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你是否要取消绑定(第三方名字)账号?

将该作品添加到专辑时,将从我的主页中隐藏
确认 取消
将该作品添加到专辑时,将从我的主页中隐藏
取消 确认
其他
  • 纪录你的热爱 | 新华网《我的祖国我的家》短片/素材征集

    中国自推行城镇化建设至今城市发展有了从量向质的转变发展更科学、环境更优美社会更和谐、人民更幸福为展现祖国的城镇化建设成就突出区域特色和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新华网联合新片场发起短片/素材征集活动征集你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入选短片/素材将会出现在新华网新型城市大型纪录片《我的祖国我的家》征集内容家乡主题短片/素材征集从智慧城市、振兴农业、人文环境、全民健康等多方面展示祖国家乡发展的巨大变化征集时间预计12月底开始征集(创作者现在可以开始进行拍摄)活动规则1、短片题材类型不限,纪录片优先,时长不限,作品内容积极正面;素材需为原始素材(未调色最佳),版权清晰。2、参赛短片/素材分辨率要求在720或以上。必须为原创,不得侵犯任何第三方权利。3、参与活动短片需为新片场作品链接;参与活动素材需为新片场素材链接(不接受第三方链接)。4、入选短片需配合大赛提供短片内所使用的原始素材。5、凡提交作品参加活动,即表示同意接受组委会制定的活动细则,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新片场所有。 12月,期待你的作品!

  • 69岁被性侵,她在呼救,却没有人相信

    韩网又发生一场引起轰动的“恶意打分事件”。8月20号,韩国电影《老妇人》An Old Lady本土上映。结果在评分网站上,它被许多网友恶意打了最低分1分(10分满分),并在评论区留下数不尽的恶评!1分的打分超过100页之多,让电影的评分跌至2分上下。直到电影上映后,受到观众和电影人如潮的好评,网友们自发赶来“救火”,评分才逐步回升至8分以上。(目前韩网该电影评分为8.66分)这跟去年在韩国上映的《82年生的金智英》遭遇很像,后者也曾引起巨大争议,并在韩网被恶意刷低分。为什么这种匪夷所思的情况再一次出现?这要从电影的题材说起——《老妇人》聚焦鲜有人关注的“老年人性侵”事件。这一题材在电影中很少触及,至少在韩国电影史上是头一次。电影讲了一名69岁的老妇人“孝贞”,在接受康复治疗时被29岁男护工性侵。她勇敢报警,却没有人相信她,反而因为年龄悬殊受到警察和周遭的质疑,被污蔑“老年痴呆”……《老妇人》老年人,性侵,两个通常被视为毫不相干的词汇。当它们出现在一起时,乍一看“荒唐”,随即却让人感到刺痛。“荒唐”导致这一问题不被看重和正视,这正是它的危险所在;“刺痛”于这部电影的灵感,又一次来源于真实的社会案件。影片导演林善爱,曾参与过《熔炉》《婆娑河》《南汉山城》等数十部电影故事脚本撰写,这是她自编自导的首部长片作品。剧本的灵感起源于2013年,她无意中在网上看到的一系列关于“老年人性侵案件”的新闻。虽然当时韩国已拍过不少“性侵”题材的电影,但对象为老年人的却没有。她决定走出作为创作者的第一步——“我想为解决老年人性侵问题打响第一枪。”电影预告片开头,就听到一位年轻男子暧昧的声音说:“你的腿真美”。对象为受害者孝贞奶奶,由韩国“奶奶专业户”艺秀晶饰演。作为韩国的老戏骨,在许多经典影视剧里,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她是电影《釜山行》里,一生为儿女奉献,却与姐妹生死相隔的老奶奶;也是《与神同行》中,接连失去两个儿子,孤苦伶仃、身患重病的母亲。V姐查了一下,艺秀晶老师是韩国高丽大学德文系的毕业生,后来攻读了慕尼黑大学戏剧学硕士,本身就是一位接受过高等教育、受人尊敬的演员。眼角眉梢的慈祥温和,总能让角色形象更深入人心。她在《老妇人》里扮演的孝贞已经69岁,年轻时在医院工作,也是位有气质有涵养的奶奶。她的衣着干净、谈吐从容,上了年纪也坚持着游泳的爱好。可面对这样一位老人的上诉,警察以及众人的语言却十分不礼貌:“看他(被告)长得挺精神的,何必要做‘这种事’呢?”“她(孝贞)的精神有点飘忽不定,最近有没有什么反常行为?”言下之意,是在怀疑她得了老年痴呆症。与其说不礼貌,不如说是粗鲁——明明孝贞才是被害人,却比加害者受到更多攻击和质疑;而这起性侵案,在旁人眼里根本是个笑话。质疑声不仅来源于警察,还来自老人的朋友、律师以及陌生人,法院也毫无理由地驳回其上诉,只因他们觉得“不可能”。让人深深地感到无力。这份“无力感”,也是驱动导演拍摄电影的原动力。当年龄的差距,成为犯人逃脱法网的利器,谁来保护受害者、替她们讨回公道?-《老妇人》在第24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放映后,获得了观众选择奖,-并获圣丹斯电影节国际剧情片最佳剧本、观众票选大奖,-还凭预告片入围了台北电影节“未来之光”单元……随着电影受到关注,“老年人性侵”这一问题也开始走进大众视野。其实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真实案例并不罕见——山东日照市一位49岁的被告冯某某,在1个月之内强奸了两位80岁左右的独居老人。昆明一位32岁男子先后四次性侵同村83岁老太,逼得老人躲进猪圈睡觉。河南一男子3年内先后40余次性侵空巢老人,最年长受害者为95岁。在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的一家养老院,两名老人指控,遭负责她们起居的58岁男护工性侵,案件曝光后,发现还有6位老人也指控了同一名护工,年龄最高的一位接近90岁。现实的残忍,比电影更让人感到无助。据悉,大多受老年受害人会选择隐忍,连最亲近的儿女都不敢告诉。一是担心“晚节不保”,二是因为说出去也不被相信,立不了案。林善爱导演在电影前期筹备时,通过走访调查得到的数据:老年人性侵受害者中,成功提出控诉的只有1%。正是社会对老年人的固有偏见,“年轻男性不会性侵年老女性”的想当然,让她们不敢说,说不出,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在电影中,孝贞问了一句话:“如果原告是一位年轻女子,犯人早就被刑拘了吧?”可是69岁,就没有追求自己正常人权和尊严的权利了吗?这不仅仅是性暴力问题,更是社会对老年人群体的歧视和偏见。可是提出问题本身,就已经是千难万难。在文章开头的“恶意打低分”事件中,有许多打1分的人,压根就没看过电影。而且根据网站统计,男性和女性群体的打分呈现两个极端——男性平均3.07,女性平均9.89。可以据此推算出,打1分的绝大多数为男性网友。他们不知为何主动站在了“施暴者立场”,质疑此类案件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对电影的制作者和支持者进行恶评,不分青红皂白地炮轰所谓的“女权”。不过是因为,它又揭露了一个“让人不适的真相”。很符合韩国电影一贯的大胆态度,敢于揭露社会伤疤,剖开人性阴暗面。比如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素媛》和《熔炉》,引起韩国社会对未成年性侵案的极度重视:出台了以“素媛案”凶手赵斗淳的姓名命名的“赵斗淳法”;国会以压倒性票数通过了“性侵害防止修正案”,又称“熔炉法”。改编自2013年震惊全国的“漆谷虐童案”的《小委托人》,也以“儿童遭受家暴和虐待”的主题,控诉法律漏洞……他们直面社会之殇,渴望光明。而老年人同样作为弱势群体,受到的侵害却比孩子更容易被忽略。尽管一部《老妇人》无法立刻解决问题,受“性暴力侵害”的老年人依旧势单力薄,但起码,能像导演林善爱在采访中说的:“将我们生活中没看到的暴力,通过电影展现出来。希望能让观众记住。”正如电影中的孝贞,相信她选择报案,不只是想为自己讨回公道。也是想让所有相似经历的受害者,看到她的勇敢,鼓起勇气去维权,从阴影里走出去。不要因为自己是弱小的一方,就恐惧畏缩,不要因为外人的闲言碎语,就藏起自己的伤疤,不要不敢维护自己的权益,夺回属于自己的尊重。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发声,哪怕声音再微小,也一定会聚沙成塔。这是《老妇人》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韩国电影迈出的重要一步。毕竟当人们开始重视问题的时候,也许就是解决问题的开始,不是吗?

