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你是否要取消绑定(第三方名字)账号?

将该作品添加到专辑时,将从我的主页中隐藏
确认 取消
将该作品添加到专辑时,将从我的主页中隐藏
取消 确认
文章 共 36 篇
  • 专访《过春天》导演白雪,硬核大女主重新定义国产青春片?

    厂花对国产青春片的印象,还停留在《匆匆那年》和《同桌的你》的懵懂深情,或是《小时代》的夜夜笙箫、纸醉金迷。可近年来,更多诸如《嘉年华》《狗十三》这样的青春片讲述的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去年,《过春天》横空出世,在第43届多伦多电影节上首映,就大获好评,紧接着又在第2届平遥国际影展上斩获最佳影片和最佳女演员两项大奖,掀起了国产青春电影的新浪潮。《过春天》预告、白雪导演向新片场粉丝们问好跨境学童的“过春天”之旅与国内大多数的青春片不同,《过春天》中没有期待爱情的傻白甜女主,没有车祸、堕胎的套路式情节,配有抒情的bgm搭配人物含泪的面部大特写。影片聚焦“水客”“跨境学童”“身份焦虑”等现实问题,节奏干脆利落,风格明快甚至有些硬核。片名“过春天”是一个双关语,它既奠定了影片青春的基调,又是水客描述“成功过海关”的行话。水客走私是非法行为,但因为利润颇高,有不少人铤而走险。片中的女主角佩佩就是水客中的一员。佩佩是个身材瘦弱却拥有坚定眼神的16岁少女。她的身份有些特殊:在香港上学,家在深圳,没有香港户口。她每天不断穿梭于深圳、香港,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佩佩 黄尧饰好友Jo渴望能有一趟泡温泉、欣赏樱花的日本之旅,为了和Jo一起去,佩佩开始打工存钱。她在餐厅打工,拿着微薄的时薪。后来,她认识了Jo的男朋友阿豪,并找到了一种适合挣钱的方式——“过春天”。左起:Jo 佩佩 阿豪走私水货这样的题材,经常会出现在香港警匪片中,青春片中出现这样的题材实属异类的。为什么选择导演白雪认为,走水货和电影主题、人物的状态是紧密相关的。关于创作的灵感,白雪说:“这个话题是我自己想的。佩佩每天往返于深圳香港之间,在这无数次这种划线的过程当中,她似乎画出了一些轨迹。这些轨迹里面有什么事情能让她找到存在感和价值感、最得心应手?在深圳香港那种商业特别发达的城市,大家想挣钱、想被认可,确实有一些年轻人会干这样的傻事。”你或许不曾做过水客,也不是跨境学童,但却能在佩佩身上找到一种共鸣,那就是导演想探讨的另一层主题——身份认同。“无论是你在北漂还是在上海工作还是港漂,还是你在国内,就是你出国读书都会面临这个问题,你会跟佩佩一样,我到底是哪里人?我到底怎么样来面对自我价值。”从全职妈妈到新锐导演其实白雪的人生就是对”身份认同“的探讨,《奇葩说》曾有一起讨论的主题是:读那么多年书,回家当全职妈妈浪费吗?白雪亲身的经历或许可以给这个辩题一个更新颖的观点:读了那么多年书,回家当全职妈妈不浪费。全职妈妈既可以照顾家庭,也可以追求梦想,坚持自己的事业。200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故事片方向)的白雪,选择了结婚生子。婚后,她一边带孩子一边学习,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MFA艺术硕士。期间,她没有去拍商业广告挣钱。她说,拍了那些,就离拍电影的梦想越来越远了。2016年,白雪的剧本入选“青葱计划”五强,并有了拍摄成型的机会。后来,《过春天》收获了第2届平遥两项大奖,又入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新发现单元 、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对于这些奖项,白雪的内心非常平静。《过春天》主创亮相柏林“入围柏林电影节,当天发宣传物料的时候,我在厨房里洗碗,想躲起来,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一个结果,但是我时刻告诫自己,不忘初心。”2年多的剧本沉淀塑造出独有风格《过春天》故事的诞生跟白雪自身的个人经历和情怀也密不可分,所以她只花了一周时间就写下了《过春天》的剧本,但前期的构思、酝酿长达两年。为了走进影片中的世界,她经常去香港、深圳找感觉。“我从小是在深圳长大的,一到那就能闻到海的味道,这种感官刺激能把我拉到故事的环境中。街上形形色色的人都会带给我很大的创作上的帮助。慢慢的,我会对这些人物饱含深情,产生悲悯之情。慢慢的,这些东西都会具象化。”《过春天》的成功离不开白雪为这部电影付出的一切。在成型的过程当中,白雪会有针对性地进行采访、看大量的介绍香港历史、社会背景的书,还会去去香港博物馆看展览。在不断的聚焦的过程中,剧本逐渐成型。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她会按照好莱坞的那套模式去做。“可能有人也会觉得说这个电影挺好看的,没有那么多的门槛。我觉得这种基本的戏剧规则不要去打破,你就去学习人家的这个好的部分。”挑选演员的过程也很不容易,白雪坦言,佩佩这个人物必须非常准确,这个演员选对了,电影才能成。“直到我看到黄尧,她真的是各方面条件都符合吧,她的粤语的能力、普通话、形象、演技,我觉得都是最佳人选。她眼神是很坚定的,又比较显小。”拍摄筹备了两三个月,在深圳香港拍摄一共三十八天,十一月底杀青。在拍摄过程中,白雪有许多享受的瞬间。“有一场戏是阿豪在一间很暗的屋子里用胶带帮女主角绑准备走私的手机。拍那场戏的时候我也很很享受,我让他们把我放在一个黑漆的布里,我就躲在那里面,很靠近那个监视器看,真的有一瞬间我就看进去了,觉得没在拍戏。”厂花对这场戏的印象也非常深刻,小黑屋子里充斥着红色的光线,交代撕扯的声音、呼吸声、电风扇声等在那一刻交织,氛围感简直了。“拍摄时主创都有一个共识就是想要表现炙热的荷尔蒙,我不觉得他们两个人是爱情,就是年轻的荷尔蒙的那个状态。荷尔蒙通过红色的光,通过脸上的汗和油、电风扇、冰冷的可乐、各种声音去表现,是一个特别综合的感官体验。”片中还有许多给人新意又值得细品的地方:长达几秒钟并出现好几次佩佩的定格画面、风格浓烈的电子音乐、时不时弥漫的摇滚味道,这些都是《过春天》独特的味道。白雪也成功地用她自己的方式把国产青春片带向了一个新的维度。比起《过春天》获得诸多奖项的成就,白雪认为更可贵的是获得观众的认可。“《过春天》在多伦多电影节放映作为discovery单元的开幕影片放映,我没想到效果会那么好。观众都看懂了,而且觉得非常有共鸣,他们觉得在欧洲和北美现在的青少年都是这样的,就是这个话题我觉得是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我觉得这个是特别让我开心的,因为我觉得电影拍出来就是要见观众的。”

  • 专访 《流浪地球》视效团队MORE:别再说国产片都是5毛特效了!

    虽然春节档已经远去,但《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成为了影视圈持续至今的热议话题,该片凭借好口碑,最终票房已高达45.58亿,豆瓣评分7.9。这部电影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2019年中国创意文化产业的关键词,也成为了中国科幻片的未来风向标。这部被称为“国产首部硬科幻”的影片,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影视行业冬天的一针强心剂。平日习惯于吐槽中国电影“5毛”特效的观众终于等来了这部抚慰人心,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 未来,太阳急速老化,人类唯一生存的办法就是逃离太阳系,前往4.2光年外的比邻星。中国人的解决方案是制造上万台行星发动机,把地球推走。《流浪地球》有75%的特效由国内团队完成,MORE VFX是国内的主要制作团队之一,负责CG大视效类的制作。(详情见MORE的新片场主页:@MOREVFX墨)MORE VFX公司前台MORE VFX公司展台《流浪地球》片尾MOREVFX工作人员表这家国内顶级的视效公司曾制作《西游记女儿国》《羞羞的铁拳》《悟空传》《记忆大师》,有北京、成都两个基地。MORE VFX参与制作的影片 厂长放弃了春节假期用来睡觉的一天,特意来到了位于北京朝阳区七棵树创意园的MORE VFX,采访了三位参与《流浪地球》项目的负责人。于淑 MORE VFX 高级视效制片人2009年进入电影行业,从业多年来,参与了《流浪地球》《悟空传》《年兽大作战》等近二十部不同风格的、国内一线电影的视效制片工作,具有非常丰富的项目制片和团队管理经验。刘汉隆MORE VFX CG总监2010年以特效师的身份参加工作,拥有多年的项目管理和制作经验,热衷于技术研究,现就职MOREVFX担任CG总监,解决项目中复杂的技术难题。魏玉青MORE VFX 制片统筹自09年大学毕业进入影视行业,参与了较多动画和影视后期的项目,在MORE VFX主要参与了电影《流浪地球》《西游记女儿国》《悟空传》《羞羞的铁拳》等多种风格、类型影片的视效制片工作,热衷于电影事业,对行业充满热情并且始终保有敬畏心。从97秒长镜头到大量细节处理厂长观影时看到了这处令人叹为观止的长镜头:画面从行驶中的运载车车轮的局部拉倒矿区全景,拉倒引擎腿的局部、引擎的全景,再到地球、宇宙。长镜头GIF制片统筹魏玉青表示,这条97秒的长镜头总共2300帧,过了48版。“整个资产量很庞大,有千亿面的渲染量。包括几百台车、几万个路面设施、一亿多个小石子,场景组装复杂。我们先从一个比较LOW的环境里来判断我们这个相机是否做的正确、整个环境搭建是不是导演想要的,用单帧的渲染图跟导演碰,单帧的渲染时间在10到20个小时。”大量的细节处理是片子品质的关键,有些甚至是观众注意不到的,比如片子中人们到地面后佩戴的头盔。CG总监刘汉隆说:“有的好莱坞的片子拍摄的时候是不戴头盔的,用纯CG制作。由于《流浪地球》拍摄现场有很多风雪,怕风雪灌到衣服里,因此决定戴头盔拍摄。头盔就会有反射、折射,演员拍摄时后面本来是绿布,怎么把绿布换成环境呢?需要进行大量匹配,把头盔在后期跟踪出来,渲染出光线的折射扭曲,再把背景合上。”于淑表示:“我们在初稿的基础上加了大量的细节处理,比如引擎腿的支架,开始设计是时候是由大块面板组成的,我们把设计细化再拆分,用无数小零件组成大面板,还给引擎加了释放压力的液压杆,使它更符合现代工艺生产逻辑的造型。”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我们最终在电影院看到视觉效果,背后是幕后工作人员的细节控和完美主义。让我们一起来看看MORE制作的特效DEMO:跟着时代的发展,看清技术的走向,始终学习。基础一定要打好,一个是技术基础,一个是艺术的修养造诣。后者是决定你的上限、高度的关键因素。

