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你是否要取消绑定(第三方名字)账号?

将该作品添加到专辑时,将从我的主页中隐藏
确认 取消
将该作品添加到专辑时,将从我的主页中隐藏
取消 确认
文章 共 46 篇
  • 清华法学院女学霸的电影之路

    李冉是第二届NEW ERA青年电影季最佳导演奖的获得者,她的获奖短片《露西亚》讲述了一个16岁乡村女孩露西亚和男友发生了一场争执,本想报复一下男友,却踏上了一段意想不到的旅程。《露西亚》预告片本片是导演李冉在布拉格电影学院独立制片的学位作品,从前期筹备到后期完成耗时半年。导演表示,为了尽可能的还原真实,她选择采用捷克语对白,全部实景拍摄,启用非职业演员,并允许即兴创作的拍摄方法。影片中,绝大多数演员、剧组人员以及后期团队是导演的同学和朋友,他们未收取片酬,完全凭借对剧本的兴趣和对导演的信任,加入了影片的拍摄。《露西亚》还荣获了“第十三届北京独立影像展”年度优秀剧情片奖;荣获“集美·双栖青年影展”最佳剧情短片奖;提名“第十届 FIRST 西宁青年电影展”最佳短片;入围“第十三届中国独 立影像展”十佳短片。截至目前,《露西亚》已入围欧洲、北美、拉丁美洲、非洲等50余个影展主竞赛单元,并获10余个奖项。 李冉导演现居北京,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得到全额奖学金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攻读国际法硕士。在读硕士期间,李冉在荷兰独立拍摄了纪录短片若干,多次入围国际影展。受到纪录片成功的鼓舞,李冉前往捷克布拉格电影学院攻读导演。除了大获成功的《露西亚》,李冉的新作《邀请函》《鬼弹》,分别于“美国SXSW西南偏南电影节”和“台北金马影展”首映。 目前,李冉正在准备她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我们不能白头偕老》。该项目入围 2017 年 第11届 FIRST青年电影展创投单元。2017年10月,李冉入选第九届台北金马电影学院。近日,新片场对李冉导演进行了一次专访。从电影创作谈到生活的理念,从求学经历谈到实践的经验,相信会给有意从事创作的朋友一些启发。创作谈Vol.7从法律转向电影高考的时候,李冉其实想过去报电影学院,但是当时她觉得喜欢看电影和拍电影是两回事,于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后来,她考进清华大学法学院,但主要的课余时间都在学校艺术团话剧队排戏。本科毕业后,她来到“自由之都”——荷兰阿姆斯特丹留学,幸运的遇到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艺术家朋友,加上一直以来被欧洲电影影响很深,就开始拿起摄影机。刚开始先拍了一些纪录片,之后前往布拉格电影学院学习剧情片的创作。她觉得能用电影表达自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便在自我表达的满足感里一发不可收拾。为何想拍这样一个故事“喜欢讲述成长的故事”导演如是说,她喜欢以一个主人公的视角为切入,让观众和主人公一起走完一段旅程。青少年是一生中最多变的时期,尤其是对女孩来说。她们尝试很多事情,有时甚至把自己置于危险的情形,因为她们渴望自由和被关注的欲望是如此强烈。《露西亚》是导演尝试纪录这一阶段的一次探索。现在李冉在准备自己的第一部长片,讲的也是一个女人的成长历程,不过这次是一个30岁已婚女人,在追求爱与自由的困境中,自我意识的觉醒。她觉得成长是持续一辈子的事,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形态,灵感源源不断的从中而来。选角李冉个人喜欢的电影风格是以人物为中心的,故事情节不离奇,但能吸引人一直看下去。相比于批判现实主义的电影,她更中意聚焦个体挣扎和成长的故事。《露西亚》讲的是一个青春期女孩的一天,一辆摩托车,一段旅程,让她体会了成长的滋味。对于这种轻盈的电影来说,演员的表演是灵魂。影片的女主和男主,是李冉在布拉格海选出来的。他们一个在读高中,一个在大学学IT,都没有演员背景,但是表现得非常出色,基本没有表演痕迹。李冉说,选演员的时候脑子里只有一个大概的故事梗概,这几个演员启发了她,让这些人物成了片中的样子,所以可以说,他们不但给角色赋予生命,也是丰富这些人物的灵感来源。指导非职业演员表演首先,李冉导演非常喜欢和非职业演员合作,因为相较于身经百战的职业演员,非职业演员身上有一种宝贵的单纯。这种单纯能让人物有生命,有弱点,不落入任何程式化设定,就像是生活本身。在筹备这支短片的时候,李冉和演员进行了充分的接触,剧本在确定演员后进行了调整,拍摄过程中采用了很多即兴的方法。影片有很多段落涉及到群演,其中有一场在一个乌烟瘴气的捷克酒馆,出演的演员全都是当地村民;还有一场在一个音乐节,出现的人物都是李冉的朋友和真实的观众。为了让演员们完全放开,我使用了小至5个人的剧组,很便携的摄影机,在现场尝试很多take,让他们没有压力,才能捕捉最真实复杂的人物状态。塑造人物的方法“我喜欢的人物,是让观众了解身上是带有细微的不确定性的。就好像生活本身的不确定”,李冉回答道。举例来说,昨天知道自己今天会去一个聚会,参加聚会的人都认识,地点也熟悉,但是无论昨天怎样精细地去预料,今天的聚会情况总是会和想象有所出入。那么在电影中人物的遭遇和故事发展也是一样——大的方向是确定的,但是具体到情节呈现,总是要保留一些意料之外的空间。就是超脱于生活理应发展的方向,有时更贴近于生活。欧洲拍摄的利弊导演觉得在剧组人员的投入程度、演员的配合度和自然感上,欧洲更有优势。劣势就是资金不充足,但是有时候成本的限制也能激发更多的创造力。《露西亚》就是用极低成本拍的,剧组成员专业能力都很好,但基本是没有收取劳务费,完全出于情怀来提供帮助。如果在国内拍摄作出同样的水准,可能会花费10倍的成本。李冉入选了2017西南偏南电影节展映的短片作品《邀请函》。

