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你是否要取消绑定(第三方名字)账号?

将该作品添加到专辑时,将从我的主页中隐藏
确认 取消
将该作品添加到专辑时,将从我的主页中隐藏
取消 确认

开心麻花出品,豆瓣7.7,为什么《半个喜剧》不行了?

2019-12-25 11:37 发布 导演

豆瓣评分7.7,在今年的国产影片里,算是相当好的了。



但是,我不大喜欢《半个喜剧》。


当然,我不是说它不好,也不是想变着法的夸它,只是觉得,它,好像过时了。



我曾经听过一个这样的故事,古代的石桥完全是由石头撑起来的,没有柱子,也有水泥。于是有人问:是哪块石头撑起来的这座桥呢?


修桥的人说:没有哪块石头,是所有石头一起撑起来了这座桥。


《半个喜剧》上映之后,评论颇少,票房也不容乐观,比口碑差更惨的是什么?是评论太少都无法形成有效的口碑,《半个喜剧》就是如此。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电影的水花不显呢?


没有哪个单独的因素,是所有因素一起构成了这部电影,以及电影后续的东西。




《半个喜剧》顶着“麻花出品,必属精品”的名号而来,带着《驴得水》原班人马的光环,若说对它没有期待,那肯定是不可能。


然而,从结果上来说,有一种当初看过《驴得水》之后同样的失落感:它在前半截让你笑的忘乎所有,而后半截却仿佛换了导演一般,从叙事到内核悉数打碎,以“挑战”为目标,忽略一切逻辑合理性,无论观众观感如何,强烈的表达出那种骨子深处的逆反。


开心麻花的电影,大多有类似的习惯性操作,前半截是喜剧,后半截是沉重的喜剧。从《夏洛特烦恼》到《驴得水》,再到《半个喜剧》都是如此。这也导致了开心麻花的作品,口碑往往是割裂的。



单纯喜欢喜剧的,喜欢前半截的鸡飞狗跳,荒诞喜剧,对于后半段的沉重往往“心生抗拒”,而喜欢所谓“知识分子喜剧”的则对于后半段追捧有加,对前半段反而“食之无味”。


在《半个喜剧》前半截的喜剧中,还带着话剧改编电影带来的“强互动性质”,大半内容都是室内戏,片中三个主角置身在北京一所房子里,为了各自的目的,用一个谎言套着另一个谎言,让观众享受更多欢乐。


事实上,上帝视角是个很高级的操作,希区柯克就喜欢让观众知道得比角色更多,借机让观众有更多“紧张”的瞬间,也让角色有更多发挥实力的余地。



熟悉的周申、刘露,娴熟的戏剧编排,意外连连,笑料不断,并且还延续了《驴得水》中就十分突出的荒诞现实批判风格。


反派影评的嘉宾,@蜉蝣 评论的可谓十分到位,


“还是话剧团队最擅长的通过即兴排练创作人物,以室内空间为主,通过错位制造效果,视听上有了一点点意识和惊喜。”


莫默与孙同在眼镜店里隔着展柜对话的那场戏,可以说是将错位发挥到极致的一个镜头。镜面巧妙呈现,男女主脸与身体的错位,隐喻出两人在外表的性别差异之下,内心深处隐藏着那种突破了性别刻板印象的自我。



这一点上,《半个喜剧》确实算是开心麻花的集大成者,如网友所说“《半个喜剧》从一开始的戏点就很密集,无论是戏剧本身的张力还是演员的表现,都时时透着一股蓄势待发的劲,这种劲头让观众笑的时候还满怀期待。”




与《驴得水》相比,《半个喜剧》从时间到主题都定位在了当下,故事发生地从民国大西北变成了2019年的北京,主角也从一群学校教员变成了几个年轻男女。


但故事其实有些老套,甚至可以说是聚焦于说10年前的当下,北漂,阶级,贫富,爱情与金钱,户口,相亲,职场……


为什么说老套?因为这其实是很常规的喜剧套路,仔细看一下近十年的春晚小品,类似的爱情与金钱的故事,阶级贫富的落差笑点,甚至很多电影电视剧本质上都是类似的设定,自食恶果的渣男,崛起的老实人,被骗的耿直女性……



不过老套的剧情也可以讲的很有趣,剧本很扎实,细节也挺用心,前半段的时候把老梗玩出新笑点,可谓比较难得,但是还是有太重的“舞台剧”气息,简直跟当年网友评价《驴得水》的评论几乎一致:


“人物的表演,台词的节奏,包括出场和入场的时机,场景的选择,其实都挺舞台剧。感觉就是把舞台剧用摄影机重拍了一下。”


但是看到后半段,开始融入荒诞喜剧风格与现实主义的时候才会感觉到,整个故事的立意都有点“过时”。


仿佛都是大家关注的现实问题,又仿佛是大家都不再想关心的问题,仿佛是10年前的肥皂剧中,男主角刚刚跟女朋友大吵一架,好不容易说“咱不提这件事了”,然后转过脸又接着问“昨天的事情你知道错在哪了吗?”



