样的情感,都需要拥有的勇气和坦诚。而这些,或许只有成长中无数情感交织的跌跌撞撞,才会明白的道理。

  • 李安:你们可以骂我,但电影是无辜的!

    《双子杀手》终于在李安的带领下,在中国院线登陆了!此前,很多人说《双子杀手》口碑扑了,一大原因就是作为公认的世界电影风向标的美国媒体评价爆冷。烂番茄新鲜度29%(7评),MTC是33分(0好评2中3差) 创下了李安的口碑新低。但同时《双子》在法国却是口碑一片向好,普遍四星好评,从导演、剧本、表演到视效、拍摄技术,逐个夸了个遍。看完这种两极口碑,不免让我想起上一次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刚上映时,也面临着如此局面。时隔三年,李安这次又失败了?还是我们错怪他了?其实也不难理解,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观众对同一部电影有很大的观感差异。美国媒体一向都是更看重剧情,看重娱乐性,而法国媒体则更注重影像,在意的是作者性。《双子杀手》主创但是!别人的评价只能是参考,还是只有自己真正看过影片,尤其是在CINITY厅亲自体验过4K 120帧“顶配”《双子》后,才能真正的感受到了这部影片究竟如何。今天厂长就为你详解李安这个“电影技术杀手”的拍摄奥秘!01剧情扑了还是爆了?终于等到18号零点的首映,抱着对技术的满心期待以及对剧情的低要求进了影院!先不说影片如何,影片放映完人们都不约而同自发地鼓起了掌,而演职人员表结束滚动时又是一阵掌声,我想这是观众对于一名电影的先驱探索者最大的肯定。说回剧情(可能略涉嫌剧透),在我看来其实并不复杂。这是一部披着克隆、特工、动作片皮的李安式哲学电影。特工亨利(威尔·史密斯饰),在准备退休之际意外遭到一名神秘杀手的追杀。在两人的激烈较量中,他发现这名杀手竟然是年轻了20多岁的自己,一场“我与我”的对决即将展开…很多人说这部影片很“李安”,因为双重父子关系等等,将老亨利(51岁的史皇)和小克(23岁的史皇)解读成父子关系,以为李安又想来探讨伦理关系和弑父情结。亨利和小克之间更像是年龄跨度较大的“兄弟”,严格来说是年老的“自己”和年轻的“自己”的自我对话。亨利与小克之间的追逐战更像是我们年轻的时候偶尔会预感到老去的自己会有多面目可憎,所以小克对亨利的追击虽然心有疑惑但仍毫不留情;而年纪大了往往会对于自己的一生有所悔恨和遗憾,希望可以穿越回去劝诫自己。所以亨利对小克多次忍让,并在最后阻止小克杀死反派,也是因为他希望年轻的“自己”不要重蹈覆辙,能有一个完整的心和完整的人生。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网上众多讨论故事剧情的帖子五花八门,但大多数人在意的故事,却并不是技术狂热者李安感兴趣的。李安在采访中说:“故事并不吸引我,但是这个元素,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人,电影和他自己,两个人并排演戏,而且这两个都是真人,那是是以前看不可能经历的感觉。我很期待看到,这样演出来的戏是什么样的感觉。”说穿了,李安根本没想通过这个剧本表达什么深度的内容,而是更像是一种对自己拍电影技术的挑战。李安专访-“拍《双子杀手》像回顾自己的生命”?02两个史皇的互杀?剧情之后不得不提的就是李安带来的新技术。我们以为李安是文艺片专业户,只是近几年才开始沉迷技术,事实上李安在学生时期就已经是一个“技术痴”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自己曾提到:“导演(director)就是给方向(direction)的人。从学生时代起,我拍片就有个目的:想练习一样新技巧。……直到现在,我还保持这个习惯,每拍新片总希望能触摸一些新技术。我拍片的胃口很大,有很多好奇心,学到某个技术,就会有快感;而且我希望做出不同的效果,令人印象深刻,我就有很大的满足感。”