  • 六楼:在镜头面前自然地生活 | NEW ERA青年电影季最佳纪录短片

    在上周结束的NEW ERA青年电影季颁奖典礼上,最佳纪录短片奖由《六楼》获得。著名电影剪辑师孔劲蕾、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王红卫,将奖杯颁发给了导演刘佳韵。刘佳韵的第一部片子,拍的是自己的外婆。《六楼》拍的,则是自己的奶奶。香港浸会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她,称自己从来不是一个认真的好学生。就是这样一个“不认真”的学生,最终获得了NEW ERA青年电影季最佳纪录短片。献给「家人」身为泉州人的刘佳韵,决定回自己的家乡,拍摄一部毕业作品。泉州是 “历史文化名城”。一个比较闲适的小城市,但我对泉州至今都觉得不是很熟悉,因为大学、研究生去了好多城市。各站停靠中,于她来说,最难忘怀的却是亲情。从小到大和奶奶一起生活的她,在价值观形成的青年时期,奶奶,是给她带来最大影响的人。我从小是爷爷奶奶带大的,我的奶奶和传统的奶奶不太一样,她是那种女强人,年轻时是解放军,所以她的思想特别开明。我学电影,一般老人家都不支持,会觉得很辛苦又不是什么稳定工作。奶奶也很心疼我,但是她的表达方式是,你想做的事情我就支持你。拍一部关于生活的片子,是刘佳韵想了三年的事情。而选择拍奶奶,对她来说则像是去履行某种关乎感恩的仪式。头两年回去,上楼梯的时候,奶奶都是健步如飞。这两三年,她开始一格一格地走。我深深地感觉到生活的戏剧冲突,我们长大了,正要飞的时候,抚养我们长大的人却老了,飞不动了。平时你也不会总跟她说,我有多爱你。那我就需要把这些影像记录下来,可能二三十年后再看,还是会有很感动的感觉。以纪录片的形式来拍自己的奶奶,她不是没有犹豫过,也想过要不要找演员。但在刘佳韵的心中,归根到底想拍的,是“真实的生活”。而《六楼》正是记录了她真实生活的具象化片段。老人九十多岁了,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我没有办法写个剧本让她跟着(剧本)走,但最后决定还是拍我自己的奶奶,毕竟这是一个很个人的想法。奶奶对我的关心,虽然不是很激烈,但是很真实,这种东西如果我要找演员来演的话,肯定会很做作,如果我跟她没有那样的感情,演出来肯定就不是那么自然了。“在镜头前面自然地生活”《六楼》中一处动人的场景,是奶奶和“我”共同躺在床上,相视对话。这个场景实则是拍摄过程中的一个“意外”带来的。那一天我确实是不舒服就倒下了,本来是什么都拍不了,要特别感谢我的摄影师,他觉得可以抓拍一些镜头。我用的是跳剪嘛,摄影机在那录了很长一段时间。自然、真实化的纪录方式,甚至让老人没有意识到镜头的存在。我跟她说,这是一个作业,我要拍你,她就说,好。很无所谓的感觉。相机摆在那里,一开始她会看,后来就不太理睬了。整个拍摄环境很简单,就发生在老人日常生活的住处,拍摄过程中没有打灯、收音,只有刘佳韵和摄影两个人。摄影师奶奶也认识,她就觉得我们俩就是玩儿呢吧。没有把这当成在“拍戏”,所以她就是平常心对待。如果拉上灯光、收音,家人就会觉得这是一个大事儿。就会变成问我“你希望我怎么样”,而不是说“我就是这样”。因为拍摄的对象主要是老人,《六楼》大量地采用抓拍、固定机位。大部分都是直接抓拍生活中真实的场景,他们就在镜头前面自然地生活。摄像机对刘佳韵来说,更像是一种纪录生活点滴的工具。她仿佛不是那个掌控镜头的人,她只是自然地纪录,让故事自然地流动、发生。我不想去打扰奶奶的生活,打扰这个真实性,我可以在美术啊,灯光啊,在收音上都能够更好一些,但是相较于工艺,我更看重的是真实性。拍摄是一场事关人生的纪录对于那些风格化的导演来说,他们的许多作品都具有阶段性的标志。而刘佳韵采用黑白影像、4:3画框,求的却不是个人风格化,而是出于“怀旧”的考虑。黑白最直接的原因是,我没有时间美术、打灯。当然我也希望是黑白的,4:3也是为了复古,我们小时候看的电视就很少有宽画幅。这也是摄影师给我的意见,整个画面的感觉,我看了之后就觉得特别对。拍摄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段回到小时候的旅程。拍摄者既是一个参与者、当局者,也是一个旁观者、聆听者。看着奶奶一步步爬楼梯,我会觉得我抽离到场景之外了,我变成了一个摄像机,变成了一只墙上的苍蝇,看着这一切,我不是生活中的人了。4:3画框会很有一个摄影机的感觉,从而有种从生活中抽离出来去看生活的感觉。摄影机纪录故事,也刻录下我们的情感。对于刘佳韵来说,人生各个阶段,最好的铭记方式就是,用摄影机去纪录。 这是我对于前二十年生活的一个记录,在这个阶段我要打这么一个点。可能再过二十年,那个时候又有别的体验,我会再拍一个什么片子,也是很个人的,又打一个点。之后回看,是一个人生的纪录,这也是我最开始想学电影的一个原因。电影是对于人生一个很好的纪录的过程。“最满意的是,我拍完了”当谈到投资与拍摄团队的时候,刘佳韵坦言“没有投资,特别便宜”。团队就我和摄影师两个人,大部分的钱在于我们回泉州的路费和住宿费。我们就拍了五天。我用的是FS7、收音用的是H6、罗德的那个杆、一个三脚架,我们就带了这么一点设备。所以花的钱很少。《六楼》作为一部毕业作品,却不是刘佳韵必须拍的毕设,她学的是编剧,这不是一份强制性的作业,因此是否能坚持拍完,成为了最大的挑战。对于作品我没什么不满意的,唯一的问题,就是我能不能把它坚持下来。它是一个我酝酿了三年的东西,去香港之前就想拍的东西,是我探索亲情题材的东西,所以这个东西是我一定得去做的。「六楼」之后获奖并没有给这个年轻女孩的心境带来很大的波动,她并不排斥拍商业性质的短片,但心底最喜爱的的,还是拍亲情题材。如果有人想要找我拍的话,我也可以拍。如果纯从个人出发,拍一部片子的话,可能得再有个一二十年的积淀,生活经验很重要,我还是会多拍亲情的东西。谈到艺术和商业的差异性,她认为两者“并不矛盾”。现在很多商业片是投资大小的区别而已,如果说纯粹自己拍片的话,要先自己喜欢才行。如果说为了养家糊口,那拍商业片也不是不可以。而且商业片很锻炼人,你的节奏,怎么样说好一个故事,都是很锻炼电影人的东西。拍摄影视作品,对刘佳韵来说,最重要的始终是,首先得“打动自己”。我觉得大家的情感是有共通部分的,你要是自己很受感动的话,那肯定别人也会被打动。有共鸣就会有喜爱,让观众产生共鸣就很好了。让观众产生共鸣,她已经做到了。新片场原创稿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