  • 豆瓣3.9,这是阳间该有的电影吗?

    在跟李诚儒对垒,被尔冬升骂哭后,超级演说家兼职电影导演的郭敬明,带着他的新作品来了——《冷血狂宴》看片名可能会感觉有点陌生,其实就是《爵迹2》。比预想的来得晚了些。原本《爵迹1》在2016年上映试水后,第2部就被安排在了2018年。不凑巧的是,主演范冰冰陷入逃税风波,电影被迫撤档换人。这一拖,直接来到了4年后。原定的院线电影也变成了网络大电影。现在只要观众登录网络平台,付费12元,就可观看这一“旷世奇作”。这部电影目前豆瓣评分3.9比前作《爵迹1》高了0.1,实属不易。顶着“中国首部全真人CG电影”+全明星阵容+卖座IP的噱头,《爵迹》系列最初上映的时候,拥有很多期待。大概应了那句“期待越多,失望越大。成片塑料、廉价的质感,跟郭敬明所追求的高级相差甚远。为此他跳出来说“公众对我的恶意太大了,要是别人拍,可能多是鼓励,怎么到我这里,就拿它跟《阿凡达》《魔兽》比。”甚至一度情绪激动到“是不是只有我死了,才不会骂我的作品。”要说他收获的恶评全由键盘党所赐,其实不尽然。毕竟作品不好,还不能让人有差评吗?尤其对于一个有抄袭前科的内容创作人,被唾弃成了他的宿命。《爵迹》系列里就夹杂着不少其他作品的影子。尤其在角色世界观的设定上,跟覆盖游戏、轻小说的日本ACGN系列作品《Fate》有多处雷同。另一部分被唾弃,是他好不容易建筑起来的极端审美观。不管是郭敬明的小说还是电影,他所追求的都是奢华、顶流、绝美人设。拜金程度让人隔屏留下好几吨柠檬泪水。而在电影《爵迹》里,更是请来了当下最红、最美、最帅的顶级流量助阵。会不会演戏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颜值。更刺激的是,对好看有执念的郭敬明,认为吴亦凡、范冰冰这样的脸还不够,又在后期人物建模的时候,强制拉到9头身,给每个人物的脸开了最高磨皮滤镜。再搭配上中世纪古堡风格的背景,怎么看怎么惊悚。好在第二部有意规避了这些问题,关掉了美颜滤镜,让人脸更接近正常人。但依旧拯救不了角色混乱的弊病。别看郭敬明在《演员请就位》里一本正经地侃侃而谈,批评尔冬升组的演员只是单纯的说台词,没有动作、抉择和眼神。可到了自己的电影《爵迹》里,演员除了讲台词就是发呆。整部电影2个多小时,差到粉丝都不愿意买账。最让人受不了的,是没有逻辑,乱七八糟的剧情。郭敬明亲自下场翻拍自己的原著,自然不愿意做太多删减,想要把原著里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拍出来。这怎么可能呢?电影的叙事和小说有本质的不同,想在浓缩的2小时内讲明白故事,就得重新调整逻辑。但郭敬明有自己的坚持,他坚信不删减是对原著党的尊重。爱奥汀大陆的读者们,自然理解自己的情怀。结果,事与愿违。《爵迹》背后的奇幻世界观本就复杂,还在续集第二部里犯了大忌,将剧情跟第一部强关联。如果没看过第一部,将无法看懂第二部。烧脑程度堪比3部《信条》。眼瞅着群魔乱斗了2小时,你却什么都没记住,甚至不知道谁和谁是一阵营,他们又为了什么而战。更可气的是,你连角色的名字都只看了个寂寞。鬼山莲泉、天束幽花、特蕾娅、幽冥、银尘……问,吴亦凡演得是谁?最后只能靠演员本来的名字强行记忆。大概郭敬明想用才华告诉大家“小孩子才做选择,我什么都要。“这就导致,除了乱,整部电影还非常“满”。为了秀技巧,电影里几乎全是运动镜头(累死特效师),大段落的打斗画面,时刻告诉观众“我们这可是首部真人CG”。就像《小时代》里按头推广奢侈品,郭敬明对于科普“做特效不易,纯CG画面是啥样”起到了关键作用。就是这么一部一言难尽的电影,还可能会迎来它的第三部。拍电影上瘾的郭敬明自爆会卖房子拍摄《爵迹3》,并自信地认为“或许前两部不尽人意,那是因为技术过于落后,如今不同了,技术有了更新,我们的画面会更好看。”可是,《爵迹》的问题仅仅是特效的问题吗?虽说人要有梦想,有敢于尝试和创新的热情,但不能把观众当傻子,进行洗脑式的创作。就像李成儒先前对郭敬明的评价:“不能用廉价的笔触,博取读者的关注和喜爱。”拍电影的郭敬明也不该用廉价的画面,赚取观众的点击。

  • 高以翔之后,被动熬夜的我们,该如何远离猝死?