《双子杀手》对于李安来说要解决的第一难题,就是如何完美还原一个年轻30岁的威尔·史密斯。而最好的办法就是用CGI技术打造一个“人”。2015年的《终结者5》通过CG实现了施瓦辛格年轻化,2016年的《美国队长3》也让小罗伯特·唐尼重回小鲜肉,但是无法与现实演员长时间进行互动。今年的《阿丽塔》是一个由3万台电脑、800位特效人员耗时2年打造出的超级高仿“虚拟人”,她可以和真人演员在现实场景中一起出现,但是这仍然显而易见是一个假人。事实上,这并不算是什么新技术,但从没有一部电影像李安这么大胆,让数字打造的23岁的史皇跟50多岁的史皇在现实场景中进行如此长时间的互杀对手戏!《双子杀手》的最特别之处也在这,一个演员同时饰演年龄跨度如此大的两个角色,不仅要在外形转换上做到天衣无缝,也要在情感切换上毫无违和。尤其是4K+120帧的高清影像下,所有细节都必须无懈可击。李安再次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特效制作者Bill Westenhofer、以及全球顶尖CG特效公司Weta Digital合作,动用500名视觉特效师,花了整整两年,打造出一个23岁的威尔·史密斯。整个特效团队解构了威尔·史密斯的每个身体部位,细致到每一寸肌肤。《茶煲表哥》(1991)他们回顾了威尔·史密斯早期所有角色,包括电视剧The Fresh Prince of Bel-Air、《六度分离》、《绝地战警》、《独立日》等,还有生活中的素颜视频,如家庭录像等,几乎找来了他20多岁时的所有视频素材。1989年威尔·史密斯21岁时的录像视频特效团队还划分成不同的组,研究牙齿的,研究嘴唇的,研究皮肤的等等。他们还花了很长时间研究威尔·史密斯的眼睛,因为眼神是演员表达情绪的最重要武器,细致到巩膜、角膜、脉络膜。当然,工作远不止这些,他们需要模拟肌肉运动、血液循环、呼吸频率...而在拍摄时,威尔·史密斯只需带上一个头部装置,在脸上布满摄影机跟踪的点位,模具上的两台摄像机可以完整记录他每一个细微的面部表情。特效师再通过模具校准脸上所有的跟踪点。然后跟踪点通过电脑进行数字空间上的计算转换,在虚拟形象上重构整个面部和表情细节。于是电影里的小克就有了如假包换的皮囊和丰富而变化的表情情绪。虽然可能是为了展示小克的逼真,各种近景特写实在有些多……当然也要感谢威尔·史密斯是个无畏而敬业的演员,既能演出中年亨利的成熟和沧桑,也能演出青年小克的天真和冲劲。在看电影时,即使明明知道小克是一个假人,是虚拟的,但还是会被他躲闪的眼神、因为烦恼而拧在一起的眉毛、感到被欺骗被背叛的流泪而吸引。李安说“有些人说这是技术,但事实上这就是艺术。”“我们模仿的是上帝造人的过程。创造一个鲜活真实,看起来有自己思想的真人。”03120帧怎么爽?第一遍,我只是看了一个60帧的点映。但当厂长在“满配”模式下二刷过后的感受,就一个字:爽!120帧,才是李安在这部片中注入的最大野心!但与CGI造人技术不同的是,120帧拍电影,却有人看好有人唱衰,没有一个定论。然而必须知道的是,现阶段普遍的24帧只是时代选择下的刚好够用,并不是极致。其实一开始电影的帧率并不固定。例如早期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是 16帧,而爱迪生则推荐采用 46帧进行拍摄。直到30年代学院派才定下24帧为电影拍摄标准,其实我觉得这更应该叫“底线”。因为这是人眼能接受的最低极限,再慢就会识别出是连贯的照片而不是一段动态视频了。80多年来,电影艺术一直被称为“24格的真理”,因为24帧画面细微的卡顿感和我们常说的动态模糊(Motion Blur)以及胶片带来的较暗的色彩效果,已经成为对所谓“电影感”的一种固有印象,所以我们才说24帧看起来像电影。而且,据李安讲解:“24帧/秒只是行业习惯,其实就是片商为了低成本考虑,它本身是低帧率的,没有什么科学道理。”任何时候都不缺寻求突破的人,早在1956年的时候上映的《环游世界80天》就是用的30帧每秒拍摄,可惜这个帧率当时的影院都不支持,还是只能以24帧播出。