  • 侯咏:章子怡,这滴眼泪流下来,你就能获奖 | NEW ERA青年电影季展映周

    侯咏,中国著名摄影师、导演、制片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个人导演代表作有:《茉莉花开》、《一个人的奥林匹克》、《闯关东中篇》等。获得过4次金鸡奖最佳摄影奖,与张艺谋、田壮壮众多导演有过深入合作。他与顾长卫、吕乐,合称中国电影摄影界的“三剑客”。此次NEW ERA青年电影季,侯咏老师的代表作《茉莉花开》被列入长片展映单元,目前已是上海戏剧学院影视学院电影系主任的侯咏老师本人也特意来到了现场,在映后与观众亲切交流。以下就是侯咏老师的发言。 我刚才在观影的时候,有很多地方我看得自己都感动了,也很有感触——当年我怎么就拍成这样了?昨天晚上我在看《演员的诞生》,最近也是因为这个节目,时隔13年后,我和章子怡又合作了——帮她拍了几个短片。大家应该都看过。在拍的时候,我跟章子怡都感觉特别开心,好像回到了拍《茉莉花开》的那个时候。今天再看《茉莉花开》,我发现章子怡当年太年轻了,简直就跟十几岁的小孩一样,特别是第一部分,更加让我觉得时间一晃十多年就过去了。这部电影改编自苏童老师的小说《妇女生活》,我在看这个小说的时候一下就被吸引了。后来投资人找到我,让我拍电影,说我做摄影师这么多年了,有一定的积淀去指导一部好电影,我说我也正在考虑这个问题,但是我不知道要拍什么,他说你回家想一想。那已经是我第一次看这个小说的十年之后了。当时看小说的时候,我就有“一人饰三角”这个想法,那时候我觉得这个人是巩俐,但十年之后,我觉得应该是章子怡。其中一个原因是我跟章子怡很熟,在拍《我的父亲母亲》的时候,我就开玩笑说子怡你将来红了,以后我要找你拍电影,你可别不理我。再插句题外话,在我看《一代宗师》之前,我认为《茉莉花开》是章子怡表演最好的电影。我看了《一代宗师》以后,我觉得《一代宗师》跟《茉莉花开》是同等水准的。我当时给章子怡发了一个短信,说一代宗师是你表演经历中的一个里程碑。回到一人分饰三角。《茉莉花开》整部电影就是三个主角,全部由章子怡一个人来演。除了服装、化妆、道具之外,我还用了很多视听的手段让大家来区分这三个角色分处的三个年代,比如说画面色调,比如说用光。画面色调上很明显,大家肯定都感觉到了,第一部分是绿色,第二部分是黄色,第三部分是蓝色。为什么用这三种颜色呢?这都是来自于我的人生经验。就比如第二部分,50年代的色彩。50年代在我的印象中是热火朝天的,天天游行。我作为小孩子,特别想参与其中。那时候红旗招展,满街都是大字报。所以我就用了橙色、黄色的色调来表现。再说影片内容,改编最大的部分是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的内容基本都是我们重新加进去的,没用原小说的这个情节。因为我最不喜欢的就是小说的结尾,因为小说结尾讲了一个观点,就是女人永远也跳不出自己的命运,特别宿命,很无奈。但我觉得不行,我想在电影里面给观众一个特别有力量的结尾——女性不能被现实或者被男权社会压得毫无办法,不能逆来顺受或者说顺从所谓的命运。可尽管这是个女性题材的电影,但我其实特别反对女权这个词儿,太过偏激了。我觉得应该讲的是人权,每个人都该有的权利。此外,我觉得女性特别伟大,特别有天赋,比如生命力就比男性强得多,所以寿命长。我觉得凭这一点女性就应该特别地有优越感,不用觉得自己哪里不如男性。有不少观众问我《茉莉花开》为什么没有像《罗曼蒂克消亡史》那样全程用上海话。这个问题其实我在拍的时候,有仔细想过。说实话我看了《罗曼蒂克》的对白设计之后,我觉得它没考虑好。因为全程用上海话实际上是不明智的选择。我个人认为整部电影中只需要用上海话点缀一下就可以了,这样不懂上海话的观众照样能听懂,但电影又会很有味道。还有观众问,为什么电影里每当章子怡饰演的三个主角的人生发生转折时,都会伴随下雨?这个其实没有特别的设计,但的确也是考虑到了上海多雨的天气。不过最后一场“雨夜生子”的戏的确是我精心设计的,而且是费了极大的脑筋设计的,因为没有这场戏,这部电影就白拍了。当时我一直很苦恼,就是拍了这么多,那故事的结尾到底落在哪里呢?如果想不出什么办法的话,那片子就只是一个家长里短的故事,一个三代悲惨女性的故事而已。最后,我想出了“雨夜生子“这场戏,来象征希望的诞生。这场戏的拍摄难度很大。造雨景就需要很大的一笔预算,而且工作量也是非常非常的大。但如果不下雨的话,章子怡一个人在路上生孩子这件事在逻辑上就不太可能——路上怎么会没人看见呢?所以大雨就特别有必要了——因为下雨,路上才行人、车辆稀少。最后的结尾,镜头落在章子怡的脸上。这其实是我对经典电影《瑞典女王》的一个致敬。我们当时在学校上学的时候,老师就给我们一直举这个例子。瑞典女王的结束镜头是电影史上最经典的镜头之一,而且也是影史上最经典的表演段落之一。这么经典的表演其实幕后有一个很好玩的故事:这个演员她是好莱坞一个大明星,大家看了电影都说,这个落在脸上的镜头简直太绝了。后来记者就采访,问演员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你怎么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变化的。结果这个演员说,我当时什么也没想,因为现场很混乱,我就特别不高兴了,这怎么还没拍完啊?于是催导演赶紧拍,没想到那种情绪,反而造就了影史经典。当然有类似于这样的镜头结尾的电影是很多的,但我选择这样的呈现方式也有我自己的一个道理。首先,前面的故事越丰富,最后落在章子怡脸上的镜头就越有意味。因为章子怡饰演的角色,走过了这么多的人生路程,经历了这么多的人生磨难,最后她一定会有一种会心的笑,一种对过去生活的意味深长。当时拍的时候,我跟章子怡讲,我说你要从笑开始,笑着笑着,眼泪就要流出来。一开始演,她的眼泪流不出来。我又说,你这滴泪如果能流出来,你就能得奖。然后拍第二条的时候,她的泪就流出来了,最后她果真得了最佳女主角。最后,我想说的是,这个片子表现的其实是女性的自强自立——不要去依赖别人;不要去向别人、向外界去索取什么;你自己能达到的,你就自己达到;别人给你的,你也可以接受。但是你不要去向外界索求。但我们经常会犯这种错误,这也是我拍《茉莉花开》的初心。

  • 张大磊:拍电影无所谓形式,最重要的事情是,去拍!

    在12月14日NEW ERA青年电影季新浪潮2017年颁奖典礼上,凭借电影《八月》成为去年金马奖最大黑马的张大磊,面对为什么要拍电影的问题,也有自己的答案。以下是张大磊在颁奖典礼现场分享实录:因为热爱,所以坚持为什么要拍电影?我想不到一个特别准确的答案,我想可能每一个做电影的同行们,不一定会有一个特别准确的答案,它不是唯一,可能是一个综合的原因。对于我来说,是因为热爱,再简单不过的答案,热爱电影,也热爱生活。我进入电影这个行业,或者是学习电影纯属是一个意外,本来没想学电影,想学音乐。但是种种原因,觉得音乐学不了,我总得干点什么,就学习了电影。但是在学习电影的那段时间,我们年轻人都会有一段时间特迷盲,不知道自己做什么,想的也特别多,感觉眼前一片黑暗。我记得我的宿舍挂着黑帘子,也不知道天亮,可能是因为离家远的原因,也是因为那个时候有契机看到了大量的电影。于是,电影成了我的朋友,在我特别难过的时候有电影陪着我,电影里有属于自己的情绪的表达,有了情绪的出口。那个时候开始想要拍电影,想要成为电影工作者,拍摄自己的电影。拍电影无所谓形式,想拍什么就去拍2006年毕业之后,一直到2015年拍了我的第一部电影《八月》,这段时间其实是挺艰难的过程,毕竟新手入行难,你没有可以让其他人信任我的一些讨论。《八月》剧照所以那些年一直没有拍成功过电影,那时候是我的一个愿望,中间也有过很多次想干点别的。最终发现还是真的喜欢,喜欢用电影来说一些事儿,喜欢用电影让我的情绪能够宣泄。但是那个时候更多的是看,没有机会拍。后来我就想到了一个方式,一来能够维持我的生活,二来能够让我和电影能够再走的近一些。所以我跟朋友开了一个小的婚庆公司,拍小短片,我真的是特别喜欢干这个事儿,不是为了能养家糊口,我觉得我是在拍电影,因为电影无所谓形式,刚才说的分长片、短片、我觉得电影就是一个记录人的工具,拍自己想拍的就可以了。当时那活我干的特别来劲,我把每个要结婚的人都当成了我的演员,而且我是导演,我的存在感特别强,而且是别人付钱让我来拍,拍电影还拿别人的钱,但是我是挣钱来拍。现在想来,这些也不艰难,我还是挺享受的,真的是热爱吧。喜欢电影,喜欢这样的表达方式,或者说也是真的挺热爱生活。每次觉得自己在艰难的时候,或者是想要干点别的,转行的时候,或者是突然从我的生活中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想要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我觉得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拍电影的原因,很简单。最重要的事是,去拍!我想说一些我的经验,我也是年轻导演,只拍过一部电影,和今天所有的年轻导演们一样,刚刚有了自己的作品。谢飞导演说,在前辈们拍电影的时代,能够看到电影,接受到大量的电影信息是很难的,更多的是戏剧或者是文学。但是我们现在处在这么好的时代,我们可以随便看到任何的电影,或者是有更多的电影资源,电影文化可以吸收。这对于我们来说当然是个好事儿,但是我觉得,我们在有这么丰富的条件的同时,应该让自己尽量化简一些,想的少一些,尽量的回归到当时前辈们拍电影时候的特别简单的之下,完全用自己的热情,或者是用自己的原创去完成作品。我们现在手机都可以记录影像,而且都是4K的。这就是我想说的,对于一个年轻导演,年轻的电影工作者,最重要的事情是:去拍!。的确,对于很多年轻电影人来说,我们不是没有想法,也不是缺少对电影的热爱,只是无限期延长了准备的过程,不知道我们是可以且行且成长的。年轻,便无惧失败。拍电影最重要的不是担心拍不好,而是拿出去拍的勇气和信心。感谢导演张大磊对青年创作人的支持和帮助。第二届NEWERA青年电影季已经落下帷幕,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为迎接拍电影的新时代而努力!

