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你是否要取消绑定(第三方名字)账号?

将该作品添加到专辑时,将从我的主页中隐藏
确认 取消
将该作品添加到专辑时,将从我的主页中隐藏
取消 确认
行业
  • 348万旅游宣传片,引发了整个行业的深思

    上周,新片场社区公众号推送的讨论郑州市旅游宣传片的两篇文章,在影视人群体中引起了激烈的讨论。事件的起因是前几天公布的郑州旅游宣传片,视频一经郑州旅游局官方微信推送,立刻引起了大波同行吐槽。很多影视从业者纷纷在郑州市旅游局的微信文章下留言,用词激烈。评论中,有人指出宣传片在构思、制作上都存在硬伤。“1、卡通人物太丑。2、棚拍功夫太次。3、交响乐那段配乐太雷人。”“太应付了,功夫串联整个篇章牵强的狠”“为了吃一顿用大骨熬汤做的正宗牛肉烩面,一名用三维制作的小和尚领着一对情侣从登封少林寺跑到嵩阳书院,然后瞬移到了新郑国际机场,坐了几十站地铁,绕着郑东新区跑了一圈,然后找了个不知道什么地方的饭馆开心的吃了起来。这个片名起错了,不应该叫《中》利于传播,应该叫《一名削发入世修行的红尘气小和尚》”“关键片子内容乱糟糟的,一点都没有温度,哪里让郑州人赶到自豪了?”“这片子出色特效竟然是失传已久的三维跟踪。”还有人爆料,宣传片涉嫌剽窃素材。“这个片子有我们三个镜头素材,属于盗窃版权。”更有网友挖出了影片的招标信息,在竞标中胜出的制作公司,中标价为348万人民币,很多影视从业者都对高昂的制作成本提出了质疑。有人认为成片远远达不到348万成本应有的效果。“8万不能再多了,为啥前边要加个34”“三百多万,我们都可以出个系列片!可惜资源都浪费了。”有人戏称影片可能是请了名导执导,暗讽报价含水分。“河南宣传片348万这个,是张艺谋导演?”有人对制作公司中标表示不服。“不较真,焦作旅游宣传片他们有拿下了!做好了拿,我们认同,做不好,这不是欺负咱吗?”更有网友表示,旅游局的领导可能是“被骗了”。“郑州市旅游宣传片348万的影视中标金额。真的把河南人民当傻子吗其实348万也就只能在郑州买套房而已但是领导说真的B京团队估计就花了8万人民币给你交了个片子 没别的意思 身为河南影视工作者的我,怕领导 您被别人骗咯 发出个善意提示”还有人向郑州市旅游局喊话追责,声称制作公司使用自己的素材并未得到授权。“未经允许窃取镜头是非常不道德的行为@郑州市旅游局 更何况你们都将近348万的制作经费了,还来来偷。是不是其他费用都用来公关了?河南不是没有优良的影视制作团队,只是你们还在傻傻的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请相关单位给出合理解释!当时我给美景签的合同制作TVC 以成片形式交付给美景集团。我任导演委托荷尔蒙一起拍摄片子。刚已经给美景确认他们没有授权任何单位个人使用。”某公众号就此事发文,追问348万制作费用的明细,评论里也是骂声一片。总之,这事儿算是闹大了,在各种影视制作者群中也激起了火热的讨论。不过,截止发文前,郑州市旅游局官方微信文章下面的评论都已全部被删除。而声讨制作费用明细的公号文章,也疑似因“内容违规已被删除”。5月30日上午,“xx影视圈”公众号发文,提醒网友谨慎发言。有意思的是,这篇号称“中立客观”的复盘文章白天刚发,晚上再一看,“已被发布者删除”。虚虚实实,仿佛一切都没发生过。而通过朋友们对这件事的激烈讨论,我们也听到了来自行业不同方向的声音,了解了巨大的影视人群体中,对于同一事件、来自不同个体的不同观点。比如,大家最关心的“成片质量是否能与348万的制作费用相匹配”的问题,就众说纷纭。有人觉得片子的质量连8万都不值。“宣传效果是有了……可是却是负面宣传。这个宣传片其实8万都不值,郑州这波准备怎么处理?怕是以后又要成为典型例子“经久不衰”了,长点脑子啊喂……”有人觉得30万差不多。“8万是有点过了 30个差不多吧还有中立的那篇啊也是不了解行情跟那瞎猜婚礼圈混好了就够挣得了这行门槛低您要老跟外面的比您可不就认为不好混么您努努力上里面看看能进来么?”有人觉得价格应该在50-70万之间。“刚看完全片,348确实有点多,但是价值在50一70之间肯定是有的,部分剪辑节奏还是好的,有点激情,但也是昙花一现。整个影片内容的话,不敢恭维,没有深度和广度,谈不什么片,如果归类的话,可能归到混剪里吧,不敢多说了,毕竟这么多专业人士看着呢,仅代表个人意见。”有人觉得100万不过分。“说8万的应该是没拍过这类片子吧?这个片子100万不过分,348万只能说表示尊重和理解。(如果里面有大量素材的话就另当别论了)”而事件的扩散,也增进了行业媒体间的沟通。在进一步了解事件原委过后,我们发现上一篇文章中提及的xx公众号转述处,“谴责”二字用词不当。“(出发点)并不是指责网友苛刻”,而是出于对于影视同行的友善提醒,你所能猜测到的多种可能,在法理面前得站得住脚,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删帖是让步,不是妥协!”在与该公众号负责人的沟通中,我们也了解到了行业媒体的良苦用心。而更多留言中,真实地反映了国内影视行业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帮助我们对行业现状有了更好的理解。一、项目招标的机制,是否足够公开透明?一位朋友从后台私信中告诉我们,招标也许只是“幌子”,中标的制作公司有可能早已内定。二、“甲方的意见”对最终成片的质量有多大影响?高票评论中提到,“创作自由”很多时候在国内影视行业有如水中望月,专业尊重也只是一纸空谈,“有没有想过另一种可能……比如领导意见什么的……”“8万不可能,中肯的说就前期来讲还是不错的,至于后期结构确实乱七八糟,立意浅薄,但是不能排除被领导意志左右,行内都明白,客户的水准决定了片子的水准。最起码开头那雷人的一段我敢保证是领导的个人喜好:大气场面,繁华高楼,冉冉的朝阳,“震撼的”音乐。委屈后期了,不知道被改了多少遍,最好能出个导演版以正视听!”三、348万,有多少到了制作团队手中?很多留言中都透露,高昂的中标价格与制作团队的收入并不匹配,得到一个大项目,层层转手、打点上下的费用占比,也许比人们想象的高得多。“发包层层克扣啊~更夸张的你们还没见过呢,我大学的时候老师接了一个央视主导的动画连续剧,到老师手里200w左右,实际电视台和主办方拨款有大1000多万,全都被层层领导和转手的单位剥皮剥光了”“348万很正常,领导,中标公司,制作公司,各三分之一,这是规矩。一百万,做一个如此规模的片子,也差不多。动画形象好看与否仁者见仁,但是通篇动画人物,少说也得三五万。”“相信接下来确实是348万,层层层层层包之后,最后真正干活的制作公司看起来也有20万。不只是郑州,很多城市也是这样。”“有可能到制作团队的手里,已经是经过348手的活了”四、价格没有统一标准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样,由于拍摄一部宣传片所涉及的事物极其繁琐,在同行眼中,这样质量的宣传片,价格都没有定论,即便评论区有位业内人士提供了相对详细的价格单,但看得出来,仍有许多变数。“给大家一个价格单,大家去算吧!形象和场景完全建模最高3000一秒(实拍和形象建模一起,还便宜些)去数一下看有多秒延时拍摄,耗费的是时间,从压缩的片子看不出是用什么拍摄的延时,我们估摸一下用的是阿莱mini吧(不说5D了)按照3千一天吧里面用到的演员,也就是一个形象而已,不是什么明星,两人最多两天拍完,一人一天按照3000算吧练功夫的人,给1万吧!(旅游局发话,嵩山少林寺不免费给个人?)整体拍摄按照10天算。摄影3000一天灯光2000一天助理们600到1500一天 …… 算算吧!顶配能算到多少钱!”五、盗用素材追责困难许多评论里都提到了剽窃素材的问题,但国内尚未出现完善的维权体制,权益受到侵害的创作人,最多也只能在社交平台上声讨,往往只能获得同情与声援,得不到实质的帮助。这些问题之所以存在,与产业的发展水平仍不够成熟完善密切相关,但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分析背后的成因、从自身出发思考应对的方式,才是推动行业前进的动力。