2012年的《霍比特人意外之旅》尝试用48帧来拍摄,然而全球当时只有1/150的影院的屏幕支持这个帧频,48帧的版本在中国始终没能播放出来,但是这也传递给了世界电影一个信号:高帧率电影正在进入全球影迷的视野。2016年李安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争》带来了更真实的120帧,但是全世界也只有6家影院支持,大多数人都未能感受到120帧的真正体验。也有很多反对的声音,北美媒体也曾总结过“HFR(高帧速率)电影”遇冷的原因:“额外的细节,超真实的画面有时候会阻碍观众的注意焦点。从而影响整个观影体验,尤其是这个故事还并不让你喜欢。”可是对李安而言就如同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在拍国语片前,我想再试一下好莱坞的技术,毕竟他们的工业体制相当完善,我想看一下我还能做什么。”在李安看来,120帧只是一部电影最正常不过的帧率,“电影的帧率固定在24帧是因为比较容易做到,包括亮度也是因为如果太亮胶片就会燃烧”,李安介绍道,电视目前已经可以达到60帧率,据研究,人眼在超过800帧率时才会无法辨认。以前一直是电视追赶电影,但是现在却是一成不变的电影规格被电视远远甩在后面。电影的24帧已经太久了,如果再没有新的突破,那么家庭影院可以看的影片为什么还要花更多的钱去电影院看呢?低、高帧率观影《双子杀手》示意图“电影之所以这么好,是因为一百多年来,一个接一个的天才,一个接一个的工匠,多年来汲取观众的反馈,它变得非常复杂。”詹姆斯·卡梅隆曾表示,采用每秒48帧或者60帧画面的方式拍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3D技术,制造出更加真实更加完美的影像效果,在真正意义上给观众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而4K+120帧+3D的《双子杀手》则真实到可以看见人物脸上那些细小的皮肤颗粒、花园里飞舞的蚊虫(以前只能通过演员拍脸的动作和常识知道那里蚊子很多)。120帧在《双子杀手》中的好处,更具体一点的例子,就是两代史皇的这场追车戏。早年间,摄像机架在摩托车上,开30迈的速度,用反复的抖动、横移、高速剪辑可以做出100迈速度的效果。因为在24帧下,速度再快观众也看不清。但如今最大的进步就是:李安拍一场摩托车追逐就有无数种方式更过瘾的呈现。他可以用长镜头第一人称拍摩托车高速狂奔、可以拍第三人称视角摩托车甩尾飞去、可以拍摩托车追逐时,演员相互射击、可以拍摩托车摔毁,甚至爆炸的细节。甚至连摩托车行驶过程中自然的车尾抖动,都看得一清二楚!不得不说,这是我看过最舒服最刺激的一次3D电影。李安说:“当你体验这个电影的时候,就开启了完全不同的观影体验,那是另外一个世界,而这是属于数码应该做的事情。”尾声有人说:“(李安)是在错误的时间做(可能是)正确的事情。”但是如果现在没有人做,所谓“正确”的时间又什么时候才会来呢?不可否认的《双子杀手》带来的技术革新确实对行业内产生了震荡,至少会有更多的影院支持高帧率电影。三年前,国内能够放映120帧的影城仅有2家,到10月18日《双子杀手》上映时,国内能够完整演绎4K+3D+120FPS的影城已经有超过30家。华夏与Real D,与李安在加拿大的数字技术工作室进行技术合作,研发出了一套整合了“4K+3D+120fps高帧率(HFR)、高动态范围(HDR)、广色域(WCG)、沉浸式声音(Immersive Sound)”的全新放映系统,取名为“CINITY”通过李安和华夏电影,好莱坞大片有史以来,第一次彻彻底底的将中国设为了主场,也为中国观众带来了最前沿的观影体验。目前为止,支持60帧/3D放映的影院已达5000多家,支撑80%的中国票房市场。现在全国已经有30块CINITY银幕。10月底会有将近50块,到年底会增加到100块。