    “这里睡着王沥川,生在瑞士,学在美国,爱上一个中国姑娘,所以死在中国……”这句话出自电视剧《遇见王沥川》,也是悼念高以翔时,最贴切的一句话。今天凌晨,演员高以翔参加浙江卫视综艺《追我吧》录制时昏厥,送往医院经过三小时抢救后无效去世,享年35岁。有人说“真正的送别没有长亭古道,没有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在一个和平时一样的清晨,有的人留在昨天……”一席话透露惋惜,也让大家在为逝去的人悼念之余,逐渐开始意识到过劳猝死离我们竟是这么近。一颗星星的坠落,让人们开始恐惧夜空的黑暗。然而,我们更需要知道的是,在影视领域,进医院的工作人员比艺人要多得多。过劳的初衷是努力,而努力则源自对自我追求的期许与大无畏的拼搏精神。当过劳与猝死离得如此接近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或许会功成名就”的未来与“过度努力”的现在?在影视行业的快速发展要求与个人健康难以保障的矛盾日渐凸显的时候,整个行业又该如何良好发展持续前进?这是整个行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01拼搏让中国电影踏出了第一步中国影视发展初期,没有西方那些系统的教学与优秀的先烈案例,很长一段时间都在默默探索,于是在探索过程中,中国电影人与电视人大力发扬国人的优良传统:敢拼,敢省,敢快!拼搏一度是中国电影的代名词。最典型的例子是早期敢打敢拼的那批香港电影人,成龙在《A计划》钟楼上的自由落体曾让斯皮尔伯格震惊,《我是谁》21层大厦无防护速降让保险公司对成龙敬而远之。成龙的师兄弟元彪说到拼命程度也是当仁不让,在《执法先锋》中扒飞机、跳飞机,在《富贵列车》中跳楼,在那个时代,他们自己就顶的上好几个替身。那个时代的女星同样拼命,杨紫琼在拍摄《阿金》的时候从从三十多米高的墙上摔下来导致肋骨骨折。李赛凤、吕良伟在《猎魔群英》更被称作“以性命向死神挑战”,烈焰焚身,身受重伤,片方在片尾以字幕向众人的拼搏致敬。看得到的尚且如此,看不到的又何止如此?而提到省钱,那怕是没有比中国电影人更会省钱的。之前我们曾经写过温子仁等好莱坞恐怖片导演擅长省钱(预算低,导演怎么拍大片?),但是如果提到中国的第六代导演们,那才是把省钱的奥义发挥到极致。张元当初拍摄第一步个人长片《妈妈》的时候,故事冷门,厂标没弄到,剧本没过审,根本没人投资,商量之后,几人向一家私营企业找了20多万,就把电影拍了。20万在那个时代或许已经算是一笔“巨款”,但是对于动辄斥资几个亿大制作的电影来说,20万拍一部电影已经是天方夜谭。张元之后,第六代导演纷纷效仿,王小帅拍电影连20万都借不到,只能“捡现成的”:故事也不用编,就让刘小东自己演自己的苦逼生活,娄烨客串男二。王小帅冒充学生去柯达拉赞助,又向北影厂借废机器,电影杀青之后,也一共花了不到20万,那部片子叫《冬春的日子》,在国际电影节上获了大奖。电影是一个烧钱的工作,各项支出按天计算。开拍之后,每一天都要花钱。于是拍电影,省钱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快,要把拍摄周期尽量降低!1998年,贾樟柯拍《小武》的时候,剧本一完成,贾樟柯就联系香港的投资人,找了30万启动资金。开机21天《小武》就完成了。片子没有送审,直接送去了国外。那一年《小武》拿了8项国际电影大奖。法国《电影手册》因此称贾樟柯为“亚洲电影希望之光”。正是这种勇于拼搏,敢于吃苦的精神,让第六代导演们熠熠生辉,创造出一个个举世震惊,拿奖拿到手软的作品。然而,时移世易,这种拼搏的精神渐渐从“优秀电影人的自我要求”变成了领导对员工的“期许与鼓励”。前一段时间,996,007等工作时段安排饱受争议的时候甚至有人提出了“不能接受996的工作方式,说明这个人不能吃苦,没有发展前途”之类的说法。于是在某种默认的努力之下,拼搏精神渐渐向着“过劳”过度。02省钱不能成为第一驱动力虽然国内没有好莱坞那样成熟的工业体系,但是,一百多年的电影发展中,也逐渐形成了中国电影电视行业的“行业规则”。而在这样的行业规则之下,“过劳”的原因有挺多。一方面当然是为了“省钱”所导致。在国内,设备的成本、场地的成本、演员和工作人员酬劳的成本都是按天计算,多一天都是不小的数目,三天的工作量如果压缩成两天完成,成本会大大降低,案子才会更有竞争力。一位制片曾说,在国内的广告圈,因为价格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工会规范保护,品牌方会把自己的广告业务代理给多家公司,以“比稿”的形式选择出成本最低的一家。而在这种“熬夜加班透支人力压缩成本”为常态的行业潜规则下,中国电影电视的产量发展也震惊世人。2016年,国产电影有944部,2017年有970部,2018年更是达到了1082部,如此庞大的数量,展示着电影行业繁荣的背后也不禁让人感叹有多少人在其中“加班加点”。而在网络电影发展之后,这种“低投入大回报”更是得到了空前发展。网络电影《道士出山》28万成本8天拍摄,换来2400万分账的事情,更是一度成为业内传奇。然而,这种“行业潜规则”的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熬夜加班逐渐成为一种恶性循环,严重破坏了行业生态。有一位在某自媒体供职,职能集合了创意、编导、摄影、出镜于一身的朋友透露,影视从业者薪资普遍过低也是引起这些行业怪现状的因素之一。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大量人员涌入影视行业,导致竞争非常激烈,许多人都在争夺一个岗位的情况下,自然会出现“你不干,有人干”的情况。对从业者的劳动缺乏尊重,影视行业工作者常常一人身兼多职,为了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加班加点也就成了家常便饭。然而,这样连续超时工作,真的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吗?我们每天挂在嘴边的影视工业化,难道必须以压榨个体为代价?以创作为名的透支生命,究竟值不值得提倡?答案不言自喻。03制度不规范是根本原因超时工作已经是影视行业中默认的常规。“我们都对自己说,连续通宵拍摄可以,连续工作20多个小时没问题,大家不都是这样。于是这个行业越来越不把基本的人道当回事,不对不可以的事说不,美其名曰为了创作。”曾有一位影视圈资深前辈表示,加班加点,很多时候也是由职业规范的缺失、团队本身不专业造成的。经验不足、计划不周、前期准备不充分,在开拍前许多东西都没有落实到位,导致到了片场需要逐个处理,某一职能的失误、某一环节的拖延,都会影响进度,导致整组需要加班。这就迫使制作团队为求生存,不择手段压低成本,做预算时拼命挤压进度,压缩制作周期,强迫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因为一旦机器开始运转,每分每秒都是钱。虽然《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等等,在影视行业里却显然“不符合行规”。单看国内的现状,似乎加班熬夜这种“潜规则”很正常,其实不然。以美国的电影制作为例,他们就有工会进行严格的制作规则保证。美国拍摄要求非常严谨,已经定下的拍摄计划,很难再进行更改。如果申请了拍摄某个工作范围,在拍摄时基本只能拍摄这个范围,不能进行现场更改。所以这就要求电影制作人员必须有很详细的拍摄计划,而且如果没有这些,是没有办法做出预算及周期表,这些在美国是必须遵守的基本的流程。并且,美国的工会会对工资,工时有严格的标准,每天的工作时间不能超过12小时,因此制定计划时必须严格执行。工会评价电影是根据预算来区分等级的,从低到高大概分三个等级,如果你的电影是制作规格最高等级的,那么所有的工作人员都需要执行最高级别的工资标准。工作人员都是以时间计酬,超过12个小时会带来成本的直线上升。举例来说,工会的要求是工作时间8个小时以内,假如某人薪水是100美元/小时,超过8小时,在12小时以内,是150美元/小时。如果超过12小时翻双倍,就是200美元/小时,如果超过13小时,薪水还要再翻。如果占用了吃饭时间,所有工作人员的薪水还需要另算,所以,一旦超时,这是非常非常恐怖的事情。而且每个工作人员在完成这个这个时间段工作之后,必须要有12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另外,在美国的工作是周一到周五,如果周六加班,薪水是1.5倍,周日是2倍,周六日加班是特别不合算的事。工会以这样的方式,既保证了工作人员的生命和劳动得到足够的尊重,也对团队的效率和计划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才是推动影视工业化进程、加速影视行业进步的动力。04用制度拯救制度,才是最优解依靠“行业默认规则”规范行业的操作显而易见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那么该如何突破束缚?影视行业的“加班加点”要如何改善?我想,“用制度拯救制度”,行业上下从业者统一口径,呼吁建立行业工会,完善制度解决问题或许是可行的方案。虽然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好莱坞的标准,但还是能让影视行业超时工作的问题正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也希望更多的从业者朋友能从自身出发、为自己的权益争取!为创建更好的影视工业环境发声,对不可以的事情,坚决说不!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才能更专注于创作本身,真正用作品来打动观众、打动世界。不过制度的完善无法依赖一日之功,大家如今能做的,还是要珍惜自己的身体。演员宋佳说“当熬夜变成敬业,当拼命当成应当,当生命不在的时候,谁来保护谁。高危职业,同行们热爱的同时请保护自己,爱护自己”,这一番话或许说出了大家的心声。最后,网友@大头和他的朋友们 说的一段话,我深感认同,放在这里,送给大家:“也是年末了,大家都累一年了,你感觉太忙就缓一缓,感觉太累了就歇一歇,感觉不开心就找地方哭一哭,不要总和自己较劲,没什么比健康活着还好,各位拜托了。”*参考素材:连续工作20小时,影视人的劳动难道如此廉价?/ 新片场香港电影人拍戏有多拼:胡慧中李赛凤向死神挑战,被烧成重伤 / 电影聚焦第六代导演的战争 / 叉烧往事