周申,刘露的电影总是透露着荒诞的现实,可惜的是,这种荒诞总带着一种“空降的设定”,而非故事发展的必然。


当郑多多得知,孙同和莫默走到了一起,他变得歇斯底里:你怎么能跟我喜欢过的女人在一起?!


郑多多这个角色是怎么想的?他把孙同嘴上当兄弟心里当狗,不允许任何“逾矩”的行为?还是因为自己对于爱情与自私的信念冲昏了头脑,让他觉得自己必然高于一切?



都不是,也都可以是。因为这个角色的心理到底是怎样其实不重要,在这里他最大的作用是给主角递出这个问题:爱情还是金钱。


郑多多其人只是个工具人。


而任素汐饰演的女主莫默被PUA后,听男主弹一首歌就解决问题,也很像童话中常有的“象征性康复”,忽略了过程,而注重了结果。



事实上,这种荒诞现实的表现手法,本来就更像是架空的童话。


公主有难,王子救助,打倒恶毒王后,王子与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公主婚后会不会怀念森林里的自由?看到陌生公主莫名就亲吻的王子会不会是个变态?婚后的生活会不会有各种矛盾?


那都不重要,公主王子都是工具人,都是为了表现古时候王子公主幸福生活在一起的主题。



《半个喜剧》也是如此。


电影的最后孙同未来会如何?莫默能一直接济他吗?孙同会不会后悔在爱情与面包之间选择了艰难的道路?


那些都不重要,他们的抉择只是为了表现荒诞的现实太残忍,其他的都是留白,任由观众自己想象。




2015年,靠爆笑舞台剧起家的开心麻花推出电影首秀《夏洛特烦恼》,票房14.4亿元。


随后,《驴得水》1000万的投资换来了1.72亿票房,有如许铺垫,在大电影里尝到甜头的开心麻花,从话剧改编电影的操作逐渐轻车熟路。


到了《半个喜剧》,仿佛是《驴得水》与《夏洛特烦恼》的集大成者,一半喜剧,一半鞭挞。并且更加成熟,轻松的部分不如“夏洛”那么放飞,沉重的部分也不如“驴得水”那么血淋淋。



只是,从主题上来说,在讨论“年轻人要如何在城市里有尊严地活下去扎下根”之前或许可以问一句“年轻人还想在城市里扎根吗?”“城市里还能扎根吗?”


当社畜口号从“农村包围城市”转为“逃离北上广”,再到“雨你无瓜”;当送命题从“我跟你妈掉水里你救谁”转为“我跟你爸嫖娼被抓,你只有5000块你救谁”,再到“处处都是PUA”,10年前我们关注的话题还是今天观众想讨论的话题吗?



有一个判断电影好坏的技巧:看别人影评里的剧透,影评人情不自禁剧透越多说明故事本身的亮点越亮,令人印象深刻的瞬间越鲜明。


如果一个电影别人发的影评都夸这个片子立意好,演技好,主题好,但是没有任何涉及到电影本身剧透的“案例”,那这个电影或许在视听语言上内容堪忧。



当初的《小丑》席卷一方,台阶的寓意,光影的运用,“别忘记微笑”之类的细节截图,针对电影本身视听语言做出的评论比比皆是,有理有据,看得出电影是真的有东西。


甚至是《哪吒之魔童降世》里边的万龙甲,水淹陈塘关,《南方车站的聚会》里边的飞车断头,雨伞血影,电影总有有几个让人记得住的瞬间。


而《半个喜剧》有什么呢?

举报文章

评论 

还没有人发表评论,来第一个发言吧!
关闭前无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
更多

场课 - 新片场学习专区

联系TA
分享
在新片场 App 上联系他

新片场私信功能已全面迁移至 App 中使用,
网页上可以查看之前的消息记录。

扫码下载 App

查看历史消息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请输入您的私信内容

取消 确定

私信发送成功

接收私信功能已迁移至新片场APP,请下载新片场APP及时获取私信消息通知,不错过任何一次合作机会。

扫描二维码,立即下载APP

只有安装新片场APP才能收取私信回复,是否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