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次CINITY影厅的建设,更多体现了国人的智慧和国人通过近些年市场变化之后所做出的应对策略,在未来也会有希望打破欧美对高端影城技术的垄断。而硬件的升级也给了更多人探索的信心,也会有更多好剧本和想法被发现、被创作、被呈现在观众眼前。李安与他的技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十年前,2009年上映的《阿凡达》,用令人耳目一新的特效技术撬动了中国的电影市场,不仅收获了13.78亿元的高票房,还使得IMAX被大众接受且愈发普及。十年后的今天,无论最终《双子杀手》在国内票房如何,都不会是高帧率电影的句号,而只是高帧率电影的又一次尝试和起点。“电影看了100多年也是这个样子,演了很多东西,其实很多东西已经僵化了,制式化了。在全世界很多地方的观众有点疲惫,尤其是美国。我觉得反而中国观众对看电影这回事还挺带劲的,所以我觉得充满了希望。”还记得,3年前《比利·林恩》上映的时候,李安曾经说过:“这就是电影该有的样子,你们可以骂我,但技术是无辜的。”

  • 奥运开幕式竞标秘史,张艺谋凭什么赢了李安和凯歌?

    最近,有三位大导演有点火:李安、张艺谋、陈凯歌。李安跟威尔史密斯合作的好莱坞大片《双子杀手》上映在即;张艺谋因为又一次导演了国家大型盛典(国庆70周年联欢晚会)登上热搜,被称作“让14亿甲方满意的乙方”;陈凯歌先是因在《我和我的祖国》中拍的《白昼流星》而被惨骂,后来又因上了综艺《演员请就位》而被夸赞导戏水平高。这三位导演论知名度,都在国际上声名显赫;论获奖数量,都至少拿过欧洲三大电影节的一个最高奖项;论票房号召力,也无疑是跟知名度和口碑相匹配的。最重要的,他们三位皆是国内为数不多能在中国电影史和世界电影史上都留下举足轻重印记的人。他们曾有过一次激烈的“交锋”,因为他们都曾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项目竞标过。当然大家都知道最后张艺谋赢了,他也确实让当年的13亿中国人民满意了,还给他冠以“国师”的称号。然而同样优秀的李安和陈凯歌为什么最终没被选中,这其中还多得是有意思的小插曲,今天厂长就给大家聊聊大导演们的竞标秘事,讲讲这三位中国电影中流砥柱式的人物。01 勤奋和直觉铸成的电影之路2005年1月24日,北京宽沟。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竞标会现场。那会儿的李安在忙于拍摄《断背山》,他毅然决然的放下了好莱坞的电影工作,经朋友牵线,加入了歌华集团的开幕式竞标团队。他一回国,就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亲自参与制作开幕式创意的图文方案。“对于我做电影来说,鸟巢就是个宝库。因为它里面都是面,如果把顶再遮住的话,四面八方都可以放影像,中间我还可以做立体影像,而且它的钢架我也可以利用它做很多很多东西,灯光器材效果,几乎是一个活动的后台。”一直在人生路上不懈追逐电影梦的李安,在奥运会开幕式的方案上,也不忘展示影像的魅力,听起来他要把鸟巢打造成一个大型沉浸式电影院,在其中展现他流光溢彩的灯光和视觉效果。好消息是,他顺利进入到了只有5个团队入围的第二轮竞标答辩中。他继续秉承着一贯儒雅的风格陈述道:“对古典中国的向往,这是中国人乃至全世界的憧憬,除了节目精彩耀眼,除了这些难忘的视觉亮点之外,对于中国丰富的古典文化的温故知新,对现代人类会有莫大的启发,这是我相信的事情。”这也是他的对中国文化的坚持。所以在最终领导和评委们打分环节中,他的方案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上的分数最高。而此时,遇到强劲对手张艺谋的他,输在了“世界文化”的分数上。张艺谋的方案,被认为是最有利于中国文化向世界彰显包容性和传播性的创意。最终李安遗憾败北。但其实,李安算是在我们说的这三位导演中最有国际声誉的了。甚至,在很多人眼中他是最成功的华人导演。