  • 束焕:我不想被人当做是一个骗子

    在12月14日NEW ERA青年电影季新浪潮2017年颁奖典礼上,刚刚杀青了首部导演处女作的著名编剧束焕,也来到现场为我们分享了他对拍电影的看法。以下是束焕在颁奖典礼现场分享实录:电影首先是工业,其次是艺术,最后才是文学为什么拍电影?因为我不想被人当做是一个骗子。我当了20年的编剧,最近我发现自己越来越难证明我写过某部电影,因为现在电影海报上已经没有编剧的名字了,百度百科了也没有了。但是,当电影导演,可以写上束焕作品,我觉得特别爽。当编剧一直很被动,因为编剧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给你看原剧本”。这句话其实蕴含着很多编剧被迫背锅的辛酸,往往是认为导演的问题,但是剧本很好,往往是导演拍砸了。我自己当导演,自己背这个锅,出了任何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但是,我发现其实在各个工种里,编剧当导演的成功率很低,我们能够看到很多演员做导演,能看到摄影、美术,甚至录音,他们都有做导演成功的履历,但是编剧当导演的成功率很低。我到了现场之后发现,其实我什么都不懂,到了现场你会发现,电影首先是一个工业,其次是艺术,最后才是文学。做导演,前期筹备要做到非常扎实为什么编剧当不了导演?是因为编剧的工作在脑海里,编剧可以把剧本写的很有画面感。但做导演,你需要在脑海里呈现的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有完成度的影像。但是作为编剧,你不知道怎么达到那个影像。中间所要经历各种各样的争吵,或者是坚持,或者是种种的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你是不知道的,也从没有想象到的。所以在现场时,作为一个导演最重要的是前期的筹备要做的非常扎实。我们这次做了数字预演,就是用替身在虚拟场景里演一遍。我们连最简单的两个人说话都用数字预演,如果到现场我们表达不出来的时候,给演员说这是我们演好的,你就照着这个来就行了。这是笨功夫,但是到了现场,我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前年某位老师跟我们的编剧曾经有一番争执,是关于演员在现场改剧本的事儿,我的观点是在现场的火花可以有,但是这些火花究竟是不是火花,一定是建立在你对一个很扎实的剧本的判断基础上,如果你相信这个火花效果能够超过已经深思熟虑的情节和对白的时候,它才是火花,不然的话,它就是一个妥协。拍电影是一个不断妥协的过程我发现编剧当导演,问题往往出在剧本上。因为编剧到了现场,他发现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统筹会要求你把日戏改成夜戏,还有说这个演员来不了,或者说有一个场景没有割下来,这个时候该怎么办?编剧出身的人,往往会说没关系。因为剧本是我写的,知道怎么改剧本,也许把这个剧本改了,导致没有这个角色,也能完成。但是其实所有的这些都是给这部电影减分的。拍电影的过程就是一个妥协的过程。但是妥协的程度最后导致你这个作品从你想象的高度一点一点往下滑。我的建议是,首先把你的剧本尽可能的做到你的能力的天花板。在你的能力范围内,它已经不能再好,这个时候你到了现场,千万千万不要妥协。有人问我,一个电影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我觉得最大的困难就是两个字:“拍完”。这个时代,我们倾向于用不合理的快速度治愈问题,于是有了诸多妥协。束焕老师的一席话,把行业内最真实的一面摊开在我们面前。也让我明白,如果有艰难,就去跨越;如果有痛苦,就去照料;如果有火焰,就不要掐灭。感谢束焕老师对青年创作人的支持和帮助。第二届NEWERA青年电影季已经落下帷幕,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为迎接拍电影的新时代而努力!点击链接,回顾NEW ERA颁奖礼全过程!

  • 谢飞:好的电影人,一定要具备作家的本事

    在12月14日NEW ERA青年电影季新浪潮2017年颁奖典礼上,评委会成员谢飞老师做了“我为什么要拍电影”的主题分享,作为前辈,谢飞老师分享了自己眼中,老一辈的电影人和年轻电影人的相同和不同。时代在发生剧变,拍电影这件事,当代人与前辈们当年所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但成为一个好导演所需要具备的素质,还是一样的。以下是谢飞导演在颁奖典礼现场分享实录:时代不同了,这是人人都能拍电影的时代大家好,很高兴被新片场邀请来参加这个活动,接触过几次以后,我渐渐明白了新片场这个平台是在干什么。我觉得实际上就是在教大家拍电影,支持年轻人拍电影。所以,我这几十年在电影学院干的事儿,现在他们在更广泛地去做。新片场是为年轻人服务的,我们老一辈的电影人跟未来的年轻电影人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东西很明显,过去是用胶片拍,现在你们已经开始用数字来拍。过去要想拍电影,只是极少数的专业人士才可以拍。而现在数字的视听制作已经普及到全社会,人人都可以拍。所以,区别非常大。这是两个时代,你们是在NEW ERA,新的时代。有很多很多的不同。比如说,我过去还是比较幸运的,考进了电影学院,最后才可以拍电影。放在现在,你不进制片场,不到大公司也可以拿起手机或别的来拍。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在我那个时代,事前一定不知道自己能当导演。我们最早开始的都是热爱戏剧和文学。印象中,我在初高中看了很多电影和话剧、戏曲。高中的时候为了看人艺的话剧,有时候晚上回来宿舍的大门都关了,我就把我住的房子的小窗户留着,晚上爬回去睡觉。那时候是真的爱戏剧,爱电影。现在的孩子可能就不一样了,也许你们没看过话剧演出,也许没读过过去的剧本,但是你们也能成为导演。想出无中生有的故事,需要对影像有感悟力我最近经常想,新时期以来,电影学院导演系出了几个人才,包括今天也有到场的,好多人都会写小说,比如说徐浩峰。他毕业以后拍不了电影,后来搞话剧,最后干脆写小说。再比如说程耳,他是我们本科毕业的,看他拍了几部戏,后来发现他还有有几个短篇小说集。一个导演得具备了对生活的感悟,才能够无中生有地想象出他的故事,他的人物,然后再用影视手段表现。所以我反复地讲,新一代的导演,你们很多人都是自编自导,但是一定要好好看看自己是不是有这个感悟生活的能力和才华。如果没有,就要多依靠好的编剧和作家,如果有的话,要不断地持续开发自己。成为一个好的电影工作者,后天开掘更重要我们也是有着相同之处的,你要成为一个好的电影工作者,你要拍出能够流传下去的电影,你是需要有才华的。这个才华,有的是先天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你后天在你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开掘出来的。首先,第一个才华就是,对视听的感悟力,对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感悟力。像我教了这么多年的课,我发现有的孩子很有才华,有的人就缺少一点。第二个能力,就是艺术构思的能力。第三个能力是执行力。你有了一个好的想法,好的剧本,能不能拿到钱,能不能找到一帮合伙人。我们那个时候不用着急,只要考进了电影学院,一毕业就分到了电影制片厂,我是一个导演,就没人跟我抢饭碗,只要这个剧本给我拍,场里就会给我安排各种配合的人。你们今天实现创作愿望的能力,在我们那时候是很省心的,这也是很大的不同。不同的时代,相同的导演素质要求我们两代人是很不一样的,所处的时代也不同。要拍出好的作品,成为一个好的导演,你们遇到的问题是我们当年没有遇到的,我们当年的一些问题你们今天也可能不会再遇到。但是,成为一个好导演,具备的这三条素质,还是一样的。我预祝在座的年轻人们,无论你是拍出了片子还是正在准备拍,一定要开掘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拍出好的作品。感谢谢飞老师对青年创作人的支持和帮助。就拍电影这件事来说,那个时代自有其本身的局限性,却也少了许多纷扰与诱惑。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面临的难题,却更自由勃发与兼容并蓄。对一部电影来说,只要有发光发亮的内核,放之四海而皆准。对一个导演来说,才华和感悟力,或许才是最后一片值得坚守的阵地或堡垒。

