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你是否要取消绑定(第三方名字)账号?

将该作品添加到专辑时,将从我的主页中隐藏
确认 取消
将该作品添加到专辑时,将从我的主页中隐藏
取消 确认
文章 共 68 篇
  • 拉片 | 最热的天儿,拉最爽的片儿

    01#悬念#这个标准的“卧轨”姿势使大多数观众立时震惊,然而他仅仅是在伏地听声——动作的相似性带来悬念和戏剧效果,他并不是“俯首贴耳”,而是准备行动。02#奇观#马拉火车,落后的车头拉着先进的车身,无论如何也跑不出火车的速度——既然“头”已经落后,是否得考虑“换换”了。[注:“马拉火车”并非姜文创造,1881年,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并使用了中国制造的第一台机车头——“龙号”蒸汽机车头。通车没多久,清廷便以“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为由,下令禁止使用机车头,换之以驴马拖载,时人称为“马车铁路”。]03#奇观#坐车火车吃着火锅还唱着歌,原来火车的蒸汽隆隆竟然来自这个大烟囱。04#隐喻#麻匪首领们的脸上都带着标有麻将一至九筒的面罩。05#隐喻#五色旗的造型为九星九箭,在每支箭的首尾各有一个圆形——每支箭顶端的圆形如脑,底部的圆形如心,他们并不是一心一意、齐心协力,而是9心9意。06#文字#“鹅”城——鹅,被认为是人类驯化的第一种家禽,中国家鹅来自于鸿雁。推“鹅”为一城之名的城中百姓亦被驯化,由原本的“喜结群”(团结就是力量)的鸿雁,“进化为”愚蠢、懦弱的大白鹅。07#隐喻#黄老爷百忙无暇,来的只是座椅上的一顶帽子——“屁股决定脑袋”,指官员的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只考虑个人利益或者部门利益。08#道具#背景处的油灯——姜文扮演的这位麻匪头子并不是省油的灯。09#文字#两人谈论着赚钱的事,手指着那顶帽子,背景处的牌子横倒着,只有“静”字正立着——规矩是“他”即黄四爷订的,没什么好商量的,只能默默接受。两人错着身而并没有面对面,显示出意见相左。10#文字#姜文上任后第一次出现在城中街道中,站在通缉令旁——内心独白“我可不是什么县长,我就是麻匪头子张麻子”,以黑对黑。11#文字#肇事者嚣张地抓着受害者,两侧的牌子上都写着“肃静”——以暴力压制言论。12#画框#教头抓着受害者,手臂与身体形成画框,师爷被“夹”在画框中,低着头说“有冤的说冤”——教头的“气场”形成巨大的压力,将师爷束缚起来。13#隐喻#“县长”正在大讲公平,背后的徽标只剩下两个形状完全相同的部分——“人人”平等。14#道具#六爷其实并不是张麻子的儿子,张麻子“答应过他(六爷之父),要让你有出息”,六爷的身旁有一支蜡烛——靠六爷来延续香火。15#道具#六爷挥动匕首,背景处是一支蜡烛——无明业火;延续的香火。16#隐喻#六爷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竟然剖腹验食,他的墓碑是手势6——6往往代表着“顺其自然,顺理成章,一切皆顺”,但6的总象却是“坚刚硬朗,自视甚高,为人固执,不懂妥协。”。一切顺着“规矩”行事而不懂妥协,其结果只能是自我牺牲。17#遮挡#他若有所思,百叶窗遮挡在他的面前——他的心底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18#道具#三只酒瓶,两只靠近,一只远离——此刻,黄四郎与师爷的思想一致,都为了赚钱;与张麻子的思想相左。19#隐喻#师爷戴着两顶帽子,县长空着脑袋——师爷早想“恢复正身”抢占县长的位子(官帽)。20#道具#一筒——标靶。21#道具#张麻子问师爷“我问你呢,谁是县长?”,背景处有两支蜡烛——天无二日,谁将熄灭?22#隐喻#夫人的墓碑是一个抽象的“8”,除了具有三围的象征意义外,“8”有发家、发财、发展等吉利、美好之意,但同时也有“暴发”、“突发”之意,此外还有“分别”、“分离”之意。23#道具#老五带上了老大“九筒”的面具——篡位夺权的野心昭然若揭。24#道具#假麻匪对民女施暴,却将男人按住,把“标签”贴在他的头上——欲加之罪何患无辞。25#奇观#人肉自行车——皆有好感,三人同行。26#数量#“车”上的美女笑容灿烂,背景处的留声机竟有两只大喇叭,烛台也皆为双数——心花怒放,对两人皆有好感。27#戏仿#这个镜头戏仿了《巴顿将军》的开片镜头,但,旗帜不是一面,画面下半部分为全黑——1城(中的帮派)已分裂;2(前途)一半是黑暗。28#隐喻#九筒面具被张麻子亲手烧掉——浴火重生。29#奇观#满地雪花银,穷人却不敢捡——革命不是施舍穷人,而应先除恶霸。30#道具#黄四爷手中摇着鹅毛扇,口中念叨着草船借箭——自比诸葛亮,即将上演空城计。31#隐喻#麻匪们在马上振臂高呼“杀四郎,抢碉楼”,百姓们却没有动静,房檐上的装饰物马匹仅仅晃动了几下。32#隐喻#鹅群在盲动——百姓亦如愚蠢、懦弱的大白鹅。33#隐喻#子弹在铁门上没有打出一个漂亮的惊叹号,而是打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这场革命似乎并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充满了疑问。34 #色彩#黄四郎的替身被抓住,被抬上“绿色”的台子——绿色代表希望、生机,革命大有成功的希望。35 #隐喻#台词中的“五代家业”,将这个场面安排在“非当代”也是智慧的体现。36#隐喻#革命成功,几个兄弟却辞别大哥,要去上海——几个兄弟与大哥的思路完全相悖。重返上海似乎代表着“重新寻求真理”。37#隐喻#坚不可摧的碉楼终究被炸毁——旧秩序完全被破坏。38#隐喻#轰轰烈烈一场之后,依然是开片时马拉火车的镜头——周而复始,一切似乎都没有改变。台词“去上海还是浦东”,在这里显然不是地理的范畴而是观念的范畴,“上海”代表重新寻求真理,寻求的初衷;“浦东”则代表着把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先放一放,发展才是硬道理。39#隐喻#麻匪首领骑在马上,目送马拉火车渐行渐远——热闹过后归于寂寞,他脑中浮现着子弹打在铁门上所形成的巨大的问号,周而复始?似乎唯有革命之后继续革命才行。要成为一个电影人,拉片无疑是最有效的基础学习。为了帮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电影语言,更有效地去跟幕后的创作者交流,或者直白地说——更懂电影,杨超与新片场学院合作的电影拉片课程《导演思维看电影》目前已经正式上线了。在这门课程中,杨超导演将会用十大专题来解读十几部经典电影,挖掘视听语言的底层逻辑,告诉大家如何看懂导演每一个镜头意图的秘密。更多干货内容--关注新片场学院