  • 一周电影资讯 | 姜文新片定档,英雄、荷尔蒙、美人come on~

    《复联3》的上映彻底点燃断网两周的中国影迷,横扫中国电影票房,打破进口片各项票房纪录。而本周华语电影的各项最新动态,也令人感到整个2018年有了些许盼头。姜文新作《邪不压正》定档;陈可辛用三年打磨的剧本《李娜》马上开机;毕赣导演《地球最后的夜晚》戛纳首映收获好评;“贾科长”新作《江湖儿女》戛纳首映后国内过审零删减待定档;原定5月重映的王家卫经典影片《阿飞正传》因未知原因,将延期至6月中旬通过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与大家见面,请大家稳住刷动各大票务客户端的小手,坐等定档捷报。还有哪些瓜,一起往下刷。【第71届戛纳电影节闭幕,是枝裕和《小偷家族》摘金棕榈】法国当地时间5月19日晚,随着主竞赛单元的各个奖项在电影宫的卢米埃尔厅一一揭晓,为期12天的第71届戛纳电影节落下帷幕。第七次来到戛纳的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终于凭借作品《小偷家族》摘得最佳影片金棕榈大奖。美国导演斯派克·李(Spike Lee)凭借《黑色党徒》(BlacKkKlansman)获颁“第二名”评委会大奖。黎巴嫩女导演纳迪·拉巴基(Nadine Labaki)的《迦百农》(Cafarnaúm)获得“第三名”评审团奖。今年亚洲电影在戛纳电影节上表现亮眼。虽然华语片与奖项擦肩而过,但贾樟柯的《江湖儿女》、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外媒评价都不错。在短片竞赛单元中,魏书钧执导的中国短片《延边少年》获得短片单元特别提及奖。此外,韩国导演李沧东的《燃烧》场刊得分3.8分,韩国演员刘亚仁在片中表现出众,获奖呼声很高,最后却输给了《犬舍惊魂》的男主角马尔切洛·丰特。《燃烧》未能拿到大奖,成为今年戛纳的最大争议点,该片最终只拿到主竞赛单元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毕赣执导《地球最后的夜晚》亮相戛纳获,首映获好评】中国导演毕赣执导的《地球最后的夜晚》15日亮相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影片个性化的叙事方式和3D长镜头的运用引发观众和媒体的热议与好评。《地球最后的夜晚》是毕赣的第二部长片作品,由汤唯和黄觉主演,讲述了一个中年男人重回贵州故乡,开始一段寻找12年前恋人的梦幻之旅。影片中回忆与现实交织出现,配以文艺风格的对白,颇具魔幻感,后半部分使用近一小时的3D长镜头,带领观众走入主人公的梦境,这一新颖大胆的表达手法将影片推向高潮。【《江湖儿女》国内将映,贾樟柯:未做删减】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片独苗《江湖儿女》举行媒体发布会,导演贾樟柯透露该片已通过国内审查,且发行时间将很快确定,“整个影片完成之后没有做任何修改”。贾樟柯也进一步谈及中国电影面临的“审查制度”,他表示电影工作者与审查之间的沟通渠道比较畅通,整体上要比过去进步很多。此前,《江湖儿女》曾入选权威电影杂志法国《电影手册》“年度最期待电影”,此次入选也是贾樟柯继2002年《任逍遥》、2008年《二十四城记》、2013年《天注定》、2015年《山河故人》之后,第5部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作品。【盛夏可期!姜文新作《邪不压正》定档7.13】四年磨一剑,姜文新作《邪不压正》宣布定档,将于7月13日在全国公映。新片改编自旅美作家张北海的原著小说《侠隐》,主题与复仇有关,写的是一个抗战前夕老北平的江湖故事。正如导演姜文放出的豪言那样,《邪不压正》“如同北平的哈姆雷特,如同李小龙智取危机四伏的卡萨布兰卡”。英雄、美人、荷尔蒙三大要素,寥寥数十秒,扑面而来。最热的天儿,看最爽的片儿。【陈可辛三年磨《李娜》!演员曝光,本月开机】历时3年筹备的传记片《李娜》终于有了最新消息,这部由陈可辛执导的电影,最快将于5月份开机,今天有媒体曝光了《李娜》片中的两位小演员人选,她们将饰演李娜不同的年龄阶段。不过,在之前也有报道称陈可辛会执导《中国女排》,也预计在2018年下半年开机,《李娜》和《中国女排》同属于运动员题材,陈可辛近几年一直没有亲自导演电影,这一次准备好了剧本,看来是要连轴转了。陈可辛曾表示《李娜》想拍的不仅仅是运动员的传奇故事,也是反映中国社会变迁的历程。而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如此迅速,如何能让这个故事面世的时候,视角不落后于时代,这是他的大难题。或许这点对《中国女排》同样适用。【《神奇女侠2》将于本月开机,坐等女神归来】《神奇女侠2》据悉将于本月在英国开机,盖尔·加朵将回归继续扮演神奇女侠,喜剧明星克里斯汀·韦格加盟扮演神奇女侠死敌、经典反派角色豹女。《权力的游戏》"红毒蛇"佩德罗·帕斯卡也宣布加盟续集,扮演重要角色。续集的故事仍处在保密阶段,目前我们知道的信息仅限于影片将讲述1980年代苏联冷战时期的故事,传闻第一部的男主角克里斯·派恩也有回归的可能性。《神奇女侠2》定档2019年11月1日全美公映,由派蒂·杰金斯、DC的首席内容官戈夫·约翰斯和达夫·卡拉汉姆(《敢死队》系列)共同编剧。【传记片《波西米亚狂想曲》发中文先导预告】皇后乐队传记片《波西米亚狂想曲》曝官方中字先导预告!重现皇后乐队1985年在Live Aid上的传奇现场及台前幕后故事。神还原牙叔、梅爷!BGM收录"BohemianRhapsody"、"We Will Rock You"等皇后乐队多首经典神曲!《黑客军团》拉米·马雷克饰演皇后乐队主唱弗雷迪·默丘里,格威利姆·李饰吉他手布莱恩·梅,本·哈迪饰鼓手罗杰·泰勒,约瑟夫·梅泽罗饰贝斯手约翰·迪肯,11月2日北美上映!【20亿在即!《复联3》蝉联内地票房周冠】《复仇者联盟3》毫无悬念地蝉联内地周票房冠军,但领先优势已经没那么明显。国产爱情喜剧《超时空同居》拿下上周内地票房亚军。进口惊悚片《寂静之地》位居周票房季军。两部国产片《后来的我们》、《我是你妈》位居周票房四五名。上映次周,《复仇者联盟3》内地斩获票房6.54亿,蝉联周票房冠军,累计票房达到19.24亿。内地上映首周,《复仇者联盟3》在周票房大盘中占比83%,在周末票房大盘中占比98%。上映次周,《复仇者联盟3》在周票房大盘中的占比滑落至60%,但票房霸主的地位依然无人能撼动。【更重口的《死侍2》登顶周末全球票房榜首】比前作更重口、更有趣的《死侍2》周末在海外81个市场同步开画,爆出1.76亿美元的战绩,不仅刷新了福斯海外最强开局纪录,也将《复仇者联盟3》从全球票房冠军的位置拉下马。目前《复联3》全球票房破18亿美元,跻身影史第四位。“无限战争”能卖到20亿美元吗?目前看来并不确定,这个周末被《死侍2》咬掉一口,而接下来几周《游侠索罗:星球大战外传》和《侏罗纪世界2》也不是吃素的。关注新片场学院-让作品加速诞生

