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你是否要取消绑定(第三方名字)账号?

将该作品添加到专辑时,将从我的主页中隐藏
确认 取消
将该作品添加到专辑时,将从我的主页中隐藏
取消 确认
综述 - 感悟
  • 我去,世间还有这么好的电影礼物!

    2018年就要结束了,又到了储备明年日历的季节。这篇文章告诉还没有添置2019年日历的你:等待是值得的。即使你已经手握某街、某宫、某豆也不要紧,因为爱电影的你,一定还需要一本有趣又好玩的只为影迷打造的日历。不是一个物种和别的电影日历“我去2019”凭借独特造型在一众电影日历中独树一帜。从365张卡片整整齐齐开启全新一年,到最后一张卡片伫立到最后一天,送走一年,有始有终。连日历卡片都这么坚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做个争气的影迷? 图片是社交平台上另一个重要的组成元素,基本以自拍和非自拍两类为主。这个年代,为什么你还要用自拍和无关的文字搭配出新的蒙太奇意义呢?这个年代的自拍和本人的差距真的地球到月球一样远了。不如,找张电影图,合理地传达更多信息。我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恋恋不忘的经典镜头,以至于产生了一种迷影人士互相残杀的游戏——看剧照猜电影。大部分迷影人士也很爱用电影海报、剧照做头像,这也是一门大学问。总有些电影你再喜欢,也常被人一眼就认定你只是个豆瓣top250的水平,就像大多数人身边都有一个用《这个杀手不太冷》做头像的朋友。《这个杀手不太冷》最常见的海报就是里昂戴着墨镜、小帽子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墨镜、手枪、盆栽、娜塔丽·波特曼的bobo头,都是这个电影的标志性符号。但是抛开这些,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元素,洛丽塔情结。于是当你拿出这样一张海报的时候,是不是瞬间把那些简单的符号元素给间离开了?大家也不会看不出是《这个杀手不太冷》,但也觉得你要表达的东西,就是很内涵,不简单。但是没有办法,你就是喜欢这些片子,毕竟人家能够成为大众经典,有足够的底气。与剧照相比,电影海报会融合更多的信息,牛逼者还会体现出艺术设计感。今天和恋人吵架,发一个《蓝色情人节》,明天真的分手了,发一个《情人节大屠杀》,不仅清楚传达了信息,体现了情绪氛围,还成功装得一逼。“我去2019”日历是一个可以帮助你的小道具,每天一部电影,用台词、海报局部、关键词线索分别呈现。从具象的词、画面到抽象的关键词,逐步推进训练,增强观看和解读电影的能力。这种能力最终可以应用到实处,更高级的以电影之名,在社交平台展现自己的迷影魅力。掰下一片日历,一部好电影与你相遇,一年365部,用起来绰绰有余啦。一日一撕掌上小卡片有别于其他小本本形状的日历,我去2019从产生之初走得就很有设计师思维。正面是当天日期信息+全年倒计时,实用性与仪式感兼具。撕下来的卡片可用日历自带的盒子收集整理。从“我去2018” 到“我去2019”,这款产品已经拿到了专利哦!我撕我撕我撕撕撕为什么要做好收集整理?因为这可不是一撕一忘的日历,在过好日子的同时,“我去2019”让你在新的一年成为影迷中的收藏家、活动家,真玩家。撕下来的卡片也可变身桌游道具,真影迷聚会的时候,甩出几张便知对方几斤几两。 强大出题阵容奉上365道电影谜题 这本日历的背面非但不是设计死角,反而是重中之重。每一张日历卡片背后都有一道题目,指向一部久经考验的佳片。题面分三种:三个关键词线索、一句电影台词,一张电影海报的局部。有些日子,题目带你发掘一部冷门佳片;有些日子,题目引出一段影史沉钩;有些日子,题目本身就是一种重看经典的思路和眼光……“我去2018”日历曾被网友戏称为“北电考研真题指南”,题目线索信息量和开发影迷大脑的程度可想而知。365道题目,365部影片。365天过完,期待它从纸上走到你的心里。每日九点恭候大驾全新答题系统请将答题规则牢记于心,它能帮助你在每日的竞猜中脱颖而出,顺利开启全年的优质迷影生活。而且,想象一下,一旦把我去2019这样的新玩具摆上桌,你还要在周围小伙伴无数次的饥渴求问中一次次向他们传道授业嘛。配合我去2019日历,SAME开发的全新在线答题系统正式上线。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你可以在线答题、查看当日及往日答案、求助/帮助他人、关注当日/当月排行,还可以当家作主——在线出题,有可能你出的题就会在下一年日历中出现哦。所有互动都能获得SAME系统积分奖励,一定数量的积分可以兑换SAME观影券或周边产品的购物券。每天上午九点,当日竞猜答题准时在平台上开启。祝愿大家多多积累Bingo!,龙虎豹榜上有名!在家撕日历—网上答问题—影院看电影—躺着领周边——多位一体的美好迷影生活就从我去2019出发吧。 秀出你的友邻这些走心买家@K.作为市面上造型最另类的日历,SAME的我去在我的桌面上就像是一座岛屿,每天揪下一片解锁一部电影,随着时光的流逝,岛上的卡片越来越少,恰似中年男人的头顶……不过偶尔把已经揪下来的小卡片整理堆叠,感觉就像是一片片与电影相关的记忆碎片摞在了一起。是啊,时光的流逝是很让人惆怅的一件事,但如果这些时光与电影相伴,似乎又美好起来了呢@汪金卫以前从来不买日历/挂历,去年没忍住买了两种,一个是台北故宫狗年大月历,另一个就是SAME电影日历。每天早上撕下一块,绞尽脑汁回答当天的猜电影题目,成为每日上班地铁途中难得的乐趣。日历中还暗藏放映活动优惠券,相当于白送嘛!电影赋予我们无上的自由,在时光中自在穿梭。希望这本日历背后的365个电影故事,能帮你我重新点亮记忆和想象中的角落,享受那些在电影时光里闪闪发亮的时刻。真正地,进入一个迷影的世界。点我查看宝贝详情PS:转发并评论这篇文章,我们将在未来2周选取评论获赞前三名送出SAME精美电影周边。手速快者获奖几率更大呦!