他三次获得奥斯卡奖,一次金球奖最佳导演,两个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两个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他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被供奉进世界电影史。他打破了好莱坞对外裔导演绵延了近百年的偏见,也打破了民族、种族的文化界限。 然而他却一直说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从小被父亲指责“不像个男人”,作为长子的家庭重担从小压着这个爱看电影的男孩身上。两次高考落榜,第一年差了六分,第二年差了一分,也就在得知第二次高考失利的当天,李安摔了桌上的台灯和课本。决定还是要去学电影!从纽约大学电影制作硕士毕业后的李安,人生依然一片灰暗。紧接着迎来的重创就是,在家赋闲六年。妻子在外赚钱,他在家当“家庭煮夫”,洗衣做饭带孩子。他说自己也曾“不务正业”,35岁时觉得不能继续蹉跎,甚至考虑过转行做木匠,但幸运地迎来了自己的机会。直到1991年,台湾的中央电影公司找他拍摄《推手》,才一战成名。刚刚过去的10月15日,李安来到复旦,和700多名学生展开了一场对谈。当一个同学问道:“作为一个直男,你是怎么拍出《断背山》的?”李安认真地给予了回答:“同性恋我一共拍了三次,可能我阳刚气不够吧,每次拍打打杀杀就不太卖座,拍阴性的、压抑的,好像观众就感同身受,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人是不能用男女、阴阳,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五十这么粗糙地去分类。……我们社会上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成分,不可以简化,甚至是故事化的。”的确,说到李安的电影,我们会想到叙事温柔、情感细腻、跨越文化隔阂、让人感同身受。在好莱坞多年深耕电影技术,李安导演距离自己上一部华语电影已经是12年前,但他始终没忘记在试图还原人与人之间几不可闻的呼吸、情绪甚至是感觉。这份直觉和坚持,是多数中国电影人在试图让电影打破文化界限的时候没有的。《理智与情感》是对于英国阶级文化的认知,《与魔鬼共骑》对美国历史的纵观,《卧虎藏龙》对于东方古典文化的审视,李安被当做某种符号,被放大和定格。 他不得不在起伏的洪流中奋力地游。所以他说“我可以处理电影,但我无法掌握现实。面对现实人生的大事,我经常束手无策,只有用梦境去解脱我的挫败感。我对电影的憧憬,正是我内心蠢动的根源”。 换句话说,他可以塑造一个完美的电影梦境,却无法驾驭一个杂乱的现实世界,因为李安的一生好像就是属于电影世界的。他正视自己的失败,用勤勉和坚持,才成为了今天的李安。02 感性多情又浪漫的诗人与少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竞标那天,陈凯歌激动万分,独自组队前来竞标,墨镜一戴,霸气侧漏。面对着当时的北京奥组委总书记刘淇,陈凯歌直抒胸臆:“几年前的那个夜晚,当得知奥运会要在中国的北京举办,那个瞬间我在看电视,看到全国人民脸上的笑容,真的让我想起杜甫当年写的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对中国人民来说,对中国老百姓来说,首先要受到震撼、感动,至少在那一个夜晚,大家都觉得做一个中国人是很光荣的事情。”我们的确能从他的话语中感受到凯歌导演的满腔热情和爱国情怀,但好像并不能听出他对开幕式的创意方案有什么高见。于是,陈凯歌在第一轮陈述后就被淘汰了。年过50的陈凯歌,究竟是什么样的少年气能让他陶醉在自己的情感世界中?开幕式竞标体现出来的少年气,的确是不合时宜的,但从某些方面讲,拍电影时的陈凯歌不能没有这“少年气”。