  • 新片场社区地方站,等你来加入!

    PS如果已经添加了“新片场小助手”or“新片场小叮当”请直接私信他们,提交作品链接噢~

  • 拉片 | 一部电梯挤着三个影帝,港片最后的巅峰

    Shot_01:非常有设计感的片头。作为全片的第一个镜头,一上来,就是一双佛头的镜像对立(呼应影片的双雄斗格局)。随后,镜头从两尊佛头的中间“坠落”下去(主题和人物的双重呼应),启动片头。另外,这对互为磁极两端的佛头中间隔离出的暗黑空间,又是整部影片随后反复出现的中空空间调度。Shot_02:若按照政治寓言的视点去解读,这段话似乎是在说某种香港意识,一个夹缝在殖民时代(港英政府)与回归年代(港中政府)的香港意识。Shot_03:启幕段落的第一个镜头。这个镜头是伴随着一声“梆”的佛音登场的,一瞬间,给观众制造出一种“当头棒喝”的视听效果。纵观整部影片,影片虽然讲的是一个所谓的黑帮故事(肮脏的毒品交易……),但是内里却加持着某种超凡脱俗的“佛理”(……却是由所谓“净土”引出)。Shot_04:韩琛登场。我们可以注意到,韩琛的登场是以背影登场的。纵观整部影片,有多次出现韩琛与刘建明的背影镜头。笔者认为,如此设置,一方面是为了调度出剧中人物身份的两面性,另一方面是在暗示给观众这些身处“暗处”的人物,正面是见不得光的。Shot_05-06:一组平行剪辑。黑白定格镜头给人制造出一种“过去时”的影像质感。两人的身份互换,由此展开,再也无法回头。身份、历史、记忆,此刻定格,成为往事。Shot_07:刘建明的镜像,暗示出他的双重身份。或者我们可以这么去解读,镜中的刘建明是他的本我,现实中的被韩琛操控的刘建明是他的自我。对自我身份的狐疑和勉强,正是刘建明最大的人生悲剧。Shot_08:刘建明与陈永仁的第一次“擦肩而过”,正是一个关于“身份确认”的情节设置。作为警察身份的刘建明确认陈永仁的古惑仔身份。Shot_09-10:匹配剪辑,少年版陈永仁过渡到成人版陈永仁。定格(非常典型的入狱镜头,确认古惑仔身份),再度确认他的古惑仔身份。Shot_11-12:匹配剪辑,少年版刘建明过渡到成人版刘建明。定格(非常典型的敬礼镜头,确认警察身份),再度确认他的警察身份。两组镜头(Shot_09-12),人物形成镜像效应。Shot_13:片名出现,启幕阶段结束。我们可以注意到,影片的片名字体也是“镂空”设计,再度呼应主题。Shot_14:正片段落的第一个镜头。这是一个看似平常的,带有市井味的远景镜头。但是,我们可以注意到一条小街(经典透视构图),将这条马路一分为二。其中意味,不言而喻。Shot_15:根据刘伟强的说法,“之所以用蔡琴的这首《被遗忘的时光》,本来我就一直用这首歌做试机碟的。”放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一叙事段落,这首歌先后出现了两次(关键问题在哪里?关键问题在于,同一首歌的两次播放都截然而止在同一句歌词之后——那一段被遗忘的时光。切。),似乎为两位人物的内心往事做出了某种难以言表的音乐注脚。Shot_16:一个经典的长宽高运动镜头。黄Sir以背影入画(无人的大厦天台),呼应韩琛的出场(寺庙净土)。前景的陈永仁则“黑白分明”地放大了他的“创伤”。这部电影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没有让创伤人在影片最终收尾的时候完成疗伤(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李医生完成了对陈永仁的疗伤),而是让他死去,让他成为一种永远被后人缅怀的创伤——一道永远无法逾越的伤口。Shot_17:我们可以注意到,走在玻璃蜃楼里的人物(黄Sir),非常渺小。我们不难从中解读出,要在这个巨大的扭曲的都市里行正义,难!Shot_18:陈永仁的背影。他只有在逼仄的小巷里才能短暂地恢复自己的真实身份。Shot_19:刘建明在“夹缝”的空间里完成“变身”。Shot_20:韩琛只有在狭小的无人空间里(厨房),才会显露出他最真实的情绪。除了黄Sir,韩琛、刘建明、陈永仁都在一定程度上带着所谓的“假面”生活着。Shot_21:一个横摇广角镜拍摄一对纵向站位的阵营对垒。我们可以注意到这里的整个空间色调是偏蓝和偏绿的,按照刘伟强的说法,他是故意要把这部电影制作成一种偏空间原色的电影,他有意地弱化掉了荧光灯的亮度。Shot_22-23:韩琛与刘建明打电话。我们可以注意到,两位人物的身边都有出现“楼梯”。一方面,韩琛站在电梯上打电话,他的事业正处于上升姿态。另一方面,刘建明背对观众(又一处人物的背影镜头)打电话,他所站立的位置正是上下楼梯的中间地带。对于刘建明而言,是“上”、是“下”,是个问题。而且,两个镜头里楼梯旁的垂直线条,又再度形成呼应。Shot_24:镜头马上切换到了陈永仁的打电话段落。与刘建明的“中间地带”一样,陈永仁也站在一个所谓的中间地带打电话——天桥(不上也不下)。Shot_25-26:这个巨大的都市正在被一个黑社会底子的人俯视着。用罗永文的话讲,“诚然,今天的香港,并非如电影世界所想象的,仅只是一个由黑社会把持的“罪恶之都”,但放眼更宏观的社会政治层面,那恐怕还是一个由权术家、阴谋家、野心家和勾结者当道的世界。他们向哪一方面都能靠拢,也会随时背叛任何人和原则,在他们中间,起主宰作用的行为逻辑,恐怕还是符应着与百多年香港历史共同推进的“勾结式殖民主义”文化政治形构。”