  • 侯咏:章子怡,这滴眼泪流下来,你就能获奖 | NEW ERA青年电影季展映周

    侯咏,中国著名摄影师、导演、制片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个人导演代表作有:《茉莉花开》、《一个人的奥林匹克》、《闯关东中篇》等。获得过4次金鸡奖最佳摄影奖,与张艺谋、田壮壮众多导演有过深入合作。他与顾长卫、吕乐,合称中国电影摄影界的“三剑客”。此次NEW ERA青年电影季,侯咏老师的代表作《茉莉花开》被列入长片展映单元,目前已是上海戏剧学院影视学院电影系主任的侯咏老师本人也特意来到了现场,在映后与观众亲切交流。以下就是侯咏老师的发言。 我刚才在观影的时候,有很多地方我看得自己都感动了,也很有感触——当年我怎么就拍成这样了?昨天晚上我在看《演员的诞生》,最近也是因为这个节目,时隔13年后,我和章子怡又合作了——帮她拍了几个短片。大家应该都看过。在拍的时候,我跟章子怡都感觉特别开心,好像回到了拍《茉莉花开》的那个时候。今天再看《茉莉花开》,我发现章子怡当年太年轻了,简直就跟十几岁的小孩一样,特别是第一部分,更加让我觉得时间一晃十多年就过去了。这部电影改编自苏童老师的小说《妇女生活》,我在看这个小说的时候一下就被吸引了。后来投资人找到我,让我拍电影,说我做摄影师这么多年了,有一定的积淀去指导一部好电影,我说我也正在考虑这个问题,但是我不知道要拍什么,他说你回家想一想。那已经是我第一次看这个小说的十年之后了。当时看小说的时候,我就有“一人饰三角”这个想法,那时候我觉得这个人是巩俐,但十年之后,我觉得应该是章子怡。其中一个原因是我跟章子怡很熟,在拍《我的父亲母亲》的时候,我就开玩笑说子怡你将来红了,以后我要找你拍电影,你可别不理我。再插句题外话,在我看《一代宗师》之前,我认为《茉莉花开》是章子怡表演最好的电影。我看了《一代宗师》以后,我觉得《一代宗师》跟《茉莉花开》是同等水准的。我当时给章子怡发了一个短信,说一代宗师是你表演经历中的一个里程碑。回到一人分饰三角。《茉莉花开》整部电影就是三个主角,全部由章子怡一个人来演。除了服装、化妆、道具之外,我还用了很多视听的手段让大家来区分这三个角色分处的三个年代,比如说画面色调,比如说用光。画面色调上很明显,大家肯定都感觉到了,第一部分是绿色,第二部分是黄色,第三部分是蓝色。为什么用这三种颜色呢?这都是来自于我的人生经验。就比如第二部分,50年代的色彩。50年代在我的印象中是热火朝天的,天天游行。我作为小孩子,特别想参与其中。那时候红旗招展,满街都是大字报。所以我就用了橙色、黄色的色调来表现。再说影片内容,改编最大的部分是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的内容基本都是我们重新加进去的,没用原小说的这个情节。因为我最不喜欢的就是小说的结尾,因为小说结尾讲了一个观点,就是女人永远也跳不出自己的命运,特别宿命,很无奈。但我觉得不行,我想在电影里面给观众一个特别有力量的结尾——女性不能被现实或者被男权社会压得毫无办法,不能逆来顺受或者说顺从所谓的命运。可尽管这是个女性题材的电影,但我其实特别反对女权这个词儿,太过偏激了。我觉得应该讲的是人权,每个人都该有的权利。此外,我觉得女性特别伟大,特别有天赋,比如生命力就比男性强得多,所以寿命长。我觉得凭这一点女性就应该特别地有优越感,不用觉得自己哪里不如男性。有不少观众问我《茉莉花开》为什么没有像《罗曼蒂克消亡史》那样全程用上海话。这个问题其实我在拍的时候,有仔细想过。说实话我看了《罗曼蒂克》的对白设计之后,我觉得它没考虑好。因为全程用上海话实际上是不明智的选择。我个人认为整部电影中只需要用上海话点缀一下就可以了,这样不懂上海话的观众照样能听懂,但电影又会很有味道。还有观众问,为什么电影里每当章子怡饰演的三个主角的人生发生转折时,都会伴随下雨?这个其实没有特别的设计,但的确也是考虑到了上海多雨的天气。不过最后一场“雨夜生子”的戏的确是我精心设计的,而且是费了极大的脑筋设计的,因为没有这场戏,这部电影就白拍了。当时我一直很苦恼,就是拍了这么多,那故事的结尾到底落在哪里呢?如果想不出什么办法的话,那片子就只是一个家长里短的故事,一个三代悲惨女性的故事而已。最后,我想出了“雨夜生子“这场戏,来象征希望的诞生。这场戏的拍摄难度很大。造雨景就需要很大的一笔预算,而且工作量也是非常非常的大。但如果不下雨的话,章子怡一个人在路上生孩子这件事在逻辑上就不太可能——路上怎么会没人看见呢?所以大雨就特别有必要了——因为下雨,路上才行人、车辆稀少。最后的结尾,镜头落在章子怡的脸上。这其实是我对经典电影《瑞典女王》的一个致敬。我们当时在学校上学的时候,老师就给我们一直举这个例子。瑞典女王的结束镜头是电影史上最经典的镜头之一,而且也是影史上最经典的表演段落之一。这么经典的表演其实幕后有一个很好玩的故事:这个演员她是好莱坞一个大明星,大家看了电影都说,这个落在脸上的镜头简直太绝了。后来记者就采访,问演员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你怎么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变化的。结果这个演员说,我当时什么也没想,因为现场很混乱,我就特别不高兴了,这怎么还没拍完啊?于是催导演赶紧拍,没想到那种情绪,反而造就了影史经典。当然有类似于这样的镜头结尾的电影是很多的,但我选择这样的呈现方式也有我自己的一个道理。首先,前面的故事越丰富,最后落在章子怡脸上的镜头就越有意味。因为章子怡饰演的角色,走过了这么多的人生路程,经历了这么多的人生磨难,最后她一定会有一种会心的笑,一种对过去生活的意味深长。当时拍的时候,我跟章子怡讲,我说你要从笑开始,笑着笑着,眼泪就要流出来。一开始演,她的眼泪流不出来。我又说,你这滴泪如果能流出来,你就能得奖。然后拍第二条的时候,她的泪就流出来了,最后她果真得了最佳女主角。最后,我想说的是,这个片子表现的其实是女性的自强自立——不要去依赖别人;不要去向别人、向外界去索取什么;你自己能达到的,你就自己达到;别人给你的,你也可以接受。但是你不要去向外界索求。但我们经常会犯这种错误,这也是我拍《茉莉花开》的初心。

  • 张大磊:拍电影无所谓形式,最重要的事情是,去拍!