  • 专访韩寒:拍电影也好写小说也罢,至少都能做到不辜负

    独家专访视频请拖至文章中部观看昨天,刚刚去看了韩寒的新电影《飞驰人生》,看完后的感觉,就像此前韩寒自己说的,每一件事,拍电影也好写小说也罢,至少都能做到不辜负。在《飞驰人生》上映前,我和韩寒聊了聊。进入采访后,听我说起12月31号在他的微博下留言说新年的愿望是想要采访到韩寒导演时,他笑着说,那你这个愿望,实现的也是很快了。在笑声中,我们循着他的前几部作品,聊到了这次的《飞驰人生》想呈现一个怎样的主题和故事时,他的回答是:可能作为一个观众,每一部电影在被看完后,都有它的主题存在,但作为导演,去说电影的主题是什么,可能确实真的没有。我只是想要观众看完不管是觉得好笑,还是觉得紧张,还是感到燃,只要有情绪,那就足够了。实话说,在听到这个回答时,我在一瞬仿佛又看到了那个说一部电影里藏着那么多的隐喻,不觉得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的他。他并没有给自己的每一部作品定主题,但每一部作品,他都希望能够做到的是,不会对不起那些带着期待来的人。韩寒这两个字对于大多数人都是十分熟悉的。1998年,只有17岁的韩寒,参加了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篇千字出头的文章《杯中窥人》,令一众评委大为惊叹他的才华,因此,那一次他顺利拿下了首届大赛的一等奖。2000年,正值高一的韩寒选择了退学,当他说出自己以后要靠稿费养活自己时,办公室的老师们都笑了。但随后,韩寒完成并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三重门》,狠打了那些笑他人的脸。记得当时在看《三重门》时,对这本书最清楚的评论,便是大家惊讶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居然能够写出与年龄极为不相称的老练文章,实在是有点不可思议。而也是自那时开始,韩寒便开启了一个可以被称作是“叛逆”的时代。年轻的孩子们纷纷将那句“七门功课红灯,照亮我的前程“成日挂在嘴上,看着在专家学者面前也丝毫不怯场,怼天怼地的韩寒,更是在内心加重了对他的崇拜。于他们来说,一个可以敢想敢做,可以对任何事都决不妥协的人,就是那一代年轻人想要活成的。但在近来,这个他们曾经眼中的王,却频繁被贴上了“过去的那个韩寒已经不见了”“商人韩寒,你不再是我的梦想”“韩寒,你知道你变成自己最讨厌的人了吗?”的标签。2019年1月10日,韩寒在微博发布了一篇文章,谈了谈他所理解的教育。虽然当中有说到8090后不该被指责抗压能力弱,也说到了自己的愿望和电影,但惹人注目的却还是那句:退学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情。看到网上七七八八的评论,其实从心底我能认同那些已经说他变了的人,因为曾几何时那个退了学的韩寒,就是最酷的存在。但时隔多年后,看到当年那个最酷的存在选择主动走下那个大家曾经都仰望的神坛,接受不了,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可这样的变化,就是妥协吗?就是退缩吗?其实,并不是。记得在看最新一期的《晓说》时,当提及曾经的一些事儿时,荧幕上的韩寒虽然不再出口扎人,但说出的一些话,却让你依旧不得不叹,他的一切变化,都是为了找到那个最合适的自己。采访中,谈及曾经出现的“韩寒现象”,助力了一代人的成长,韩寒更是觉得,这个标签放在他这里有点太大了。新片场独家专访韩寒因为在他看来,自己当时包括现在呈现的一切,都只是一种自我表达,时代和个体从来都是连接紧密的,并没有谁造就谁,助力谁的说法。这从他导演的三部电影中其实也看得出来,因为他的三部电影中不管主角和配角,都很"轴",每个角色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套人生哲理。《后会无期》里马浩汉把建设家乡挂在嘴边,但是他连家乡的路还没有车宽都不知道,却依然坚持。《乘风破浪》阿浪抛下一切跑去赛车,他只想证明给一个人看——当初强烈禁止他赛车的父亲。此次的《飞驰人生》,依旧很韩寒,只不过这一次的他,懂得了为了达成目的,而学会了暂时委屈自己。五届拉力赛冠军张驰(沈腾 饰),因为非法比赛,被禁赛五年。一瞬间,他从天之骄子沦落到开路边摊维持生活。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选择接受这一切,努力炒饭挣钱,只为等到五年后自己被解禁,能够重返赛场的那一天。但重返何其难,为了重返赛场,张驰不得已带着自己的领航员宇强(尹正 饰)重新考驾照被驾校老师骂,为了拉赞助不惜跪在土大款面前,拉下脸为他唱歌伴舞……两个曾经那样傲气的年轻人,膝盖“弯了”一次又一次。甚至在最后,因为车子出了问题,面临不能参赛,张驰还同意了让自己的对手林臻东帮自己修车。张驰身上不再有《后会无期》和《乘风破浪》主角身上那种一轴到底的劲儿,他更多的是在经历了曾经“轴”过的岁月后,更加明白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只要能达成这个目的,其他的一切,都可以不要。面子、尊严,只有最终站着说话的人,才能够拥有这些。在《飞驰人生》中,韩寒除了加入了更多自己现在的处世观,更多的还有把对赛车的热爱全部投入到了电影里。电影最后20分钟的赛车片段基本都是在巴音布鲁克超高成本实拍,对男性观众来说,最后那20分钟简直就是一针肾上腺素。可能对韩寒来说,无论身上有多少标签,对他自己来说,他首先是一名职业赛车手。对于普通青年来说,这是一项奢侈的运动。而韩寒不同。2000年《三重门》的热销,让韩寒有了一笔巨额资金。于是,他买了一辆20万的汽车,并改装成赛车。2003年,韩寒决定北漂,加入北京极速车队。作为新人,一开始韩寒成绩很糟糕,无法从比赛中获得奖金,维修费和改装费都需要自己掏钱,对于刚20出头的他来说,压力不小。于是,他不停地写作,烧光了所有的版税来养活自己的赛车事业。靠着努力和勤奋,在车队了跑过几年龙套之后,韩寒终于获得他想要的成功。纵观这些经历,你会发现,他其实从没有想要成为谁的标榜。想做什么就去把它做到,为了打别人的脸而去做事,是一种比较幼稚的动力,与其每时每刻都想着别人,还不如多想想自己。一个人,永远都在自我愿望的驱使下去做事,才是最好的。这是当我问到他这些年所经历的一切,电影还是赛车手,是质疑的声音给了他动力,还是说是本来这就是他喜欢并且想要做到的事情时,他给出的回复。于那些总说他变了的质疑,他并不反对,但更想要让大家去思考的是:人这一辈子到底是要循着自己的想法过?还是要按照别人眼中的样子进行?若是你不明白我想要过怎样的生活,又怎会知道现在的我,不是曾经的我一直想要追寻的呢?这个世界上,其实从来就没有什么东西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当你的眼睛看到的东西不再只是校园的花草树木,生活中的有些事你也不再只能用非黑即白来认定时,想要继续在这个人间行走,改变也总是会自然而然发生。但改变归改变,并不是要妥协于这个世界,而是因为一路走来经历各种后,更想要变换成一种平和的心态,去迎接未来发生的故事罢了。韩寒目前想要做到的,或许就像电影中张驰所说的那句台词一样:我没有想赢,我只是不想输。这句话貌似是偷换概念,但实际却是在说主角张驰在经历了大风大浪,之后的一种迂回人生模式。而这也是属于韩寒的改变。在《飞驰人生》上映的前几周,电影主题曲《一半人生》发布。这首阿信曲,韩寒词,共同完成的电影主题曲,乍听之下有些“中年认命式”的无奈,歌中主人公“活着虽认真“,却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微小如尘”,甚至浮沉多年,只是“活成了别人”的样子。但与韩寒来说,这只不过是他想要正式挥别一下即将过去的前一半,而开始后一半的序曲罢了。19年了,时代推陈出新,但韩寒依然是那个一往无前的少年,而被岁月沉淀过的他之所以能够写出这句台词,其实也代表着他依旧想要和这个世界谈谈。只不过这一次是想让更多人明白,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坚持和热爱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于很多人来说,我们都会在年轻时候用轻狂来捍卫自己的梦想,但长大以后,我们更多的选择用睿智和思想去坚持它。继续的路上,总会有改变,但那样的改变,并不是妥协于整个世界,而是在经历更多以后,认清了这个世界的真相,依旧还能鼓起勇气去热爱生活。- End -