Shot_27:记忆细节。陈永仁假装记不得这个保镖的镖字怎么写,却清晰地记得自己的真实身份。陈永仁的选择性失忆功能,一方面是他的假面道具,另一方面他的过去变成了一种档案室记忆,只有档案,才能证明他的个体记忆,才能恢复他的真实身份。恰恰,档案的密钥掌握在刘建明的手中。讽刺的是,这个密钥又是需要恢复记忆的陈永仁亲口告诉他的。一个是要恢复记忆,一个是要删除记忆,两者再度成为镜像。Shot_28:记忆细节。叙事上,这里是一种草蛇灰线的伏笔(同Shot_27)。主题上,主创再度告诉观众陈永仁是一个记性非常好的人。任何细节,逃不过他的记忆。他对身份的所有权,表现在他对记忆的所有权上。讽刺的是,他的身份密钥又在别人的手里。Shot_29:刘建明将自己的警徽翻转过来。笔者非常认同罗永文的观点,刘建明并不拘泥在现有的警察身份之中,他的终极目的是,重新做人。Shot_30:“叮咚!”大面积的红色色块出现,危机升级。Shot_31:又是一个经典的中空空间的情节安排。黄Sir在下行的电梯之中被黑帮识出,继而被黑帮带上天台,再被黑帮从天台丢下。下、上、下的运动影像,随后从傻强的口中道出。Shot_32:最终,遭遇红色危机的黄Sir摔死在一辆红色出租车之上。黄Sir、陈永仁、韩琛,三个人物的死亡,全都死在“边缘线”之上。Shot_33:陈永仁成为了一个黑色的剪影。他的黑社会身份还可以被洗清吗?这里,陈永仁似乎成为了一种抽象的肖像,这个历史罪证的收集者,似乎正在成为历史罪证的一部分。Shot_34:依旧是中空空间的情节安排,强化人物的“无间道”身份。早前,刘建明通过中空空间的变身,警变匪(Shot_19)。现在,陈永仁也似乎要通过中空空间的变身,匪变警。区别在于,刘建明始终处于一个主动的位置。Shot_35-36-37-38:刘建明枪杀韩琛的段落镜头。我们可以注意到,主创明显地利用到了景别和机位的变化:中远景-远景-近景-近景,构建戏剧的张力。韩琛倒在了“边缘线”之上。“一将功成万骨枯”,一语成籖。Shot_39:呼应Shot_27。Shot_40:呼应Shot_28。Shot_41:特写镜头:“档案永远删除”。虽然,影片结尾处主创戏剧化地重新证明了陈永仁的身份。但是,此时此刻,他的身份所有权,他的记忆所有权被刘建明剥夺了,他再也无法“重新做回旧自己”。他只能在黑道里继续沉沦下去。接下去的一个镜头就是,他站在警察局的马路对过,望着警局,望着自己的身份,望着自己的过去。同时,刘建明却在亦步亦趋地“重新去做新自己”。Shot_42:呼应Shot_07。刘建明的本我开始强过现实的自我,自我与本我,开始融合。Shot_43-44-45-46:主创再度利用剪辑(每一刀都有景别和机位的巨大变化),构建陈永仁与刘建明在天台上“身份恶斗”的戏剧张力。近景-大远景-远景-特写。Shot_47:插入在“身份恶斗”里的神来之笔。一个白云千载空悠悠的空镜头,一下子将这个运行了一个多小时的黑帮故事重新与影片开场的“佛理”枝叶流布地链接了起来。Shot_48:陈永仁死在“边缘线”之上。显而易见的是,这里出现了整部影片最为“重音”的中空空间的情节安排。Shot_49:继而,刘建明形象化地通过电梯“坠入”无间地狱之中。啪啪啪,三声枪响,引发出的射光,一下子强化了下坠的深渊与黑暗。Shot_50:特写刘建明的警徽。他的本我与他的自我,完成融合。他完全了自我身份的彻底转变。但是……Shot_51:两面旗帜,两个名字。旗帜与人物姓名的位置,正好重合。一个是完全正义的符号性人物黄Sir(杜琪峰电影《夺命金》更加明显地放大了大陆“黄”),一个是夹杂在两种身份里徘徊的香港意识。最终,一具尸体躺在了另一具尸体的旁边。表象上却是旌旗招展。Shot_52-53:闪回镜头。有意思的是,影片开场时的线性叙事镜头用的是黑白影像,给人制造出一种过去时的感觉。现在,斯人已逝的闪回镜头用的却是彩色镜头,给人制造出一种现来时的感觉。唏嘘的是,那段被遗忘的时光,我们谁都再也回不去了。Shot_54:影片编剧麦兆辉是这么解释这个片尾镜头的。“其实这个结局安排一早已经决定了,从没有犹豫过。电影最后的字幕‘受身无间者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乃源自佛经,其道理即在生者所受的苦才是最大。当初是因为这两句佛经而联想到电影的主题,此外,我们一共想了四个不同的结局,除了现在的两个结局外,还有是‘刘健明死,陈永仁不死’及‘刘陈都死’。我们就此一直讨论了很久,认为每一个结局都是可行的,只是要配合无间地狱的主题,所以就用了现在这结局。”要成为一个电影人,拉片无疑是最有效的基础学习。为了帮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电影语言,更有效地去跟幕后的创作者交流,或者直白地说——更懂电影,杨超与新片场学院合作的电影拉片课程《导演思维看电影》目前已经正式上线了。戳图了解课程详情:在这门课程中,杨超导演将会用十大专题来解读十几部经典电影,挖掘视听语言的底层逻辑,告诉大家如何看懂导演每一个镜头意图的秘密。拉片,是一条捷径。无论你是电影发烧友还是影视从业者,无论你喜欢商业大片还是小众文艺片,拉片都是最快、最简洁的方式,让你学到电影最有用、最难理解、最传统、最经久不衰的那些重要知识。 更多干货-关注新片场学院

  • 线下公开课 | 费开花老师终于来中国一次,不做直播怎么行?