  • 这段看哭无数人的世纪爱情,在今天落幕了……

    当地时间3月2日,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社交媒体上写道,她的好友、前搭档乌雷(Ulay)于今晨在斯洛文尼亚因癌症逝世,享年76岁。意大利媒体和其本人Facebook主页也相继发布了讣告。阿布拉莫维奇社交媒体消息截图说起乌雷(Ualy),可能很多人一时想不起他是谁。但下面这段视频,一定会唤醒不少人的记忆和眼泪。视频中的身着一袭红衣的女性便是玛莉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她凭借几十年来不断创作意义深刻的艺术作品,被众人奉为“行为艺术之母”。这段视频,来自2010年阿布拉莫维奇的个人回顾展《艺术家在现场》。她在现场进行了一场行为艺术表演——从开展之日起,她便坐在馆中与前来看展的观众对视,让每个人都成为表演的一部分。期间,有人对着她大叫,有人默默流泪。有人眉头紧皱,有人和她穿了一样的衣服现场向她求婚。有人在她面前突然脱下衣服,试图激起她一星半点的反应……700多个小时,1500多个人,可阿布拉莫维奇就像一座冰雕,没有任何情绪波动。直到遇见了这个满脸胡茬的男人。阿布拉莫维奇在抬眼看到他的一瞬间,禁不住微笑。接着,控制不住地哭了起来。最后,她主动和男人握手。两个人沉默地望着彼此,十几秒的时间,一眼万年。这段他们四目相对并潸然泪下的视频,在youtube上被转发了上百万次,看哭了无数人。而这个男人,便是乌雷。乌雷与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曾是一对备受瞩目的情侣。他们共同合作了众多著名的双人行为艺术作品。这是他们时隔多年,再次于公众面前相见。毕竟此时距离他们分手,已经22年了。 命运的相遇 他们的故事,还要从1975年说起。在此之前,乌雷的摄影作品已经小有名气。他的镜头常常聚焦社会边缘人群,因大胆并尖锐的写实风格,在当时震撼了摄影界。与乌雷不同,那时的阿布拉莫维奇已经是一位充满争议性的行为艺术家。1973年,阿布拉莫维奇进行了第一次行为艺术表演。名为《节奏10》。(▲《节奏10》,1973年)她将左手张开,摊在把一张白纸上,用另一只手拿着刀,不断地扎向手指之间的缝隙。一旦失误扎伤自己就换一把刀,直到把10把刀都用完。白纸上,早已血迹斑斑。阿布拉莫维奇的作品常常像这样,以身体为媒介,将自己置于险境之中。以此来寻求极限状态下的解放和自由。从《节奏10》到《节奏0》,每个作品都令人触目惊心。尤其是《节奏 0》,更为危险。她将自己毫无防备的置身素人参与者面前。身后的桌子上摆着72种道具。包括枪、子弹、刀、钉子、铁链、鞭子等危险物品。参与者可以使用任何一件物品,对她做任何想做的事。起初,只是有人在她的脸上乱涂乱画,试探她是不是真的任由摆布。在确定她毫无抵抗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肆无忌惮地伤害她。有人剪碎她的衣服,有人用玫瑰尖刺进她的腹部。有人拿起刀片,割了她颈部的血并喝下去。直到有一个人用上了膛的手枪顶住了她的头部,最终被他人阻止。期间,没有人给她拥抱,没有人安慰她。作品结束后她站起来走向人群,所有的人担心遭到报复开始四散逃跑。阿布拉莫维奇虽然自始至终都没有拒绝他人的行为,但从她留下的泪水中,也能感受到她的恐惧。阿布拉莫维奇说:“欢乐并不能教会我们什么,然而痛楚、苦难和障碍却能转化我们,使我们变得更好、更强大。”而这次创作也让她发现:"一旦你把决定权交给公众,离丧命也就不远了。”这场创作不仅是在探讨人对自由的极限,也考验着人的道德底线。对权力的无限迷恋,可能是人类深藏在内心的丑恶。直到1975年,阿布拉莫维奇遇到了乌雷。他们惊奇地发现彼此是同月同日生,又对艺术有同样的见解,两个人迅速坠入爱河。在彼此之前的经历之上,开启了一系列“合体”创作。情人与伙伴 1975年,他们创作了第一部双人作品:《空间中的关系》。在一个废弃的仓库里,全身赤裸地互相向对方跑去。如果侧身擦过就返回原地,并加快速度完成更激烈的碰撞。直到阿布拉莫维奇被撞到在地。他们用扬声器放大肉体相撞的声音,展现着男女间的激情和冲突。这部作品让他们名声大噪。也展现出他们的创作才华。同样类型的创作,还有1977年的《明亮/黑暗》。他们以飞快的速度互扇对方巴掌。展现出男女之间彼此相爱,却又无可避免地对彼此的伤害。正应了那句话:“伤害你最深的,往往是最爱你的人。”除此之外,两个人还曾共同留起长发并绑在一起。《时间中的关系》他们背靠背仿佛连体般坐了16个小时。直到第17个小时之后,才展现给公众观看。又曾面对面,对着彼此大声尖叫,直到其中一人失声。《AAA-AAA》也表演过将嘴巴对在一起,互相吸入对方呼出的气体。直到两个人的肺里充满了二氧化碳,都倒在地板上昏迷不醒。《吸呼》还有对视。2010年的那次对视,其实在30年前他们就经历过。在1981年两人创作的《海上夜航》(Nightsea Crossing)中,彼此坐在桌子前一动不动地盯着对方,如此断断续续对视了90天,长达8年,场地遍及全球各个城市。乌雷和阿布拉莫维奇,就这样在12年的时间里,通过不断创作探寻着探讨男女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亲密,或毁灭。因为相爱,也因为同作为艺术家的惺惺相惜。尽管两人的作品充满伤害和危险。但每一次艺术创作,他们全然相信对方。其中最让人拍手叫绝的,还是1980年创作的《潜能》。两人共执一套弓箭,弦绷得很紧,乌雷若一放手,箭就会射入阿布拉莫维奇的胸膛。他们把生命交给了对方,感受着生命的心跳。这段表演一共持续了4分多钟,同时也是他们最接近死亡的一个作品。直到1988年,这对艺术情侣合作了他们最后一件作品:《情人——长城》。地点是中国。乌雷从嘉峪关出发,自西向东行走。阿布拉莫维奇则从山海关出发,延长城自东往西行走。总计行程超过4000公里,两人最终在山西省的二郎山汇合。这部作品计划于6、7年前。那时他们在在澳洲沙漠生活。原本的计划是在汇合的地方结婚。可这段长达90天的创作,却让他们的爱情归于冷淡。阿布拉莫维奇说:“我们互相拥抱,但感觉非常奇怪。我们好像两位外星人,曾经亲密熟悉,却走向分离的道路。我说不出话来,他却滔滔不绝地诉说他的路程、他的经验。他将我的手握在他的手中,让我强烈地感到我们似乎又重新在一起。感觉非常平静与优美”。但短暂的美好之后,他们又陷入了无话可谈的气氛。于是,两个人宣布分手。而不是像最初设想的那样,在汇合时结婚。很多年之后,阿布拉莫维奇接受访问时透露。在行走长城的过程中,乌雷不小心让他的中文翻译怀了孕,在和阿布汇合后,乌雷决定留下来,与自己的翻译在北京结了婚。这是乌雷在面对阿布抹不去的历史。即便彼此后来又几次经历爱情,忘不掉对方,都无法抹去的阴影。分手后的乌雷逐渐淡出行为艺术界,重新开始了摄影。阿布拉莫维奇虽然坚持着创作,却也不免进入了一段低谷期。虽然在这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两个人并没有断了联系,但却也始终没向大众所期望的那样重归于好。直至2010年3月,乌雷出现在阿布拉莫维奇对面的椅子上……隔着桌子,他们十指相扣。虽然我们无法得知两个人内心是否达成和解。但在众人眼中的他们,仿佛延续着彼此二十多年前的创作。是爱人之间的留恋,是爱情真实的诠释。“我已经放下了对他的所有憎恨和愤怒……”许多年过去后,阿布拉莫维奇在采访中提到:“我回想起这一生,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美丽的作品,这才是最重要的。”此后的几年里,他们有过重逢,打过官司。因为两人都也都不约而同准备在2020年举办个展,也让人们期待着他们下一次会以怎样的方式相见。遗憾的是,乌雷再也不会出现在阿布拉莫维奇的面前了。但正如阿布拉莫维奇在社交媒体上所说的那样,乌雷虽然离开了世界,可他作为一名伟大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将在历史长河中被世人铭记。而彼时的神仙眷侣,他们的生命与作品早已融为了一体。他们之间的情感,也将永远在艺术中延续下去。

  • “又土又丑”被骂上热搜,它冤吗?