  • 独家专访《啥是佩奇》剪辑师董北:做剪辑要踏实点儿别飘

    《啥是佩奇》8分钟完整版大放送想必你已经被2019年第一个爆款《啥是佩奇》刷屏了一整天。截止目前,仅新片场社区的8分钟版本播放量就达到了86万,微博“小猪佩奇过大年”官方账号的5分钟视频版转发高达20万,播放量更是达到了3660万。片子火了是什么体验?新片场学院独家联系到了昨晚4点才睡、只睡了3个小时的剪辑师董北,他的声音里带着疲惫,但仍然冷静:我真的是过了那岁数,放前几年肯定会特别激动,现在没啥感觉。名声是别人给的,自己还是要踏实一点儿。关于《啥是佩奇》“手机天线在最终版前拿掉过一次”新片场学院:您大概用了多久剪完的这支短片?在结构上是像网上现在流传的那张图所说,按照经典三幕结构来编排的吗?董北:片子粗剪了三天,我做片子更注重挑素材,挑素材花了大部分时间。结构更多靠过往经验形成的直觉,我很少考虑段落结构,更多是偏向于这部分紧了,那部分就松一点儿。我会从整体看分布,但不会刻意分段。新片场学院:在前期探讨剪辑方向时是怎样定下这个方案的?董北:前期探讨剪辑方向,导演比较信任我。我们会有参考片,导演先发给我看看。这个片子我主要是致敬Mc famer,是乌尔善拍的一个中国移动的特别早的广告。剪辑方向上主要由我来把控,因为我和导演太熟了,他的想法我基本都知道,我们都想真实一些,我们在感情表达上都倾向含蓄一点儿,能让人眼里噙着泪,就不会让人哭出来。新片场学院:片子里鼓点、唢呐的各种环境音用得非常巧妙,当时是怎样想到这么用的?董北:鼓点是在之前《老张的团圆年》那个片子里,专门找鼓手周浩帮我们打的鼓,我一直留着,这次我觉得调性又比较搭,就跟导演建议用这个,他说:行,就这么来。片子里的鼓点和唢呐,其实还是考虑整体调性,整体调性就是很糙,除了唢呐是现场录的,其他环境声、鼓点几乎都是我加的,因为我习惯做片子的时候把剪辑、配乐、音效一块弄了。我做片子会按段做,做完这一段做下一段时,会考虑下一段是做丰满一些还是松散一些。如果做丰满一些,里面就会加大量的东西。特别是中间有一段,老头儿说:“啥是佩奇”,狗叫、驴叫的声音都是我加进去的,混音师颜隆后来又吧我做的参考声换成质量更好的了。在导演版里驴叫更强烈一些,会喜剧效果更强。新片场学院:在音乐的选择上有灵感来源吗?剪辑师的乐感是怎么培养的?董北:其实没什么,有东西就直接用了,感觉适合。最后一段,佩奇吹风机出现的时候,那段音乐是导演给我的,我们俩听了觉得特别好,就用它了,然后就去买了版权。乐感就是多听多看,这个片子我借鉴了好几个片子。像中间老头儿反复敲打造佩奇那段,我用了一个三段式的反复,这个我参考了《权利的游戏》中间的桥段,吃饭跟倒马桶那段。我本身乐感稍微好点儿的基础就是我一直在玩乐器,我从初中就开始玩吉他,到现在也十来年了,最近也在玩电琴。关于乐感这一块儿,首先剪辑师不能拒绝任何风格的音乐,都得听,不能说讨厌哪个就不听了。你得接受你是一个工作者的设定,什么东西都不能讨厌,要客观的去听这些东西。新片场学院:在饭桌上爷爷拿出礼物的那一段大家都觉得剪得非常好,当时是怎么构思这一段的?董北:饭桌上拿出礼物这一段,其实本来这段剪的比现在还要再快一点儿,第一版我记得小孩儿表情抓的是冷笑,他没有回头看爸妈一眼。后来感觉那个镜头太心机了,不像个小孩子,我就又改成老头儿往外拿东西,小孩的爸妈一直在劝,小孩一直在瞟他爸妈,也不知道他们在干嘛,就是一个小孩儿的感觉,我们想把他塑造成一个比较单纯的小孩儿。后来爷爷把红包袱拿出来之后,就表现小孩儿该有的状态,就是开心。然后给爸妈一个反应,一开始他爸妈感觉没什么,一扭头愣住了,再切到小孩儿也愣那儿了。小孩儿愣我们也有很多镜头可以选择,我跟导演都比较倾向冷幽默式的表现手法,就是让他在那儿停着,没有任何动作,张着嘴就行了。我觉得这能充分表达小孩儿内心的震惊,又不露声色去表现出这样的东西,这就属于剪辑思路上的事儿了。新片场学院:手机天线和另一个爷爷手机里的女主播这两个彩蛋,是导演跟您提前沟通埋好的还是后期构思的?董北:手机天线在最终版之前我们拿掉过一次,为了让时长变得更短。但是后来又加上去了,包括老头儿最后安上天线、又举起电话跟孩子联系,之前中间切了一下,接的比较紧,后来还是决定松下来,最后一段我们要让它完全放缓。手机里的女主播是一个咪咕的广告信息。这两个都属于前期就埋好的。说到后期构思就是后面三段式的剪切,后面狗叫、驴叫,狗抬头那一下,这些是我想的,剪辑方式上都是我去构思的。关于剪辑行业“好好挑素材,必须好好挑素材”新片场学院:对于您擅长的情感类短片,如何找到合适的剪辑节奏?董北:因为我最近两三年都在做故事类型片,我觉得剪之前一定得先把素材挑好,把素材挑好才能知道这个片子大概能剪成什么样。在此之前还得先多看参考片,我不反对模仿,我觉得可以模仿它的内涵和形态,我不会去抄袭它的本身。我觉得主要是模仿一种感觉吧,我的能力还是不够强,我还是得先去看一些东西,糅成自己的东西再去创造。我做东西从来不会只看一个参考,会看好几个参考。把平时看的东西、生活经历都能糅在一块形成自己的东西,成熟的剪辑师都会这么做。新片场学院:在广告片的剪辑上,有什么高效完成剪辑的经验吗?怎样能高效快速地了解甲方意愿?董北:在高效剪辑上的经验就是好好挑素材,必须好好挑素材。我的剪辑思路一般是,我会提前拿到本子,不先看素材,拿到本子就看片子的结构、大概的故事内容是什么样的,我脑子里会过一遍画面,如果是我自己拍我会怎么拍。在拿到素材后,我会一边挑素材,一边把挑的素材放到我脑子里,去替换我之前的想法,因为导演拍的肯定跟我之前想的不一样,毕竟我要拿导演的素材进行剪切。挑素材会占用大量的时间,最后剪的时候就很快了,就是根据结构、想法,这个就是靠经验。剪辑师要擅于沟通,不管到什么程度都别飘,踏踏实实做好事儿,跟大家融洽的去相处,不能说坚持自己是完全对的,一定要融合别人的想法。关于甲方,他们一定有懂的、有不懂的,人和人的判断都是不一样的,他认为那样对,你觉得这样对,这本身就是合理的。所以在这种基础上,我可以充分理解对方提出的不一样的意见,我可以接受这样的修改。新片场学院:您之前剪辑的大多是广告片,现在也在剪更多的电影,您给也想要完成这个转变的新人剪辑师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董北:我觉得剪辑这一块儿下游比较混乱,大家都很累,我也是从那时候走过来的,大家就先埋头把基本功扎实吧。因为这个行业未来是需要大家一块儿去改变的,剪辑越来越被看重,当你的能力足够支撑你的时候,你就会获得别人的尊重。反正就是最后一句话,踏实一点儿别飘,像现在这个片子火了,也就是一时的事儿,它也不会影响我的生活,我还是会好好生活,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好好生活,不要老是沉在工作里,工作要做好,生活也要过好。董 北独立剪辑10年剪辑从业经验,剪辑过综艺、专题片、企宣、电视剧、TVC、院线电影等各种类型的项目。剪辑广告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内广告节奖项,其中《爸爸的黑暗料理》曾荣获长城广告节金奖,《老张的团圆年》荣获中国广告金狮奖。一个彩蛋《啥是佩奇》剪辑师董北✖️新片场学院去年年末合作的剪辑音频课下一个爆款就是你!↓扫码限时领取第一节↓▼【购买须知】*《给剪辑工作者的4堂进阶课》为 “音频+文字稿”内容,共4节,每节10—20分钟*本产品为付费课程4讲 ,购买成功后,即可永久性收听产品所有课程*本产品为虚拟内容服务,一经购买成功,概不退款,请您理解*购买后,添加客服微信 ID:xpcxueyuan 提供购买截图,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拉群

