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你是否要取消绑定(第三方名字)账号?

将该作品添加到专辑时,将从我的主页中隐藏
确认 取消
将该作品添加到专辑时,将从我的主页中隐藏
取消 确认
文章 共 4 篇
  • 96岁英国女王去世 传奇一生盘点

    据英国王室官方社交平台账号消息,当地时间9月8日下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去世,享年96岁。对于英国民众而言,这就像一场“意料之中的意外”。自伊丽莎白二世在1952年继承王位以来,已过去了七十个年头,她也成为了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人们总是说“流水的首相、铁打的女王”——是的,她代表了变化世界中一股“恒常”的力量。让我们来回忆一下这位传奇女王的精彩时刻吧。1英国女王逝世《伦敦桥塌了》From:BBC News 中文2英国卫报深入解读《当女王驾崩时》From:Guardian3致敬:伊丽莎白二世 | Honouring Her Majesty导演/编辑/剪辑:kimo4英女王抗疫讲话全程《这就是英国精神》From:Propeller TV5英女王&帕丁顿熊《奇妙下午茶》From:The Royal Family6英女王&詹姆斯邦德《伦敦奥运会开幕表演》From:Olympics-end-

  • 华为进军流媒体?跟BBC合作,让别人无路可走

    昨晚,看华为的国内线上发布会了吗?5个镜头的P40 Pro,真的来了!虽然4188元起、8888顶配的价格,引发了网友两极分化的争议。一方面,有人说这个价格直追苹果,强行追赶国际价格水平。另一方面,也有人说:华为投入上亿研发的产品,卖几千块钱根本不算贵。不管怎么说,经过去年贸易战的一波“战斗”之后,在厂长看来,华为是越战越勇了……01随着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蔓延,院线电影都进入了生存危机的一年。就在美国人的Netflix和迪士尼Plus正在争夺“娱乐霸主”的地位时,华为又有了进一步放眼全球的操作!这不,在3月26日刚刚结束的华为P40 Pro全球线上发布会上,余承东宣布:华为视频已与英国BBC达成深度合作——为遍布26个区域的华为视频用户提供300个小时的精彩英国视频内容。从风靡全球的热门剧集《呼叫助产士》和奇幻喜剧《鬼屋欢乐送》,到口碑爆棚的悬疑喜剧《9号秘事》和令人耳目一新的科普节目《太阳系的奇迹》,华为用户可以从手机、平板和其他移动设备中的华为视频APP观看由BBC Studios发行的视频内容。最大的好消息是,虽然余总在昨晚的春季发布会上没提,但华为视频这项服务的覆盖地区也包含中国大陆。这让酷爱英剧的厂长,激动到拍手叫好!要知道,之前《9号秘事》被优酷买下独家合作版权,可惜最新的第五季已经被删减到没法看了……而《呼叫助产士》则在B站有独家版权。华为这是要叫板优酷和B站?虽然华为这次与BBC合作并不是独家,但至少也算从中国流媒体市场中分了一杯羹,也是有史以来BBC视频内容在中国大陆最集中的一次合作。而这并不是华为第一次试图进军“流媒体”了。早在很久之前,华为视频就与环球影业、派拉蒙、Sony、Discovery等好莱坞知名影视公司进行精品内容的深入合作了。去年12月,华为与西班牙视频流媒体服务提供商Filmin签署协议,允许用户在华为视频上使用其流媒体服务。购买华为Mate30 Pro和MediaPad M6的用户还将获得为其一年的Filmin高级订阅服务。说不定,华为还会在不久的将来推出自己专属的流媒体平台。BBC Studios全球发行总裁Paul Dempsey说:“这项新协议让我们有机会与华为视频发展长期的多区域的授权合作关系。我们很荣幸可以在这一平台占有重要地位,将一些最优质、最先锋、最具创造力的英国视频内容直接带到全球数百万华为移动产品用户的面前。”相比处处打压和限制华为的美国政府,可见英国人对华为的喜爱的信任。