    盼望着,盼望着,夏天的脚步近了,国际摄影大师 Philip Bloom 线下公开课也马上就要开始了!上周我们的活动信息和志愿者招募信息发出后,报名申请就像北京五月的杨柳絮一样大波涌来,但也有不少同学留言因为时间和空间限制无法亲自去往现场。所以,直播来啦! 直播地址直播时间:5月9日 18:00直播地址:腾讯课堂:https://ke.qq.com/course/294452?tuin=c39126d3CCtalk:https://www.cctalk.com/m/group/83132999/?channel=copy&platform=pc爱奇艺直播:https://live.iqiyi.com/w/40567云犀直播:http://play.yunxi.tv/livestream/flash?id=e82192ad256244ce800f348a81607443手机端获取链接可在新片场学院公众号(xpcedu)后台回复关键词“直播”专属福利活动期间每人可领3张100元优惠券仅限新片场学院线上课程使用自领取日起有效期内7天可用领取时间:5月4日——5月11日领取方式:在新片场学院公众号(xpcedu)后台回复“福利”获取活动回顾活动详情回顾戳:线下公开课 | 国际摄影大师30年拍摄经验首次来华分享活动地址回顾:5月5日——北京(14:30-18:00)北京林业大学 学研大厦B座地下音乐厅5月6日——上海(14:00-17:30)上海市总工会虹口区工人文化宫 5月9日——广州(18:00-21:30)新港东路1066号中洲中心(已报满)已报名的同学快联系新片场萌妹纸(ID:xinpianchang1)拉你入群,任何其他问题咨询也可私戳萌妹纸,萌妹纸一定耐心帮助(๑•̀ㅂ•́)و✧五月的前奏曲已经被你们点燃,我们北(zhi)上(bo)广(jian)见!