    在12月14日NEW ERA青年电影季新浪潮2017年颁奖典礼上,凭借电影《八月》成为去年金马奖最大黑马的张大磊,面对为什么要拍电影的问题,也有自己的答案。以下是张大磊在颁奖典礼现场分享实录:因为热爱,所以坚持为什么要拍电影?我想不到一个特别准确的答案,我想可能每一个做电影的同行们,不一定会有一个特别准确的答案,它不是唯一,可能是一个综合的原因。对于我来说,是因为热爱,再简单不过的答案,热爱电影,也热爱生活。我进入电影这个行业,或者是学习电影纯属是一个意外,本来没想学电影,想学音乐。但是种种原因,觉得音乐学不了,我总得干点什么,就学习了电影。但是在学习电影的那段时间,我们年轻人都会有一段时间特迷盲,不知道自己做什么,想的也特别多,感觉眼前一片黑暗。我记得我的宿舍挂着黑帘子,也不知道天亮,可能是因为离家远的原因,也是因为那个时候有契机看到了大量的电影。于是,电影成了我的朋友,在我特别难过的时候有电影陪着我,电影里有属于自己的情绪的表达,有了情绪的出口。那个时候开始想要拍电影,想要成为电影工作者,拍摄自己的电影。拍电影无所谓形式,想拍什么就去拍2006年毕业之后,一直到2015年拍了我的第一部电影《八月》,这段时间其实是挺艰难的过程,毕竟新手入行难,你没有可以让其他人信任我的一些讨论。《八月》剧照所以那些年一直没有拍成功过电影,那时候是我的一个愿望,中间也有过很多次想干点别的。最终发现还是真的喜欢,喜欢用电影来说一些事儿,喜欢用电影让我的情绪能够宣泄。但是那个时候更多的是看,没有机会拍。后来我就想到了一个方式,一来能够维持我的生活,二来能够让我和电影能够再走的近一些。所以我跟朋友开了一个小的婚庆公司,拍小短片,我真的是特别喜欢干这个事儿,不是为了能养家糊口,我觉得我是在拍电影,因为电影无所谓形式,刚才说的分长片、短片、我觉得电影就是一个记录人的工具,拍自己想拍的就可以了。当时那活我干的特别来劲,我把每个要结婚的人都当成了我的演员,而且我是导演,我的存在感特别强,而且是别人付钱让我来拍,拍电影还拿别人的钱,但是我是挣钱来拍。现在想来,这些也不艰难,我还是挺享受的,真的是热爱吧。喜欢电影,喜欢这样的表达方式,或者说也是真的挺热爱生活。每次觉得自己在艰难的时候,或者是想要干点别的,转行的时候,或者是突然从我的生活中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想要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我觉得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拍电影的原因,很简单。最重要的事是,去拍!我想说一些我的经验,我也是年轻导演,只拍过一部电影,和今天所有的年轻导演们一样,刚刚有了自己的作品。谢飞导演说,在前辈们拍电影的时代,能够看到电影,接受到大量的电影信息是很难的,更多的是戏剧或者是文学。但是我们现在处在这么好的时代,我们可以随便看到任何的电影,或者是有更多的电影资源,电影文化可以吸收。这对于我们来说当然是个好事儿,但是我觉得,我们在有这么丰富的条件的同时,应该让自己尽量化简一些,想的少一些,尽量的回归到当时前辈们拍电影时候的特别简单的之下,完全用自己的热情,或者是用自己的原创去完成作品。我们现在手机都可以记录影像,而且都是4K的。这就是我想说的,对于一个年轻导演,年轻的电影工作者,最重要的事情是:去拍!。的确,对于很多年轻电影人来说,我们不是没有想法,也不是缺少对电影的热爱,只是无限期延长了准备的过程,不知道我们是可以且行且成长的。年轻,便无惧失败。拍电影最重要的不是担心拍不好,而是拿出去拍的勇气和信心。感谢导演张大磊对青年创作人的支持和帮助。第二届NEWERA青年电影季已经落下帷幕,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为迎接拍电影的新时代而努力!

  • 束焕:我不想被人当做是一个骗子

    在12月14日NEW ERA青年电影季新浪潮2017年颁奖典礼上,刚刚杀青了首部导演处女作的著名编剧束焕,也来到现场为我们分享了他对拍电影的看法。以下是束焕在颁奖典礼现场分享实录:电影首先是工业,其次是艺术,最后才是文学为什么拍电影?因为我不想被人当做是一个骗子。我当了20年的编剧,最近我发现自己越来越难证明我写过某部电影,因为现在电影海报上已经没有编剧的名字了,百度百科了也没有了。但是,当电影导演,可以写上束焕作品,我觉得特别爽。当编剧一直很被动,因为编剧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给你看原剧本”。这句话其实蕴含着很多编剧被迫背锅的辛酸,往往是认为导演的问题,但是剧本很好,往往是导演拍砸了。我自己当导演,自己背这个锅,出了任何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但是,我发现其实在各个工种里,编剧当导演的成功率很低,我们能够看到很多演员做导演,能看到摄影、美术,甚至录音,他们都有做导演成功的履历,但是编剧当导演的成功率很低。我到了现场之后发现,其实我什么都不懂,到了现场你会发现,电影首先是一个工业,其次是艺术,最后才是文学。做导演,前期筹备要做到非常扎实为什么编剧当不了导演?是因为编剧的工作在脑海里,编剧可以把剧本写的很有画面感。但做导演,你需要在脑海里呈现的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有完成度的影像。但是作为编剧,你不知道怎么达到那个影像。中间所要经历各种各样的争吵,或者是坚持,或者是种种的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你是不知道的,也从没有想象到的。所以在现场时,作为一个导演最重要的是前期的筹备要做的非常扎实。我们这次做了数字预演,就是用替身在虚拟场景里演一遍。我们连最简单的两个人说话都用数字预演,如果到现场我们表达不出来的时候,给演员说这是我们演好的,你就照着这个来就行了。这是笨功夫,但是到了现场,我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前年某位老师跟我们的编剧曾经有一番争执,是关于演员在现场改剧本的事儿,我的观点是在现场的火花可以有,但是这些火花究竟是不是火花,一定是建立在你对一个很扎实的剧本的判断基础上,如果你相信这个火花效果能够超过已经深思熟虑的情节和对白的时候,它才是火花,不然的话,它就是一个妥协。拍电影是一个不断妥协的过程我发现编剧当导演,问题往往出在剧本上。因为编剧到了现场,他发现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统筹会要求你把日戏改成夜戏,还有说这个演员来不了,或者说有一个场景没有割下来,这个时候该怎么办?编剧出身的人,往往会说没关系。因为剧本是我写的,知道怎么改剧本,也许把这个剧本改了,导致没有这个角色,也能完成。但是其实所有的这些都是给这部电影减分的。拍电影的过程就是一个妥协的过程。但是妥协的程度最后导致你这个作品从你想象的高度一点一点往下滑。我的建议是,首先把你的剧本尽可能的做到你的能力的天花板。在你的能力范围内,它已经不能再好,这个时候你到了现场,千万千万不要妥协。有人问我,一个电影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我觉得最大的困难就是两个字:“拍完”。这个时代,我们倾向于用不合理的快速度治愈问题,于是有了诸多妥协。束焕老师的一席话,把行业内最真实的一面摊开在我们面前。也让我明白,如果有艰难,就去跨越;如果有痛苦,就去照料;如果有火焰,就不要掐灭。感谢束焕老师对青年创作人的支持和帮助。第二届NEWERA青年电影季已经落下帷幕,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为迎接拍电影的新时代而努力!点击链接,回顾NEW ERA颁奖礼全过程!