  • 体重36kg还嫌胖,那些为美丽牺牲健康的“BM女孩”

    不久前看到一则令人心痛的消息——日本一位女星,女子偶像组合STU48成员榊美优,上个月在推特自曝得了“厌食症”。榊美优今年18岁,身高151cm、体重42kg的她在入团时被网友吐槽“太胖”,在经纪公司要求下开始减肥……没想到迎接她的是一部“减肥血泪史”。疯狂节食后,她的体重只剩下36kg,可以说是“纸片人”的程度。可因为过度减肥,加上工作压力大,她患上厌食症,后来又发展成暴食症,“一吃就停不下来”“舌头没有味觉,还边哭边吃”“腹部肿胀,只能催吐完再去工作”这种病态的状态,让她直言自己“快死了”。工作也只能暂停,先调养好身体再说。小小年纪就为“美丽”付出代价,着实让人不忍心。可现在流行的“美”,似乎总是与“瘦”划上等号。比如今年从大洋彼岸吹来的那股“BM风(Brandy Melville)”,以露脐短上衣+格子短裙的搭配为标志,似乎很能凸显女孩子曼妙的身材。可是看一眼网上流传的,是不是笑容瞬间消失了?160对应43kg,170对应51kg,我想超过90%的女孩都不可能实现吧。可偏偏有人为了达到所谓的,对自己下得了狠心,殊不知,虽然“肥”减了,却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推向深渊……厌食症。它是“神经性厌食症”的简称,是一种慢性进食障碍,在青少年及年轻女性中较为多发。患病者常常过度节食、禁食、或过度运动来减轻体重;也有伴随着暴食和清除行为的,像开头的榊美优,会通过催吐来控制体重。厌食症和抑郁症是相伴相生的,很多厌食症患者都死于自杀。而它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小众,想想你身边的人有没有这种行为——明明身材标准甚至比正常人瘦,却总觉得自己胖。吃得很少,一方面因为不想吃,一方面担心自己“长胖”。日常对食物和体重的关心过重,以至于对其他事物漠不关心……有一部电影《骨瘦如柴》(To the Bone),就讲了一位厌食症女孩的故事。它是一部导演和主演都曾患厌食症的影片,所以细节之处格外真实,令人感同身受。电影《骨瘦如柴》预告片 年仅20岁的女主艾伦,是多年厌食症患者。尽管接受过许多康复治疗,却发现自己无法控制地一天比一天更瘦了……电影里有一个触目惊心的画面,平常看起来还算正常的艾伦,脱下衣服却瘦骨嶙峋,身上根根肋骨清晰可见,这也向我们展现了她的身体状况多么令人堪忧。而艾伦的日常,就是她与病魔抗争的日常。家人为她找到一位不同寻常的医生(基努·里维斯饰演),并加入了他创办的“青少年互助小组”。络腮胡子的基努·里维斯太帅了吧组里有许多和艾伦一样得了“厌食症”的病友,从世界各地专程来治病。有来自伦敦受伤退隐的舞蹈演员卢克,也有因为身体虚弱,日常插着一根点滴管的珀尔。他们有着许多共同点,比如能从挨饿的状态里感到愉悦,对吃饱很恐慌;对卡路里很敏感,对每一种食物的热量了如指掌,聊天总离不开食物;容易陷入对体重的反复思考,吃下的卡路里必须想办法“燃烧”掉,通过过度运动,或是‘催吐’等极端方式……越是走近这个特殊群体,就越能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和无助。他们对食物的态度,可能来源于自身的控制欲,喜欢自己的身体能被自己掌控的感觉。也可能来源于对变胖的恐惧、对爱的渴望,担心变胖后失去自己的优势,得不到他人的爱。“厌食症”的负面影响也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像艾伦,明明聪慧敏锐,充满艺术家潜质,疾病却像锁链一样困住她的手脚。患病多年的她,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自我认知问题——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问题。她为此筋疲力尽,却无计可施,因为“鲨鱼必须游泳,否则会死”。很像那句“要么瘦,要么死”的励志减肥口号。但他们明明很已经瘦了,却还是活在与食物和自身的对抗中,不能好好吃饭,这样的人不只活在电影里。维密超模肉米Romee Strijd,前段时间在社交媒体公布自己怀孕的消息,并坦白这个孩子“来之不易”——我已经6年没来月经了。工作原因我要不停出差,生物钟不规律;加上高强度健身并严格控制饮食,导致身体压力巨大。2年前,我被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症,几乎无法自然受孕……性感的身材,细腰翘臀大长腿,维密超模绝对是T台上是闪闪发光的super star。可谁能想到,这份光鲜不仅要用数不尽的汗水来换,有时可能堵上自己的健康;原来一直都是女孩们的理想,作为“健美和自律”标志存在的超模们,其实也并不那么“健康”。而在肉米的圈子里,或者纵观整个娱乐圈,与她情况相似的朋友大有人在。“美容大王”大S就在综艺里自曝,自己曾患厌食症瘦到只有39公斤,怀孕时也坚持挺着大肚子做高强度瑜伽。没想到许多人对此的评价是↓“太厉害了!”最近因为“好身材”“冻龄美颜”频上热搜的蔡依林,也曾因为减肥险些患上厌食症。那时为了快速瘦身,她每天只吃很少的食物,瘦到70多斤,月经停了整整一年。来自@蔡依林 还有榊美优,以及许多你能想到的瘦成“纸片人”的明星,都可能因为减肥,遭受过进食障碍的困扰。但用身体健康换来的瘦和美,值得吗?“肉米们”是因为工作原因,不得不保持大量运动并控制饮食;而且之后通过努力调理好了身体,她们是幸运的。可许多一样追求“A4腰”“BM身材”,自虐般实践着「维密超模食谱」「维密超模健身法」的女孩们就没那么幸运了。短片《厌食症网红》,主角就是一个为了好身材,像得了强迫症一样减肥的女孩。她试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千千万万用极端方式减肥的女孩警醒,不要陷入对所谓“完美”的追求中无法自拔,如果超过身体负荷,后果可能比想象中更严重。我一直在关注一个健身博主 @狂浪大哥,她对自己的定位是一个“致力于让知识与力量成为性感的普通女孩”。在微博上,她会分享许多运动健身的方法,以及关于健康生活的小科普给大家,也会很不“健身博主”地PO出自己吃喝玩乐的日常。她说:“我想传达的不是如何减脂,而是你可以把“减脂”放在一边,试试不一样的人生。” 因为忠于自己、取悦自己而不是别人的生活,太爽了。在这里,V姐也想告诉所有女孩,包括男孩,不要过分纠结身材,更不必纠结体重秤上的数字,因为瘦只能代表你瘦,不一定代表“美”,更不能代表“自律”“健康”“优秀”……如果你想要匀称或纤细的身材,就在不伤害健康的前提下,去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那不是你想追求的,也没什么大不了,别人的看法微不足道,让自己快乐才最重要。因为只有当你爱自己,感受到来自内心的肯定和爱时,那份愉悦和满足,才是持久而令人安心的啊。