  • 专访爆火“佩奇”导演张大鹏,拍这部片是为了孩子

    “说实话,我的片子原来也经常刷屏,但都是在业内,这种状况还真没有预料到。我知道这片子是什么水准,预料到有挺好的反响,但没想到会是这样。”——《啥是佩奇》导演张大鹏先来看看这部影片《啥是佩奇》八分钟导演剪辑版临近年关,农村老人李玉宝老汉三岁的孙子就要回村过年,孩子说想要一个“佩奇”。可啥是佩奇呢?这可愁坏了李老汉,他四处打听,最后亲手给孙子做了一个佩奇。从昨晚开始,《啥是佩奇》刷爆了所有人的朋友圈,中国农村➕动画佩奇的组合显得异常魔性,这部短片以翻江倒海之式蔓延开来。王思聪、任素汐、刘芸等也在微博转发。光明网官微推送消息。淘宝这边也迅速上线同款硬核佩奇。张大鹏导演2017年底入驻新片场社区他的创作特色是产量高、作品内容数据好、每每话题性也很强。不过,连主流媒体都纷纷报道的情况,还是头一次!张大鹏 他自己提供的照片不怪我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影视、广告导演,新片场社区创作人。代表作:《啥是佩奇》《华为Mate20 AI卡路里识别》《华为MATE20广角重庆话版》《都市贝壳人》《老张的团圆年》等。张导身边聚集了一群热爱影视的伙伴,比如《啥是佩奇》的摄影师朴松日,剪辑师董北,美术指导黄博,美术孙一涵,录音师诗雪、造型老师孙莹都是他经常合作的伙伴。有时候大家也会从幕后走到台前过一把戏瘾!自己当导演邀请朋友们帮忙出演,顺便客串个角色,很短的时间内这部《小野的复活》就诞生了!张大鹏客串自己作品《小野的复活》拿手机那个就是厂长昨晚给大鹏发了消息说咱们来聊聊这部片子吧下面就看看这部爆火作品是如何诞生的我拍这部片子是为了孩子擅长用叙事及喜剧风格传达情感的张大鹏已经是新片场社区的老炮了。2015年10月31日晚上7点25分,张大鹏在新片场社区第一次上传了自己的作品《链家网99购房节tvc》,《啥是佩奇》是他上传的第67个作品。张大鹏说,其实拍动画片并不在他的职业规划内,接下《小猪佩奇过大年》是为了孩子。“我和制片人的小孩都是佩奇的铁粉,平时都爱跟孩子一起看,对《小猪佩奇》的好感度很高,特别开心就接下来了。”而把电影的宣传片拍成微电影是他与发行团队聊出来的结果。“我想都是自己的片,就干呗!义不容辞。我平时的作品微电影很多,比较擅长,所以就搞了这个。”剧照拍摄时气温零下20多度幕后工作照空间大就可以出好片即将在大年初一上映的《小猪佩奇过大年》,面对春节档上映的《飞驰人生》《疯狂的外星人》《流浪地球》等十多部影片的夹击,却以清奇画风突围成功,造成现象级营销,这是张大鹏始料未及的。“说实话,我的片子原来也经常刷屏,但都是在业内,这种状况还真没有预料到。我知道这片子是什么水准,预料到有挺好的反响,但没想到会是这样。”“我想大家喜欢这个片子,一个是它超出了大家对佩奇的想象。创意最核心的点是爷爷自己焊了一个佩奇。二是片子说的是家庭、父爱、团圆,这个主题是中国人都共通的吧,这个点是最重要的。”“这次营销主要是阿里的团队,我只是出了自己的想法而已,和他们的支持更有关系,他们基本不管,放手让我随便来,空间大就可以出好片。而多年指导广告的经验对后来拍电影起了很大的作用。“多年的广告经验对我特别管用,因为我拍的不是传统的TVC广告,就是故事片类型广告,所以不矛盾。我在广告中可以试验各种风格,现实的、戏剧的、喜剧的、悲剧的,整个人成长会很快。长片中拿不准的东西我也可以放到广告中试验。”扫码观看张大鹏作品集一个彩蛋《啥是佩奇》剪辑师董北✖️新片场学院剪辑音频课来袭下一个爆款就是你!董北:新片场社区创作人,10年剪辑从业经验的资深剪辑师,剪辑过综艺、专题片、企宣、电视剧、TVC、院线电影等各种类型的项目。↓扫码限时领取第一节↓▼【购买须知】*《给剪辑工作者的4堂进阶课》为 “音频+文字稿”内容,共4节,每节10—20分钟*本产品为付费课程4讲 ,购买成功后,即可永久性收听产品所有课程*本产品为虚拟内容服务,一经购买成功,概不退款,请您理解*购买后,添加客服微信 ID:xinpianchang3 提供购买截图,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拉群- End -

  • 拍成这样凭什么拿NEW ERA 最佳编剧?专访《今日结课》导演

    在10月25日落幕的第三季NEW ERA颁奖典礼上,薛驰原凭借自编自导自演的短片《今日结课》拿下主竞赛单元最佳编剧奖。“结构干净利落,转折微妙有趣,混合了幽默与凄凉,编剧点染生色,角色立体有感染力。”是评委焦雄屏对该片的点评。剧情简介:大学教授夏建国是剧作理论基础课的老师,他的课堂严肃刻板,每次来听课的学生都寥寥无几。今天是他退休前最后一堂课,教室里竟破天荒的来了三名学生。老夏严重怀疑这几名学生来听课的目的,他教学生涯的一段陈年往事也由此引出。拿奖回家后,薛驰原哭了一晚上。高中时,17岁的他看了大量电影史的书,入门书籍正是此次NEW ERA评委焦雄屏的《法国电影新浪潮》。“我要是把这件事告诉17岁时的自己,他也会激动地哭出来吧。”见到偶像上扬到耳朵根的嘴角薛驰原与电影的缘分是电影频道的佳片有约开始的。《小鞋子》(戳我看《小鞋子》导演专访)《黑客帝国》《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死亡诗社》《美国往事》《百万美元宝贝》,这些以小人物的原型来创作的影片是他中学时期的精神食粮。17岁时,为了了解新浪潮,他硬啃了一本叫做《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书。“当时看不太懂,但是书里面的一席内容记得很清楚。比如五月风暴,戈达尔觉得法国电影太垃圾了,于是带领影迷冲进戛纳影展,跟革命一样,太酷了!”。法国新浪潮:法国1958年末、1960年代初的新电影制作及创作倾向,其中不少发起者是《电影手册》杂志的影评人,包括戈达尔、特吕弗、夏布洛尔、里维特等。他们崇尚个人独创性,体现“作者论”的风格主张。这本书仿佛敲开了薛驰原的电影之门,大学他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舞美专业,研究生则考入上戏摄影专业。为什么不直接报考导演系呢?薛驰原说:“一直想要做导演,但觉得太抽象,一直有恐惧。想着做摄影以后至少能有口饭吃。” 处女作品《老》 是本科的一门选修课作业。寒假回老家,薛驰原带着一个DV就拍了,演员则是是他的爷爷和同学。“我爷爷长得就有一种悲伤的感觉,很适合片中的角色”。拍完两年之后爷爷去世,好多亲戚问我来要这个片子,我觉得特别有意义。本科期间他还参加了光线传媒办的一个短视频比赛,拍摄了一个名字超长的4分钟的短片——《你以为死就能看见人生的尽头吗》。片子中,一个正在加夜班的白领忽然看到一具尸体。他用各种论证法证明尸体是自己的。给自己做心脏按摩。最后,把自己拍活了。薛驰原凭借该片拿到了冠军。被薛驰原称为黑历史的《你以为死就能看见人生的尽头吗》 为学校学工部拍摄的宣传片《纪律如铁柔情似水》,该片以真善美为主题,是他最满意的一部,也是一部喜剧片。研究生毕业作品《今日结课》的创作灵感源于一则新闻:复旦大学的老教授在阶梯教室上课,但是没有人听他的课。剧本写作花了三个多月,每写一版就给同学读一遍,从大家的反应中修改剧本,期间还经常向和戏剧文学的师哥寻求帮助。《9号秘事》《笑之大学》,是薛驰原写剧本时的重要参考。《9号秘事》:英国黑暗喜剧,脑洞贼大,被称为比《黑镜》更高阶的英剧。“会看《9号秘事》是如何设计角色的,我在《今日结课》加了一个插科打诨的喜剧角色也是参考这个英剧。每一集都发生在一个场景里,有一集一个台词也没有,太牛了。”《今日结课》是展映时笑声最多的一部片子,在新片场高校巡展期间,同学们发出了密集的笑声。薛驰原透露,这些笑点都是他有意设计的。“比如老教授将讲了半天自己的往事,突然不说了,开始上课了,同学一齐咂起了嘴。”为了挑选合适的场地,团队在上海看了五六个场景,“上海师范大学有一个破旧的小阶梯教室我特喜欢,但学生要上课,最终没拿下来。”最后选定了上戏的一间位于5楼的大教室。演员方面,找了身为专业演员的同学、朋友义务演出,老教授则是花钱请的话剧演员。薛驰原在《今日结课》中饰演了一个最有喜感的角色。“我的表演、角色设置专门是为了插科打诨的,专门为搞笑而存在的,为了破节奏用的。”拍摄时租了一台机器就开拍了。由于教室太小,没有办法用轨道,第一次拍摄时完全没有近景。“当时我们想模仿《罗曼蒂克消亡史》拍四四方方的镜头,结果根本没法看。后来又补拍了近景,补上了节奏感”。整个拍摄花了4天时间,两万多元费用。主要用在租设备和请扮演老教授的演员上。《今日结课》的后期剪辑节奏轻快明朗,为影片加分不少。薛驰原说:“后期是我和师弟一起做的,我在前期已经想好了节奏,哪里密集哪里开始抒情,哪里打断都想好了。”正式这样的有节奏感的情节设计,成功get到了观众的笑点。也让薛驰原拿下最佳编剧奖。今年,薛驰原已从上戏毕业,期间一直在拍广告。用他自己的话说,“总得先把饭吃了吧。”遇到会给较多创作空间的甲方,他也心存感激。接下来他计划做一部长篇,“已经做了项目书,片子还是喜剧。“喜剧观众的反馈很强烈,我很有满足感。希望能做出像《时空恋旅人》那样的作品,没有一个场景是无聊的,每一个镜头都那么吸引人。” -end-