02今年1月,尽管被美国警告,但是英国下议院还是力排众议,允许华为在英国“有限”参与5G建设。因为英国媒体早就体验到了华为5G带来的“福利”。还记得去年5月,BBC在全球率先使用了5G网络信号进行了早间节目的直播,而帮助完成这次初体验的关键设备,正是华为提供的。直播主持人61岁的BBC科技记者洛瑞提到,“这次直播与有以往大不相同”,随即镜头便转向印有华为logo的设备。而体验的感受就是——速度快!且非常快!主持人继续说:“这可谓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这是我们首次通过5G向你们传播节目的画面。”然后他便开始左右摇摆,“不知道我晃来晃去后画面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我觉得,画面依旧清晰,也没有什么延迟。”感受到华为5G卓越品质的英国人,已经对华为有了难以割舍的“依赖”…在今年初美国劝英国弃用华为5G的时候,就连英国首相鲍里斯都站出来给了正面回应:“英国人民值得最好的科技...如果有人持反对意见,请拿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或更好的技术来。”获得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英国媒体BBC的加持,华为拓展海外市场的布局已经成功了一半。03看到今天如此深得全球市场青睐的华为,厂长不禁好奇,它当初到底是怎么崛起的呢?2019年,BBC就拍摄了纪录片《我们能相信华为吗?》。19年末,BBC StoryWorks又推出了展现时代变革的宏观大背景之下华为成长历程的系列纪录短片《华为是谁》。在第一集《白手起家》中,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揭秘了当初在中国还不允许民营企业注册公司的年代,他筹备了近10年,才最终在1987年找几个朋友集资,用2万1千块创办了华为。在华为成立的前十年间,没拿过政府一分钱,几乎都是在生存线上挣扎过来的,任正非回忆时说:因为无路可走,所以我们根本没有想过不成功会怎么样。那无路可走怎么办呢?不能再做代理销售的华为,从90年代开始着眼于自主研发。在第二集《孤注一掷》中,华为战略研究院院长徐文伟讲述:在刚刚起步进入通信行业的时候,华为面临的市场环境并不乐观。当时几乎所有的城市市场,都已经被国际上著名的通信公司所占领了。在市场竞争格局的压力之下,华为找到了他们眼中唯一有利市场:农村。但农村的条件比较恶劣,华为为此进行了大量个性化和客户化的开发创新,同时秉持着客户至上的精神,“农村包围城市”,才让华为收获了一定的国内基层客户,但这远远不足以让华为生存下去。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教授David De Cremer于是,国内做不起来,华为去国外做。他们不仅要走向农村,还要走向海外。后来华为天价聘请IBM进行管理咨询,学习IBM的IPD管理体系的故事大家应该也有所听说。在这次的纪录片中,前IBM供应链咨询专家Joseph Smith回忆了当时的情形:看完这段话厂长忍不住笑出了声……什么意思?IBM的大佬们以为,在中国有很多公司会像华为一样天价聘请他们做管理咨询,本以为有利可图,结果发现全中国几乎只有华为一家公司这么干。所以说,华为谦虚学习的态度,和望向海外市场的长远布局,从20多年前就注定了。但在2000年前后,经过十年左右的发展,华为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一场危机,由于对无线网络架构的研发出现了判断失误。华为几乎错失了中国移动通信的整个3G时代。任正非个人因此陷入了巨大的精神痛苦,几乎度日如年,患上了重度抑郁。这段时间被任正非认为是华为的“至暗时刻”。但经历了重创的华为,逐步奠定了在海外市场的地位。在网络架构道路上一路坚持研发下去的华为,多年后成为了今天5G的绝对领军者。看完整系列纪录片你就会发现,说到底,从最初的无路可走到开始自主研发,到后来寻求并购未能成功,直至今天成为世界通信公司中前三强大的企业,华为一步步走过来,其实都是被逼出来的。