  • 为年轻和电影,今夜值得举起酒杯 丨 NEW ERA青年电影季新浪潮2017颁奖典礼

    NEW ERA青年电影季 新浪潮2017颁奖典礼在 NEW ERA青年电影季 新浪潮2017颁奖典礼上,《永久居留》摘得最佳剧情短片大奖,李冉凭借《露西亚》获得最佳导演;范伟、徐璐、路阳分别拿下电影季“新浪潮2017”单元新浪潮男女演员和新浪潮导演大奖,全场三个单元共21项大奖各有归属。如标题所说,今夜值得我们举起酒杯。从6月25日正式征片开始,172天之后,我们用一场盛大的颁奖典礼,为第二届 NEW ERA青年电影季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什么是电影季:《NEW ERA青年电影季宣传片》我想为青年电影季举第一杯:我们坚持独立评审,完全尊重评委的意见;请新片场创作人为电影、演员评奖,让青年创作者发声;中国第四代导演领军人物,著名导演,“NEW ERA” 青年电影季评委会主席谢飞及演员陶虹,正在颁发新浪潮导演奖。本届 NEW ERA 青年电影季主竞赛单元获得最佳剧情短片奖的吕诗雨导演上台领奖,并分享了他的创作历程。请资深电影人上台登台打call,为青年电影人指点迷津。中国第四代导演领军人物谢飞老师正在为年轻的创作人讲述他的拍片经验。我想为支持电影季的所有电影人,举第二杯:NEW ERA青年电影季还很年轻,但依然请到了资深的电影创作者、著名演员、影视行业大咖来到现场,电影季评委会成员谢飞、侯咏、杨超、李睿珺、孔劲蕾、黄石悉数到场;同时,中国内地第六代导演代表之一王小帅、演员闫妮、陶虹、黄璐等影视大咖都作为颁奖嘉宾也到场为青年电影人指点迷津、加油鼓劲。在创作分享环节,我们更是邀请到谢飞、束焕、张大磊,为青年电影人讲述他们的创作经验和他们对电影的追求和热爱。谢飞:好的电影人,一定要具备作家的本事。中国第四代导演领军人物谢飞,在颁奖典礼上为我们分享了他眼中过去导演和现在新一代年轻导演的不同:过去用胶片拍,现在已经开始用数字来拍。过去要想拍电影,只是极少数的专业人士才可以拍。而现在数字的视听制作已经普及到全社会,人人都可以拍。这是两个非常不同的时代,现在的年轻创作人是在“NEW ERA”,新的时代。但也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想要成为一个好的电影工作者,你必须要有才华,要有对视听的感悟力,对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感悟力。才华需要天赋,但更需要后天在学习和实践中开掘出来。好的电影人一定要有具备作家的本事,对生活有感悟力,对影像有非常感悟力的天才。电影学院导演系出了几个人才,比如说徐浩峰,他毕业以后拍不了电影,后来搞话剧,最后干脆写小说。再比如说程耳,看他拍了几部戏,后来才发现他还有几个短篇小说集。一个作家具备了对生活的感悟,能够无中生有的想象出他的故事,他的人物,然后再用影视手段表现。所以新一代的导演,一定要好好看看自己是不是有感悟生活的能力和才华,如果没有,就要多依靠好的编剧和作家,如果有的话,要不断的开发自己。束焕:我不想被人当做是一个骗子刚刚杀青了首部导演处女作的著名编剧束焕,也来到现场为我们分享了他对拍电影的看法。在谈到为什么作为编剧的自己会去当导演,他说:“我不想被人当做是一个骗子”我当了20年的编剧,最近我发现自己越来越难证明我写过某部电影,因为现在电影海报上已经没有编剧的名字了。但是,当电影导演,可以写上束焕导演作品,我觉得特别爽。编剧一直很被动,因为编剧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给你看原剧本”。这句话其实蕴含着很多编剧被迫背锅的辛酸,往往是认为导演的问题,但是剧本很好,往往是导演拍砸了。“自己当导演,就可以自己背这个锅,出了任何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但其实,在电影拍摄过程中,任何工种都是一样的。电影首先是一个工业,其次才是艺术,最后才是文学。拍电影的过程是不断妥协的过程,尽可能把剧本做到能力的天花板,到了现场千万不要妥协。拍电影最大的困难,只有两个字:拍完。张大磊:最重要的事情是,去拍!2016年,凭借一部电影《八月》成为去年金马奖最大黑马的张大磊,面对为什么要拍电影问题,也有自己的答案。“电影是我的朋友,在我特别难过的时候有电影陪着我,电影里有属于自己的情绪的表达,有了情绪的出口。”张大磊喜欢电影,这件事从他2006年毕业之后,一直到2015年拍完第一部电影《八月》,期间经历再多困难,都没有改变过。《八月》剧照为了能够维持生活,并让自己走的跟电影更近一点,没拍电影之前,他和朋友开了一个小婚庆公司,拍小短片。对他也说,拍电影这件事最重要的是:去拍。“我真的是特别喜欢干这个事儿,不是为了能养家糊口,电影无所谓形式,不分长片、短片、电影就是一个记录人的工具,拍自己想拍的就可以了。”这个时代,我们有更多的电影资源、电影文化可以吸收。我们在有这么丰富条件的同时,应该让自己尽量化简一些,想得少一些,回归到前辈们拍电影那种状态,回归到最初的热情和热爱。”我想为年轻和未来,举第三杯酒:年轻的电影人需要一片舞台,他们的电影作品不能尽善尽美,但他们拥有的是眼界、勇气、热情和才华。新的拍摄方式、新的表演形态、新的思考角度,这是青年电影人拥有未来的理由,希望NEW ERA的奖杯,能成为你坚定走在电影创作之路上的理由之一。颁奖典礼现场以下为完整获奖名单新浪潮2017评选新浪潮2017评选是颁奖典礼的一大亮点。与其他评选奖项不同的是,这是由新片场社区60万+创作人和专业媒体《看电影》评选出的,代表了影视创作人心中的“2017年度华语电影最佳”。范伟凭借《不成问题的问题》成为“新浪潮男演员”。出演《闪光少女》的徐璐成为“新浪潮女演员”。路阳凭借《绣春刀2·修罗战场》收获“新浪潮导演。同时,我们对今年现象级的《二十二》做了”特别推荐“。值得提及的是,昨天是南京大屠杀公祭日,电影《二十二》用他们的影像证明了,这部电影是有意义的:“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电影是有力量的。”先锋影像奖得主《蜻蜓之眼》。是一部由成千上万个公共监控录像的镜头剪辑而成的电影。“我们在做一件无中生有的事。”导演徐冰领奖时说道。主竞赛单元经过四个月的征集,主竞赛单元收到来自全世界各地新片场创作人的千部作品,最终21部影片获得提名,6项大奖各有归属。同时评委会还给出了“评委会特别提及奖”,以鼓励没有获奖,但同样值得鼓励的影片。颁奖典礼上,著名电影剪辑师、“NEW ERA”青年电影季评委会评委孔劲蕾、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王红卫,将最佳纪录短片奖和最佳动画/实验短片分别颁给《六楼》和《我是上帝》。《六楼》《我是上帝》著名电影编剧 “NEW ERA”青年电影季评委会评委黄石老师、海润影业副总裁韩肯,将最佳摄影奖和最佳编剧奖分别颁给刘大鹏《看不见的王国》和宋海迪《注射》。《看不见的王国》《注射》著名电影导演、编剧、“NEW ERA”青年电影季评委会评委 李睿珺导演、鸣涧影业 CEO 朱辉龙,将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剧情片奖分别颁给了李冉《露西亚》和《永久居留》。《露西亚》《永久居留》著名电影导演 “NEW ERA”青年电影季评委会评委杨超导演 、《看电影》杂志主编阿郎老师,将评委会特别提及奖颁给了《当我们踢球时,我们在谈什么》、《红灯》。杨超导演在颁奖时说:“作为一部只有五分钟的作品,《红灯》在非常短的时间里讲述了一对情侣在路上等红灯的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性取向,很精彩,是一种典范。而《当我们踢球时,我们在谈什么》中, 一个球队的踢球者在镜头前说自己胡侃的生活,是我从未见到过的,用看似随意的方式切入了年轻人生活的肌理里面去。特别难以割舍。”杨超和阿郎由于每个奖只有一位获奖者,但在评审时,评委们对《红灯》《当我们球时,我们在谈什么》这两部短片难以割舍,所以这次特别增设了这个奖项。命题竞赛单元在新片场社区上发起,1句话命题,14天创作时间限时创作,这对于青年创作人来说,也是一次创作功力的挑战。最终命题短片的单元总计3000多人报名,收到合规短片超过300部,其中《回声》摘得最佳影片和最佳摄影两项大奖。恒业影业CEO陈辉和著名影评人桃桃林林在颁奖典礼现场,颁奖嘉宾恒业影业CEO陈辉和著名影评人桃桃林林,为获奖的创作人颁奖。对于电影,我们意犹未尽。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发现未成名的好电影,鼓励纯粹的创作,发掘优秀的青年电影人。张开双臂拥抱这个世界,像个野孩子一样。相信终有一天,这几簇野草,将会长成一片草原。新片场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为年轻和电影,今夜值得举起酒杯 丨 NEW ERA青年电影季新浪潮2017颁奖典礼