  • 给青年创作人的建议!专访《小鞋子》导演马基德·马基迪

    1987年,受法国电影新浪潮影响,伊朗电影新浪潮受顺势而生,诞生了阿巴斯、马基德·马基迪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导演,伊朗电影开始登上世界影坛。他们采用实景拍摄、业余演员,表达对社会的深切关注、对普通人的理解和认同、对电影不能自已的爱,用现实主义的纪实美学开启了第三电影的道路。本次,厂长有幸采访到伊朗电影新浪潮代表人物,《小鞋子》《天堂的颜色》《麻雀之歌》的导演马基德·马基迪,这位平时在教科书中才能读到的电影人。《小鞋子》又名《天堂的孩子》,该片于1999年上映,当时的制作成本仅为18万美元。哥哥阿里弄丢了妹妹唯一的一双鞋子,俩人只得轮流换鞋子上学。一次,学校举行跑步比赛,第三名的奖品是一双崭新的运动鞋,阿里努力的让自己保持在第三名,他太渴望一双小鞋子了。好剧本是一部电影最好的资本结局必须是神来一笔马基迪坐酒店沙发上,在昏黄灯光的笼罩下带着一层油画般的滤镜。由于母语是波斯语,为了保证交流顺畅,他的身旁还有一位波斯语翻译。身兼导演、编剧、演员数职的马基迪首先与厂长聊起了剧本,“写电影第一是剧本要好,第二是剧本要好,第三还是剧本要好。好剧本是一部电影最好的资本。”他建议青年创作人找好朋友、团队一起写剧本,而不是孤军奋战。“这样在过程中可以互相启发,好过自己一个人。”在创作剧本之前,他会预留一到四个月的思考观察时间。“写《小鞋子》剧本前,我会看孩子们怎么玩、怎么生活,直到这种记忆留在心里,而不仅是停留在脑子里。我还会想怎么能突出故事,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他会制定剧本中间、开始、结束三个阶段的目标。“电影前十分钟一定要抓住观众,这是观众做判断的时候,决定他要不要继续看下去,前十分钟不好看,剧本就已经失败了。” “中间则要把握好平衡度,在开始的基础上拔高一个台阶,慢慢往上推至高潮。”在《小鞋子》中,他便做了一个这样的设定:哥哥阿里为了赢得第三名的奖品——一双崭新的运动鞋,在跑步比赛中故意放慢速度,时刻保持在第三名的位置。“这和人们的习惯性思维相反,谁不想的第一呢?”马基迪说道。结局也至关重要,“如果一部电影的高潮做的很好,但结局一般,这部电影是不成功的。如果开始平淡无奇,但结局很棒,这算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小鞋子》最开始设定的结局设定是父亲给两个孩子各买了一双新鞋,但他觉得这样的结局超平淡。左思右想,挨到了电影的开拍时间,他跟团队说:“没有好的结局不开机也罢。”最后他重读了N遍剧本,把阿里从拿到第一名到回家的这段反复看,又滴水不漏地重新考察了多遍场景。某天,当马基迪看到孩子们在小水池边玩耍,突然有了灵感。最后写出了这样神来一笔:阿里跑步回来把脚磨破了,阿里把脚泡在池塘里,鱼儿来亲吻他的脚。这突出了中心,体现出孩子的责任感,他感动了鱼,连鱼儿都来亲他的脚。 挑选演员要有恒心我就是这么找到他们的《小鞋子》的核心是两位儿童演员:阿里和他的妹妹。团队分成三组,每天要去德黑兰的6、7所小学挑选演员。为了看到孩子们最真实的样子,团队会在孩子们上课、做操的时候默默地观察,并没有惊动他们。“挑很久都没找到合适的,有的孩子颜值好,但完全没有演戏的天赋”。某天,马基迪准备离开。出教室的时候,他看到贴着墙那边倒数第二排的孩子,把头埋在桌子上。一问,原来他今天作业没写,无法积分(伊朗学生按考试分数和作业来积分)。马基迪帮孩子向老师求情,当孩子抬起头来的一瞬间,泪珠像珍珠一样挂在上,这就是阿里的脸,他大喊“你赶快给我出来!”。孩子吓得不行,以为马基迪是从教委来的,自己干错啥事了。Amir Farrokh Hashemian 饰 阿里马基迪和校长说,“你能回避下吗?我要单独和他谈一下。”他的助手则开始隐蔽的录像。马基迪:“你为什么没带作业?”孩子抖着嘴说:“我又忘了。小时候和父亲去游泳的时候头撞到了,从此落下病根,有健忘症”。马基迪:“头撞到哪了?” 孩子:“ 时间也长了,现在已经好了。”马基迪:“那老师真不应该责备你。”结果孩子非常委屈,说道:“对啊,我有时候都不记得回家的路。你是教委的吗,监督我们学校?”。 马基迪:“我是伊朗导演,专门来选儿童演员。我觉得你很不错,但很遗憾,你有遗忘症可能就不行了呢。”孩子瞪着大眼睛说:“老师,我有时候不会忘的,你放心!”马基迪:“很遗憾,你只要忘一次就会把我的故事毁了。”孩子:“我有时候一个星期都不会忘的。”马基迪:“我们要拍两到三个月,不能有一次遗忘。你上课去吧,我们走了”。刚走到门口,他一把抓住了我的手,说:“你进来我跟你悄悄说件事情,我刚是说谎骗你的,我没病,你千万别跟别人说。”就这样,马基迪找到了扮演哥哥阿里的小演员Amir Farrokh Hashemian。“第二个小演员也很难找,除了具备颜值和演技,还要和第一个演员的身高、长相相匹配。我们发现了一个合适小女孩,但校长让我们放弃,因为这个孩子根本不想演戏,并且性格很内向、固执。”Bahare Seddiqi 饰 莎拉擒贼先擒王,找孩先找娘。马基迪知道她很听家长的话,先说服了她的妈妈。但是小女孩非常恋母,所以从头到尾都是她母亲陪着拍摄。妈妈还抱着一个4、5个月的孩子,非常幸苦。 指导儿童演员有技巧有时“偷着拍” 有时戏精附体马基迪表示:“拍摄时要让演员和团队熟悉起来,和孩子打成一片,引导他们进入状态。我自己也当过演员,我知道做演员很不容易,他们在戏中的任何情感都要流露出来,表达要淋漓尽致。而镜头一开人就会开始紧张,这就需要大家做到亲密无间,克服这种紧张。”都说孩子和动物是最难拍的,在拍摄小演员时他经常悄悄开机“偷着拍”,等到正式开拍的时候只是在走形式,真正要的东西早已经拍到了。 跟小演员将戏也需要技巧。“有一场戏,阿里把妹妹的鞋子搞丢了,要流露出愤怒、委屈、悲伤的复杂表情,我怎么跟孩子表述呢?”他和助手便戏精附体,上演了一场《演员的诞生》:“早晨开工时,我开始跟助手发火,还故意让孩子看到。这个助手是负责孩子起居的,跟他们很亲。我说你的本职工作没做好,我要开除你!孩子非常紧张,一下子就眼泪汪汪的,我赶紧把他们的表情抓拍下来。当然,这个方法也不能老用。“ 马基迪认为,导演和演员之间的关系的拿捏是一门技巧。要学会和演员相处,该表扬表扬、该警告警告,关系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导演对演员要一视同仁,不能偏爱谁,会影响演员的心情。 除了演员,跟制片人也有处好关系。“导演和制片人追求的不一样,导演追求故事展现,制片人追求省钱。有时一个景要拍三天,制片人只给两天时间。太着急的话,情感的转换肯定不好衔接。因此导演要说服制片人,要让他高兴,心服口服听你的。” 制作前先给自己放个假观察观众反应很重要影片完成拍摄后,他会给自己两周的假期,完全脱离影片。“拍完后我是身心疲惫、精神紧张的。休息好后,我像一个刚拿到片子的人,对它重新审视。” 同时要听取剪辑师的话,他的一个建议也许会使影片增辉,要给剪辑师一个发挥的空间。全部制作完成后让一部分观众先看一下,“这些人不能是亲戚朋友,他们不会把真实的意见告诉你的。”马基迪会采用来源好莱坞的检测方式,“我有一张表,让大家在上面填写意见,包括你最喜欢哪个部分,不喜欢哪里,意见建议等。给他们放电影的时候,我坐在合适的位置看观众的表情,从表情我就知道哪个环节吸引他们。70%的人喜欢,这个片子就令人担心,至少要80%以上的观众喜欢才行,50%的话就太可怕了!”采访的最后,马基迪表示,他最喜欢的中国导演是陈凯歌、张艺谋、王家卫,尤其很喜欢陈凯歌的《和你在一起》。这部讲述父子亲情感的电影,让他很有共鸣。最后再给大家汇总一下马导给创作人补充的知识点!1.写剧本之前先思考观察几个月,别急着动笔。2.找好朋友、团队一块儿写剧本,互相启发好过孤军奋战。3.剧本前十分钟要足够精彩,抓住观众;中间掌握平衡推至高潮;结局不好宁可不拍。4.剧本写好了还要反复看,拍戏的场景要不断考察,会给你启发和灵感。5.挑选儿童演员时不要惊动他们,而是默默观察他们最真实的样子。6.搞定不了小演员的时候,就去找她父母谈谈。7.开机后偷拍、抓拍能捕捉到演员最自然的一面。8.执导演员拍戏时,可调用自己的演技引导他们入戏。9.跟演员的关系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不要偏爱某个演员,做到一视同仁。10.和制片人处好关系,让他高兴,心服口服听你的。11.片子拍完后,给自己两周的假期,先抽离,后重新审视片子。12.听取剪辑师的话,他们更专业,给剪辑师一个发挥空间。13.成片先给一些观众看,吸取他们的意见,千万别拿给亲戚看!-end-

  • 专访《阿拉姜色》导演松太加:不想拍标签化的藏语电影!