  • 只拍了3天的片子,他用40天排练

    曾以《揍他一顿》入围2017New Era青年电影季的导演杨科,近来又推出了他的新作《男孩们》,这也是他“校园三部曲”的最终章。就此,新片场对导演本人进行了采访,聊了聊剧情片的创作方法,也聊了聊小鲜肉、暴力和神明。导演的前两部作品《这不算什么》(入围2017 First青年电影节)和《揍他一顿》均收录在新片场官网杨科的个人主页,您可以点击文章底部下方链接观赏。《男孩们》正式预告片创作谈Vol.2你第一部片子《出血》是2007年拍的,那时候是刚毕业吗? 不,已经参加工作了, 当时是做电影特效工作, 也在电影学院进修。 前排中间,导演杨科处女座《出血》入围第四届中国独立影像展大学学的什么专业? 我是97年在首都师范大学学美术(大专),然后毕业后在电影学院继续进修.。高中也都是美术生。 《男孩们》海报有没有某一个特别的时刻让你决定要去学习电影的? 有!小时候我的小学同学的爸爸是搞电影的,他总能借来好多录像带,小时候看了《东方不败》《亡命天涯》,就觉得特别震撼,就特别想做电影。特别沉醉于影像里。包括小时候舅舅家老借录像带回家,老看。 那后来为什么不选择读电影专业呢而选择美术? 因为高考的时候报名了四所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戏;中国戏曲学院;首师大,只有首师大考上了。再加上高中也是美术生,就顺其自然了。其实很感谢自己的美术生背景。 你觉得美术的背景对你电影创作有哪些帮助? 有啊,就是相对没有学过美术的人,我不会特别在意在电影中掺杂有经过美化的形式感。我会尽量朴实,因为有的电影(比如公民凯恩)会特意强调了美术上的形式感。我反而会有一种类似的创作自由在里面。那感觉就好像是:这个东西你知道是怎么回事,有些东西不值一提,千万别为了追求形式而迷惑。其他的就是学美术史的时候很多西方艺术史,增加了我在这方面的造诣。就好像我是做电脑特效的,而作为导演我有意去回避电脑特效的。尽量拍的朴素,学美术,做电影特效,这个是联系的,但他们恰恰提醒了我要回归电影的本质:故事和演员。所以我从业从学多年让我有了放下这些的勇气。也许是我追求的太过了,没有音乐,一场一镜,单机拍摄,自己可能还没有那么强的功力去做这种特别纯碎的东西。 07年到17年这十年发生了什么呢为什么间隔了十年才有新作品? 因为工作啊。移民。07年的电影实际上是06年拍的,然后就是上班啊,然后办移民。可能是北京人的原因吧,我骨子里又有一种北京人的无所谓,差不多就OK。 我的电影实际上是从2015年才筹划的。自己在异国他乡有了在北京不曾有过的辛酸苦辣,积累了一肚子的话想说。 我一连拍了好几部短片,也是觉得短片安全,因为大家对于短片相对陌生,也是宽容的,特别是对于这种独立制片,大家比较给面子。 《男孩们》剧照 那些辛酸苦辣可以展开讲讲吗? 因为我2015年的时候过的特别郁闷。我男朋友很不忍心,觉得因为我爱电影,却没法去做,然后他就给我一笔钱让我拍片。拍完了没想到还有了不错的回响,然后又拍了新作。感觉有一个什么力量在指引我,好像那个力量在成就我。《男孩们》剧照你觉得那个力量是什么? 我觉得可能是神吧。有个东西在跟我沟通,或者一个什么能量。我觉得,我的创作是得到了某种能量的协助,好像时时刻刻在指引我,帮助我。至于这是什么能量,我觉得我并不太清楚。只是觉得创作这个东西不能“光靠自己”。 你本人是基督信仰吗? 我不算是基督徒,因为我觉得基督和基督教是两码事。但是我制片团队很多基督徒,我觉得基督教给我了很多影响,我自己的作品也是试图传递我心目中的基督精神。我可以说几件在拍片时期发生的非常神奇的事情。可能很多人希望听到一种坚持不懈的励志故事,但是于我来说,似乎更多是巧合和命运使然。 给我们讲讲那件神奇的事吧 当时去台湾参加金马奖的一个创投晚宴,我记得当时我是在凌晨睡觉的时候,当时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头朝窗户那边睡觉,然后我感觉到有一个什么东西好像就躺在我床上,趴在我耳边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我还印象特别深,我当时脑海里的画面是一个掰开的面包,然后好像有人在揉搓那些面包,掉了好多面包渣,那个人的故事就是伴随着这些面包渣下落的时候给我说的。 然后我就觉得还不错,说等我睡醒了一定把这个故事写下来,然后就感觉那个东西在推我,那个东西似乎很了解我,也鼓励我,让我立刻写下来,我还记得当时我醒来时候是凌晨4:20分。 然后我就坐在电脑前,把这个故事写下来,然后写完之后是早上5:40分。 然后酒店开早点是6点多,我就迷迷糊糊地去吃早点了,然后回来后,看自己在电脑前打的这个故事,心想,好像还不错,然后晚上我台湾的制片人就来了,我就给他讲了这个故事,他说很有意思,不如就拍出来吧,然后我们就筹拍了,这部片子就是《揍他一顿》。《揍他一顿》是一个讲述‘知罪’的故事,而我制片人第一次带我去教会,牧师讲的就是‘知罪’这个主题。当时我好惊讶,后来随着每次去教会,我都会对我《揍他一顿》的这个故事的内涵有更深一层的感受。我觉得我写下这个故事的时候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可能是3,但到不断地去教会,我才理解到10。 李安曾经说过,他平时都很蔫,但是一碰电影就活了,他觉得有一个通道在将他和什么东西链接。这基本上也是我当时的感觉。我相信李安有跟什么东西沟通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能力,而且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些时刻很神奇。 我的电影海报,我从来不会打‘杨科电影’这样的标题。我都是把我的名字隐藏在海报下面工作人员里面不显眼的地方。因为我觉得这些东西作者其实不真正是我。 后来为什么去到台湾拍片? 我觉得就是神的安排吧。因为真的没有什么原因,就是在那里认识我的制片人,然后一连串的人和事就好像在那里等我了。我从认识我的制片人到开始工作不到15天,然后一直到现在。 你平时应该是住在加拿大,那是去台湾旅行的时候认识了制片人? 是去金马奖的一个活动,经人介绍。我只在2015年去过一次台湾短暂的旅行,其他并无跟台湾有交集。我现在想,我2007年的《出血》是以一首我听不懂的台语歌做结尾,似乎也预示了下面的什么。 你的几部片子都和青少年男生之间的暴力有关,为什么对这个主题情有独钟? 有两点考虑:第一是源自之间的学生时代的记忆,我觉得上学阶段的孩子们几乎是在蛮荒中长大的,因为这个时候各种性格还有待于规范,所以,很多暴力事件发生,包括米脂高中那个杀手在学生时代遭受的欺负,这些极端人际关系往在我们逐渐进入社会就消失了,但是,这种极端关系我相信是很多人的共同回忆。 第二就是观众的考虑,我的前两个短片出来以后,全小鲜肉阵容的《揍他一顿》的YouTube预告片的播放量是我上传所有YouTube视频的总和的好几倍,可见小鲜肉阵容的确是非常管用的,我其实是希望用《小时代》的颜值来拍一部达内兄弟制片思路的电影。我这些演员们目前都是在校生,还为出名,但是大家都很努力支持我。我期待能“讨好”观众进入我们的电影,然后为他们讲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 《这不算什么》入围2017First青年电影节最后还就是台湾的学校比较支持我们,场地费几乎减免了,这样我们可以进行实景走戏,但是如果安排在一个餐厅或者其他什么场景,可能就没怎么优惠了。 拍片过程中有没有什么诀窍和大家分享?我自认为自己是比较笨的人,临场发挥以及即兴创作都是我认为不擅长的,于是就把前期准备作为重头戏,全片我们正式拍摄大概3天,但是我们前期排练就花了一个半月。演员们都非表演专业,白天还要上学,因此,每天下学到晚上就是我们排演的时间,我们每次会拍一到三场戏,每次4个小时左右。我始终相信优秀而说服力的表演应该是演员们由内而发的自发性表演,因此,大量的排练让这种自发性成为可能: 演员在排演一周时间左右就已经不用剧本了,台词剧情已经胸有成竹,接下来就是针对每场戏的精雕细刻。由于我们的风格是单机手持拍摄,因此,对于场面调度和节奏控制摄影师也必须熟知,因此排演期间让摄影师和录音师跟着排演几次也是必须的,录音师的出现主要是熟知演员如何运动,确保各种线和麦克风不穿帮。在排演到三周的时候,我们会到实景去“预拍”一次,我们会尽量按照实拍的规格来预拍。然后回来我会将预拍内容剪辑一次,然后跟各部门开会,对表演节奏以及故事进行讨论和修改,然后再接着排演,预拍这一步给后面的排演和最后的实拍带来难以估量的巨大益处和信心保证。在这个时候,作品的最后效果基本已经定型。排演的过程是无比享受的,因为这个时候大家都拧成一股线成了一个人:创作者。演员由于已经对剧本台词倒背如流,因此会提出自己的创作想法,这些想法有时候会让导演茅塞顿开,有意想不到的惊喜。等到最终的实拍,各个创作部门已经做到心中有数,然而这才是我希望大家尽情创作的时刻!而且我坚持是按照剧本的先后顺序顺拍,因为我相信这让演员的心理上会容易表达剧本的精髓。特别是表演,在排演和预拍阶段,我们有太多条精彩的表演,然而你如果要求演员去复制这些精彩就会容易失败,因为好的表演无法模仿,一旦你想模仿之前的表演,就会有“瞄准”的感觉,这种会让人感觉死板,也让演员失去了创造力。你和台湾的团队合作得怎么样?我的台湾制片团队非常团结,也给我了很多帮助。目前我们在筹备的新片都是大家一起来研发,大家会给我很多意见和影响,我很喜欢这有着共同梦想和追求的团队们一起创作的过程。-end-你还可以点击这里查看他的完整作品集新片场主办的New Era青年电影季开始新一轮的征片啦!扫描下方二维码点燃你创作的小宇宙用作品打动世界