    NEW ERA青年电影季 新浪潮2017颁奖典礼在 NEW ERA青年电影季 新浪潮2017颁奖典礼上,《永久居留》摘得最佳剧情短片大奖,李冉凭借《露西亚》获得最佳导演;范伟、徐璐、路阳分别拿下电影季“新浪潮2017”单元新浪潮男女演员和新浪潮导演大奖,全场三个单元共21项大奖各有归属。如标题所说,今夜值得我们举起酒杯。从6月25日正式征片开始,172天之后,我们用一场盛大的颁奖典礼,为第二届 NEW ERA青年电影季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NEW ERA青年电影季宣传片》我想为青年电影季举第一杯:我们坚持独立评审,完全尊重评委的意见;请新片场创作人为电影、演员评奖,让青年创作者发声;中国第四代导演领军人物,著名导演,“NEW ERA” 青年电影季评委会主席谢飞及演员陶虹,正在颁发新浪潮导演奖。本届 NEW ERA 青年电影季主竞赛单元获得最佳剧情短片奖的吕诗雨导演上台领奖,并分享了他的创作历程。请资深电影人上台登台打call,为青年电影人指点迷津。中国第四代导演领军人物谢飞老师正在为年轻的创作人讲述他的拍片经验。我想为支持电影季的所有电影人,举第二杯:NEW ERA青年电影季还很年轻,但依然请到了资深的电影创作者、著名演员、影视行业大咖来到现场,电影季评委会成员谢飞、侯咏、杨超、李睿珺、孔劲蕾、黄石悉数到场;同时,中国内地第六代导演代表之一王小帅、演员闫妮、陶虹、黄璐等影视大咖都作为颁奖嘉宾也到场为青年电影人指点迷津、加油鼓劲。在创作分享环节,我们更是邀请到谢飞、束焕、张大磊,为青年电影人讲述他们的创作经验和他们对电影的追求和热爱。谢飞:好的电影人,一定要具备作家的本事。中国第四代导演领军人物谢飞,在颁奖典礼上为我们分享了他眼中过去导演和现在新一代年轻导演的不同:过去用胶片拍,现在已经开始用数字来拍。过去要想拍电影,只是极少数的专业人士才可以拍。而现在数字的视听制作已经普及到全社会,人人都可以拍。这是两个非常不同的时代,现在的年轻创作人是在“NEW ERA”,新的时代。但也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想要成为一个好的电影工作者,你必须要有才华,要有对视听的感悟力,对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感悟力。才华需要天赋,但更需要后天在学习和实践中开掘出来。好的电影人一定要有具备作家的本事,对生活有感悟力,对影像有非常感悟力的天才。电影学院导演系出了几个人才,比如说徐浩峰,他毕业以后拍不了电影,后来搞话剧,最后干脆写小说。再比如说程耳,看他拍了几部戏,后来才发现他还有几个短篇小说集。一个作家具备了对生活的感悟,能够无中生有的想象出他的故事,他的人物,然后再用影视手段表现。所以新一代的导演,一定要好好看看自己是不是有感悟生活的能力和才华,如果没有,就要多依靠好的编剧和作家,如果有的话,要不断的开发自己。束焕:我不想被人当做是一个骗子刚刚杀青了首部导演处女作的著名编剧束焕,也来到现场为我们分享了他对拍电影的看法。在谈到为什么作为编剧的自己会去当导演,他说:“我不想被人当做是一个骗子”我当了20年的编剧,最近我发现自己越来越难证明我写过某部电影,因为现在电影海报上已经没有编剧的名字了。但是,当电影导演,可以写上束焕导演作品,我觉得特别爽。编剧一直很被动,因为编剧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给你看原剧本”。这句话其实蕴含着很多编剧被迫背锅的辛酸,往往是认为导演的问题,但是剧本很好,往往是导演拍砸了。“自己当导演,就可以自己背这个锅,出了任何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但其实,在电影拍摄过程中,任何工种都是一样的。电影首先是一个工业,其次才是艺术,最后才是文学。拍电影的过程是不断妥协的过程,尽可能把剧本做到能力的天花板,到了现场千万不要妥协。拍电影最大的困难,只有两个字:拍完。张大磊:最重要的事情是,去拍!2016年,凭借一部电影《八月》成为去年金马奖最大黑马的张大磊,面对为什么要拍电影问题,也有自己的答案。“电影是我的朋友,在我特别难过的时候有电影陪着我,电影里有属于自己的情绪的表达,有了情绪的出口。”张大磊喜欢电影,这件事从他2006年毕业之后,一直到2015年拍完第一部电影《八月》,期间经历再多困难,都没有改变过。《八月》剧照为了能够维持生活,并让自己走的跟电影更近一点,没拍电影之前,他和朋友开了一个小婚庆公司,拍小短片。对他也说,拍电影这件事最重要的是:去拍。“我真的是特别喜欢干这个事儿,不是为了能养家糊口,电影无所谓形式,不分长片、短片、电影就是一个记录人的工具,拍自己想拍的就可以了。”这个时代,我们有更多的电影资源、电影文化可以吸收。我们在有这么丰富条件的同时,应该让自己尽量化简一些,想得少一些,回归到前辈们拍电影那种状态,回归到最初的热情和热爱。”我想为年轻和未来,举第三杯酒:年轻的电影人需要一片舞台,他们的电影作品不能尽善尽美,但他们拥有的是眼界、勇气、热情和才华。新的拍摄方式、新的表演形态、新的思考角度,这是青年电影人拥有未来的理由,希望NEW ERA的奖杯,能成为你坚定走在电影创作之路上的理由之一。颁奖典礼现场以下为完整获奖名单新浪潮2017评选新浪潮2017评选是颁奖典礼的一大亮点。与其他评选奖项不同的是,这是由新片场社区60万+创作人和专业媒体《看电影》评选出的,代表了影视创作人心中的“2017年度华语电影最佳”。范伟凭借《不成问题的问题》成为“新浪潮男演员”。出演《闪光少女》的徐璐成为“新浪潮女演员”。路阳凭借《绣春刀2·修罗战场》收获“新浪潮导演。同时,我们对今年现象级的《二十二》做了”特别推荐“。值得提及的是,昨天是南京大屠杀公祭日,电影《二十二》用他们的影像证明了,这部电影是有意义的:“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电影是有力量的。”先锋影像奖得主《蜻蜓之眼》。是一部由成千上万个公共监控录像的镜头剪辑而成的电影。“我们在做一件无中生有的事。”导演徐冰领奖时说道。主竞赛单元经过四个月的征集,主竞赛单元收到来自全世界各地新片场创作人的千部作品,最终21部影片获得提名,6项大奖各有归属。同时评委会还给出了“评委会特别提及奖”,以鼓励没有获奖,但同样值得鼓励的影片。颁奖典礼上,著名电影剪辑师、“NEW ERA”青年电影季评委会评委孔劲蕾、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王红卫,将最佳纪录短片奖和最佳动画/实验短片分别颁给《六楼》和《我是上帝》。《六楼》《我是上帝》著名电影编剧 “NEW ERA”青年电影季评委会评委黄石老师、海润影业副总裁韩肯,将最佳摄影奖和最佳编剧奖分别颁给刘大鹏《看不见的王国》和宋海迪《注射》。《看不见的王国》《注射》著名电影导演、编剧、“NEW ERA”青年电影季评委会评委 李睿珺导演、鸣涧影业 CEO 朱辉龙,将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剧情片奖分别颁给了李冉《露西亚》和《永久居留》。《露西亚》《永久居留》著名电影导演 “NEW ERA”青年电影季评委会评委杨超导演 、《看电影》杂志主编阿郎老师,将评委会特别提及奖颁给了《当我们踢球时,我们在谈什么》、《红灯》。杨超导演在颁奖时说:“作为一部只有五分钟的作品,《红灯》在非常短的时间里讲述了一对情侣在路上等红灯的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性取向,很精彩,是一种典范。而《当我们踢球时,我们在谈什么》中, 一个球队的踢球者在镜头前说自己胡侃的生活,是我从未见到过的,用看似随意的方式切入了年轻人生活的肌理里面去。特别难以割舍。”杨超和阿郎由于每个奖只有一位获奖者,但在评审时,评委们对《红灯》《当我们球时,我们在谈什么》这两部短片难以割舍,所以这次特别增设了这个奖项。命题竞赛单元在新片场社区上发起,1句话命题,14天创作时间限时创作,这对于青年创作人来说,也是一次创作功力的挑战。最终命题短片的单元总计3000多人报名,收到合规短片超过300部,其中《回声》摘得最佳影片和最佳摄影两项大奖。对于电影,我们意犹未尽。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发现未成名的好电影,鼓励纯粹的创作,发掘优秀的青年电影人。张开双臂拥抱这个世界,像个野孩子一样。相信终有一天,这几簇野草,将会长成一片草原。本届NEW ERA青年电影季颁奖典礼由坚果智能影院特约赞助。