    最近厂长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才是一部好电影、或者说一部成功的电影? 比如最近在大荧幕和大家见面的藏语电影《阿拉姜色》,很多行业内的从业者都为它的上映感到欣喜,无论导演、编剧、摄影师都毫不吝啬发个票圈宣传一下。 而在豆瓣电影上,各路影评人们也从各个维度分析了电影的出众之处。 “中国版本《小偷家族》”“感情深厚催人落泪”“罕见的珍贵品质”向来口味刁钻的影评人,这次却松了口! 为影片上映推波助澜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的加持。但进入院线后带来的市场反馈却十分低迷。截至11月19日,仅有239万的进账,而院线的排片早在11月中旬就已经寥寥了。 什么算一部出众的电影?能得到A类电影节的奖项,是一种肯定;能在众多影评人心中留下重要位置,是一种认可;但市场的低迷却让这部2018年不可或缺的作品,感受到了一定的低气压和冷气流。 这种感觉同样也能从《阿拉姜色》导演松太加的唏嘘中感受到。 《阿拉姜色》,中国版《小偷家族》?《阿拉姜色》是一部藏语影片,片名也是直接由一首藏族民歌的歌名音译而来。翻译成汉语就是“请您干了这杯美酒”。故事开始于一位藏族女性向家人隐藏的秘密,悬念抛出后,她毅然决然地开始了磕长头去拉萨的朝圣之路。一路上上演了妻子与孩子、孩子与父亲、父亲与妻小的旅途羁绊和内心纠葛。 影片温柔恬静、风光如画,却净水深流,暗涌的情感浓烈、真实,后劲儿十足。片中扮演丈夫的是著名藏族歌手容中尔甲,妻子由藏族女演员尼玛颂宋出演,儿子则是导演在走访了很多学校后挑选出的小演员赛却加。 提起这部电影,导演松太加就像谈到自己的孩子。有期待、有喜爱、也有无奈和反思。 让他給影片打分,他温和地给出了7分。而当厂长问到导演知不知道有影评人说《阿拉姜色》是中国版的《小偷家族》时,导演十分羞涩,说是枝裕和是自己很尊敬也很崇拜的大师,这样的比喻不敢当,实在是受宠若惊! 从制作周期上来看,这是松太加创作周期最短的一部作品。 很快写完剧本、很快地得到投资、很快地开始拍摄、很快地宣传、上映… 在创作上没有被过多地干预,自己的创作想法没有被别人左右,这是挺好的一件事。 “应该是自己的机会别人阻拦也没用,不应该是自己的机会自己抢也没用。” 《阿拉姜色》讲述了一段朝圣之路,从类型上看算是公路片,但看过影片后,厂长发现故事的发展走向,绝对颠覆传统,说它清新脱俗、合理大胆绝不为过。 这主要是因为影片的结构,很不寻常! 影片中前半段的主人公是妻子、后半段的主人公是丈夫,在影片结束时这一家三口的故事讲通了,也讲活了。松太加导演在剧本上下了不少功夫,一开始也在纠结这样的结构会不会被观众接受,从目前得到的反馈来看,这样大胆的操作成功了。 在影片前半段担任主角的妻子,她踏上朝圣之路最重要的原因是答应过亡夫要去拉萨朝圣。而片中在后半段担任主角的丈夫,他从阻挠妻子,到陪同照顾妻子再到带着孩子真心实意地踏上朝圣之旅,人物弧光在影片中令人信服,同时也使故事完整,产生共情。 “与其让片中的人物服务于一个优秀的故事,不如尊重剧作中人物的情感脉络,让每一个人物在感情上具有完整性。” 片中的美术是松太加的老搭档,从万玛才旦导演、 早期的作品就开始合作了。而配乐则是新人,其中为了配合电影也进行了一定的修改。 文化不该是标签化的,人物丰满故事才丰富! 松太加导演,出生于青海安多。先后就读于青海师范大学美术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1994年开始从事绘画创作,主要有《生命系列》、《红色系列》等五十余幅美术作品。2002起进行电影创作,主要担任电影摄影与美术指导。(左一 松太加 右一 万玛才旦)参与拍摄的作品包括万玛才旦导演的《静静的嘛呢石》(2005)、《寻找智美更登》(2008)、《老狗》(2011)。2011年指导拍摄《太阳总在左边》,2015年拍摄《河》,《阿拉姜色》是他的第三部长片作品。 松太加导演的三部长片作品都关乎亲情,在他看来亲情也是他最重视的一部分。采访中,导演提到自己不是有意地去选择这类题材,而是非常本能的行为。 “导演就像一个包工头一样,应付很多杂事。” 因为《阿拉姜色》,松太加导演打趣地说自己最近的生活状态像是包工头,要面对很多很多的事情。没办法去看一本书、更没办法好好陪伴家人。 《河》片场照 他很重视亲情,但并不是那种原始的血缘关系。也许是因为喜欢孩子,才觉得人与人之间细腻的感情真的很动人。即便像是电影如此神圣的东西,在亲情面前也会黯然失色。 “电影就在我身边,但是可惜我没有抓住它。” 自己身边的生活,以及家人每天所发生的故事,才真正是松太加导演眼中唾手可及,却来不及捕捉的好电影。 藏区电影!这些问题很难回答 当厂长问到关于藏区电影的问题时,松太加导演回答起来时难度系数增加了。 “西藏文化是偏向心灵的一个文化!说不透没什么意思,说透需要很多层面。” 《冈仁波齐》剧照 很多人对于西藏文化不理解,是因为先接触了被人们提取出的文化符号,比如磕长头去拉萨朝圣、比如转经筒、比如哈达和民族服饰。这些符号或许是图片、或许是影视作品,与切身实地去观察和体验还是有差距的。 《阿拉姜色》中的人物做出朝圣的选择,不是因为这个文化符号,而是因为有行为背后文化的支撑。松太加导演想要在“文化”上做减法,不去关注人们心中的藏族文化符号,而是还原藏族人的真实生活。 “首先要有人的存在,才会有文化的存在。” 如果是将文化符号抽离出来,对观众来说是没有共鸣的。松太加导演的电影一定是把人放在第一位的,人物遇到困境,如何作出选择,不会去讨论“假大空”的所谓文化,因为贴标签是没有共鸣的! “不是所有藏族人都在磕头” 前有《冈仁波齐》,后有《阿拉姜色》,对于没看过电影的观众来说,两部影片都为朝圣题材,很容易被归类为是在贩卖朝圣文化。 其实在这部影片中,每个人的动力都是不一样的,导演坦言说自己并不喜欢讲朝圣的故事,就是怕影片被标签化,以后想避免这样的题材,不想让观众觉得藏族人都在磕头。 其实看过影片的同学都知道,这并不是一个“朝圣故事”,而是一个亲情故事。 “比较倾向藏语电影” 电影《农奴》 建国以来有很多优秀的影片,说的是普通话,可以称之为藏族电影。也有很多人把讲述发生在西藏的故事称为藏区电影,松太加导演喜欢把如今市场上的这类影片称为藏语电影,因为片中人物说的是藏语,这与十几年前的此类电影有区别。 对于未来松太加导演充满希望,他相信藏语电影会越来越好。 也就在最近《阿拉姜色》已经确定在台湾地区上映,并且抽中了陆片配额第三名。时代华影作为阿拉姜色的海外发行公司已确定此片将于2019年春节期间在台湾上映,北美欧洲地区也在积极洽谈中。 期待一下!