  • 37岁母亲假扮11岁少女,100个恋童癖闻声赶来……

    一个未成年女孩在社交网络上,会遭遇多少“看不见的危险”?有一支来自国外公益组织Bark的视频,就讲了这样一个实验:组织者请一位37岁的女性,在社交网络上假扮成11岁的小女孩,看看会有多少男性被她吸引...看不见的未成年危机《下一个房思琪》视频中所有事件和短信都是真实的,可能会引起部分观众不适。她叫做Roo Powell,今年37岁,在美国一家技术公司上班。她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其中一个今年上六年级。Roo Powell所在的调查小组,一直在用人工智能监测网上儿童诱骗和“性捕食”的现象。 进行这项实验的目的,也是希望将自己熟知的此类“犯罪”,向社会大众公开,尤其是引起孩子家长们的重视。计划制定在2年前,他们的调查小组截获了一名12岁女孩,和一名40岁恋童癖之间的对话。可女孩身边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件事情,包括她最亲近的父母、老师和朋友。于是他们让Roo Powell在社交媒体上假扮一名15岁少女“莉比”,并记录下“猎手”接近她的时间。37岁的母亲假扮成15岁的少女不是件容易事, 除了照片要经过特殊处理,P掉皱纹、体重变化和妊娠纹;Roo Powell还买了15岁女孩的衣服、首饰,特意去学习少女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他们还和执法部门协调,给她制造了一个真实的“假身份”,包括生日、学校、家庭和社交圈,常常互动的虚拟朋友,准备就绪后,项目启动了——果然不出所料,莉比一被“激活”,恋童癖们就闻声赶来——嘿,宝贝儿,在找爸爸吗?你喜欢年纪大的男人吗?我想要你紧致的年轻身体...仅1个小时,就有7名成年男子“上钩”,9天之内,共有92名男子试图与莉比联系!聊天内容的尺度之大,令人咋舌。有的上来就问她的内衣尺寸,有的毫无顾忌地和她调情,有的直接发过来自己的L照!看着他们对“莉比”一步步的引诱和操控,不禁感到脊背发凉。如果一名虚构的15岁少女,就能引出上百名企图“捕食猎物”的成年男性,那背后虎视眈眈的“捕猎者”群体会有多庞大呢?因为莉比的设定是15岁,可能有人试图以“15岁快要成年了”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为了探知他们“下手年龄”的底线,调查小组又虚构了一个更年幼的“贝丽”,依然由Roo Powell假扮。“贝丽”只有11岁,青春期都还没到,没有谈过恋爱,怕黑。这样的小女孩在社会上,父母根本不会在“性”方面对其感到担忧吧?可实验的结果,却令在场所有人大吃一惊——贝丽“激活”仅25秒,她就收到了第一个点赞!仔细看对方的头像,竟是一个男性生j器!1分7秒后,贝丽收到第一个好友请求,接着,第二个,第三个……消息声此起彼伏。有人发起聊天,问她:“你多大了?”尽管她的简介上写的明明白白,相册里大量生活照也能看出,贝丽是一个还在上小学的孩子。新消息不停地“砰砰砰”弹出来,有人在贝丽没有回复的情况下,直接发来了视频邀请。接通电话,屏幕上赫然出现一张成年男性的脸,说着:“我看不见你”“别害羞”“别害羞”是这些人的惯用语,在哄骗小女孩时似乎总能奏效。通过男人娴熟的打招呼,淡定的语气可以看出,这绝不是他第一次“撩”小女孩。可现实是,很少有家长能发觉,自己的孩子正在面临这样的危险。他们总觉得:“她还只是个孩子啊”“她还太小了”,似乎在潜意识里幻想性侵犯有良知。但父母觉得孩子太小,恋童癖罪犯们可不会这么认为。前段时间“性侵养女三年”的鲍毓明,已经用足够令人毁三观的方式证明了,这个世界,真的有禽兽。可这些天,热搜上又没有了鲍毓明的影子。他的案件被大众忘记了吗?他会因猥亵未成年被判刑吗?谁来为李星星疗伤?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一个残酷的事实,这些隐藏在阳光背后的黑暗,只有被曝光时才能受到关注……也总在悲剧发生之后,人们才意识到性侵究竟多可怕。一句句让人脸红心跳的问话,一个个大人看了都不忍直视的词语,正出现在11岁孩子的对话框里。更可怕的是,恋童癖们的骚扰不会只停留在网络上,有相当一部分人渴望发展到线下,约见面,然后进行更进一步的侵犯。一个叫做基思的28岁青年,对15岁的莉比穷追不舍,丝毫不在意她还未成年,不停邀她见面并满口污言秽语:“我要夺走你的贞操了。”经过一番准备,Roo Powell决定与他见一面。为了不暴露身份,她戴上帽子,化上浓妆,穿上少女的衣服,来到了两人约定好的酒店。谁知一见面,基思就直入主题,威逼利诱她上楼——“你为什么不着急上楼”“我们上楼吧,别紧张”“我们就上去聊天”“你答应过不会害羞的”不管“莉比”怎么转移话题,他的回答都逃离不开一件事:上楼!上楼之后呢?下一步就是犯罪。如此的厚颜无耻,令人又气又怕。气的是,像基思这样潜在的“儿童猎手”,竟然毫无人性地对未成年孩子下手!怕的是,如果这件事真的发生在一名少女身上,她能不能逃得开恶魔的魔掌?你也看到了,即使是成年人Roo Powell,也无法招架基思的威逼利诱,改变不了他在这场见面中的“主导”地位。那心理尚未成熟,体力上又占绝对弱势的小女孩呢?不敢再细想下去。虽然这个基思最终被事先埋伏的工作人员抓捕,但有多少个“基思”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在网上、现实中对儿童进行着性虐待和心理侵害?而受到侵害的孩子们,却多数不会选择求救,而是作为秘密独自忍受。因为幼小的她/他,很可能对自己的经历感到害怕,羞耻,担心被大人指责。可那段遭遇所带来的伤害,以及造成的心理阴影,则会伴随他们一生。也有很多孩子在被侵犯之后,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直到长大后突然反应过来,会像吃了一只苍蝇一样恶心,这种侵害不只发生在女孩身上,不论男女都有可能遇到。演员姚弛不久前发微博,回忆起童年被小区大叔性骚扰的事情,他的经历激起了许多网友的共鸣,他们童年也都有着相似的伤痛。可家长们却总以为孩子还小,不会遭到性侵害,所以对性话题总是下意识回避,甚至对偶尔出现在课本、电视上的性教育也很排斥——“小孩子怎么能看这些脏东西?!”刚刚过去的4月27日,是作家林奕含逝世三周年。那年,只有26岁的她因抑郁症在家中自缢身亡,她的青春,或者说她的一生都被那个侵犯她的补习老师毁了。在她写下的自传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有这样一段话:刚刚在饭桌上,思琪用面包涂奶油的口气对妈妈说:‘我们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妈妈诧异地看着她,回答:“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谓教育不就是这样吗?’羞于启齿,谈性色变,这是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面临的常态。可是性教育并不可耻啊,可耻的是那些利用性教育的缺失,性侵儿童的恶魔!我们或许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尽可能将其绳之以法;但谁都不敢肯定在阳光没有照到的地方,是否存在漏网之徒。性不是肮脏、下流的代名词,这堂缺失的“性教育课”,也绝不能等到坏人来教。或许是时候,由我们来保护孩子们了,教给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教给他们遇到任何疑惑和危机时,大胆向自己的父母求助,不要不好意思,也不要害怕。希望不要再出现下一个房思琪,希望每一个李星星都能在保护下健康成长。

  • 被翻拍6次却依然爆红,它凭什么值得我们再次走进电影院?