  • 谢飞:好的电影人,一定要具备作家的本事

    在12月14日NEW ERA青年电影季新浪潮2017年颁奖典礼上,评委会成员谢飞老师做了“我为什么要拍电影”的主题分享,作为前辈,谢飞老师分享了自己眼中,老一辈的电影人和年轻电影人的相同和不同。时代在发生剧变,拍电影这件事,当代人与前辈们当年所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但成为一个好导演所需要具备的素质,还是一样的。以下是谢飞导演在颁奖典礼现场分享实录:时代不同了,这是人人都能拍电影的时代大家好,很高兴被新片场邀请来参加这个活动,接触过几次以后,我渐渐明白了新片场这个平台是在干什么。我觉得实际上就是在教大家拍电影,支持年轻人拍电影。所以,我这几十年在电影学院干的事儿,现在他们在更广泛地去做。新片场是为年轻人服务的,我们老一辈的电影人跟未来的年轻电影人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东西很明显,过去是用胶片拍,现在你们已经开始用数字来拍。过去要想拍电影,只是极少数的专业人士才可以拍。而现在数字的视听制作已经普及到全社会,人人都可以拍。所以,区别非常大。这是两个时代,你们是在NEW ERA,新的时代。有很多很多的不同。比如说,我过去还是比较幸运的,考进了电影学院,最后才可以拍电影。放在现在,你不进制片场,不到大公司也可以拿起手机或别的来拍。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在我那个时代,事前一定不知道自己能当导演。我们最早开始的都是热爱戏剧和文学。印象中,我在初高中看了很多电影和话剧、戏曲。高中的时候为了看人艺的话剧,有时候晚上回来宿舍的大门都关了,我就把我住的房子的小窗户留着,晚上爬回去睡觉。那时候是真的爱戏剧,爱电影。现在的孩子可能就不一样了,也许你们没看过话剧演出,也许没读过过去的剧本,但是你们也能成为导演。想出无中生有的故事,需要对影像有感悟力我最近经常想,新时期以来,电影学院导演系出了几个人才,包括今天也有到场的,好多人都会写小说,比如说徐浩峰。他毕业以后拍不了电影,后来搞话剧,最后干脆写小说。再比如说程耳,他是我们本科毕业的,看他拍了几部戏,后来发现他还有有几个短篇小说集。一个导演得具备了对生活的感悟,才能够无中生有地想象出他的故事,他的人物,然后再用影视手段表现。所以我反复地讲,新一代的导演,你们很多人都是自编自导,但是一定要好好看看自己是不是有这个感悟生活的能力和才华。如果没有,就要多依靠好的编剧和作家,如果有的话,要不断地持续开发自己。成为一个好的电影工作者,后天开掘更重要我们也是有着相同之处的,你要成为一个好的电影工作者,你要拍出能够流传下去的电影,你是需要有才华的。这个才华,有的是先天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你后天在你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开掘出来的。首先,第一个才华就是,对视听的感悟力,对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感悟力。像我教了这么多年的课,我发现有的孩子很有才华,有的人就缺少一点。第二个能力,就是艺术构思的能力。第三个能力是执行力。你有了一个好的想法,好的剧本,能不能拿到钱,能不能找到一帮合伙人。我们那个时候不用着急,只要考进了电影学院,一毕业就分到了电影制片厂,我是一个导演,就没人跟我抢饭碗,只要这个剧本给我拍,场里就会给我安排各种配合的人。你们今天实现创作愿望的能力,在我们那时候是很省心的,这也是很大的不同。不同的时代,相同的导演素质要求我们两代人是很不一样的,所处的时代也不同。要拍出好的作品,成为一个好的导演,你们遇到的问题是我们当年没有遇到的,我们当年的一些问题你们今天也可能不会再遇到。但是,成为一个好导演,具备的这三条素质,还是一样的。我预祝在座的年轻人们,无论你是拍出了片子还是正在准备拍,一定要开掘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拍出好的作品。感谢谢飞老师对青年创作人的支持和帮助。就拍电影这件事来说,那个时代自有其本身的局限性,却也少了许多纷扰与诱惑。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面临的难题,却更自由勃发与兼容并蓄。对一部电影来说,只要有发光发亮的内核,放之四海而皆准。对一个导演来说,才华和感悟力,或许才是最后一片值得坚守的阵地或堡垒。

  • NEW ERA青年电影季正式启动,为年轻和电影而生!

    “这个世界的未来,永远属于年轻人”7月9日,就在刚刚过去的8个小时里,我们在北京雍和宫糖果星光现场举行了一场关于年轻人的聚会——NEW ERA青年电影季发布会暨评委见面会。主竞赛单元评委会成员谢飞、杨超、侯咏、李睿珺、孔劲蕾、黄石悉数到场,与我们邀请到的上百位新片场优秀创作人见面,探讨了华语电影青年创作人的发展之路,并一起见证了NEW ERA青年电影季的诞生!NEW ERA 代表的是新纪元,是一个为未来而建的青年影展。NEW ERA 的使命,是发现未成名的好电影,鼓励纯粹的创作,帮助年轻华语电影创作人。♥ ♥ ♥陈跃:青年创作人调查报告,他们过的怎么样?发布会上,新片场联合创始人、副总裁陈跃,首先上台对到场嘉宾做出了青年影视创作人发展现状报告。这份报告由新片场社区向60万+创作人征集的调查问卷,并结合新片场用户数据得出来的调查结果,告诉我们青年影视创作人现在究竟过得如何。报告中有很多让我们意外的地方,比如,当今影视从业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2岁到25岁,和25岁到30岁。但随着影视行业火热以及拍摄的门槛降低,有20%的人数在22岁以下,人数与前几年想比明显上涨。有很多大学生甚至高中生进入这个行业,整个年龄层次越来越多的新人进入到这个领域。同时,25-30岁的创作人比例比前两年明显更高,说明市场已经让更多人选择坚持下来,而不是慢慢被拒之门外。陈跃在发布会上同样,那对青年创作人来说,最大的阻碍是什么呢?是缺钱么?调查显示,青年创作人最担心的是缺少靠谱的团队和搭档,资金问题已经退而居其次。“ 在影视金字塔的结构上,各个圈层相对来说比较独立,尤其是金字塔的层级之间,新来的人想要找到好的人跟他合作是很难。”我们新片场做社区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大家通过互联网的方式结交更多的圈内人,发现更多的机会。同时我们也尽可能多的组织线下交流活动,包括V电影开放日、电影季展映等,让大家无论是从线上还是线下能够结识更多资源。电影季:我们要做的,是发现好电影2016年凭借《长江图》斩获柏林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奖的杨超导演,作为本届 NEW ERA 青年电影季主竞赛单元评委,在发布会现场告诉我们:文艺电影不是艺术电影。艺术电影是去探索影像表达的边界,试图为电影艺术探索新风格,新语言,新观念,新手法的电影才叫艺术电影,而不是主题很深刻,很有情怀,它特别的不商业就叫艺术电影。所以,尤其是在海外,真正好的电影节就是要发现好的艺术电影,而不是类型片,甚至不是文艺片。杨超导演在发布会上最近几年华语电影“高票房低口碑”,大导演追求大制作,而像许多大牌演员跨界做了导演,中国年轻导演本身机会并不多。但反而是一些初出茅庐的青年创作人,拍出了很多华语电影的惊喜之作,他们的风格让人印象深刻,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探讨电影创作的新手法,也让我们看到了华语电影的新未来。发现好电影是NEW ERA要做的第一件事就如中国第四代导演领军人物谢飞老师,在发布会上所说:“数字技术将影视制作工具降低成本,降低技术运用的条件,它将影视制作工具交给了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可以用视听、活动、影像来记录。每个人都有手机,天天在照相,在录像,你已经在创作了。”发布会现场,侯咏老师也举例告诉我们:最近电影《冈仁波齐》上映后,赢得了不错的口碑与票房,这部冷静而克制的“伪”纪录片能在近年华语电影持续低迷的状态下脱颖而出,源于导演张扬把拍片,当做了一种修行的过程。好的电影,不一定只有科班出身的人才能拍的出来,它有时候是很个人化的东西,可能隐藏在每一个有电影梦想的人的“修行”当中。坚持纯粹的创作,在这个时代难能可贵1896年,一列火车从远方驶来,座上观众因恐惧而逃走。1分钟的短片用惊奇改变了光影的技术史。1902年,一个叫梅里爱的大幻想家,用一刻钟的《月球旅行记》,打动了银幕前所有沉醉的目光。今天,短片早已从惊奇变为日常。而许多大师导演的职业生涯都以拍摄短片开始。乔治·卢卡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史蒂夫·斯皮尔伯格……这些名字如同星辰般照耀每一个想要追梦的年轻人。而短片的创作是青年创作人的必经之路,也代表了“纯粹的创作”这个难能可贵的阶段。重视短片的发掘和评选,这也是NEW ERA青年电影季的特点之一。《月球旅行记》剧照对于年轻创作这来说,假如有造化,一朝成名天下知,我们也许仍会怀念某个寒冷的夜里,跟朋友一起拍片的日子。条件越艰苦,目的越干净,不管它是短片还是长片,总是带着自由和倔强,闪着理想的光芒。“世界上最好的电影学校,就是在没钱的时候拍一部长片。”——昆汀·塔伦蒂诺。NEW ERA 想要鼓励的,就是最纯粹、自由的创作。“ 孔劲蕾:越是艺术电影,或者是文艺电影,就越要坚持自己的表达。”那作为青年电影人,如何才能坚持纯粹的创作,从心力和技术上如何实现更好的自我表达呢?在发布会现场的圆桌论坛中,青年导演李睿珺,电影剪辑师孔劲蕾,电影编剧黄石,和青年电影导演王通一同上台,对创作和青年电影人的发展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孔劲蕾:一定要大胆尝试打破剪辑思维,在最后剪片过程中,你把所有能想到的排列组合都重新给它试验一遍,打破观念思维,在剪辑上有一个重新编剧的勇气。黄石:短片创作,因为没有商业、票房的诉求,更应该打破一些桎酷,勇敢尝试自己最想拍的东西,去大胆自由的探索电影美学的可能性和自己表达的可能性。李睿珺:如果想要去做,就拿起摄影机去做,不要停留在想象的层面,要勇敢的迈出第一步,不要怕做不好,不要老拍烂片。王通:有人说,短片是用来做踏板来拍长片的。但在这个圈子当中如果有机会,拍长片就拍,如果没有机会就拍短片,什么都没有的话就写故事,这些都是一种存活的留下来的状态。帮助青年创作人,我们是认真的“这个市场非常饥渴年轻的崭新的年轻导演。”杨超导演如是说。年轻,代表着无限的创造力,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于电影市场还处在探索的阶段。我们要从各个维度给青年创作人以帮助,让他们真正了解华语电影市场。从6月22号开始,NEW ERA青年电影季主竞赛单元开始征集作品。7月,我们会延续命题短片大赛单元,激发大家的创作灵感。10月,我们将在北京朝阳区文化馆,为获奖作品举行为期一周的展映(包括入围长片展映、入围短片展映。)11月,我们将举行NEW ERA青年电影季颁奖仪式,让最优秀的青年电影人站在舞台中央。在 NEW ERA 青年电影季进行的同时,我们也从美国邀请了有着38年一线好莱坞实战经验的ASC(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技术委员会名誉副主席、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摄影指导Eric Zimmerman首次来华开课。从实践创作到作品展映再到和行业内顶尖大师分享交流,我们尽最大可能,帮助年轻的创作人一步一步实现他们对影视行业的梦想。在过去4年当中,新片场社区一直在为中国年轻的影视创作人服务,让他们的作品能被更多人看到。现在,这里汇集起了超过60万影视创作人,原创作品超过180万部。与30多个国内外电影节、影展建立联系,帮助新片场创作人投递作品超过万部。在今年,新片场社区一方面在影视教育方向相继推出“电影自习室PRO”、“天工异彩电影工业级调色课”、“新片场短视频实训营”、包括本次电影季的“好莱坞大师班”等课程,给影视从业者提供了更多学习知识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发掘优秀青年创作人,举办了“创作吧!少年”、“V电影开放日”以及本次 NEW ERA 青年电影季,给更多青年创作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当然,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一直想为华语电影和青年创作人做更多事。这些事,不仅是为电影人、电影圈而已。同时,每一个电影人也有义务和责任让更多人接受艺术电影,让电影作为媒介传递更多思想跟大众,就像朝阳区文化馆馆长徐伟先生所说:电影的主体是公众,我们要为电影的主体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我们相信未来属于年轻人,更相信 NEW ERA 所承载的精神,尤其“发现未成名的好电影,鼓励纯粹的创作,帮助年轻华语电影创作人 ”的使命,将如野火般散播到华语电影的每一个角落。(在大家的助力下,NEW ERA 青年电影季正式启动!)NEW ERA 期待你的到来NEW ERA青年电影季,为年轻和电影而生。拥有理想和才华的年轻创作人,在年轻时,就已经崭露头角。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青年创作者迈出第一步。NEW ERA青年电影季征片已经全面开始,期待你登上这片舞台!