    眼瞅着七夕节要到了,各大品牌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最近,奢侈品牌巴黎世家(Balenciaga)发布的七夕主题宣传大片直接“土”上了热搜!这满屏娇艳欲滴的鲜花,这耀眼的大红大绿大粉大紫,这充满3D立体感的爱心和非主流字体……把我和我的小伙伴都看呆了!是的,这里用了一句很多年没听过的“流行语”,正如我很多年没有看过这么“时髦”的宣传大片了。毕竟杀马特不再流行以后,很多年没见过这么魔幻的场面了。讲真,饱和度这么高的粉色蓝色红色紫色,一次穿一种在身上都要小心踩雷。更不用说把它们放一起,变成一场在雷区的狂欢。还没完,图片会动哦,图片里小爱心会像气泡一样往天上飘↓看,花蝴蝶扇动着翅膀在向你问好↓漫天繁星,都比不上情人眼里的星星↓紫色的花瓣……我编不下去了。别人家的土要钱,你土得要命啊绝对不是我自己觉得它又土又丑,网友第一眼也都不敢相信是真的,不停地问:假的吧?把旗袍、山水花鸟、毛笔字这些元素堆砌在一起,就是你眼中的中国风吗?是不是对中国审美,以及最近盛行的土味文化有什么误解?虽说国内的“土味审美”这两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也许是乘了短视频的浪潮,“土味”一词越来越高频地出现在我们生活中。刷屏的是“土味混剪”,聊天要用“土味表情包”,告白要说“土味情话”,原本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好像在变土的道路上一去不返。但是土味背后,其实是大家对质朴的喜爱,对“真实而不加粉饰”的某种好感,对接地气的人和事物的接纳和认同。因此“土味营销”也成了各大品牌的心头好,三天两头带你梦回千禧年,或者重返80年代。比如之前因为“辣眼”成功出圈的老干妈土味MV《拧开干妈》,就是比较成功的案例↓而土味和现代审美的碰撞,也是一场人们对时尚的新探索。一些新潮的事物和它结合,往往能因强烈反差而产生“趣味”,甚至因其强烈的视觉冲击,迸发出一丝“潮”的味道。所以“土味营销”虽多,大部分还是能被大众接受,甚至有“土到极致就是潮”这样的力挺派存在。不会像被群嘲的巴黎世家,让众多网友感觉自己“有被冒犯到”。因为不光广告画风土掉渣,这次的新款包——“HOURGLASS七夕沙漏包”本身也一言难尽。如果光看沙漏包,其实是蛮简约大方的一款设计,槽点在它的七夕特别版涂鸦上。四种颜色的包包,官方定价13900元,分别印着“他爱我”“你爱我”“我爱你”“我爱我”的醒目大字,宛如一场错综复杂的三角恋情,搞不清楚谁爱谁,只看得路人甲乙丙一头雾水。眼尖的网友指出,文案的灵感应该是来源于田馥甄的《LOVE!》,也可能是潘玮柏那首《24个比利》。官方声称,他们是“以经典复古爱情故事影像作为灵感来源”;这涂鸦则是特别定制的中文书法,“宛如一封情意绵绵的手写情书”。What?非主流画风是复古,霸道总裁爱上我的狗血剧情是经典爱情故事,随便印几个中国字,就是融合了中文书法的涂鸦艺术……这就是你们眼中的中式情人节该有的样子吗?怪不得被网友痛批“侮辱中国审美”,但凡对他国文化多一些敬畏,多花些心思研究,也不会如此的想当然,这样敷衍了事吧?自然,也不能怪别人想起一些该品牌的“陈年旧事”了——2018年,一位中国阿姨在法国巴黎春天百货的巴黎世家购物,因为阻止了几位外国顾客插队,被店员粗暴对待,让中国人“滚出去”。有这样的前科,按理说应该小心再小心,没想到在中国推出的限定又这么不走心……所以会让网友如此生气,这不是对中国审美理解产生偏误,而是在对我们的文化明嘲暗讽嘞。这顶“辱华”的帽子要是戴实了,以后想再来中国市场挣钱怕是难上加难。再来读那些“爱心”里的文案,似乎也流露一些出对我国文化的刻板印象。我愿意,接下来的日子包你满意,爱上我,让我赤红的真心包围你,懂我心,你就有个时髦粉红小包袱。似乎中国的女人,会喜欢挎一只写着“他爱我”“你爱我”的包包出门,向全世界宣布自己获得了他的爱,似乎男人要送女人包包,才是表达爱的正确方式……有没有种女人是男人附属品的意味?而“中国女人的包包都是男人买”的错觉,是对中国社会的印象还停留在几十年前吗。既然我们与时俱进了,那想获得中国消费者的认同,你们也得与时俱进才行。不只是巴黎世家,对中国审美和文化存在误解和刻板印象,因此错用了中国风元素的国际大牌,真的不在少数——有拍成恐怖片的Burberry2019中国新春系列广告大片“摩登新禧”,这诡异的气氛确定是春节?感动吗奶奶?不敢动不敢动……MCM的鸡年限定款,跟他们一比,LV的小鸡包已经不算辣眼了……KENZO的“狗”双肩包和手拿包,仿佛感觉它在骂我,Dior的狗年红包,收到的人不知道要多开心, 说到狗,匡威也出过一款狗年限定帆布鞋呢,让你分分钟成为路人的焦点……真的很想说,如果想在中国市场站住脚,先去花点心思好好研究中国文化好吗?真正让一个品牌翻车和被群嘲的,不是辣眼的设计和不被理解的审美,而是对一个国家以及其文化的误解和偏见。

  • 李子柒、办公室小野…国内视频博主称霸海外的奥秘是什么?