    等了大半年,本该在情人节上映的新版《小妇人》,终于在七夕节上映了。这部电影改编自路易莎·梅·奥尔科特所著的同名系列小说。原书出版于1868年,在其出版问世152年里,被翻译成100多种语言,是最早刻画独立女性的一本世界名著。也是一百多年里,被无数女性深爱着的小说。《老友记》里,瑞秋说这是她最喜欢的一本书。这也不是《小妇人》第一次被改编成电影了。从1933年第一部《小妇人》电影上映到今天,《小妇人》的故事经历过多次影视化改编。甚至可以说,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小妇人》。每一次电影版都是那个时代的豪华阵容。并且此前的每一部都是经典,是莎士比亚之后被改编成电影的次数最多的小说之一。比如1994年版。由一代女神薇诺娜主演,“蜘蛛女”邓斯特,还有“蝙蝠侠”贝尔,丹妮丝,萨兰登......称得上当年最强卡司。豆瓣评分8.4,直到今天看依然质量上乘。1994年版《小妇人》这次的新版也不列外。不但有年纪轻轻就三提奥斯卡影后的西沙尔·罗南;近两年人气演技并兼的“甜茶”蒂莫西·柴勒梅德;还有艾玛·沃森、劳拉·邓恩、梅丽尔·斯特里普等知名演员参演。新版《小妇人》由格蕾塔·葛韦格(《伯德小姐》)执导。在去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女主、最佳女配、最佳改编剧本等6项提名。可能很多人会有疑问。既然每一部都是经典,为什么还要再翻拍?事实上这个疑问可以对应所有经典名著的改编。一部作品之所以能流传百年依然不朽,对于读者而言,便是无论读多少遍,无论在什么年龄读,什么时代读,都会有新的体会。那么不同时代的翻拍,也一定有着不同时代的人的思考。而《小妇人》显然就是这样的故事。故事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通过马奇一家四姐妹的成长,探讨了女性独立自强与爱情的关系。当时父权当道,女性地位非常低。但贫寒知识分子马奇一家不是这样。他们住在一幢破旧的大房子里,男主人马奇先生随军从医,留下马奇太太和四位女儿。家里失去主要经济来源,马奇太太便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承担家庭责任,独自照顾四个女儿。她们家境并不富裕,但身为女性却格外自强的马奇太太,还是会带着女儿们去资助比她们家更为困难的人。这也让四个女儿虽然性格不同,却都拥有着真善美的天性。更重要的是,拥有自强的天性。其中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以二女儿乔为主要视角来展开讲述。乔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主人公,性格直爽的像个男孩子,时时都表现出不屈不挠、独立的个性。她热爱写作,视写作为人生最大的追求。一方面因为她博览群书,有太多天马行空的思考需要通过写作来表达。另一方面,写作是她保持自立的一种方式。她希望自己可以像个男人一样成为作家,出版小说、撰写文稿。这份工作足以让她不靠任何人来养活自己。她会因为妹妹艾米赌气烧掉她的小说手稿而大发雷霆,发誓“恨她一辈子”;会为了让自己的小说能够顺利出版而假借男性的名字。即便隔壁富豪家青梅竹马的男孩劳里深爱着她,她也不愿放弃自己的梦想嫁入豪门。乔拒绝了劳里的求婚乔并没有被动的接受当时男权社会赋予她的身份地位,而是打破常规,通过写作,让自己的灵魂在束缚中得以释放。她用行动证明自身的价值,也体现了女性在事业中的独立自强。也难怪瑞秋当初会临阵逃婚,也许或多或少受到乔的影响。而大女儿梅格和乔的性格迥然不同。梅格温柔貌美,坚韧包容。虽然年少时也曾因为内心的小小虚荣做过很多傻事。但最终成长为不屑于上流社会的虚伪,宁愿为了真爱而选择清贫的生活。梅格体现出了女性在情感上的自强。尽管婚后生活拮据,她仍然不认为贫穷是一件坏事。因为对她来说,她找到了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三女儿贝思。乖巧文静,她是四个女儿里最顾家的孩子。在母亲到前线照顾重病父亲的期间,担负起照顾自己姐妹的任务。永远是家人的聆听者,在寒冷的圣诞节里,将自己平日里也很难吃到的美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更贫穷的人。她体现出的是女性在道德精神上的独立自强。不求回报的爱着家人,平等对待世人,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小女儿艾米。活泼早熟,喜欢绘画。小时候梦想自己可以嫁有钱人,进入上流社会当名媛。年轻时,兜兜转转发掘了自己拥有绘画的天赋,成为了一名艺术家。即使受人嘲笑也毫不怀疑自己的能力。结婚后,她也没有就因此放弃自己的事业,而是继续自己的艺术追求。她身上体现出女性在寻找自我上的独立自强。在不断成长中,真正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小妇人》的故事很难得的一点是,这里没有一个讨厌的角色。因为每个人都那么勇敢善良,那么与众不同。即便片中出现的为数不多的几位男性,也各有各的可爱、绅士且尊重女性。而通过四个女儿的成长,作者让我们看到女性真正的独立,应该是多方面的。在父权面前,女性可以追求自我、追求平等、追求知识、追求爱情;在婚姻面前,女性不必急着回答yes or no,而是首先该要想好自己要成为谁。尽管作者笔下的女性生活在150年前,但到今天来看,新时代女性的精神依然适用当下。说回新版《小妇人》。和前几版改编不同的是,新版故事不再遵照原著时间线的叙事,从四个女儿年幼时期开始讲起。而是采用了平行双线切换的叙事,先代入女孩们成年后的经历,再不断切换年幼时的回忆片段。青春少女们热闹、敏感、虚荣、嫉妒的温馨时代,与成年后四个女孩所要面对的不同人生困境交叉并进,形成鲜明对比。也正因此,电影的情绪基调温馨里透着一层悲剧色彩。让我们在观看时,始终处于一种充满矛盾情绪的体验中。但这样的设计,其实恰恰和成年后的我们再读这个故事的感受相得益彰。V姐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读《小妇人》,是在某一本初中读物上。当时的结尾只讲到父亲从军归来,便戛然而止。于是最开始,我以为是一个4个女孩打打闹闹等待父亲归来的家庭故事。后来终于读过完整的《小妇人》第一本。对于女性独立自主并没有很深的体会,更多的是惊讶于劳里最后没有和乔在一起,为自己站错了CP而流泪。最近在看电影之前,终于又完整看了一遍小说,才逐渐理解了作者的用意。看新版的《小妇人》,会感慨我们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小时候的我们也许曾盼望自己是温柔美丽的大姐梅格,也许也会希望自己成为贝思,可以用钢琴弹奏美妙的音乐。在某一个阶段,也许希望自己变成充满野心的艾米。却没料到, 自己现在反而更想成为乔。就像十几年后的今天, 发现再也无法回到那些轻言好恶的日子, 你会回头发现我们曾是她们中的任何一个。我们也正在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人生的复杂,值得你走进电影院再看一遍。