年轻时的陈凯歌其实,刚恢复高考那一年,陈凯歌打算报考北大中文系。他觉得自己作文写得不错,结果落榜后,才在第二年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倘若陈凯歌当初坚持写作这条路,他绝对会在文坛拥有一席之地,相比导演,可能他更适合做个诗人或作家。这一点在厂长连夜读完他的自传《少年凯歌》后更加坚信。《少年凯歌》中,他表达了极强的批判性思维以及极高水准的文学造诣。书中诗意的章节,就能看出一个“少年”内心蕴藏着对于诗意世界和浪漫主义的笃信。《少年凯歌》目录陈凯歌是所有中国当代导演中最接近于士阶层的。他的思辨意识与文人的社会担当是最鲜明强烈,也是最自觉的。很多人说,对于《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电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第一,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第七”,《白昼流星》妥妥是7个里最烂的那个。陈凯歌也瞬间成了大家的众矢之的,被喷得体无完肤。反而厂长倒觉得,这个被凯歌拍烂的故事,是七个中最好的。先别急着说我眼瞎,让我们来细细品一品少年凯歌的《白昼流星》。很多人说“农村牧区的生活根本就没这么落后,陈导就是瞎拍”,但陈凯歌却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从1999的神一到2016年的神十一,内蒙古的四子王旗都承担了返回舱着陆的任务。这17年让四子王旗从一个村,变成了一座城。村民们的饮水问题解决了,建立的神舟希望小学解决了80%来自农牧区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可以说,这个故事的核心,就是扶贫。从什么角度拍扶贫,无疑是最难的。别的故事可能都是讲小人物与国家大事件之间的联系,但唯独这篇,看似讲了毫不相关的两件事,却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也是最有深度的。按少年凯歌的风格,片中一定饱含着他的文学气息和浪漫情怀,片名“白昼流星”本就是个双关语,一,说了神舟11号着陆,二,说了兄弟俩的梦想和追求。因为这个“白昼流星”不仅象征了国富民强,它可以改变生活,更可以改变我们的精神世界。流浪兄弟的精神世界就这样被改变了。扶贫的表面是物质,深层的其实是改变精神追求,神11这颗白昼流星在兄弟俩的心中拨下了未来生活的希望之种。其次,相比其他几个故事,这一个是最有历史观的。国家的富强离不开人民,人民的生活离不开国家,正所谓“民生”。其中,更离不开沃德乐和哈扎布这样的农民子弟。恐怕也只有陈凯歌这一代、这一级别的导演才能站在这样宏观的高度和角度审视一个国家发展历程的问题。正如前面所说,99年神舟一号落地时四子王旗还是个贫穷的地方,流浪兄弟反倒更像是那个年代的原型人物。可电影拍摄的是16年的神11落地。以此看来,陈凯歌不但要让流浪兄弟遇见拯救自己生命的人,还让他们跨越时空,完成了一次与历史重要时机的相遇。这样的设定和情怀,难道不浪漫嘛?当初陈凯歌选择拍这个故事,并没有要“揽下最难的本子”这一说法,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对这块土地有难以言说的深情,这种情感在血液、骨髓里,我想起35年前拍《黄土地》,在陕北高原能感觉到土地的温情和多情,和电影里的土地一样,是有温度的。”“我就是听到景海鹏说‘01感觉良好’,陈冬说‘02感觉良好’,我不知道为什么就有极其激动的感觉,他们跟最高的科学技术所代表的那样一种东西迎头相撞,改变的时刻来了,你没法不动容,我就是这个感觉。”这也是《白昼流星》高于现实的部分,也正回应了很多人对情节真实性和背景代入感的质疑。