在短片第二集最后,前英国沃达丰集团CTO Steve Pusey说:任正非有着极其坚定不移的决心,而他带领的这家公司似乎每天都认为自己随时会失败,因此近乎饥渴地追求着不断创新,以图存活下来。突然感觉时间过得好快,记得也就是四五年前,还有人在骂着华为抄袭苹果,而转眼间华为成了一个让国人骄傲的品牌。孜孜不倦、渴求创新,接受失败、努力生存,几个最普遍的企业精神,成就了今天的华为。喊喊口号和形而上的追求都容易,但难得的是像华为这样坚持三十年……如果现在再问:“我们能相信华为吗?” ,你会回答什么?-END-

  • BBC“逼”10个瘦子暴饮暴食,发现了吃不胖的真相……

    在家一个月,你是不是又胖了?胖不是最气的,气的身边总有怎么吃都吃不胖的人。TA可能从不节食,也不爱运动。你可能曾无数遍感慨过,为什么TA就长不胖???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怎么吃都不胖的人吗?或许下面这部实验型纪录片,会告诉你答案。《BBC 瘦人真的不会吃胖吗?》这是一部来自BBC的纪录片,片中英国一家大学专门做了一项实验,来研究瘦子是不是真的怎么吃不都不会胖。他们征集了10名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性别的“瘦子”。这10名志愿者都是人群中偏瘦的类型,且自认为不容易发胖。在四周时间里,让这10个人每日强迫性摄入5000大卡(是正常人的两三倍)。也就是俗话说的暴饮暴食。10个年轻人一开始表示:不就是吃嘛,反正每天也吃很多,也吃不胖,这实验没什么难度,还可以大快朵颐。听听,这说的是人话吗?但当他们看到自己一周的食量之后,就吓坏了。满满一桌高热量的芝士、炸物、甜点、巧克力......看起来是很美味,但要都吃掉想想就腻得慌。同时,还要他们带上计步器,保证每天步数不超过5000。会有专门的人来每周对他们进行基础测量。看他们的体脂、体重、健康状况,以便获得一个答案:究竟有没有怎么吃都不胖的人?这个世界上是否有“瘦”基因?狂吃实验开始 果然实验第一天,志愿者们就对这些看起来很美味的高热量食物投降了。毕竟这些肉饼、巧克力蛋糕、冰淇淋看着诱人,但要吧它们当成任务吃一整天,完全没有任何快乐和幸福可言。下面这位小哥在一天内,吃了一堆巧克力面包、牛奶、肉饼、一整个涂满美乃滋的披萨、思慕雪、一桶冰激凌、还有汉堡和蔬菜...小哥绝望的说:真的和难受,都快吃吐了...下面这位小哥也是一边吃一边露出痛苦的表情。为了能满足一天5000热量的摄入,他还把一桶雪糕就着糖浆一起喝下。终于熬过了一周,到了计算体重的时间。志愿者们都很忐忑,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获得回报(长肉)。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位就着糖浆吃雪糕的小哥,一周增长了2.8KG,相当于身体体重的4.1%。肚子肉眼可见的大了一圈,虽然整体变化不大,但已经是所有志愿者里增重最多的一位了。 而同组的另外两位志愿者,在一周的暴饮暴食之后只增加了原身体体重的1.6%,可以说是相当少。第二周开始。 志愿者们为了更快的增重,开始有目的地选择食物。他们发现各种巧克力制品可以快速增加卡路里,还不占肚子。于是他们纷纷找了各种含有巧克力的食物来吃。到了第四周结束,先前吃糖浆的小哥足足增加了 9.5% 的体重。和实验之前对比,已经能从身形上明显看出胖了。脸圆了不少。背似乎也有所增厚。整个人的精神气看起来也不如前。那其他人呢?事实上,在连续暴食四周后所有人都不可避免的变!胖!了!也就是说这次的实验结果证明:怎么吃都不会胖的人,是不存在的。听到这句话,或许有些人会暗暗窃喜。但是!重点来了!虽然这10个人每天都吃一样多。增重幅度却不同。形态变化也不同。有的人体重增加很多,有的人却增加很少。有的人看起来整个人大了一圈,有的人却几乎没有变化。比如上面的小哥在四周结束之后,已经基本告别“瘦子”范畴了。