  • 周杰伦新歌深夜刷屏!为什么明明说好不哭,可我们还是流泪了

    昨天凌晨,相信很多 80、90 后的朋友圈都被一首歌刷屏——《说好不哭》。毕竟,有一种幸福叫做,终于等到周杰伦发新歌。要知道,距离周董上一首《不爱我就拉倒》,已经是一年零四个月之前的事情了;距离上一张专辑《周杰伦的床边故事》,也已经过去整整三年。不要说歌迷了,就连昆凌都等不及了!于是,从 9 月 10 日周杰伦在 Instagram 上发布了九宫格照片宣布新歌歌名为《说好不哭》之后,粉丝们搓手以盼,终于在昨晚盼来了这首歌。歌曲一上线就连上几个热搜,QQ音乐甚至被瞬间“挤爆”。单曲销售量瞬间突破百万,很多人卡到听完一首歌需要十分钟。周杰伦再一次用实力告诉年轻爱豆们,什么才叫真·流量明星。而这位已经40岁,几乎一年只营业一次,连微博都没有的偶像。只要一发歌就能让粉丝心甘情愿地熬着夜、挤爆各个 App宁愿卡到排队也要听歌,一边调侃又是首口水歌,一边流着泪回忆青春。为什么?只因为他是周杰伦。周杰伦作曲、方文山作词,阿信献唱。霸占我们青春歌单的三个人,终于合体了。没有了联络 后来的生活我都是听别人说说你怎么了 说你怎么过放不下的人是我……听到《说好不哭》里周董唱到这句歌词,V姐仿佛又回到了读书时用MP3听着歌,一句一句在笔记本上抄下喜欢的歌词的时代。40岁的周杰伦唱着爱情,一张口,全是80、90后的青春。而当阿信的声音出现,更是一颗重磅炸弹。MV里阿信献声合唱,一个弹钢琴一个弹吉他,这样的神仙组合真的能一秒让你哭。有人激动的说周五组合真的出道了,鸽王这次没骗我们。当然也有粉丝说:有五月天全体的才叫周五,阿信跟周董只能叫合肥组合。毕竟这两位大哥,可是在月半的道路上手拉手走的越来越远......但是一旁的林俊杰,内心估计也有话要说:说好一起喝奶茶 你们却背着我录了歌。《说好不哭》的MV拍摄于东京千代田丸之内的Palace Side屋顶花园。女主是1996年出生的日本女星三吉彩花。这些年来,周董的MV女主换了又换,挑女主的眼光倒是不怎么变。清纯中带着倔强,一笑起来,满满都是青春的荷尔蒙。如果你足够细心,还会发现MV里有一幕,男女孩互相戳中对方脸颊。正好和12年前上映的电影《不能说的秘密》里的画面遥相呼应。或许这个夜晚陪你听《说好不哭》的人,早已不是12年前陪你看《不能说的秘密》的人。可周杰伦却用这首歌告诉你:没有关系,他仍是12年前那个周杰伦。青春变成故事,现在变成风景。说好不哭,可听完还是流泪了。这些年,我们从学校毕业了,却没从周杰伦的歌里毕业。从磁带,CD,mp3,各类音乐app,耳机里满是他的声音,白昼黑夜浅唱低吟;曾经我们攒了一个月的早餐钱,跑遍全城音像店只为买到他的最新专辑;将耳机线藏进校服的袖子中,一边盯着黑板一边沉浸在他的声线里;每次经过三年二班的教室,都会下意识多看一眼;学着用《简单爱》、《不能说的秘密》开始一段感情,又用《算什么男人》结束一场恋情;……他是最霸道的男人,他出现在你的青春里,却让你记得他一辈子。还在采访中说:“我希望不要只是你的青春而已我希望我是你的一辈子”而他也的确用着一首首新歌践行着这句话。从《告白气球》到《等你下课》再到《说好不哭》。每一次发新歌,都会有人评价新歌不如老歌好听。可每一次听完,却又不免回想起那些年,坐在教室里听他的歌的日子。迷迷糊糊,身上满是汗,恰巧一阵风吹过,撩起帘子,落了一室阳光,课堂上,头顶风扇呼呼的吹,摘下耳塞,窗外有蝉鸣,下课的铃声也正好响起,铛铛铛。说好不哭,可听完还是想流泪。在周杰伦的歌里,讨论歌曲的质量好坏似乎变得不再重要。因为当听到周杰伦的歌,或者是再听别人提起他的经历,喜欢的人就能找到当初青春的自己。证明我们拥有过青春的办法有很多种,而听周杰伦,无疑是最热血和长情的方式。转发这篇文章 让更多人和你一起回忆靑春你单曲循环最多的周杰伦的歌,是哪一首?