  • 开启你的影像新纪元 | NEW ERA青年电影季展映周回顾

    每一部优秀的作品,每一次新的尝试,都应该被认真对待,让这些作品在大银幕上展现出真正的魅力。本次展映周为期6天,入围作品展映和黄金时代两个单元展映了长片、短片电影共37部作品。让经典华语电影被更多人看到,让青年电影人的作品获得更多关注,NEW ERA就是想让这第一步留下更深的足迹。闭幕影片《塬上》今天的北京寒气逼人,朝阳文化馆影厅却座无虚席,影迷纷至沓来观看本次展映的闭幕影片,第39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得主——《塬上》。当年走出乡镇的青年,因为一只牵动各方利益的朱鹮重回故里,《塬上》以一个还乡人的视角冷峻又充满情感地展示了当今中国乡村的真实状况以及人性困境。影片结束,影厅掌声雷动,乔梁导演与众影迷一起分享了《塬上》的创作过程和幕后故事。现场观众都踊跃提问发言,乔导也都对问题悉心解答,氛围十分默契和谐,这是属于电影人的一场飨宴。本次NEW ERA青年电影季大咖云集,谢飞、杨超、侯咏、李睿珺、乔梁导演的名作再登银幕,带领我们一起回顾那个属于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而青年创作人的影片同样也是精彩纷呈,我们不仅发现了好的作品,看到了新的拍摄方式、新的表演形态、新的思考角度,让人惊喜。我们知道,所有的伟大,都有一个艰难的起步。青年电影人们的创作热情和他们的影片,每天都在鼓舞着我,丰富的类型和带着青涩的奇思妙想,就像浪潮冲刷过寸草不生的荒野、无人踏足的空白区。而能坚定地迈出这一步,并坚守创作理想的年轻人,正是迈向中国电影新时代的先锋。发现未成名的好电影,鼓励纯粹的创作,发掘优秀的青年创作人。这正是NEW ERA青年电影季的存在的意义,我们希望更多青年创作人在这里展示初露锋芒的作品,开启你的影像新纪元!12月14日,我们将举行一场盛大的NEW ERA青年电影季颁奖典礼,让更多人看到年轻电影人的发声。让青年电影人的电影短片作品、早期长片作品获得更多关注,张开双臂拥抱这个世界,相信终有一天,几簇野草将会长成一片草原,星星之火也可以成为燎原之势!以上为新片场原创内容,转载请标明出处