    李子柒到底算不算文化输出?这个问题无疑已经成为了视频和自媒体圈年度的热门讨论话题。李子柒的视频内容无论是外在穿着打扮,还是古典美食制作工序、工具,都是洋溢着浓浓的古色古香的中国风。于是李子柒将视频内容,从美食制作渐渐扩展到文房四宝、斗篷、胭脂、秋千等具有中国传统古韵的手工制品上,但一如既往不变的是李子柒的视频拍摄场景,她的老家四川绵阳的农乡之间。有人称赞说:李子柒的视频,如果单从Youtube频道粉丝数上看,在对外文化影响力上可以堪称抵得上1000个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700+万个订阅甚至接近美国最大媒体机构CNN的油管粉丝数。李子柒每发一次视频,Youtube播放量都在500万以上。粉丝粘合性极强,即使很多外国人看不懂汉语,他们也会津津乐道地看下去。所以风靡全球的李子柒,也被国内看做是中国网红靠文化输出出海的成功范例。而中国的“李子柒”,其实并不止她一个。01.根据Youtube第三方平台NoxInfluencer的排行榜,“办公室小野”和“李子柒”占据了YouTube中国地区的头两位,同样是UGC内容,上榜前十的还有“滇西小哥”。图片来源:NoxInfluencer网站截图在李子柒之前,在油管上最火的中国网红,非“办公室小野”莫属。2017年2月办公室小野因发布《饮水机煮火锅》等办公室制作各种花式花样脑洞大开的美食作系列视频而受人关注。她是一个擅长拍摄创意小窍门的视频博主,用生活中的物品变出它本该不具备的功能——食物DIY化妆品、针织方便面、办公室做巧克力、饮水机煮火锅……还有那个因“模仿事件”而引发争议的“易拉罐自制爆米花”。“办公室小野”的定位是花样恶搞办公室美食,不仅能吸引很多办公室白领,还圈粉了不少90后、00后。目前YouTube上播放量最高的视频为“办公室西瓜宴”,观看次数已将近1亿。小野平均每期视频观看量为587万,例如爆米花机爆小龙虾等话题让油管上的老外们也都好奇心满满。办公室小野将自己的走红原因总结为三点: 有热情、创造力、表演形式为默片。小野的视频形式的确并没有多么高端的拍摄,但场景和包装却比较用心。在对话很少的情况下,多以动手类镜头为主,对办公室美食进行创意加工。没有复杂的剧情和特殊的文化背景。并且在有对白的部分,尽量配上了中英字幕,方便外国人理解。其营销团队,也是主打国外媒体的宣传,在Instagram 和 Facebook、Twitter都有建立账号,更新短视频内容,并且开通直播定期与粉丝互动。图片来源:YouTube截图办公室小野的视频多在办公室拍摄。 而“办公室”则是一个普世场景元素,能够引起全球人的共鸣。她的YouTube视频定位“Office Cooking”(办公室烹饪)新奇有趣,符合外国人的口味与脾气。而视频内容核心“办公室不只有KPI,还有吃和远方”更是让用户提高了期待值。创新的视频内容,加上简介明了的呈现形式、完善的运营手段,让“办公室小野”成为了Facebook大中华区粉丝量第一的视频博主,并被邀请参加在美国举行的Playlist Live,是中国内地唯一受邀的代表。02.同样以美食为主要内容的视频博主李子柒,虽然没有小野的粉丝那么多。但却是中国传统文化输出的流量担当。其中的原因,是李子柒的视频更接近本质。她拍摄的时间跨度一般会拉得非常大。比如一般人拍做酱油的菜,会从我“我们已经有酱油了”拍起,而李子柒拍做酱油的菜,会从“我们如何种出黄豆拍起”。李子柒的视频里,表面上只是制作美食,但实际上却是中国人真实、古朴的传统生活,围绕中国传统的衣食住行展开。“仙女”李子柒长发飘飘,留着中国传统的空气刘海,在视频中穿着古朴,从天然采摘的方式开始加工美食,制作流程也充满浓浓的国风。她无疑活成了外国人印象里中国人最美好最有韵味的样子。李子柒从2016年初开始拍摄视频,早期从编导、摄像、出演、剪辑都是由李子柒一人完成,最早同步到YouTube的视频,标题、介绍也是纯中文,但这并不影响老外对李子柒喜欢。她的YouTube评论几乎没有负面的地方,老外称她是“白雪公主”、“上帝的恩赐”。评论里都是对视频满满的称赞,对是对单纯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李子柒还曾跨时两年制作了一套笔墨纸砚,将亲手制作的文房四宝送给了马来西亚国王。不论视频内还是视频外,李子柒都是跨文化输出的最强符号。跟李子柒的走红路线相似,大中华区粉丝量排名第5的“滇西小哥”,同样以国风乡村美食为题材,在Youtube打开了新天地。而跟李子柒不同的是,滇西小哥的视频则更淳朴,更接地气一些。虽然叫“滇西小哥”,但其实博主是位不折不扣的云南妹子。她也有着清新脱俗的生活方式。她的视频基本上都是美食为主,比较简单。李子柒和滇西小哥成为出海网红的共同点在于,他们没有选择美食类视频循规蹈矩的呈现方式,例如实操下厨、做饭教学,以及吃播等。而是结合自己的地域文化,选择了人无我有、重观赏、轻参与的特色美食展示、体验、DIY的内容路线,填补了YouTube内容领域的部分空白。其次,她们的视频早已不局限于食物,更多的体现的是“风物”。可如果仅仅是美食加乡土风物也不一定能火。“野食小哥”(YouTube名“Wild Cooking”)在YouTube上的粉丝数才23万,受众局限于港澳台地区。华农兄弟 2014年6月就在YouTube上创建了官方账号,现今也才16万粉丝,评论区多是中文。外国网友称:原来“这才是真正的纯天然化妆品”,“那个古老的时代真的存在过”。他们的视频内容足够风俗乡野,但不够“中国”,不符合外国人心中的“中国风”。完美呈现外国人心中的中国传统生活方式,李子柒和滇西小哥就此脱颖而出。因为独特,所以出彩。 毕竟,“创意美食”、“田园生活”都是人们向往的生活,“吃”不分国界。李子柒和滇西小哥这样的视频博主,他们打开了海外用户认识中国的另一扇窗口。中国符号在视频中被赋予了更深的内涵。03.据可靠数据统计,YouTube的月活是国内短视频头部平台抖音的近4倍。在国内短视频平台日趋竞争激烈以及流量饱和的现状下,再想当个网红,靠流量赚钱太南了。反而,国外短视频市场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未填补的内容空白,全球网红经济市场的大蛋糕,能瓜分的份额还很大。网红国际化的确是一个新方向。谷歌搜索网红营销在过去三年中增长了1500%,Mediakix调查显示,预计到2020年,全球网红营销广告支出将达到100亿美元规模。面对广阔的海外视频市场,像小野、李子柒这样率先出海成功的国内网红们尝到了甜头。据YouTube与Facebook官方数据显示,办公室小野是两个平台成长最快的创作者。2018年2月,办公室小野获得YouTube最佳金色百万粉丝奖,粉丝数超过多位一线明星的Facebook。李子柒更不用多说,虽然没有小野的粉丝量那么大,但利润空间也已经足够庞大,粗略统计,年收入已能达到1.68亿。由办公室小野、李子柒、滇西小哥、山药视频、野食小哥等,YouTube中国区的头部博主而组成的国内网红出海“矩阵”已小具规模,已经为网红国际化开了个好头。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必不可少的方式方法,是国内网红想要出海国外、在Youtube生存的基本法则:第一,视频质量相关: 能够证明用户喜欢视频的因素。包括视频观看次数、视频评分、评论、收藏和转发、上传时间。第二,用户特性相关: 与用户的品味和喜好的相关度,也就是种子视频的属性。第三,多样性: 推荐不同主题。平台限制同一上传者的视频数量,还会对文本进行分析,避免同类视频扎堆。在保证视频质量的前提下,依据YouTube推荐机制,YouTuber可以从以下角度优化视频提高点击:标题、关键词、文件名明确化,精准匹配用户。当然,最后一点,就是在保证内容独特的前提下,如果能加上字幕翻译,会更有利于视频传播和用户体验。除此之外,国内外视频平台的变现盈利机制也有所差异,这也构成了国内网红无法适应国外视频变现机制而无法成功出海的原因。依托于电商成熟电商经济环境成长起来的网红经济,“带货”和“卖货”是国内网红的主要收入来源。而Youtube有所不同,博主们的广告收入取决于曝光率,粉丝数量与收入成正比。这种模式下,粉丝体量大的网红,收益颇丰, 但平台的高比例抽成对尾部或新起家的小博主不太友好。这其实是因为在海外短视频生态中,平台方、创作者、MCN各自的分工更加明确清晰。对于创作者来说,最核心的就是把内容做好,应该说,在海外做内容,某种意义上来讲,更加纯粹一些。可见,语言并非不可逾越的文化障碍。与其天天想着用什么外部手段涨粉、认证,不如踏踏实实扎根于内容,找到自己视频创作独特的优势。只有真正用心、精良、有创造力的内容,才是文化输出和网红出海打开全球市场大门的钥匙。参考资料:实况新闻:李子柒、办公室小野油管年入5000万,怎么计算出来的?知乎:"办公室小野"的视频在油管上真的火了吗?网易:“中国第一网红”不是papi酱,YouTube或成下个战场,作者:胡十七YouTube、NoxInfluencer