  • NEW ERA青年电影季 | 新片场大师班正式开营!

    新片场大师班《好莱坞摄影实训营》,正式开营啦!7月9日,我们在北京雍和宫糖果星光现场举行了一场关于年轻人的聚会——NEW ERA青年电影季发布会暨评委见面会。而作为NEW ERA青年电影季的三大板块之一 ——新片场大师班《好莱坞摄影实训营》,也在7月10号正式开营!为期5天的实训营迎来了一期班学员们。这次大师班的导师——有着38年一线好莱坞实战经验的ASC(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技术委员会名誉副主席、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摄影指导Eric Zimmerman是首次来华开课。此次的大师班是为了让国内的影视从业者更多的接触好莱坞电影工业,更多的接触好莱坞电影工业,学习到更加先进的电影知识和拍摄经验,新片场携手好莱坞大师,给大家提供一次与大师近距离学习的机会。☟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摄影指导面对面赐教Eric在实训营的第一天,首先作出了课程概述,对摄影导演的存在意义进行了经验谈。对作为一个摄影师在如何产出视觉化的东西、与导演交流、如何合理地选择器材,以及后期部门的协作,以及 如何搭建最理想的摄影团队(灯光组、摄影组、常务组、DIT)一一分享给学员。并对每一个学员的个人经历和专业水平进行了解,以便更好地帮助创作人提高专业技能。Eric笑言“作为一个摄影指导,其实感觉像有点像在跟导演跳舞。”当这位摄影大神来到学员面前,许多学员都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拍出来的和想出来的不一样?摄影怎么才能和导演进行有效的沟通?到底是自己的摄影风格先行,还是导演的意见先行?如果我要拍一部纪录片,我应该怎么写一个模拟的剧本?”他们的问题都得到了Eric的详细解答!除了这些了解彼此诉求的问答交流,Eric还分享了他在38年中在一线好莱坞的摄影实战经验,还有一些作为电影人的世情之道。“在一个电影的筹备,分非正式筹备和正式筹备;非正式筹备也就是场景设计、道具、灯光、美术等等等,正式筹备更取决于你的投资,但是到了这个阶段,你的每一句对白对应的画面,每一个场景对应的构图,事无巨细都要一一准备充足。“Eric测试色温,向学员展示不同的光线效果开拍之后,你要与剧组的每一部分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灯光、收音、制片、美术......基本上所有的都需要建立联系;而自己摄影组的小团队:第一摄助、第二摄助,场工、灯光都是你需要紧密联系才能完成一个画面。”学员进行器材实操结合自己的实战经验,Eric演示了专属摄影的现场勘景步骤。之后Eric和学员一起在大放映厅进行“拉片”。对影片的场景灯光效果、情绪营造、静物和人物局部光影塑造方法进行细致地分析。告诉学员如何利用镜头语言最大程度的还原剧本和导演的意图。☟ 接下来的几天,实训营课程中Eric将独家倾囊相授多年摄影经验:4天教学,1天实战X艰深晦涩的电影理论X浮夸空谈的拍摄教程将从灯光架构、电影级别画面构图、镜头运动三大模块进行授课,并结合好莱坞电影案例分析讲解,配合学员专业电影影棚的实操演练,最后一天学员将在Eric现场指导下进行实战拍摄训练。38年摄影经验面面谈!在实训营的最后,每一个学员将在大师指导下完成一部毕业作品,而新片场大师班作为NEW ERA青年电影季的板块之一,为年轻和电影而生。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青年创作者迈出第一步。期待学员们在接下来的几天会有所学得。因为奥逊·威尔斯说过,“摄影机是诗人的一只眼睛。”最后感谢合作方 ARRI 和 北京新动力影视器材租赁有限公司:在5天授课期间,提供配备专业电影级别摄影器材,包括专业电影级别摄影器材ARRI Alexa SXT +Alexa Mini,SkyPanel LED平板柔光灯,及 M8镝灯,如下图所示: 图一:ALEXA SXT 图二:ALEXA MINI 图三:M8镝灯图四:SkyPanel LED平板柔光灯 以及SanWarm 电影级别监视器以及大厂小镇的场地提供:

  • 实录丨侯咏: 让你想要做的表达,尽可能被大众所接受

    在7月9日NEW ERA青年电影季发布会暨评委见面会上,评委会成员侯咏导演做了“电影创作的商业化与大众性”的主题分享,以多年的电影制作经验,给了青年创作人最中肯的建议。有时候作为导演,会把创作当成特别私人特别个人化的事,观众看不懂观众不喜欢那是观众的问题,但真的是这样吗?以下为侯咏导演在发布会现场分享实录你所要表达的,是不是大众所关注的?杨超老师讲了他的观点,把电影分为类型片、文艺片和艺术片三种,“三分法”也让我挺惊讶的。在我看来,艺术片也可以是类型片的一种。给电影分类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分法,重要的是看对创作有没有帮助。之前也有人问我,是不是导演个人化程度很高,看不懂他拍什么就叫艺术电影?以前大家都把戈达尔叫做“导演的导演”,就是说他的作品只有导演能看懂,甚至连导演都不懂。当然这都是开玩笑的说法。但我们从这个问题里也会有所反思。这些年我在拍片的过程中有一个很大的感受,也经常跟我的学生们交流,就是在创作前以及创作过程中,一定要清楚你所表达的东西是不是大家所关注的,是不是大众所喜欢的、感兴趣的话题或主题,这一点特别重要。我之前做过一部电影的监制,我们一直在争论这部片子究竟是什么类型的电影,商业化程度到底有多少?我当时认为它是一部完全彻底的个人化电影。但导演与我的想法恰恰相反,他觉得他表达的东西代表了很多人所关注的话题和兴趣,反应了他们的生活,甚至不认为是一部艺术片。这部电影上映之后,票房、评论和其它反馈都证明了我的看法。虽然票房并不能决定一部影片的品性定位,但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影片的好坏、是不是受观众的欢迎,基本上唯一的标准就是票房。即使抛开票房来说,我也觉得这部影片个人化程度过高,或者说是纯个人感受和个人表达的影片,并不具备大众性,因此也就不具备商业性。因此可以说,影片的大众性与商业性成正比。我想告诫大家,在拍摄的时候,希望你们想一想这个问题,你所表达的这个故事也好,塑造的人物也好,反映的主题也好,是不是能够代表更广大的观众的情感、态度、观点、立场,和他们所关注的主题和话题,这是很重要的。电影的成功,其根本就是赢得更多观众电影商业性的标准和商业化的目的,简单讲就是是否受广大观众欢迎和赢得更多观众欢迎。当今,影片商业化程度的标准直接用影片的票房来衡量。即影片商业性的强弱简单粗暴地全然由票房决定。然而,大家对什么样的电影票房好,什么电影的票房不佳的分析预测都各持己见,百家争鸣。这似乎是个众说纷纭又无法归纳划一,甚至是令人无法琢磨而难以驾控的事实。很多大公司重点推出的商业大片惨遭滑铁卢,而本来并不看好市场而忐忑上市的影片却意外收获惊喜的事实都说明了这个问题。前几年,在客观上毫无规律可循,主观上又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这样出乎意外的案例时有发生。比如:早年的《疯狂的石头》,近年的《捉妖记》、《大圣归来》等等……所有这些实事都让影片商业成功与否的神秘性越发扑朔迷离,成为一大难题,让越来越多的电影投资人甚至导演们对此越来越关注。众多公司一窝蜂地追星捧鲜,一窝蜂地围堵IP。这些真的就是电影商业成功的根本吗?显然当然不是。了解大众所关心的话题,真心赢得大众的心最近一部影片创造了一个奇迹,大家都知道《冈仁波齐》的票房已经突破八千万,上亿好像也不成问题。就今年电影市场的形势,能够达到八千万甚至上亿的影片,放在前两年就是翻两番的票房。而在两年前,我在一次导协会议上看这个片子的时候,就曾跟张扬导演聊过。我问他,你觉得这个片子拿到市场上会怎么样?电影《冈仁波齐》自上映以来就成为热门话题他说从拍这个片子的时候,一直到现在他都觉得这不是个能上院线的电影,也就是在圈子里和电影节展映一下,然后大家议论一下就完事。而张扬导演是把整个拍片的创作过程当做一次自己修行的经历,是一种很个人化的行为。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既然《冈仁波齐》个人化程度很高,导演都没有对票房抱以期待,为什么还能收获高票房呢?这里面是否与之前所说的有矛盾呢?仔细分析一下,我认为一点也不矛盾。这部影片收获的票房和口碑,出乎张扬导演和所有人的意料。我认为是张扬所表达的内容,正是很多很多观众所关心的问题:生死的问题,信仰的问题,善恶的问题、人生之苦的问题、救赎的问题等等。虽然我们现在好像进入到一个很实际、全商业的时代,似乎很少人去关注这些问题,但实际上当今社会关注信仰和关注生死的人越来越多,这个话题与人们的切身利益和各自的生活息息相关。张扬导演直接面对了这个话题,而且以纪实的手法,冷静旁观的视角,平实平等的平常心,摒弃了鸡汤式说教的态度,与剧中人物一同在影片中体验朝圣的历程。我觉得这正是这个影片能够赢得票房的根本性原因。也正是《冈仁波齐》具备了大众性和商业性的内核。商业化是形式、是表象,大众性是内容、是本质一个具备大众性的好故事,一个真正扎实的内核是基础,能否赢得更广大的观众获得票房成功,还要看用怎样的形式来讲述和展现以及完成度如何。如何把握好内容和主题,并辅之以精彩的形式,这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的基本问题。 仅就影片《冈仁波齐》所呈现的消除一切内心情绪的宁静状态、藏族民众奇特的生活方式以及峻秀壮丽的藏地美景而言,已然是赢得观众的外在因素。如果我们设想,《冈仁波齐》不是用现在这样客观的视角、冷静的态度、文艺片的外在形式,而是用一个类型片的方式去表现同一个内容、同一个故事,让它的情节性更强,人物刻划更鲜明,人物命运更跌宕起伏,那也许就是一个商业化程度非常高的、更能赢得市场的商业片。从理论上分析应该如此。用什么方式讲故事,没有一定之规,形式是可以锦上添花,却不能雪中送炭一部影片真的具有商业的性质吗?回答是肯定有。因为电影作为商品必然具有商业性。但我觉得商业性对于一部影片来说,更多的就像小女孩身穿鲜红的连衣裙,并不代表小女孩具有鲜红色的本质,而仅仅是外表而已。可以说影片的商业性是通过商业化的形式和过程体现的,体现在影片模式、样式、类型等等方面,这些都是外在的表象和现象。数据分析的方法可以精确地统计出影片所包含的哪些因素是商业性强、被大家喜闻乐见的因素。这些因素都是外在的,而内在因素因为不是表象,是看不见的。所以论影片商业与否是说它有没有商业的外部特征,而并不能表示影片自身的根本性质,上海话讲叫卖相。当然,商品的卖相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是否具备商品的性质,也就是说它是不是商品,再就是是不是受大众欢迎的商品。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说到了如何才能受大众欢迎的问题。所以说,一部影片的商业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它是否具备了作为成功影片的性质,而不仅仅是具备了成功影片的表面特征。即是to be, 而不是to do,更不是look like。如果电影的商业化特质与电影的大众性可以等同的话,我更喜欢用大众性和小众性来区分影片的性质。因其所代表的不是表象,而是性质。不是形式,而是内容。如何区分大众性和小众性真正内容方面的划分是就其本质而论的,即是否受广大观众喜闻乐见。以此来划分小众和大众。其本质的区别可以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来体现:1,是否大众真正关注的内容:题材、话题、事件、情感等等。2,作者的感受、态度、观点、立场是否与大众一致。即成为大众代言人,这点最重要。就像当年李叔同面对国难而“悲欣交集”的感受那样。 3,所宣所言正中大众心坎,却是大众欲言不能、言而不尽的。就是能够说出大众欲言不能的心里话,不但代表大众的利益,其境界、情怀、爱心、深度都在一般百姓之上。以上三点为人和。4,得天时、获地利的影片自然会胜出,自不用多说。题材、热点、关注度、实效性、时尚、时髦等等词汇都是与天时地利有关的因素。赢得了这些因素的影片,必然就是大众性的影片,即具有被大众接受的性质。而小众性电影就不会具有以上的特征。相反它是从个人感受出发,完全是个人化表达的初衷和目的。所涉及的话题、事件、情感都不是大众关注、具普世意义的,所以也可以称之为个人化表达式电影。个人化表达不同于个性化表达,它们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两回事。结论电影受不受大众的关注欢迎,取决于一部影片是不是具有深受广大观众所关注的、喜闻乐见的话题或主题。也就是是否具备大众性的核心本质。而要具备大众性,就不能站以个人立场进行个人化表达而无视观众的关注度。只要大众性的核心不变,我们也许可以用不同类型的形式来讲述同一个故事。而只有结合恰当的形式,能使大众性的核心内容更充分地得以表达,才能成为真正深受广大观众接受和喜爱的雅俗共赏的电影。♥ ♥ ♥ 感谢侯咏导演对青年创作人的支持和帮助,NEW ERA青年电影季征片正在进行中,我们一起为迎接新时代而努力!NEW ERA 期待你的到来NEW ERA青年电影季,为年轻和电影而生。拥有理想和才华的年轻创作人,在年轻时,就已经崭露头角。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青年创作者迈出第一步。NEW ERA青年电影季征片已经全面开始,期待你登上这片舞台!