  • 我们让知乎回答了“如何看待知乎新广告”

    本周,知乎最新的品牌广告片《发现更大的世界》在新片场官网受到了大家的追捧。许多留言表示想对这支创意短片的幕后有更多、更深的了解。于是,新片场对知乎和制作这支短片的舞刀弄影团队分别做了一次独家访谈。人类的求知欲也许是世上最强大的一种欲望,这种欲望推动着文明的进步。而作为一个创作人或有意从事创作的人来说,对作品的求知欲,对探寻创作背后的秘密充满激情,是成为一个出色创作者的必备素质。今后,新片场将每周定期推出新片场创作谈,与大家分享业内人士的经验之谈。我们首先采访的是本片的主角知乎。接受采访的是知乎品牌负责人孙天文(以下简称知乎)。新片场:作为知乎第一支品牌广告,想要塑造什么样的品牌形象,和以往拍摄宣传片有何不同? 知乎:其实这不是知乎的第一支品牌广告,几年前我们曾发布过一支品牌广告《存在因答案而不同》,那个片子的结构跟刚发布的《发现更大的世界》有一些相似的地方,片子都是先抛出一些问题,然后讲述我们的观点。 我们先提出了四个每个人都会问自己的问题。也有可能是很多问题的源头:为什么努力?为什么是爱?我是谁?世界在哪?——几个特别哲学的发问。 最新的这个片子也是一样的,全片 33 个问题穿插,讲述「已知和未知的边界在哪里?」我们想通过这个片子塑造一个更加立体的知乎。也把知乎专业、有趣、多元的品牌调性更完整的表达。截止 2018 年 3 月,知乎注册用户数 1.4 亿,日活 3400 万,站内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从美食、旅行到科技、互联网、自然科学。涵盖了全领域的内容,我们相信没人感兴趣的内容,好奇的内容都能在站内找到相应问答,并获得解答或启发。 所以我们在片子中提到的问题选择上,也涵盖了几十个知乎目前的热门领域。我们希望用户通过片子中的某个场景、或某个问题能理解知乎对于他的价值在哪里。 新片场:为什么选择这个团队,通过什么渠道知道这个团队? 知乎:这个品牌视频的拍摄计划,去年 11 月就有了,我们计划今年拍摄一部品牌视频,来讲述「已知和未知的边界」,当时发起了一次比稿,邀请了很多广告公司/创意热店来参加。舞刀弄影因为刚操作了「总有人偷偷爱着你」刷屏,他们的风格和调性和很多广告公司/创意热点都不太一样,我们期待有机会和他们之间能产生化学反应,所以就有向他们发了比稿邀请。 最终在提案的时候,他们的创意脚本打动了我们。 在我们内部团队讨论的时候,其实我们很明确,这只片子是要讲述什么——已知和未知的边界在哪里?以及我们要通过讲述,来让用户对知乎的slogan 「发现更大的世界」有更深层次的认知。但是我们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个道理变成画面语言和文案,让更广泛的用户看得懂并且认同,同时,又能兼顾知乎品牌调性的专业,有趣和多元。 而舞刀弄影的脚本恰好解决了这一点,时空切换,几十个问题被设定在多个场景中,兼顾知乎站内多个热门领域:美食、自然科学、心理、母婴、教育、科技互联网等等。文案的部分其实你们能看到,文案结构其实很简单,而最初最打动我们的文案是,是一句英文「Know all know more」,可惜在终版视频里,没有处理成中英双语,最后这句话没有出现在片子中。新片场:对这个片子的创作,提出了什么要求? 知乎:我们希望通过这支广告让更多人了解知乎是一个可以连接各行各业的人,各种不同领域知识的平台,在这里大家可以找到同好交流,可以与同行切磋,也可以看看对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有怎样不同的看法。这支广告片想要传达知乎一直以来的品牌主张,就是希望帮助用户不断「发现更大的世界」。另外,片子的内容主要以知乎问题+文案的组合,我们自己挑选的站内问题,因为我们需要保证每一个问题都能对应站内的某个优势领域,同时,也能保证每一个用户对任何一个问题感兴趣,都能来站内搜索,找到他想要的回答。新片场: 片子里有个问题是“如何看待知乎新广告”,问题本身就是在做广告,如何看待知乎在某些时候被利用为一种宣发营销的平台?知乎:其实我们并不排斥广告,但我们对广告在知乎的形式和质量是有一定要求的。首先知乎是一个能够触达真实用户的非常棒的平台,并且在这里有机会收获他们的真实反馈。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相比传统的广告投放,知乎能为品牌提供的价值不仅限于传达,而是与用户的沟通。在此基础上,品牌通过在知乎的发声影响到潜在用户对自身的态度、看法都成为了可能。我们欢迎品牌在知乎做广告、做营销,因为面对现在的社会和市场环境,有很多的信息是非从业者不太有机会或者契机能接触到的,知乎为品牌和消费者提供了连接的机会与平台。另一方面我们对广告的态度也是很坚决的,那就是希望广告也是对用户有价值的信息,这也是我们开放「机构号」欢迎机构伙伴们入驻并在此基础上还提供了「亲自答」这样的功能的原因。如果有人粗暴地将在其他平台的做法套用过来,会很容易引起用户们的反感引起反对乃至举报,这对知乎的品牌是很大的伤害。我们不希望看到恶意、低质的营销内容降低我们的质量,所以我们有人工以及算法机器人帮助我们在这方面进行识别与管理,官方也会对违规的营销行为做出处理。我们不希望广告成为破坏知乎社区环境和用户体验的因素,以后也是如此。 新片场:片子里强调了好奇心,如何激发那些对世界丧失好奇心的人? 知乎:在我们官方发布稿件里的一句话我非常喜欢:“时过境迁的永远是答案,历久弥新的永远是问题”。从我作为知乎人和知乎用户的双重身份来说,我觉得好奇心不会轻易磨灭,只是有些时候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再度激发人们的好奇心。这份被埋藏的好奇心,可能是被生活的琐碎和压力覆盖,可能被失恋或失去亲人的悲伤情绪变得无力,也可能是被暂时的挫折带来的迷茫遮挡住了,但对未知的好奇,是所有人心底都会被激起的一种冲动。 