  • 开局9.1!这档国产综艺里最不缺的就是“大神”

    神仙打架!提到这档国内综艺,我第一个想到的词语就是它。上上周,街舞竞技类真人秀《这!就是街舞》迎来了第三季的开播。要知道它在今年4月就公布了,5月初陆续官宣了其中3位导师……着实让人等到望眼欲穿。而在播出了2期后,微博和朋友圈已经被它刷屏了!甚至今天已经周四,还有人没从上一期节目的震撼里走出来……因为它实在是太太太太炸了! 01没错,这就是街舞! 2018年,《这!就是街舞》(以下简称《这街》)第一季横空出世,成为年度最热门综艺之一。尤其在街舞圈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让街舞这种尚未被大众熟悉和接受的“艺术”,逐渐从地下走到地上。节目第一个出圈的名场面,是石头和王子奇在100进49 赛场上的battle(斗舞)片段。一曲《失恋阵线联盟》结束,在场所有人热血沸腾,看了两人的舞台才知道,原来斗舞不一定要“你死我活”,原来街舞还能这么玩!舞者们接二连三被看见,被讨论,被喜爱,当时诞生了一大批街舞爱好者。就像第一季冠军队的队长易烊千玺说的:“虽然这是个比赛,但最后的赢家还是街舞本身。”年纪轻轻就有这样的思想高度,瑞思拜。火的不只是节目,第一季参赛的许多选手,都凭着真本事圈粉无数,完成了从职业舞者到街舞明星的转变。有全能舞者韩宇和亮亮,“人气王”石头,爵士女王淡淡,popping大神杨文昊等等,不同舞种不同风格,看得人眼花缭乱。第二季,感受到了节目组“推广街舞文化”的真心实意,中国街舞圈许多OG(元老级人物)都来参加了比赛。KOD赛事创始人高博,舞佳舞创始人之一冯正,第一季遗憾退赛的叶音,Waacking世界冠军AC……随便拿出一个都是各自领域中的大神。后来叶音赢了冠军回家,许多人喜欢上这个平时低调柔和,音乐一响就瞬间炸场的实力舞者。也再一次看到了中国街舞的希望。在豆瓣上,前两季《街舞》分别收获了8.7,8.8的评分,在国产综艺里已实属难得。而早就因选手和导师阵容,赚足了眼球的第三季,也没让人失望。开局9.0,现在已上升到9.1,超过60%的观众打5星。《街舞3》开播了,今夏的空气真正燥起来了。众所周知,这是一档让队长“变成表情包”的魔术节目(不是)。延续了前两季的比赛模式,依然是四支战队比拼。从节目组舍得烧钱,队长狠得下心练习,让人看得大呼过瘾的开始。再到紧张刺激的——四位队长分别从各自街道,选拔优秀的舞者组成战队。396位海选选手,晋级毛巾只有一百条,1/4的概率。要知道来参加录制的,已经是从全国舞者中层层选拔出的强者了,没有谁是实力差的。更不用说还有许多国内外顶尖舞者,来“拉高这届比赛的天花板”,直接把期待值拉到满格。毕竟还有什么比高手集结,强强对决更好看的呢? 02四位队长“世纪battle”在《这街3》播出的第2期中,发生了一起名震中国街舞圈的“昆山花桥博览中心夜半鸡叫事件”(简称“夜半鸡叫事件”)。据当时现场的选手回忆:整个人头皮发麻,太出乎意料了!在讲它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下本季四位新队长。王嘉尔。曾在隔壁《热血街舞团》担任召集人,当时就被选手们不吝赞美:“放在职业dancer里也是一流的。”韩国男团GOT7成员出道的他,曾作为击剑运动员拿过不少奖牌,体力和身体协调性、综艺感都不一般。王一博。谁能想到,王一博是一位正宗街舞圈出身,误打误撞成为爱豆的dancer呢?2011年的IBD全国街舞大赛,当时上初二的王一博闯进了16强,在网上疯传的一段斗舞视频能看出他的舞蹈实力。基本功扎实又对街舞圈十分熟悉,粉丝都说,他这次是来圆自己的街舞梦了。钟汉良。几家欢喜几家愁,哇哥要来《街舞》的消息吓坏了他的粉丝,毕竟是74年生的老TVB了。别的队长收到的都是祝福打气,只有他粉丝的画风是:穿上护腰!注意身体!请其他队长多多担待!可实际上,钟汉良是TVB舞蹈艺人训练班出道,还做过唱跳歌手。而且为上节目做足了功课,不仅是前两季《街舞》的粉丝,还认真研究了每位选手的海选视频。张艺兴。2012年就在韩国作为EXO成员出道,近几年又担任选秀导师,又是新歌MV刷屏,张艺兴的舞蹈实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在《街舞3》里,他选择了一个小众舞种Krump(狂派),万万没想到……他竟然厉害成这样!海选接近尾声,四位队长根据规则要进行cypher(围圈跳舞),最后的胜者可以为自己街道额外获得一条毛巾。每个人跳4轮,每次30秒,是时候展示真正的技术了!四位队长根据自己的舞种选择了音乐风格:钟汉良Locking,王一博和王嘉尔Hiphop,张艺兴Krump。短短十几分钟(现场更短)的斗舞,让整个场子一燃到底,也让街舞圈炸了。队长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为的不是自己,而是给街道多赢一条毛巾,也多为一名舞者争取站上舞台的机会。四位的水平就不多做点评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街舞公众号【NeedAYeah】的分析,或者是B站一些专业舞者的点评视频。但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有多拼命,直接单膝跪到地上的王一博,点子多招数多的王嘉尔,招招“致命”锤爆镜头的张艺兴,略显体力不支却拼到最后的钟汉良……他们忘了自己是明星,也顾不上什么表情管理,而是把自己扔到街舞中,和在场所有人融为一体。那一刻,现场不是396位舞者和4位队长,他们是400名舞者。结束时,他们抱在一起互相打气,每个人都已经喘不匀气。V姐还注意到一个小细节,王嘉尔对前辈钟汉良的“照顾”,到了钟汉良的顺序,王嘉尔演了一出小哑剧把他拉上来,并在他跳的时候在一旁打配合。被这个暖心的大男孩圈粉了。而这场四位队长的“世纪battle”,也结结实实地诠释了这一季《街舞》的主题:为爱而战。 03爱,和平与尊重 没错,爱,和平与尊重,是永恒的街舞精神。前面说了,这一季的参赛选手高手如云,有法国来的街舞大神布布Bouboo,埃及选手格瓦斯,国内b-boy天花板“南公孙”“北乔治”,国内顶尖的街舞厂牌舞佳舞,X-crew,TI,还有老朋友小白,林梦,蔡亮,前两季的“意难平”也回来了。总之就是美得美,帅的帅,炸的炸,骚的骚……而聚集在这里的每一位舞者,是《街舞》节目真正的主角。无数个日日夜夜苦练舞技和基本功不必说,舞台上让人目瞪口呆的大招不必说,更难得的是,彼此之间的互相照应和惺惺相惜。是的,节目中除了有让人赏心悦目的舞蹈,随处都能看到舞者之间互相的鼓励和帮助。有一个令V姐特别印象深刻,特别感动的情节。王一博队长手里只剩最后1条毛巾时,让4位选手斗舞。其中一位女舞者,来自北京Puresoul的梦迪,她是一名听力障碍者,小时候生病导致听觉受损。她的实力不俗,不仅会跳Waacking还是个全能舞者,穿着高跟鞋能随时来个空中定格的水平。对女舞者来说,本就是难度系数极高的动作,可想而知梦迪私底下要花多少时间练习。王一博很纠结,让他们来回了PK了许多轮,最终决定把最后一个晋级名额给表现出色的梦迪。在毛巾挂到梦迪的脖子上时,全场沸腾,旁边的对手没有对这一判决表现一点不满,而是真心地为她鼓掌。要知道,在斗舞的过程中,观众和对手也在自发地用身体给梦迪打节奏。观众席有人当场流泪,比自己拿到毛巾还激动。当梦迪转过身,所有认识或不认识的选手,都过来拥抱她,给她鼓励和安慰。选手间这样的互动还有很多,即使是陌生人,或者上一分钟还是对手,也会在其他选手表现出彩时不吝啬自己的欢呼和掌声,在有实力的选手晋级时为他们高兴,在遗憾的选手淘汰时替他们惋惜。因为每一位优秀的舞者,都是希望,属于中国街舞的希望。而他们身上的坚持、自我、耐心、勇敢,彼此之间的包容、欣赏、尊重与爱,就是真正的街舞精神。在我看来,舞者就是这个时代的武侠。对于身经百战的他们来说,胜负早就是兵家常事了。但比赛有输赢,街舞无输赢。无论是否站在舞台上,他们都一定会用爱、和平与尊重,继续书写自己和街舞的故事,那是属于他们的江湖。