而这位亚裔小哥,虽然也比之前增重了8%,外表上却看不出来变化。测试员在测量完他身体的各项基础数值后惊奇地发现:在他增加的体重里,只有 2% 是脂肪,同时他的基础代谢却提高了近 30% 。也就意味着,其他人摄入高热量增加的是脂肪,而他则增加的是肌肉。是不是很气。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天赋异禀?别说,还真是。 胖瘦可能由基因决定 在纪录片里,科学家Dr Eric Ravussin对肥胖人群做过分析。他认为在远古时期,当饥荒来临或者是长期捕不到猎物时,那些胖的人因为有脂肪可以消耗,就会比瘦的人更加容易存活。最后,这些“胖祖先”就把“容易囤积脂肪”的基因,遗传给了后代,一代传一代…但是,还有少部分“瘦祖先”顽强地活了下来。成为了如今“瘦子”的代表。而这两种基因不同的人群,其实在儿童时期就能看出来一些端倪。片中除了这项实验之外,还介绍了另一项针对儿童做了一项调查实验。他们在幼儿园里,给小朋友们身边放了一些诱人的巧克力饼干。有些小朋友明明已经吃饱了,却还是一口接一口的不停吃饼干。有些小朋友只吃了两块,就停下去做自己的事了。这组实验的结果得出,每个人的饮食习惯其实在幼儿时期就早已建立。有些人一旦吃饱了就会对食物毫无兴趣,而有些人对食物的喜爱,则不受饱腹影响。也就是说,人们对食物的欲望天生就不同。这个实验很好的在志愿者身上得到了验证。这些志愿者,无一例外在童年时期都很瘦。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也不止一个人说过:平时自己不会吃超过身体所需的食物。这位就小哥坦言,自己吃饱了之后,就没有再想吃东西的欲望了。下面这位女士也说:即使食物再精美再丰盛,一旦自己吃饱了,就绝对吃不进去第二口。即便强迫自己吃下去,最终也会吐出来。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试验中,也只有这两位志愿者没能完成四周的卡路里摄入量。因为是真吃不下。片中还有一个有趣发现。这10个人在结束实验,回归正常饮食后没多久,就纷纷瘦回来了。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身体对体重的高低有自己的判断。当你的身体认为之前的体重是合理的时候,会尽力保持在某一个数值左右。所谓的“吃不胖”,很有可能是基因决定的。而与之相对的,对于天生拥有胖基因的人群来说,减肥确实很难。因为如果想减肥,就要常年忍受大脑给出的饥饿信号。毕竟大脑会认为减肥前的那个体重才是合适的,敦促身体吃下更多的食物来回到那个体重。你会更容易感到饿,更难抵御美食的诱惑,更容易反弹。之前也提到。容易发胖的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以前食物不够充足,只有那些更能在身体里储存能量的人才能更好的生存下来。但是现代社会食物过于充足,这群人就会更容易发胖。尤其是当童年时代就开始摄入过多热量,脂肪细胞会随着身体的成长不断增大,到一定程度数量也会增多,再减少就很难了。虽然听起来很残忍,但总结成一句话来说:胖是天生的,瘦也是天生的……当然了,这次实验只有10个人参加,样本数过少,并不能确切的肯定实验结果。但本片也给了我们一些启发,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当你觉得自己怎么喝口水就胖了;当你发现自己和别人相比,总是更难克制吃东西的欲望;当你好不容易减下来几斤,却很快就反弹回去了。不如认真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从小就热衷于高糖高热量的事物,且在吃饱后还能继续吃东西。如果是,可能你天生就比那些瘦子更容易胖。但也也别气馁。毕竟我们也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吃不胖的人。如果想要减肥,至少让我们先从改变饮食习惯开始吧。

  • 每秒1000帧的黑科技,BBC纪录片大佬都称它“前所未有”!