  • 我们不能总做一些聪明讨巧的电影 | 专访贾樟柯

    贾樟柯的新作《江湖儿女》上映,这是贾樟柯所有作品中投资最高的一部,达到8000万,虽然与动辄数亿投资的国产大片相差甚远,体量在贾樟柯履历中却是前所未有,对于在小成本电影上游刃有余的贾樟柯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难度升级,需要更为精密的商业考量与运作。同时,《江湖儿女》也被称作是贾樟柯所有作品中最“类型化”的一部。廖凡和赵涛在其中扮演了一对山西小镇上的“江湖儿女”,并以他们之间的情感纠缠作为切面,展现了贾樟柯一直执着于描绘的话题——时代的更迭与变迁,以及这种变化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影响。《江湖儿女》所讲述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17年,串起了贾樟柯的前作《任逍遥》和《三峡好人》,在戛纳影展首次与观众见面,便有人将之称作构建了“贾樟柯电影宇宙”的野心之作,也被称作是贾樟柯的“一次自我致敬”。对于这些外界的揣测,贾樟柯自己又是如何看待的呢?9月中旬,我们在美术馆后街某个创意园区见到了贾樟柯,“贾科长”一如人们所形容的那样亲和健谈,就《江湖儿女》的构思以及创作侃侃而谈。戒烟7年,贾樟柯改抽雪茄,整个采访过程中点了灭,灭了点。能否介绍一下《江湖儿女》构思的源起? 我对江湖一直感兴趣。小时候也没什么书可读,《水浒传》是唯一可读的书之一。八十年代的时候,我们还是录像厅时代,初中、高中这六年看了许多香港的江湖片。从电影的角度,我一直很喜欢江湖片。 在现实生活中呢,也有两个原型。小时候我认识一个大哥,我们小时候那些大哥呢,都有几个特点,一个是特别帅,不帅当不了大哥;另一个特点是特别会处理感情。小时候大家都在热血的年龄,为什么他能够被大家拥戴呢?一定是他有很细腻的情感,能够处理好大家的关系,所以大家都很崇拜他。 我在一篇文章里写过他。我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那天发洪水,我们学校在马路对面,我们过不去。就有一个人把我夹在腋下,就趟着洪水过去了。他把我往那一扔,他就走了。我们那个时候也很奇怪,七八岁的孩子跟十八九的孩子都在一起玩。他们在前面打仗,我们负责供应砖头。 一直到我读大学,有一年大学暑假回家,突然看到一个人蹲在那个院门口的阴凉地儿里吃面条,他就是那个大哥。他毕竟年纪大了,在街上混了几年就按部就班的工作生活了。 这种物是人非、人的精神状态的变化,一个过去偶像的形象崩塌,都给我留下很大的印象。然后就想拍一个故事,关于当下的江湖故事。 片名中的「江湖」指的是什么? 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广义的江湖,离乡背井,四处漂泊,在复杂的人际关系、情感关系、环境中生存,这都是江湖中人。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它其实在咱们的文化里,这已经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江湖」其实就是人生存的比较艰难的环境、复杂的局面。从最初的《小武》着眼故乡汾阳,到《山河故人》中的时代变迁,《三峡好人》中的UFO在《江湖儿女》中重现,是否有意逐步拓宽叙事的格局? 我对更大、更宏观这个角度并没有什么兴趣,因为我的宏观能力也很差。最近几年,我常思考电影的创新在哪里,创造的核心价值在哪里。我觉得是人物形象,我们拍那么多电影,能不能够塑造出一个人,这个人代表着我们共同的感受。他身上具有的信息是我们共同的经历经验凝聚成这么一个形象。文学里面就会有很多,阿Q就是一个创造出的新的人物形象,他是那篇小说最大的一个创新。还有路遥《人生》中的高加林,高加林这个形象就是那样一个转型时期,他负载了多少人的困难。我们一想到那个年代的痛苦,我们就能想到高加林。那么有才华,因为户口,他就失败了,爱情也没有了。电影其实是同理的,我们在每一个时代里面,能不能呈现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 我以前特别讨厌人家说“在时代的画廊里有几幅肖像”,这是很陈词滥调的文艺观。但现在觉得确实有道理。我们现在很多电影没有人物,只有故事,塑造不出新的人物形象。《阿飞正传》就是新的人物形象。就是这种漂泊的、无根的。我们所有的漂泊感,可以从那个电影里面找到一种对应。小武就是一个新的人物,通过他展现出的切面,很有那个时代的特点。我觉得《小武》这个电影,他就是塑造出一个人。《江湖儿女》就是巧巧、斌哥逆向命运的这两个人物。一个被时代改变,一个抗拒这种改变,这种改变是这部电影的兴趣点。《江湖儿女》穿起了您以往的一些作品,有点像是一次回顾过去的总结,这是否和您2015年获得戛纳导演双周单元终身成就“金马车奖”有关? 没有关系,我不觉得这是一个回顾。(大家有这种感觉可能是因为)《江湖儿女》中人物是《任逍遥》里面的,故事发生的环境大同和《任逍遥》里一样,然后人物(斌哥)三峡是《三峡好人》里用过的,巧巧在《三峡好人》里叫沈红,还穿着同样的衣服。所以我们确实会回到过去拍摄过的地方,也会有过去的人物在这个电影里面。但对我来说,就是觉得好玩,并没有要回顾总结。无论是写这个剧还是拍摄的电影,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经验,全新的人物。他们有自己的故事、生活的环境、情节的递进、剧情的编织,基本都是全新的。《江湖儿女》的初稿故事是新世纪前十七年,01年到18年元旦,因为横跨了十几年,记忆都模糊了,那个年代女孩子染不染发我都忘了,我必须去找一些参考。 我01年到10年密集地拍了很多素材,主要是留给美术指导去看那个年代的环境。在看素材的过程中看到很大的变化,我发现男女主角可以跟《任逍遥》里面的主要是同样一对人。因为我剧本也是写的大同,也是一男一女。在《任逍遥》里面巧巧跟斌哥这条线很小,没有展开,只知道这个女孩子的男朋友有一点黑道背景。《江湖儿女》中的人物还可以是斌哥和巧巧。很好玩,像一个A面和B面,番外篇。 所以是先有了《江湖儿女》的初稿,然后才突然想到说可以让他们之间产生连接的想法,是一个灵机一动的产物。作为导演,如何评价《江湖儿女》中赵涛和廖凡的表演?首先是人物的准确性和真挚。在每一个情境里面,她表现是非常准确的,非常有想象力。其次她的技术是很厉害的,很熟练的演各个年龄段,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出来的。如果没有赵涛和廖凡,我可能也不会拍《江湖儿女》。因为我特别抗拒两个演员合作,一个负责年轻时代,一个负责中年时代,会比较割裂。我觉得表演技术好的演员有很多,但是情感真挚就不一定了。他们俩的情感,都是情感真挚,技术超群。 对廖凡的山西方言程度打分会打几分? 我已经给他打六级了。 廖凡用他的这种语言能力,还有刻苦来克服,因为他是湖南人。就我们找了山西省话剧院的老师用山西话录下来,他确实是很刻苦,一直在学。他花了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学习。电影中既有老素材,也有新拍的部分,如何衔接新旧素材?不同年代人物的皮肤质感变化非常明显,看上去下了大功夫,能否展开讲讲? 只有开场的三分钟是老素材,三峡部分《有多少爱可以重来》舞台上的流浪歌手是老素材,其他都是新拍的。 能做到这些是综合大家努力的结果。首先是赵涛的能力,她很擅长演这种大跨度的电影,从年轻演到中年,她形体的控制能力是罕见的。其次是化妆师、灯光师、摄影师的水平。演员的皮肤状态是依靠化妆,表演、灯光指导、摄影师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次是第一次跟摄影指导Eric Gautier 合作,他为影片带来了什么独特的东西?Eric Gautier,著名电影摄影师,代表作品《摩托车日记》《荒野生存》《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等。 我觉得首先就是无缝衔接。 Eric Gautier是我跟我之前的摄影师余力为一起决定的人选,余力为在筹备他的新片,实在没有办法来。那谁来做呢?我们同时想到了这个Eric Gautier。他是法国人,余力为曾留学比利时,他俩就开始沟通。我是之前就认识Eric,他跟沃尔特·塞勒斯合作比较多啊。我们曾在一起吃饭聊天,但是之后联络比较少。他合作的导演都是我的好朋友,我们对电影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然后等他来了之后,我觉得就是叫无缝衔接。他的案头工作非常的完整。用六种摄影器材,他会做试片。《江湖儿女》技术非常复杂,除了不同的声音器材,我们不同镜头在像素上都有不同的处理,有的像素非常低,有的慢慢地升级,他做了一个摄影的总表,像一个总谱一样啊。他跟余力为不同就是余案头工作比较少,他现场比较即兴,但Eric就非常细致,井井有条。在《江湖儿女》的拍摄上,遇到了哪些困难或是挑战? 首先最大的一个兴趣点就是怎么处理十七年的时间。我觉得就是总应该有一些电影能够用从这种漫长的时间角度去理解人。我大部分电影都是比较短的时间截面,两三天甚至一天、半年的事情、季节的变化,时间跨度都很小。 对江湖儿女来说,时间会带给我们什么其他的出发点吗?我小时候的崇拜大哥变成一个在路边吃面条的中年人的过程,这个叙事本身就需要时间,否则怎么去比较青年的风采和中年的样子,一个人竟被时间雕塑成那个样子。 接下来的挑战包括了剧本里面怎么去处理时间,因为要浓缩就要考虑方方面面。包括演员的表演,形象如何衔接?有人会去找不同的演员来表现大跨度的时间,我觉得这是个偷懒的方法,我不想换演员,人物会割裂的。有没有演员能够胜任这种表演呢?我觉得通过《山河故人》,赵涛、廖凡是可以胜任的。男性相对好处理一些,因为男性的变化不是太大。女性在每个时间段的形体、皮肤反差是比较大的,具体拍摄时如何落实?这也是一种挑战。 另外一个挑战当然就是江湖片它是一个类型,怎么样去借用这个类型片的模式,因为它是建构江湖氛围最有效率的一种方法,但又不会滑到常规的类型片,借用类型不等于滑向类型。度在哪里,是需要拿捏的问题,这些都是形式上的考验。 那么拍摄过程当中面临的问题还有大同的干燥寒冷、三峡的潮湿多雨、新疆的空旷,这些体感(在银幕上)如何反映?体感很重要,有很多电影就缺乏体感,很干。 再者就是时代氛围的捕捉跟呈现。我觉得《江湖儿女》很像一个长篇小说的写作,人物也多,时间跨度也大,关联起来的社会信息也比较多。怎么有序的来把这些信息呈现出来,整部电影内在的这个创新需求是比较大。我觉得确实到了这个年龄,可以有一些经验去处理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人物多、每组人物只有短短的篇幅,如何准确把握人物、不脸谱化,但同时又很快的能够让观众进入到这个人物的情境里面,这些都是考验。 《江湖儿女》的时间跨度、叙事格局、操作规模难度都有所上升。体力的支出也比较大,要从大同一直拍到新疆,我们不停地转场走了七千多公里。 (同时这部电影的)环境很难还原,因为年代比较近。十七年前很多东西还在,很多东西又不在了。我有时候回去发现满街还是摩托车,但仔细一看其实变成了电动车,形状很像。如果不盯的话会出问题呢,道具可能给你找一堆电动车,看起来像,但录音师就不干了,那(电动车)是没声音的,没有摩托车那种轰轰轰的声音。各种各样的细节都要注意。总之,那个时候的氛围容易回忆,细节容易混淆。细节的记忆是不牢靠的,就确实也需要一些考据工作。 (还有一个难点是)怎么把人写准确、把氛围写准确、把时代经历里面我们的感受写出来,我觉得还是应该偶尔拍一些这样的电影去触碰,碰到情感最核心的东西,能潜下去。比如说像这个片子里面小旅馆这场戏,两个人久别重逢。如果在十年前我可以写的很轻巧,很舒服,可能就省略了。但是我觉得每部电影不应该那么多省略跟留白,不能总是到情感到需要深入的时候没有能力深入。尽管难度大,我觉得要去写它、要去拍它。 对我来说,所谓江湖就是人际关系。这个人际关系可以有几种写法,一种就是想当然的江湖人物脸谱化,大陆的江湖跟香港的江湖一样,那是不对的。我跟同事说,你们不要太多关注角色的身份是不是江湖人物。很多江湖人物,警察来了说他是江湖人物,这个时候他才说“我是啊。”因为他是融入到日常生活的,他根本不自知,这才是真实的,都是建立在人际关系之上的,怎么把这些人际关系写准确?我觉得是我给自己的一个挑战。我不一定能完成的那么好,但这是一个方向,我们不能总做一些聪明讨巧的电影。-end-扫描关注新片场