不得不承认,多元化的中国电影需要陈凯歌这样的家国情怀、也需要他的浪漫主义,不论是他被骂的《无极》《妖猫传》,还是曾经勇夺戛纳金棕榈的《霸王别姬》都在他的少年情怀中孕育出了极强的诗意和美感。那种超现实观影感受,是一种独特的电影符号,而那种符号只属于陈凯歌。03 尊重电影每一秒钟的务实主义终于该讲讲张艺谋竞标时的故事了。跟陈凯歌不同,张艺谋的爱国,体现在行动和外在。竞标那天,他穿了一条带奥运LOGO标志的裤子,还有一件红色的T恤。言语其间,没有一句废话,让评委和领导们听到了想要的创意理念,务实且具体,各种创意的设计还能让他描述的生动有细节。在竞标会后的采访中张艺谋说:“不能让世界用老的观念来看我们中国人,今天中国人的面貌,我觉得是富有个性、富有激情和浪漫色彩的。我觉得这种人的精神面貌的展示,要贯穿到所有的细节当中去。”一语中的。网友连连称赞:“不愧是国师!”、“事实证明 ,只有张艺谋能搞成, 这是一个综合能力的高强度考核。”今年,69岁的张艺谋,担任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联欢晚会的总导演。在《歌唱祖国》的歌声中,一面长90米、宽60米的巨幅国旗,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冉冉升起。这次万无一失的圆满,又让大家给了张艺谋一个新的标签:“让14亿甲方满意的乙方。”然而这样的乙方不好当啊!纪录片《张艺谋的2008》记录了张艺谋在策划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方案时的全过程,也真正让人们了解到了他们心中的“国师”老谋子,到底牛B在哪儿。张艺谋能做到边拍电影边开方案策划会,两不耽误。他在拍摄《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时候,整个奥运会开幕式创意方案小组也跟到了横店,他们支起了一个小棚子,看老谋子拍戏间歇来给大家“表演”方案。用团队里其他人的话说,“不知道张艺谋哪儿来的这么大的精力!”“讨论方案时的张艺谋几乎就没有坐着的时候。”他的工作状态永远是这样的:下面就是纪录片的第一集,讲述了张艺谋竞标商讨方案的历程?虽然当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的“北京8分钟”的呈现不被众多人看好,但不得不说,张艺谋依然是那个最有实力的开幕式竞标选手。因为张艺谋想的很明白:“一生可以拍很多电影,但奥运会只有一次。”后来的一切也证明了这位“国师”的实力。在电影《一秒钟》消失在人们视线的第242天,张艺谋在贾樟柯的平遥国际电影节上亮相了。1500人的露天站台,座无虚席,甚至,还有近百人无法进场,沮丧折返。张艺谋在平遥无数的年轻人想来听这位大师的分享。很多人问他《一秒钟》的问题,他是回复那五个字:“我还不知道。”但他也说了很多他知道的,他知道,他的工作就像这次讲座的主题一样“为了电影的每一秒”。“对于做导演来说,拍好每一秒钟,其实也是你生命的每一秒,绽放、充实。”张艺谋尊重电影、尊重创作的每一秒。张艺谋说到自己干电影这一行的缘起,并没有李安、陈凯歌那么理想化,更没有贾樟柯时代那么好的资源。在张艺谋眼里,年轻的时候,能有个大学上就不错,可以不当工人,后来学了电影,才有了以后干电影的想法。张艺谋拍摄《红高粱》时《张艺谋的2008》中让厂长印象最深的就是当团队创意方案被组委会否定之后,团队其他人都有点泄气,觉得是阐述有问题,不愿放弃原本的策划。老谋子却在阴霾中调整自己,服从和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再去想更佳的方案。张艺谋总能让自己身在局中还保持着清醒和冷静,可以把大大的野心一步步落在实处,运筹帷幄,放眼大局。用张艺谋自己的话说:“我自己的性格,迄今为止还是希望语不惊人誓不休,总是希望在方方面面都能表现出独特性来。”拍电影越多,其实觉得好电影越来越难拍。质量和数量永远是一个辩证关系,伟大的电影,在人类历史中也不是很多,它是金字塔尖。