新片场: 短片里体现了随时随地刷知乎的场景,知乎的用户活跃度很高,在这方面有哪些秘诀? 知乎:内容的专业、可信、有价值是大家愿意使用的前提,所以我们特别注重对社区的运营。其中有对于问题的管理,也有对回答的审核等等。我们希望在知乎真正有价值的能通能够得到认可,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是可行的。其次我们也很注重对氛围的维护,人工审核和算法都是帮助维护认真、专业、友善的社区氛围的方式。此外,我们还不断推出不同的新产品和借助更好的技术手段帮助用户获取知识,包括知乎书店、知识市场、想法还有最近的“知乎·读书会”等产品,都为用户不同场景下的知识需求提供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这也是我们在同类产品中保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新片场:片子的主旨是推进已知与未知的边界,但有种观点认为,知乎上的很多问答显得更像是一种谈资而非知识,对这种观点知乎怎么看? 知乎:其实还是要看你如何使用内容,就像书本上的知识,如果我们只做泛泛的阅读而不去进行相关的背景了解和延展阅读,我们也很难理解其中所说的所有内容。这样的情况即使是脱离社科、工具书、文献的范畴也是存在的。举个简单的例子,《百年孤独》、《盗墓笔记》和《史记》一样,如果我们不了解相关的背景,我们就无法理解其中的情节,不管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历史。知乎现在做到了让更多的人和其他人、和知识产生了连接,我们也在努力让更多的内容可以真正成为大家的知识。这也是我们在知识付费这个领域一直不断探索的原因。 新片场: 作为最成功的一款问答类产品,如何看待问答类产品越来越多,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知乎:有越来越多的同类产品说明我们最开始的方向是对的,对于这一点其实我们更多的是欣慰,因为有更多人发现了这个领域的价值,我们欢迎更多人和我们一起努力,也希望大家都能做出自己独特的价值。在完成了与知乎的畅谈之后,我们紧接着采访了舞刀弄影的主创们。采访过程中,舞刀弄影为新片场特地准备了翔实的幕后材料,从文字到图片到视频,从导演到剪辑到后期,无所不包。这样的职业精神完美解释了他们的成功。舞刀弄影佳作不断,前不久的《总有人偷偷爱着你》刷爆了朋友圈,现在这部《发现更大的世界》再次收获好评无数。脑洞大,手法新,是该团队在创意视频领域的制胜法宝。1. 导演篇新片场:本片的创意灵感从何而来?如何在竞标中脱颖而出?舞刀弄影(导演梁锟):项目之初,遇到的最大的问题莫过于“有新意”这三个字:一方面是表达本身,另一方面是一个有趣的表现形式。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平台,要如何让“提问-回答”这样一个日常的行为看起来有趣,进而对品牌产生好感,我和创意团队先后从典型使用场景,信息流具象化,等等不同角度尝试过切入。在一遍一遍的过脑之后,始终还是感觉流于表面,无法触及根本。烧脑之余,我闲时翻知乎,看到一个又一问题和答案,突然感觉,答案也许应该回归“提问”这个行为的本源:当我们第一次知道彩虹有七种颜色的时候,当我们第一次听说太阳原来离我们那么遥远的时候,当我们第一次尝到不曾体验的味道的时候,那种欣喜和兴奋,是在跨过自己知识框架中“已知”的安全区那一瞬间发生的。每当读完一个新的知识或者见解,好奇心被温柔地满足,我们仿佛能感受到脑袋里有个虚拟的经验条正在增长。我想这是每一个知乎重度用户或者说每一个阅读者都能有共鸣的快感,那么,答案在这个截点就已经呼之欲出了:我们试着去讨论一个关于“已知”和“未知”的边界的问题。只要对未知的好奇一直在,我们的世界就能无限延展。新片场:本片的形式感非常强,可否展开谈谈形式背后的构思?舞刀弄影(导演梁锟):我们想要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去展现知乎这个平台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大体把问题分成几类:生活类,自然科学类,政治经济类,历史类,军事类。每个分类我们从知乎上抓取了数十个热门问题,再从中筛选能够兼顾深度和广度的来串联。为了表现出问题之间的链接感,最终决定用伪一镜到底的形式来呈现。一来视觉上抓眼,而来呈现方式和这一串问题的内涵表达也暗合其中。 然而单纯的问题串联并不能把表达中“好奇”的元素表现出来,也容易让影片看起来很像搜索引擎的搜素年鉴。当“探索”这个行为发生的瞬间,我们完成的是把“已知”和“未知”那条边界向外推动了一点点。提取这个行为的内动力,就有了影片中段到结尾的文案结构:你知道很多,你想知道更多。 佛语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世间的事物,多是相对而言。你以为看到的只是一颗小小的水滴,里面的分子数量总和甚至多过我们可观测宇宙里的恒星数量;在一只蚂蚁的视角中,一张桌子也许就是整个世界。在一些重要镜头的设计上,我们解构了“大“与”小“的 概念。油锅里溅起的一滴油星子很小,无限放大后,原子核内却藏着一个宇宙;峡谷很宏大,换一个视角,那不过是桌面上的一条细缝。这些镜头在实现上遇到了很多的困难,CG部分的导演陈艺和后期公司上海“一支广告”的朱冬给了非常多的支持和帮助。 新片场: 如何回应知乎提出的“为什么是爱“?舞刀弄影(导演梁锟):有时候夜里躺在床上,回忆着刚刚过去的这一天里遇到的人和事,闭上眼睛光影交错,又是乏善可陈的一天过去了。