  • 2017影视创作人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在新片场社区建立起来的4年中,我们一直以服务创作人为宗旨。要服务创作人,我们就要知道聚集在新片场上的年轻创作者们,大家的创作环境如何,有怎样的目标,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支持,以及年轻创作人处在什么样的生存状态。为此,我们每年都会基于新片场社区,发布一份“影视创作人发展现状调查报告”。基于新片场上60万创作人用户,我们进行了这项问卷调查。我们希望通过一些统计,来了解影视创作人这个群体,从另一个角度,更精准的把握从业者现状、行业现状和影视行业发展的前景。从业者现状结合之前几年的行业报告结果,年轻人依旧是影视行业内容创作中的主力军,30岁以内的年轻创作者,在最近的几年的统计中都超过8成。一是因为院校扩招,更多的学校加入了影视创作相关专业,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涌入;二是因为互联网影视的发展,让更多人选择成为内容生产者,而互联网对于年轻人来说显然更加得心应手。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之前的报告中,21-25岁的参与调查者是占压倒性优势(超过50%),但在今年的调查报告中,20岁以下和25-30岁的人员占比都大幅上升。这说明市场给了影视创作更多的空间,高中生、大学生可以早早的接触到影视创作,而影视专业毕业生,在经历几年的打磨之后,仍然坚持站在创作一线而没有离开,他们得到的创作空间、发展前景和收入让他们可以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有影视专业学习背景的人占比比往年升高。这两项数据结合在一起,基础从业者变得越来越专业,而且工作年限更长,积累了更多经验,这对于行业来说绝对是一个好消息。从2013年开始,互联网影视从起步到疯长,短视频成为影视创作的风口,行业加速度超乎我们的想象。大波内容生产者、创作者的涌入也带来相应的问题,内容创业风险极高,很快被淘汰出局非常正常。在2017年,“创立工作室”的比例大幅下降,自由职业者稍有减少,而挂靠公司的比例有所上升。工作地点的选择上,北上广作为一线城市,仍然占据压倒性优势。但从整体数据上看,创作人逐渐变得更加分散,互联网的普及让文化产业不再只能依靠北上广,创作人可以选择生活成本更低,自己更熟悉的创作环境中进行创作。在收入上,年收入十万元以下的人群还是占据绝大多数,但同时,年收入10万以内的创作人比例较之前大大下降。年轻创作人的收入在改善,但平均收入水平还很不理想。随着从业经验的丰富,工作年限的增长,平均收入会呈递增趋势,但在此次调查当中,收入波峰出现在从业10年左右,经验、人脉、精力以及创造力,让这波青壮年创作人的收入可以达到新的高度。综上,之前影视行业的现状是,大量专业、非专业年轻人涌入,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在遇到困难之后转身离开,所以从业者非常集中在20-25岁年龄段,而且收入偏低;同时,影视内容公司又苦于新人上手难,很难找到有战斗力的专业人才,但从今年的报告中,我们可以认为这种情况正在改善。从创作人的发展方向看行业发展方向随着影视内容多样性的增加,利用影像营利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创作人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影视内容创作,来为自己的未来积攒资本,去追求自己的终极目标。在下面的对比中:现在从事商业广告和政企宣传片拍摄制作的创作人超过40%,真正走上传统意义上的“金字塔尖”——参与拍摄电影长片的人不到4%。但同时,有10倍与这个数字的创作人依旧梦想拍电影,接近6成的创作人希望拍摄电影长片、电影短片,最近一年当中华语电影市场慢慢降温,但想要进行电影创作的人只增不减。其实这项调查数据非常有趣,在过去两年的调查中,有接近三成的参与调查者在面对“你最想拍什么”这道问题的时候,选择了微电影和网剧,比其他选项的选择比例都高。从2013年到2016年微电影、网大、网剧逐个井喷,制作周期短、回报颇丰,而且可以获得更多的创作自由,这吸引了很多创作人的注意力。但在今年的调查中,随着政策的变化和互联网影视行业走向精品化,网大网剧已经不是创作人的首选,长片电影占压倒性优势。但这说明互联网带来的影视圈风暴过去了么?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在播出渠道上,有35.77%的参与调查者选择在视频网站上推广自己的作品,还有26.48%的用户选择用社交媒体和移动端app推广自己的作品,也有13.51%的人乐于上传新片场这样的专业创作人社区,互联网已经潜移默化的改变了观众的收视习惯,也改变了创作人的观念。好的作品不一定要走进院线或者登上电视,而实际数据也向我们说明,大家早已经认可了互联网的力量,而且越是年轻创作人,越懂得如何善用互联网将自己的作品影响扩大化。再来看与另外一个调查问题:坚持不拍商业作品和一直在做商业项目的人几乎对等,而绝大多数人选择了用拍广告来谋生,而留一些空间来完成自己的纯粹的创作。从现在的数据反馈来看,绝大多数创作人在过去一年多中拍摄的项目还在10万以内,占73.2%,接触过百万级甚至千万级项目的创作人是金字塔尖上的娇子。而实际参与过院线电影创作的影视创作人,还不到12%。梦想还是要有的,只不过现在通往梦想的道路多了无数多条,可以供大家选择。当然通往梦想的道路上会有各种各样的阻碍,之前这道问题获选票数最多的选项,是“寻求投资十分困难”,而现在,高居榜首的变成了“缺少成熟团队搭档”。随着包括电影在内的影视行业大步向前,市场上并不缺少资金,不管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会有金主为创作人买单。但是,对影视作品的质量的要求一再提高,磨合出一套真正靠谱的团队成为创作人的主要诉求,这也成为成熟创作人的重要标签。综上,更多的年轻创作人依旧是“心怀理想,面对现实”,将参与电影创作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同时大家也在面对生活时也更趋于理性,对创作也更有耐心,在影视行业日益规范化和精品化、内容类型更加丰富的今天,创作人可以通过各种互联网影视形式来表达自我、传播作品,逐渐积累人脉资源和制作实力。华语电影新视野我们提问创作人,会不会自己出资来拍摄非商业性质的短片或电影,有4成创作人坚定不移的说是,只有不到15%说一定不会。但与之相对的,有73%的参与调查者没有将自己非商业项目的作品投递到影展或者电影节,也许对于创作人来说,缺少的更多的是对创作欲望的刺激,和市场的鼓励。我们举办的NEW ERA青年电影季,就是为了给创作人提供创作的动力,让大家的作品可以得到更多的展示,创作本身也得到更多的鼓励。作为国内的影视创作人,对于华语电影圈一定非常关注,有66.46%的创作人很关注华语电影市场,不管是院线商业片,还是艺术电影。但是这个数据还应该有更大的提高,让大家更了解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中的共性和区别,让艺术电影被更多人接受,也是所有华语电影人的责任所在。我们可以看到,通过电影节和影展观影的人群,即便在影视创作人这个专业群体中,依旧非常小。这应该跟扶持华语电影青年导演的人很多启发,一是我们的影展和电影节太少,很多优秀的作品没有被发掘出来。另外,先不必区分商业还是艺术,电影人也应该更多的善用互联网渠道展示自己和自己的作品,让国内电影市场获得更多的关注,培养观众也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我们在问卷的最后设置了问答题,在过去的一年到一年半中,那部华语电影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高兴的看到,选择《路边野餐》《百鸟朝凤》《八月》的人,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也有很多人提到了《喊山》《黑处有什么》。不可否认的是,艺术电影,或者带着艺术性的商业电影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它们得到了资方和媒体更多的关注。对于创作人来说,整体上影视内容制作的前途变得更加宽广,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不同渠道来创作和推广作品,资本市场也变得更加宽容,对有经验有能力的团队,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以电影来说,商业电影高票房低口碑,而一些低投入的艺术电影开始让部分人兴奋起来,虽然其中的佼佼者才能在夹缝中赢得极少的院线拍片,名气也近局限在有专业影视背景和大学人文艺术专业人群之中,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拍电影,越来越多的资本愿意投向艺术电影,越来越多的媒体愿意讲述年轻电影人的故事和作品,对于整个行业来说,现在也许就是爆发前的矛盾期。

1 ... 5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