  • 专访《大三儿》导演佟晟嘉:全片1088个镜头,没有任何遗憾

    我们曾向大家推荐的真实电影《大三儿》,用一个平凡人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也会给许多在这纷繁世界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带去安慰(文章戳这里)。 一年到头难得发一次微博的朴树,不仅无偿献唱了主题曲《空帆船》,为《大三儿》拍摄了长达10多分钟的宣传纪录短片,还多次主动推荐这部电影,被戏称“预支了2020的微博‘广告’位”,甚至还包场请粉丝观看。媒体人胡赳赳,为《大三儿》友情编撰了同名电影书,配合影片的路演宣传。质感精良的装帧里内容丰富详实,包含了主人公自述、导演手记、制片人手记等等内容,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作量, 影片自完成之日便吸引了许多大V“自来水”,其中包括紫光阁官微、韩庚、于谦、史航;各大电影自媒体也自发地为这部小成本电影“打call”,《大三儿》也被称作“填补了中国纪录片小人物传记空白”的真实电影, 而许多人也都注意到,这样一部饱受赞誉的影片在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仍然要面对不相匹配的排片占比,非黄金时段、非中央影院,令许多闻名而来的观众望而却步。上映10天,排片从上映首日的0.5%降至0.1%,并且仍在迅速锐减,让许多人感叹,原来看个电影也这么难。 一份礼物 电影《大三儿》的主角叶云是导演佟晟嘉的邻居,1970年出生于内蒙古昭乌达盟,也就是现在的赤峰,从小患有侏儒症的叶云在家中排行老三,“大三儿”是邻居们给他起的外号。 大三儿为人仗义,经常为院里的小孩儿“平事儿”。少年时代的佟晟嘉在游戏厅被大孩子欺负,大三儿给他做主,“下次他再来,我看着,你直接上去揍他”。十多年前,佟晟嘉报考音乐学院,大三儿东拼西凑援助了他2000块钱,这份“局气”让他感念至今,每年佟晟嘉都会想着跟大三儿聚一聚,“他说话特别有道理,总能看清一些你想不透的事”。 《大三儿》就源于佟晟嘉几年前与叶云的一次闲聊。春节时两人一起在马路上溜达,大三儿突然问他,“你的行业如果以后没了咋办,吃饭就是大问题,在北京得早做打算”。这让佟晟嘉意识到,自己已经离开生长熟识的地方太久,久到“已经没有耐心和一个二十多年的朋友聊一聊,我从事的职业是一个不会消失的行业。” 彼时的佟晟嘉已经从事纪录片行业多年,代表作有《幸福中国》《青春致敬青春》《寻找日本》等,采访的都是翻译家杨宪益、围棋国手聂卫平、冯玉祥先生的女儿冯理达、大画家黄永玉、文学翻译家杨绛那样带着耀眼光环的大人物,他说,自己一直“被那些身上带着标签的人所感动”。 和大三儿的对话,却让他突然意识到,“之前感动我的那些人,并不因他们身上的标签,而是因为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他们身上经历的故事,那些经历打动我,其实每个个体的生命都一样光明耀眼。”因而决定,要为大三儿拍摄一部纪录片,重新走进彼此的世界。发现,而不是创造 《大三儿》可以说是佟晟嘉送给大三儿和自己的一份礼物,而这份礼物,来得并不轻巧。 佟晟嘉在纪录片拍摄中所采用的“陪伴式、枯竭式的拍摄和采访”,换算成了巨大的工作量。 为了让拍摄对象适应镜头,佟晟嘉的团队连续拍了一个星期,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都要记录,“你起来睁开的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我们”。久而久之,大三儿和父亲、工友们才渐渐没有了“镜头感”,但代价是一个星期拍摄的都是不能用的“废片”。 为了拍摄一场春节包饺子的镜头,又不想打扰父子俩,就选择趴在邻居窗户隔空用长焦往屋里吊。 沟通机位、走位、预判被摄对象下一步的举动,回看素材、总结,第二天再继续工作,拍摄花费了两年时间,素材长达五百小时。 在拍摄中,大三儿表露自己想去西藏的愿望,影片的走向也在后半段转向了一部公路片,这被很多人认为是一次“大型摆拍”。对于这种观点,佟晟嘉表露出的态度几乎有些不屑,“我自己就是干纪录片的,你根本摆不出来”。 命运的安排有时残酷得就像个玩笑,出发第一天,导演佟晟嘉得知奶奶过世的噩耗,面临艰难的选择。最后导演开车从赤峰抵达洛阳,然后坐飞机回老家捧灵骨,与大部队成都回合,一起进藏。 一行人除了阿皮,所有人都是第一次去西藏,都要一边克服高原反应,一边竭力完成拍摄。一位摄影被戏称为“人体海拔表”,海拔一上4000米就下不了车,经常趴在车上用长焦拍摄。 夜宿珠峰大本营,大三儿因高原反应睡不着觉,而困倦的佟晟嘉不放心让他乱跑,这才有了那段经典的对话。 “人家都说来净化心灵,你净化了吗?” “我啊,我心灵不纯洁吗?我今天想这个问题,我挺纯洁的。” “你凭啥说你心灵纯结啊?” “我不祸害人。” 佟晟嘉回忆,自己一开始听到这句话时是崩溃的,因为预想中大三儿一定会回答自己被净化了,当时觉得很遗憾,这一路都白拍了。但回过头一想,这才是真的,这才是他一直追求的东西,“这就是非虚构的魅力,我感觉老天爷还是眷顾我,我们的创作力远远没有生活所赋予我们的重要和精彩。”最终,佟晟嘉获得了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全片1088个镜头,没有任何遗憾”,《大三儿》所呈现出的富有生活细节的质感,也打动了银幕前的观众。现实骨感 佟晟嘉的实现传媒位于遥远的宋庄,远离城市的喧嚣,楼下是一方素雅的小花园,每个房间都摆满乐器。他说因为后期工作不需要在市内,而自己的朋友又都在附近,画家、媒体人、音乐人,聚起来更容易,平时也乐得清静, 佟晟嘉的工作室采访当天,佟晟嘉显得有些疲倦,瞪大的眼睛里布满红血丝。为了配合电影宣发,他已经跑了17座城市的路演,接受了不下100家媒体的采访。 “作为媒体,你们觉得这部片子的声浪大吗?” 对于影片一直不足1%的排片,他显得有些委屈,又有点无奈。 在许多采访中,他都表示,“没事儿,真没事儿,困难是创造的开始,1到10的累积也让我觉得踏实”。相较于去年相对蓬勃的纪录片市场(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取得了1.7亿的票房),被媒体成形容“纪录片的春天”,对此佟晟嘉表示,“去年是春天没错,然后夏天我们在做剪辑,秋天我们后期,冬天我们上映啦。大三儿不是说了嘛!好多事儿赶上了就是赶上了!谁也没办法”。在拍摄大三儿的日常生活时,他没有刻意突出阴暗面,而是将身高、收入、乐观、幽默,所有的优缺点都忠实呈现,既不俯视怜悯,也不仰视拔高,采取的是一种平视镜头。在营销宣传上,佟晟嘉同样坚持“不博同情不卖惨”,从头到尾对观众没有谄媚乞求的姿态,只有“感谢观看”,创作者和观众,也是平等的。 很多观众私信告诉他,为去看《大三儿》,自己穿越了大半个上海,“虽然影厅里只有两个人,但电影还是牛逼”,这让他感到高兴;因为影片而与朴树成为朋友,获得业内人士和观众的一致肯定,佟晟嘉也自觉幸运。 虽然这部作品让作为导演的佟晟嘉不留遗憾,也赢得了观众的称赞,但排片的严峻形式仍然迫在眉睫,《大三儿》“每一天都挣扎在生死线上”。上映10天,票房终于过百万,在如今商业片云集的电影市场,不过是大片的一点零头,片方特意制作了“破百万”海报,答谢买票观看的26480位观众。 虽然从未指望靠这样一部电影飞黄腾达,但在佟晟嘉眼中,《大三儿》一直是按照电影的标准制作,作为创作者,自然希望观众能获得完整的银幕体验,“能想的办法都想了”。 拍摄《大三儿》,是为了留住佟晟嘉与大三儿之间二十年的情谊,也是为了留下未来“向女儿吹牛逼”的资本,是为了找回初心,也是为了寻找平凡人与平凡人之间产生共情的可能,这样一部电影要获得与更广阔人群产生联结的机会,与整个行业、整个市场的进步密不可分,这个过程不在一朝一夕,但留给我们的时间,已不多了。在@电影大三儿的置顶微博中,宣发团队鼓励想看这部电影的观众留言自己想在哪座城市观影#大三儿排片#并@当地的影院,片方会尽力协调院线,但需要凑满10人才会开场。鹦鹉史航说,“纪录片最高的境界就是让一个陌生人跟另一个陌生人之间建立一种血缘关系”,但厂长认为,《大三儿》已经超越了这个标准,它是一次机会,让同样支持好电影、愿意留住好作品的人站在一起,抱团取暖。今日《碟中谍6》上映,祝愿大家能享受大银幕动作片的震撼,也希望我们能留给平淡中见精彩的好电影空间,携手留住《大三儿》。-end-长按关注新片场 | 往期精彩 | ▼

1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