  • 李睿珺:我的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 NEW ERA青年电影季展映周

    上周末,朝阳文化馆,影迷窜动、大咖云集,新片场举办的“NEW ERA”青年电影季展映了青年导演李睿珺导演的第四部长片电影《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作为青年导演,李睿珺已经完成了五部电影长片作品,这份履历已经超越了很多同年龄的年轻电影人。在展映期间,我们与李睿珺导演聊了聊他的电影,还有他的创作根源——故乡甘肃。北京的《夏至》2006年,北京。大学毕业3年的青年李睿珺揍了些钱,准备筹拍他的电影处女作《夏至》。结果在开拍前钱就花光了,最后还是父母家里帮着借了些钱才完成了这部电影。至此李睿珺走上了电影导演之路。甘肃,历史上曾因古丝绸之路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盛,耀眼于中国古代史。而如今却因发达的海运和其他原因衰败下来,变成了落后地区。但这个曾经文化密集交融激烈冲撞的地方,依旧是李睿珺导演最大的创作根源。“作为一个电影人,我几乎没在银幕上看过关于当下这个地方的人和事,它基本是被屏蔽掉的,这是不公平的。电影作为一个媒介,它有义务去展现另外一个未知的世界。这个未知其实也是已知存在的,因为各种原因我们没机会去到那个地方,没机会看到那里的东西。因为我们没看到,就认为那个地方是不存在的。”公路片?儿童片?环保片?2015年 ,李睿珺的第四部电影长片《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10月份全国公映,各大媒体和观众口碑俱佳,但总是冠以公路片、儿童片、环保片来形容这部电影。难道《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的故事仅限于此吗?当小主人公阿迪尔克在影片中首次出场,坐在教室望向窗外,突然悠悠荡起驼铃声,看到了父母坐着气象气球向他招手的超现实场景。简单精妙的电影语言,直接告诉观众,这是一对少年兄弟寻找民族根源的故事。“裕固族回鹘和突厥的后裔,这个民族正好和我老家中间正好隔一个沙漠。他们也是河西走廊独有的一个民族,所以和我们老家那块儿常有往来。”电影开片伴随着喇嘛僧人欧盖(狮子吼)的诵经,慢慢显现裕固族古老的史诗壁画,犹如拉开了时空帷幕,把观众带进了那个彪悍的古老民族占据五十年之久的河西走廊地带。裕固族“小时候在农村,家里面生火做饭都是烧牛粪的,因为是半耕半牧,不会有那么多的牛粪。都是穿过沙漠到草原上去捡牛粪,就是去裕固族的草原上。他们也经常穿过沙漠,到我们这里买茶砖、茶叶、洗衣粉等生活必需品。这种交流让我特别向往和好奇,就隔了一个沙漠,那边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世界?这些人的样子、穿着、打扮,说话的语气,甚至长相都完全不一样。那时候他们身上有一种气味,牧人身上独有的气味——一股奶的味道,很浓烈。人从你身边过去,你闭着眼睛都知道他们来了。”影片中不难看出哥哥巴特尔和弟弟阿迪尔克的关系有一些矛盾分歧。这不仅是导演对人物性格的主观设计,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阿迪克尔是在草原上随父母生长的,哥哥巴特尔是在靠近镇子爷爷家长大的,被城市化了,所以两个孩子有些隔阂。还有一个寓意,就是即使这样小的一个民族,也是分西部裕固、东部裕固,两支的。”当爷爷的羊卖掉被人拉上车后,他骑着白马在山头上唱了一首歌,有句歌词唱的是“河流传唱着西至哈至祖先们的祝福,请保佑漂泊的孩子们啊,找到回家的路。”。“‘西至哈至’是裕固族的源头,他们有首古老民谣(叙事史诗)《尧乎儿人来自西至哈至》,意思是‘我们穿过雪山、穿过沙漠、走过戈壁、躲过了大风,穿过千佛洞,万佛峡,来到了这个地方’两个孩子这么一路走回去,就是回到他们民族源头的意思。回家这个概念不仅是世俗观念上‘家’的概念,也是追溯他们民族源头的意思,同样也是精神家园,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上,具有多意性。”影片部分对白采用了裕固族本族语言,东裕固讲的是古蒙古语系,占80%的人口的西部裕固讲的更加古老的古突厥语。他们语言掌握的人群分布是倒金字塔型,年龄越老会的越多,年龄越小会的越少,所以小孩子们已经不会说了。“做这个裕固族孩子的电影,还是希望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讲他们的故事。参演电影的爷爷、父亲也都是本民族的。最后把剧本里的台词请族里老人来口述,拍下来用拼音标出来,让孩子死记硬背,之后再让他们看老人口述视频,再去调整他们发音语气和语调。那会儿天天在我家盯着这两个孩子背台词,最后我都能背了。”电影“丝路之声”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作曲配乐是曾经多次为娄烨配乐的伊朗国际电影配乐大师佩曼·亚丹尼安(Peyman Yazdanian)。并且因《春风沉醉的夜晚》和《浮城谜事》荣获两座金马最佳配乐奖。也曾是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和著名导演阿斯哈·法哈蒂的电影作曲配乐。佩曼·亚丹尼安(Peyman Yazdanian)“《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是我与佩曼第一次合作, 因为制片人是方励,他曾是娄烨导演《颐和园》的制片人。他与佩曼那时就有过合作。做后期时,方励就建议我能不能采用国外的作曲配乐。在电影配乐中运用了中东传统特色乐器奈伊笛(Ney)和都都克笛(Duduk),这类乐器的呜咽之声与影片的主题和气质融合的恰如其分,相得益彰。李睿珺导演参与映后问答“现代化乐器一概拒绝,因为不适合这个电影。但音乐还得和这个民族有关。最后决定找这个民族最古老的音乐听一听,前期准备时,采访到了一位是本族老师,他给我唱了一首摇篮曲,但他只会唱两句,是裕固族传统摇篮曲,当时我就把这曲子录下来了。佩曼像听了这首摇篮曲说很动人,恰恰电影主题也是要回家,所以这曲子的意向很适合。片中母亲这个概念也是超越了世俗观念上的母亲。影片所有音乐都是根据这两句裕固族传统摇篮曲为基调去发展改编出来的。在配器上要有一些忧伤,还要有沧桑感。还要有地域性,一听就知道是西域。我和作曲一致决定选择了都都克笛,还有奈伊笛。”当李睿珺导演谈到如今甘肃的从历史文化中的传承时,多次强调了包容度和宽容度。这就如他的电影一样广袤开阔,躺在地上仰望星空,一望无际。而《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与伊朗配乐大师的首度成功合作,也是这古老精神传承的印证。追溯过去,路过未来影片后段当兄弟俩追上弟弟濒死的骆驼时,阿迪克尔看到了年轻的父母,还有小时候的自己和哥哥,和他们骑得这两峰骆驼,那时它们才刚刚出生。由于国家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政策,定居生活改变了这个游牧民族,而那片曾经水草丰茂的黄金牧场夏日塔拉,如今已变成苍茫无际的戈壁沙漠了。“这些变化促成了我创作了这个故事,语言、文化、历史,有文物价值的东西正在大量消失,被贩卖和消费,自己也迫切希望尽快用电影的方式记录下这些东西。”不少观众都认为李睿珺导演的作品都是年代戏、是过去时的,但这些故事都发生在当下的甘肃。“我们并不了解自身经验之外的东西”李睿珺导演说道。正因为自身的生长环境,观察到了古老文化的急速消亡,一片沙漠勾连共生着两种不同的文化,但是它们又经历过漫长复杂的文化交融。追溯裕固族的民族根源对于李睿珺来说,其实也是在追溯自身的根源。我们自身的文化,在每个人身上又留有多少的痕迹呢?《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们每个看过此片的人不自禁的相互映照,扪心自问——我来自哪里,又要去往哪里去?李睿珺导演说“孩子是未来,孩子在时间轴上是未来,而老人是代表的历史和过去,父母是当下,这个电影是在讲关于未来的故事”。电影结尾似乎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也许电影人能做的就是用摄影机把这个正在消亡的文化记录下来,留下来。“当电影再次投射到银幕上,它就再度获得了新生。”也许在未来,当裕固族人再次叙说这部电影的故事时,也会想起曾经生长在沙漠对面小村庄的那个甘肃人,并将这个故事永远的流传下去。

12 3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