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只能拘泥于眼前,诗和远方之所以被向往,多半是因为那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东西。我想,这也许就是我们总是放不下手机的原因吧。不曾见过极光,却依然可能感受到极光的壮美,不能穿越古今,却总有办法感知久远时空里的情感。然而单纯的阅读容易陷入孤独中无法自赎,我们同时也渴望着分享和交流,这是我们平庸的生活里为数不多的,闪光的时刻。在前半段视觉奇观式的展现之后,我试着让影片的调性趋向于平时动人。举个例子,知乎上有一个情感类热帖:异地恋如何维持长久?里面有很多用户分享了自己和恋人的,或美好,或遗憾的故事。在影片中,这样的讨论和分享变成了:“你知道,她喜欢吃什么食物。你想知道,你们的未来在哪里。促成我们去完善丰富自己的,也许最根源的是情感和爱。2. CG篇舞刀弄影告诉我们,短片中出现的CG特效是由上海一支广告公司打造完成的,为此我们也请教了一支广告的负责人,了解CG部分的幕后详解。新片场:本片CG面临了哪些挑战?一支广告:第一个有挑战的是镜头如何进入油滴内,众所周知拍摄中微观世界的拍摄难度极大,而在沸腾的油锅内拍摄更是难上加难。这个镜头我们通过一半实拍一半CG的结合从而实现了相机进入油滴中的视觉感受。进入油滴后,油分子的模型也严格按食用油化学分子式中甘油三酯、亚油酸、油酸、亚麻酸的结构模型进行复原。全片技术难度最大的镜头,是从航拍居民楼➡室内➡室外➡地铁的那一段,也是让同行不明觉厉的地方。首先我们要把航拍的相机路径接到棚拍的室内相机路径再接到航拍相机路径,相机的比例关系、衔接的流畅性等问题都是极具挑战的。其次进入室内都是使用宽荧幕镜头「Anamorphic」拍摄的,Anamorphic镜头会带来非常大的畸变,这个给追踪相机及实拍与CG匹配带来非常大的难度。再从室外拉出,接到航拍相机到天台,天台上,我们需要实现对面陆家嘴从晚上到白天的延时拍摄效果,延时航拍,从晚上到早上日出,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没有一架航拍小飞机能实现这么久的航拍时间。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后期团队及拍摄讨论过无数方案,几乎都是无法同时兼顾到后期或者前期。最后,我们通过白天拍摄,再把白天拍摄的陆家嘴每栋楼参考夜景陆家嘴合成成夜景的手法,实现一镜到底且昼夜交替的效果。还有居民楼、室内的门窗、天台等还原性写实渲染等效果性问题,就不赘述了。新片场:一镜到底是如何完成的?一支广告:从星云到太阳系再到地球,穿地球的手法其实是老桥段了,但是新的问题来了,百度地图和谷歌地图的卫星地图都是白天,但是我们设定的都是夜景。执行过程中,我们以外滩为中心到整个地球,按照固定比例缩放进行截取,并把截取的每张谷歌地图从白天p成了晚上,再遵循航拍的道路把每张地图进行校对拼接,最后实现了从夜景的地球到航拍的居民楼一镜到底。新片场:小男孩在博物馆看沙盘部分是全片CG最多的部分,制作流程具体是怎样的?一支广告:我们实拍拍摄了主要人物:小男孩、瓦特和居里夫人,其他都是用CG元素进行合成,有些看得出、看不出的CG元素。博物馆的环境、桌面上的原始丛林沙盘、丛林的烟雾、沙盘上的原始人等元素,都是通过CG手段实现的。从三维模型,到灯光模拟,特效团队根据导演对于画面的需要,使用了MAYA为主,Houdini为辅的技术流程。原始丛林沙盘的创作和制作过程很有趣。我们参考了大量图文资料,最终从非洲的河谷国家公园和恩戈罗火山自然保护区的资料中取得创作灵感和依据,以此制作了真实的植物和地表模型。同时手动绘制了大量的贴图、并结合使用PYTHON语言(一种计算机语言)来控制二十余种不同植物的分部和疏密,让这个沙盘看上去逼真且丰富。最后,我们使用渲染器的代理技术,在短时间内渲染了数万棵草,水生植物和大量的植被。无论是丰富的植物,还是淙淙流水,我们希望为知乎的观众,创作真实,客观,又兼具美感的视觉效果。CG之后,合成组的工作不仅仅是所谓的“抠绿”,而就算是听上去简单的“抠绿”工作,在这只影片的制作中也依旧面临着重重考验。在瓦特蒸汽火车,到居里夫人拿起矿石的系列镜头中,宽荧幕拍摄所带来的畸变,夜间低照度拍摄的噪点,以及宽荧幕+广角+微距镜头所带来的光学溢色等问题,都需要合成人员在结合三维元素前,先对原始画面进行一系列的处理。而后,将所有的CG元素和实拍元素结合,精确匹配二者的光照、噪点、颜色、景深、运动模糊等特征,并额外加入了灯光闪回的效果,最终让这一系列镜头中所有的视觉元素得以结合,真假难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片场创作谈将是一个长期的栏目。如果你还有更多的问题想要问知乎和舞刀弄影,请留言给我们。-end-你还可以点击这里查看他的完整作品集此外,新片场主办的New Era青年电影季开始新一轮的征片啦!扫描下方二维码,点燃你创作的小宇宙,用作品打动世界。

  • 短视频实训营广州商业广告第二期回顾丨春风十里不如你

    就当是一场旅行好了这已经是和短视频实训营【广州站】的第三次邂逅了,小编对广州的喜爱直线上升。 这次又遇到了哪些可爱的创作人呢?渣哥 & 你们作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你们,又重新回到课堂是什么样的感觉呢?小编记得第一个来报道的创作人说:“这都多少年没进过课堂了,我又回来了!”你们 & 小眼萌龙新晋 Dr.李现在向大家隆重介绍我们的新晋讲师 Dr.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博士)现在是小编精选时刻!看看有没有你~强力剧透欢迎继续关注 短视频实训营~

1 ... 4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