  • 张译、李晨、陈思诚再聚首!13年了,它依然是国剧无法复刻的奇迹

    今早张译在微博上发了张照片,让很多人瞬间泪奔。成才,吴哲和史今。陈思诚、李晨和张译再聚首,才发现一晃眼,《士兵突击》已经过去13年了。13年,再也没有哪一部军旅剧让人如此难忘,这群主演的每一次聚首,都让人留下了回忆的眼泪。可能00后很多人都没有看过这部剧,但对8090后来说,有多少人将这部剧刷了两遍三遍无数遍,看这群人冲锋陷阵、出入生死,看他们相互扶持着成长,仿佛从来不曾分开。要知道,作为一部没有一个女主角和爱情戏的电视剧,《士兵突击》创造了当年的收视奇迹。超过9万人在豆瓣打出9.3分。而比《士兵突击》口碑好、评价人数多、时间早的,只有三部剧。《红楼梦》、《西游记》和《武林外传》。《红楼梦》和《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其二,当年开拍就创造历史,国民性自不用说。而《武林外传》开创了大陆章回体古装情景喜剧的先河,一集二十分钟,填满了多少人茶余饭后的无聊。再看《士兵突击》。片名像主人公许三多一样的人生经历一样,只讲了一个故事——一个普通士兵的成长史。没明星、没女人、没爱情。也难怪在最早的2006年,各大卫视都不愿意购买《士兵突击》的版权。只有两个地方小台因为实在便宜才买。首播收视率确实不行,甚至不到2%。我还记得当年饰演史今班长的张译,眼看收视率要惨不忍睹,自告奋勇在百度创建《士兵突击》贴吧,当了吧主和网友每天在线讨论剧情。图片来自张译的博客却没想到播完,反响意外的好。2007年,《士兵突击》一跃成了2007年收视大满贯,掀起一阵观剧热潮。最高收视率达到9%,平均收视突破7%。从第一集班长史今下地方招兵,“龟儿子”许三多被自己老爹撵着跑。到眼睁睁看着这个农村草根兵,从偏远的后勤班走进铁骨铮铮的钢七连。再到老A。王宝强演活了“许三多”这个角色。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傻小子,全凭自己的努力获取成功。他告诉我们什么叫不抛弃不放弃,他的成长历程让我们明白一个人只要有脚有信念,终究会走到所有人前面。而不只是许三多,出现在许三多生命中的每一个人,都让我们难舍难忘。张译,史今。他其实是和《士兵突击》结缘最早的人。19岁那年,张译还服役于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还是话剧的《士兵突击》让他担任袁朗B角兼场记,还有全剧的龙套。也就是说,如果演袁朗A角的演员不出意外的话,他就永远没有上台的机会。可惜直到最后一场戏表演结束,张译也没有当成袁朗。后来,当得知《士兵突击》要拍成电视剧,张译写了足足3000字的自荐信给康洪雷导演,标题几个大字《我的请愿书》。声泪俱下的告诉康洪雷自己有多想演“许三多”这个角色。张译的「请愿书」尽管最终没能演上“许三多”,却也为自己赢得了史今班长。靠3000字的自荐信拿到角色。全中国估计也就张译一个人。虽然事后康洪雷说,早在看到张译自荐信之前就决定让他演史今班长。史今这一角色虽然在《士兵突击》中的戏份不算多。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他破例招收了“龟儿子”许三多,教会了许三多如何在部队里生存。他带给了许三多太多的温柔和温暖,像师长,像父亲。却也是许三多心里的最后一把草。《士兵突击》里史今退役那一幕。许三多嚎啕大哭像个孩子,撒泼吵闹,以为抱住了史班长的包,他就能不走了。可史今却说:“我走了,能帮你割掉心里边最后一把草。”他让许三多第一次面对离别。让他明白每个人都只能陪彼此一段路,人都是边走边告别的,你总有一天要学会自己站起来。残酷而现实。而他自己呢?表面上云淡风轻。却在连长带他去看他们保卫着的首都,路过天安门广场时,只是一句“开慢点”,就让上一秒还在微笑的他再也绷不住哭得撕心裂肺。懂得那么多大道理,却依然在离别时忍不住流泪。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士兵对连队有多么不舍。即便是钢铁的战士,也有肝肠寸断的感情。陈思诚,成才。剧中他聪明圆滑,跟笨拙的许三多完全相反。他的能力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一路成才,逢源机会,早早成为整个集团军的“兵王”。但他的经历又是坎坷的。因为太过自我和功利,因为自己对战友的抛弃,反而失去了得之不易的机会。还记得在一次训练中成才对许三多说:“我已经打听好了,三连缺一个狙击手,我去那里可以当班副,升士官,钢七连的好兵太多了,想出头太难……”成才为了前程选择离开钢七连。可走的那天,雨下的很大,他站在雨中对许三多说:“我以为就算没有处下全连的人,也该有半连的人……”那时的他不懂什么是“不抛弃、不放弃”。就像他不懂为什么没有人来送他走。因为他唯一懂得的只有前程。后来,在一次次的打击之下,他终于明白了军队里什么才是最被看重的。成才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世上大多数人都会面临的选择。在得失中求索,在背叛和被背叛中成长。总得掉进坑里才知道坑改怎么填,最终才能越走越远。李晨,吴哲。和许三多以及成才比,吴哲的起点很高。三十九号吴哲,外语双学士,光电学硕士,却只比成才大俩月。而而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却是“平常心 ,平常心” 。他让我们看到了军人的另一面。不仅仅有一击必中的“神枪手”,对连队感情深厚的老班长。还有这样在某一领域有着深入研究,并且在有所成就的技术型军人。他自信,又有原则,并且对未来充满乐观和希望。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诱惑也好,挫折也罢,始终怀揣着对梦想的敬畏和对原则的坚守。这也是对那句“不抛弃、不放弃”另一种注解。这部剧里让人难忘的角色不止他们。还有极具个人魅力的袁朗;钢七连连长高城;心气高的伍六一;三连五班的战士们;......比起各大IP剧霸屏、婆媳拌嘴。流量当道的当下,《士兵突击》显得太难得。而《士兵突击》之所以在十多年之后依然让人念念不忘,很大程度上因为在这个故事里,每一个人都值得被挖掘,被塑造,被演绎。它让我们看到了在军旅题材中,不只是将军元帅值得被书写,士兵的故事也应当被挖掘。而它又不仅仅讲的是一个普通士兵的故事,更是一群士兵成长的故事。有人在偏远的地方不被人知道,平淡度过一生。有人拼了命的努力终于被看见。有人天资聪慧,却误入歧途。有人刀子嘴豆腐心,刚烈外表下尽是男儿柔情。在这个特殊又平凡的部队里,它书写的是每一种人的人生选择。《士兵突击》里最令你难忘的画面是什么?