  • 火遍全网的“假笑男孩”,已经快笑不出来了

    你认识Gavin Thomas吗?也许听名字有点陌生,但他的外号你一定熟悉——假笑男孩!谁微信里没几张他的表情包,聊天遇到冷场时都不知道怎么接。Gavin出于生2010年10月29日,和妈妈一起生活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明尼阿波里斯市。4年多前,凭借一个“招牌假笑”,他仿佛一夜之间红遍全网,而这一切都起源于他的网红舅舅。没错,Gavin的舅舅是一个视频博主,名叫Nick Mastodon,常常在网络平台上传和小Gavin玩耍的日常。在其中一段视频里,舅舅恶作剧地在Gavin头上放了一只蜥蜴,他这个紧张得不知所措,笑容渐渐消失的反应,瞬间戳中大家的笑点。他的表情有种魔力,能同时表达好几种复杂的情绪,尴尬,故作镇定,职业假笑,明明好气又不能发火……有人说,简直神还原了开会时被点名,却不知说什么好的自己。假笑男孩搞笑视频合集 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是一个“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围笑”不能化解的?Gavin在不舒服时被迫积极的表情,引起许多成年人的共鸣,他获得了世界各国网友的喜爱。Gavin火了,他的妈妈原本用来记录其成长的ins账号,一下子获得了超过百万的粉丝,大家乐此不疲地把小Gavin的照片制成表情包!除此之外,他还有了自己的经纪人和幕后团队,开始游走在各种商业活动中,出现在各大典礼的场合,也接下了许多品牌的广告,做童装模特,出自己的画册,推出联名款周边……业务繁忙程度超过了大部分娱乐圈明星。巨星们也成了小Gavin的粉丝,纷纷找他合影,复制他的招牌假笑,水果姐说:Gavin是我最爱的网红。去年7月,Gavin的父母帮他在中国开通了微博,林更新等名人第一时间来为他打call;今年1月,Gavin参加微博之夜,王思聪、朱一龙、李易峰、王源、黄晓明抢着和他合影……那天在接近零下的温度,他只穿了身衬衣马甲,却还要瑟瑟发抖地保持微笑。可细心的人发现,在PO出的照片里,小小年纪的Gavin眼角竟然出现了眼角纹?很难想象这个小孩经历了什么,才让他拥有与自己年龄不匹配的皱纹,可能是一天几百次的微笑,也可能是明明笑不出来,却要被迫营业的疲惫。无独有偶,在很多视频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假笑之外”的Gavin……面对镜头熟练地露出微笑,听到结束声却立刻变脸;看到有相机对准,非常配合地笑,却掩饰不了背对镜头时的惊慌失措;在卡妹(Camila Cabello)演唱会上一脸不属于这里的茫然;在非常热闹的活动现场,累到直接睡在椅子上。这是一个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假笑男孩”,卖力地向世界表演他的笑。他仿佛被当成了一个用来牟利的工具,一棵摇钱树,而不是被当成一个需要保护、好好吃饭好好睡觉的孩子对待。在别的小孩子和同龄人一起玩耍,上学学习知识的无忧无虑的年纪,他已经在跑不完的通告,拍不完的广告中丢失了应有的童年。这一切,不过是为满足身后“收钱者”,也就是他的父母日益膨胀的野心。但我看不到背后获利者的盆满钵满,只看到过早被抛进大人世界的孩子,过早拥有了成人的事故和老道;或者面对繁忙日常和过大压力疲于应对,找不到本应属于他的天真。因为“表情包”走红之后被父母压榨的小孩,不只Gavin。韩国小女孩权律二,她在表情包届的知名度可以跟假笑男孩比肩,不仅被称为“表情帝”,还在全网掀起了一股“想生女儿”的热潮。时而嘟嘴卖萌,时而古怪精灵,一股可爱中不乏聪明伶俐的亚子。可最近出现在大众视野的她,却画风突变做起了吃播。吃播大家都看过的,一个人,一桌饭,一支麦克风就撑起几十分钟的节目。这就要求主播不仅要吃得多,吃得“香”,还要跟大家介绍自己吃的什么,味道如何,不能冷场……一个只有6岁的小孩子应付得过来吗?权律二吃播片段看过权律二的吃播,就会发现,以上说的这些她都做得有模有样,大大方方地品评食物,一副超越年龄的成熟;竟然还会有意识地靠近收音话筒,让咔嚓咔嚓的咀嚼声被录进来;不知道在录制中看到了谁的眼色,但这好像不是一个6岁孩子该有的眼神。怪不得底下有评论觉得:权律二怎么变“油腻”了?网友们看到这里不免担忧,孩子正是活泼好动的年龄,录节目的话,要一个人在桌子前坐很久;而且她吃的东西,大多是甜品,蛋糕,年糕串,薯条等高热量食品,有次竟独自吃完一只炸鸡,让人担心小孩子的身体能否消化得了。不用说,“吃播”这个转型也是团队担心她的名气走失,没有了话题度,所以做起来的。看到她的样子,让我想起之前有人在地铁上偶遇阿拉蕾拍的小视频——她一个人在摇摇晃晃的列车上托着腮坐着,表情看上去呆滞且疲惫。普通小孩子简单的快乐,在她们的生活里消失了,被剥夺了,父母发现了孩子独特的潜能,本来是件好事,可若任由自己的物欲和野心膨胀,而不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就是一件无比自私的事。而作为孩子,尚未有足够的能力和判断力与父母对抗,只能被他们安排的明明白白,替父母赚着钞票,做着自己的噩梦。或许在孩子的价值观尚未成型,应该被引导走上正确人生路的年龄,家长有责任替他们做出正确的决定。即使面对近在眼前的诱惑,也要考虑到孩子当下实实在在的快乐,与更加长远的未来。金钱,知名度,被众人喜欢固然是好事,如果能在孩子健康成长前提下,成为他们背后的光和前进路上的激励,那自然是可遇不可求的。宋民国在幼儿园毕业典礼上,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但如果不能寻找到平衡,一味地从孩子身上榨取既得利益,则可能会导致“伤仲永”的悲剧。在“假笑男孩”微博里看到的众多评论中,有一条扎到了我的心,说的是一位网友在活动中偶遇Gavin,于是惊喜地上前和他打招呼:'Hi! Gavin!'他冷漠地撇了我一眼,是的,冷漠。或者说没有感情的。我当时被一个小孩子脸上带着的这种表情扎了一下,说不上什么感觉,怪怪的。Gavin从前只是看起来“像假笑”,而现在他已经不会真笑了。如果有可能,我还是想看到他发自内心灿烂的笑,就像他小时候一样……

  • 2020 QS世界大学毕业生就业力排名发布,学影视的孩子太难了...