    大家总说,BBC是纪录片神作高产户。但就是这样的高产户,也有被折服的时候。就在前不久,我们曾常看到的《地球脉动》、《蓝色星球》、《我们的星球》等等纪录片的资深解说、主持人90多岁的大卫·阿滕伯格爵士,却“跪着”看完了一部由个人拍摄制作的海洋纪录短片,还连连称赞:“这是一部前所未有的海洋巨制!”啥话都别说了,不如先点进全屏,带你洗洗眼睛,感受一下什么叫真正的震撼!《浪潮》(MOCEAN)短片来自著名摄影师Chris Bryan。他有着15年追逐浪潮的冲浪摄影经验,于是他用每秒1000帧的摄影机记录了海浪形成和变化的过程。这款摄影机就是大名鼎鼎的、搭载全域快门的幻影Phantom Flex 4K-GS:摄影师Chris 不仅是幻影摄影机的使用者,更是一名经过学习认证的幻影摄影机技术员,跟幻影公司达成了长期合作。Phantom Flex摄影机系列可以说是所有电影制作人的梦想,根据经验法则,200-300 fps足以拍摄大多数野生动物和人类相关的活动,英国最高的BBC野生动物广播规格要求制作的影片必须以4K分辨率和100fps的速度拍摄。BBC海洋纪录片《蓝色星球》尽管很少有摄影机可以做到这一点,但Phantom在和其他设备的比较之下,最终以创新型的性能胜出。RED摄影机必须降低压缩比,才能在4K时达到100fps以上,但Phantom Flex系列却能以最高画质产生完全未压缩的RAW文件,并且是在1000fps的帧率下。但器材的卓越不是Chris唯一的武器,他具有创造性又敏锐的眼睛和他在极端的情况下驾驭自己先进设备的拍摄能力,都是他能拍出这样作品的关键因素。这些绝美震撼的镜头记录了他2018年所有的心动时刻,高帧率摄影机得到的超慢速镜头,让大海看起来更加深邃、广阔,甚至是恐惧。海浪在经过渲染后变得晶莹剔透,像是一大块流动的蓝色琉璃。但说是海浪,倒不如说这部作品讲的是「水」,这个可以形成任何形状,本身却无法构成形状的物质。在极其缓慢的镜头推进下,「水」形态令人震惊。呈现出我们对于极限空间的困惑。它可以形成一股波涛,却又能在极限中分裂成水滴,而这之间转换的临界点又成为我们对于空间变换的难以理解。水同时成为水滴,又同时成为波浪。它下一秒就会变成另一个样子,但它却无法跳出此时的变换。还记得前两年BBC出品的《蓝色星球2》,用6K高清数码摄像机、无人机、超高清探测、极度低光摄像、拖曳/吸盘摄像等技术,从各种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展现出我们从未见过的那些海洋世界。而Chris正是《蓝色星球2》的主要摄影师之一。这次他带来的这部新的作品,更加证明科技的的确确已经改变了我们理解大自然的方式。或者说大自然一直是这样,只是人类(借助科技)才刚刚看到。不断更新的拍摄技术,让所见越发震撼人心,真实的海洋,远超想象。这部短片是我们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领略大海新的魅力。但如果当人融入这个世界时,瞬时间动与静交相辉映,琉璃千顷,仿佛是一个不醒的梦。水上运动创意短片《湛蓝史诗》?这部短片更加轻松,但致美致幻。使用的是Red Epic摄影机拍摄,镜头为装配SPL水下护盖的尼康14mm F/2.8。虽然拍摄主题是水上运动——冲浪,却不似传统运动视频的做法直接让镜头集中聚焦于冲浪者的肢体动作,佐以节奏极强的音乐,给人以动感与运动的激情。与之相反,作者独辟蹊径,更重视运动之美、人体之美以及自然之美,视频侧重于展现随运动轨迹而变幻翻腾的水流,将一个刺激的体育项目表达如吟诗咏词,让人不禁叹服:原来水中运动也可以这么美!略微拖慢的镜头配合轻缓空灵的配乐,大量的仰拍镜头让我们好像是以冲浪者的第一视角感受着海水的魅力。翻涌的泡沫、崩腾的浪花、滟潋的波光、开辟出的水流甬道,甚至产生水流也从自己的皮肤上淌过的错觉。海水的千姿百态无一不讲述着这项运动的美,看完之后除了对于自然的感慨更是有了一种参与其中的强烈愿望。同时那些影影绰绰依稀可辨的人物剪影和人形倒影,又仿佛是从隔着一层蓝色水雾的第三视角来窥得这项海上运动的冰山一角,看水流因此而破开,看海浪因此而漫涌,精致而魔幻,隔着海水看光,都更添神秘色彩。正如作者所言,“这就像是一段奥德赛的旅程,是一部每一个热爱大海河川、热爱水上运动的人都会找到共鸣的史诗”。这一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