  • 豆瓣9.3!难怪它能火600年

    要说在中国,谁才是粉丝最多,火的最久,一有点风吹草动就会上热搜的网红?毫无疑问,是故宫。2017年,《我在故宫修文物》意外刷屏,让几经时代变革的“老网红”故宫,再次走进了年轻人的视野。这部讲述故宫文物修复工作者的纪录片,也带火了文物修复师这个有些“神秘”的职业。纪录片播出后当年,就有1.5万人报名要到故宫博物院去修文物。2020年,伴随着人们生活的动荡不安,故宫迎来了自己的600岁生日。借着故宫600岁,又有一部和”修“故宫有关的纪录片,这两天悄悄上线了——《我在故宫600年》和《我在故宫修文物》一样,这部纪录片一共3集,都是通过文物修复师的工作,来回溯故宫历史的传承和文化。但和《我在故宫修文物》不同是,《我在故宫600年》里的匠人们,修复的不光光是文物,更是整个故宫的建筑。因为建筑本身,就是故宫最重要的馆藏文物。所以这部纪录片最大的看点,便是了解经历过无数风云变幻,却依然是存世最大、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群的600岁故宫,到底如何保持“青春永驻”。纪录片从一场名为“丹宸永固”的展讲起。为了迎接故宫的600岁,故宫博物院在2020年举办了一场为时3个月的大展——【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览中的453件展品,顺着600年的时间线,带人们穿越时光,讲述着这座巍峨的皇家宫殿的建成史。这次大展由故宫博物院古建部负责。古建部从1958年设立之初,就一直承担着负责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既然是展现故宫的修建过程,那么了解600年前的工匠如何为皇家宫殿打地基,必然是展览的重点之一。毕竟坚实牢固的地基,是让故宫600年来屹立不倒的基础。可是想在故宫里“挖土”,进行大规模的地下考古,那肯定不行。为了寻找“丹宸永固”的秘密,古建部的工作人员来到了安徽凤阳,朱元璋的家乡,明中都遗址。当年朱元璋登基后,决定在家乡凤阳建造第一座都城。营建过程极尽奢华,却在第六年被朱元璋突然叫停。虽然至今关于明中都建造被废弃的原因,历史仍没有定论。但在明中都遗址中,依然保存着明初宫殿土作工艺的最高标准。根据古建部工作人员的介绍,我们看到紫禁城太和殿的前身,这座明中都遗址中最核心的宫殿裸露在泥土中。虽然并不完整,却也能感受到当时建造的规模气派。这座建筑的台基为层层碎石、夯土交替夯筑而成。台基仅挖掘出来的部分,就各有18层之多。其中还有用来来巩固碎石层的木桩。这些木桩深深插入地下,深不见底。可见当时的建造工序繁复又充满前人的智慧。有了明中都的建造经验,故宫的营建显然会比明中都规格更高,技艺也更精湛。如此厚重坚实的地下结构,不仅确保了建筑之上的宫殿历经600年岿然不动,也寓意着王朝能够永远延续。而借助聚焦【丹宸永固】大展,养心殿大修工程,这部纪录片也为我们徐徐展现着故宫古建部、工程管理处、修缮技艺部、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部门中,那些为故宫岁修保养的专家和匠人的工作和生活。有人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给故宫里上万块砖上的字做拓印。只为记录好每一块砖的出处。有人临摹绘制着房梁顶上难以看到的彩画小样。将每一幅小样悉心保存,只为给下一代彩画修复者提供完整的参考。有人年纪轻轻刚入“宫”,就被派去凤阳的明中都遗址“挖土”多年,考古故宫建造时的工序。有人已经退休又回到故宫,从一捧沙,一桶泥开始,向新一代匠人传授故宫岁修的技艺。片中,彩画师在临摹完难得一见的彩画后开心得像个孩子。在他看来,文物都是活的,临摹彩画就是和古人对话。他用这种方式学习古时画师的绘画手法,然后将临摹的画作当做信息,留给下一代修复师。你也能看到有人研究了市面上所有粘合剂,找出最适合粘合剥落的文物的粘合剂。粘合的时间不快也不慢,并且可逆。这才能未来再修复文物的匠人,留下了重修的余地。他们修复的不光是现在的故宫,也是未来故宫。这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责任。看完这部记录片,你不得不佩服这些故宫修缮专家与匠人们精巧绝伦的手艺和敬业的精神。无论是一砖、一瓦、一檐、一殿,无论是崩塌、朽坏还是褪色、残损,故宫的匠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精心地用自己的技艺呵护着这座皇家城池。而他们很多人都是年纪轻轻就来到故宫。一待,就是一辈子。片中有个细节。在筹备大展时,策展人员找到了一张新中国成立以后故宫第一座较楼修缮者们的合影。照片中建筑学家与营缮匠人们站在一起,他们当中很多人都已经离世,其中一些建筑学家尚可凭借记录认清面貌。但更多修缮故宫的工匠们,却已在历史中遗忘了姓名。没有城池能离开人的存在。600年前,紫禁城作为明王朝的都城拔地而起吗,从此开始了它的历史征程。600年里,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匠人的传承,才能让故宫以一种永恒的视角,凝视着万代更迭。故宫的修缮,是一份看似平凡却伟大的工作,修复的工作不停止,是匠人精神的传承,才能让如今的故宫依然生机勃勃,依然在二十一世纪中“丹宸永固”。想看的朋友,B站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