拍一个成熟的、完整的、完美的作品,你做不到,还莫如追求一个特点。有时候故事实在没有办法了,就画面。画面没有办法了就形式,我总是希望有一些不同,哪怕这种不同被别人抨击,被别人诟病,我也不太爱惜自己,我也不装大师。现在中国电影市场好,坦率地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当然有很多导演自编自导,十年磨一剑,也没问题。但是我这个人闲不住,可能我没那么深刻,我就希望快拍东西。张艺谋就是这样一个玩得了艺术片又弄得起大场面的电影实干家。其实不论张艺谋、陈凯歌还是李安,三位导演风格各异,各有千秋。他们有缺点,但又代表着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上的独特创作语境,分别代表了中国电影不可或缺的三种气质。可能在国家大事上,需要张艺谋这样的务实主义。但电影的文学表达上需要凯歌那样的浪漫情怀;在追求电影艺术至高境界的路上,需要李安那样的敏感细腻和坚持。对他们的褒贬在此时已经并不重要了。李安、陈凯歌、张艺谋的年龄,目前分别是65岁、67岁和69岁。这一代的电影人已经交给了中国电影满意的答卷,那么传承他们、能在未来能跟他们比肩的大师现在又藏在何处呢?

  • 李安“家庭三部曲”摄影师林良忠的12堂光影美学课

    有时限制摄影师的不是技术和形式,而是对内容和故事的忽略,他们忽略了镜头要说什么。所以不仅要关注摄影机的参数,更要倾注心力专注创作。剧本的主题决定了影片的叙事风格和拍摄手法,而思考主题是摄影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好的摄影师,不会懈怠每一个镜头和每一盏灯,擅于用镜头帮导演讲故事。曾为李安“家庭三部曲”担任摄影师的林良忠老师,就十分擅长以文化为脚本、以故事为核心,将人物的情感张力通过镜头充分表达出来;甚至能够在资金匮乏、周期仓促的条件下仍拍摄出富于质感、雕刻感的影像。早春三月,新片场学院推出线上视频课程——摄影大师林良忠的《12堂光影美学课》。课程简介在这门课程里,林老师将分享其40多年的拍摄经验,讲解构图、光线、色彩、镜头运动等四大造型手段。课程内容不仅包含电影叙事性的构图及其应用、著名导演的镜头美学、运镜的构图以及灯光等专业摄影知识;还将分享怎样从具体场景寻找光源、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让打光更好看、如何练习对灯光的敏感度等可以快速上手的实用小技巧。课程没有做固定式的操作设置,这样的话就不会被设备、场景、预算所限制,更多的是挖掘摄影师自身的创造力。比如打光方式,其实在拍摄现场,灯光师为了达到想要的效果,也不会完全依据固定的形式打光,甚至会创造出独特的打光方式。课程最后两节,将教授大家如何使用手机拍摄出一部媲美电影的大片,带大家了解如何用单一的手机镜头拍摄,更好地利用景別大小来划分拍摄,让你分分钟用手机拍出大片。先导片导师介绍林良忠中国台湾摄影师林良忠从小生长在电影世家里,父亲是电影摄影师林赞庭。1981年从台湾淡江大学法国文学系毕业。1985年考取美国纽约大学电影研究所。代表作品:李安“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驴得水》、《盲山》、《追爱》等。1991年凭借剧情电影《推手》入围第2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摄影奖,2008年凭借剧情电影《季风中的马》获得南非德尔班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2005年凭借亲情电影《向日葵》获得第53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银贝壳奖。课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