    作为发布世界大学排名的四大权威机构之一,QS在近期发布的世界大学就业力排名,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这份榜单旨在为全球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现实的视角,以就业为主要目的导向,使大家可以根据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发展前景,进行择校。学校的最终名次,由以下这五个指标组成:- Employer reputation 雇主声誉:30%- Alumni outcomes 校友表现:25%- Partnerships with Employers per Faculty 学院与雇主合作关系:25%- Employer/Student Connections 雇主与学生联系:10%- Graduate employment rate 毕业生就业率:10%以下是2020世界大学就业力排名,排名前五的院校:其实不止前五,我们可以发现,排名在前的基本都是综合类的院校。对于学习影视的我们来说,虽然排名不能完全参考,但这些影响排名的指标,倒确实能作为一个院校就业力的参考。那么我们就以此为依据,先来盘点英国的院校。英国院校就业力参考指南1. 雇主的关系根据BFI(British Film Institute,英国电影协会)的数据显示,2018年在英国从事影视工作的自由职业者占比达到45%,而全英国自由工作者人数比例只有15%。所以相比较来说,影视工作的灵活性非常大,但是相比10年前60%的自由工作者占比,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影视从业者在为企业工作。所以学校也都在积极推进和外部企业的合作机会。拿伦敦艺术大学来说,外部合作包括与画廊或公共机构建立相关的实践性项目,为慈善或商业组织商定佣金或竞选影片等等。目前在LCC就读MA Film的渣嫂刘贝贝就参加了一个校企合作项目,帮一个伦敦的建筑公司拍摄广告片。校企的合作,帮助学生提前了解了专业合作项目的运作方式。同学们能更清晰建立自己的专业知识脉络,这些资源都将成为大家入行后的强大后援。针对毕业生学校还会举行专场的招聘会,比如UCLan的品牌活动Careers Jamming Session (cJAM),让每位学生都有8分钟的一对一和雇主展示自我的机会,以便直接争取到一个职位。当然如果你的学校本身就有自己的制片公司,那么你能获得资源就会更加充裕。比如梅特电影学院就与姐妹制片公司Met Film Production共同运作,该公司可让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参与各种真实的项目。MetFilm Production 近年出品电影有喜剧片《大叔花样游泳队》、纪录片《最后的呼吸》、喜剧片《漫步23次》等。2. 校友的表现英国国家电影电视学院(NFTS)认为自己能被评为世界上最好的电影院校原因之一,就是学校培养出了一众杰出的电影人。NFTS校友已经获得了11次奥斯卡的奖项和138次BAFTA的奖项。著名的校友有15次入围奥斯卡2次获奖的摄影师罗杰·狄金斯,6次入围奥斯卡4次获奖的动画师尼克·帕克,此外还有哈利波特系列的导演大卫·叶茨。NFTS主要的竞争对手伦敦电影学校(LFS)也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电影人,我们熟知的有拿过金像奖、金马奖最佳导演的许鞍华,金球奖、艾美奖得主导演迈克尔·曼,拿过戛纳影展金棕榈奖和威尼斯影展金狮奖的导演迈克·李,科幻电影《月球》和《源代码》的导演邓肯·琼斯等。此外威斯敏斯特大学著名的校友有纪录片《艾米》的导演阿斯弗·卡帕迪尔、《复仇者联盟》的摄影师西穆斯·迈克加维和《大破天幕杀机》的编剧尼尔·珀维斯。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编剧西蒙·博福伊和《僵尸肖恩》的导演埃德加·赖特都出身于伯恩茅斯大学。3. 地域的重要在英国学电影首选地还是伦敦,伦敦有制片厂、电影节、电影资料馆、艺术展等等和电影艺术相关的文化资源和电影产业。根据BFI的数据统计,英国有60.9%的影视制作公司都在伦敦及其周边。所以很多在伦敦的院校也把地域优势写进了院校优势。比如威斯敏斯特大学就位于英国伦敦的“心脏”地带。威斯敏斯特大学的四大校区中,有三大校区均在伦敦市中心,而从第四个哈罗校区到市中心乘坐地铁也只需15-20分钟。可以说,整个伦敦市就是威斯敏斯特的校园。再比如伦敦国王学院的河滨校区离BFI的鲁本图书馆(Reuben Library)非常近。这意味着你可以泡在图书馆里翻阅海量的电影文献。当然除了书籍、期刊、电子资料,BFI的常规展映才是电影学子们津津乐道的文化活动。大家可以根据每月展映手册,早早制定好观影计划。如何成为英国影视从业者去年关于英国留学最振奋人心的消息莫过于PSW(Post study work)签证的回归。这意味着大家多了两年在英国寻找工作机会。新的移民政策也将在明年1月1日正式生效,如果影视留学生想要在毕业后想在英国留下来,就需要在当地找到一份年薪在£25,600或以上的工作。政策放松的同时也意味着竞争的压力会加剧,那么你在求学阶段,该如何为求职做好准备呢?1. 从实习起步首先你可以向开放实习申请的公司,发送你的简历。比如经纪公司United Agents每年提供两次为期6个月的实习,这些实习机会使申请成功者有机会体验经纪公司的工作日常,并有机会在该领域增加技能和建立人脉。这都是带薪水的实习,实习岗位的薪资和刚毕业的初级岗位的薪资是差不多的。独立影视制作公司Tiger Aspect Productions也为学生们提供了9个月的实习机会。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使你深入了解该行业的运作方式,尝试多种影视类型包括动画、戏剧、戏剧等,发现自己在影视制作过程中真正感兴趣的工作内容,从而未来在这一领域继续发展。如果你打算通过这种方式求职,那么你一定要准备好自己的求职简历和推荐信,在邮件中充分表示出你对影视行业的兴趣与热情。如果大公司的门槛太高,不如尝试一下在专门的影视求职网站中寻找实习岗位。毕竟影视行业有许多的工种:剪辑、导演、编剧、制片人、摄影师等等,你可以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岗位。这类的网站有mandy.com、shootingpeople等。2. 多参加电影节在英国一年四季都举办电影节,因此有很多志愿服务的机会。其实电影节中也有很多部门分工,比如市场、摄像、网页设计、宾客联络等。作为志愿者你可以收获以下回报:免费的志愿者通行证,你可以使用它来参加活动和放映。与电影人产生交集的机会。官方证书,可日后找工作提供背书。下面我们就来盘点英国知名的电影节。伦敦电影节伦敦电影节(London Film Festival)始于1953年。由英国电影协会(BFI)在每年的10月下旬举行,是英国最大的电影活动,每年评选全世界近50个国家的300部影片,包括纪录片与短片。举办时间:2020年10月7日——2020年10月18日网址:https://whatson.bfi.org.uk/lff/Online/伦敦短片电影节伦敦短片节(London Short Film Festival)被公认为英国首映的本土和国际短片展示会,它还比较年轻,2020年将迎来它的第17个生日。短片电影节只接受不超过45分钟的影片投稿,去年电影节就从3200多份提交的作品中精心策展了500多部电影,为新兴人才提供了平台。举办时间:2021年1月15日——2020年1月23日网址:https://shortfilms.org.uk/英国瑞丹斯电影节英国瑞丹斯电影节(Raindance Film Festival),于1992年正式成立,总部坐落于英国伦敦,是一个拥有20多年历史的老牌欧洲电影节。被《Variety》杂志列为世界50大不可错过的影展之一。每届瑞丹斯电影节在每年9月到10月举办,为期12天,地点在英国伦敦中心。期间将会评选出“最佳国际影片”和“最佳英国影片”两大奖项,同时公映大量的创新性先锋派影片。举办时间:2020年10月28日 – 2020年11月7日网址:https://www.raindance.org/其实大家走进电影院校读书,就是近距离接触英国电影工业的最好机会。除了学校的就业辅导、校企合作、校友资源,还有很多教授们本身就是在行业内工作的,可以为学生提供内推;学校也会不定期举办大师课,你可以在课堂上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 BBC“逼”10个瘦子暴饮暴食,发现了吃不胖的真相……

    在家一个月,你是不是又胖了?胖不是最气的,气的身边总有怎么吃都吃不胖的人。TA可能从不节食,也不爱运动。你可能曾无数遍感慨过,为什么TA就长不胖???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怎么吃都不胖的人吗?或许下面这部实验型纪录片,会告诉你答案。《BBC 瘦人真的不会吃胖吗?》这是一部来自BBC的纪录片,片中英国一家大学专门做了一项实验,来研究瘦子是不是真的怎么吃不都不会胖。他们征集了10名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性别的“瘦子”。这10名志愿者都是人群中偏瘦的类型,且自认为不容易发胖。在四周时间里,让这10个人每日强迫性摄入5000大卡(是正常人的两三倍)。也就是俗话说的暴饮暴食。10个年轻人一开始表示:不就是吃嘛,反正每天也吃很多,也吃不胖,这实验没什么难度,还可以大快朵颐。听听,这说的是人话吗?但当他们看到自己一周的食量之后,就吓坏了。满满一桌高热量的芝士、炸物、甜点、巧克力......看起来是很美味,但要都吃掉想想就腻得慌。同时,还要他们带上计步器,保证每天步数不超过5000。会有专门的人来每周对他们进行基础测量。看他们的体脂、体重、健康状况,以便获得一个答案:究竟有没有怎么吃都不胖的人?这个世界上是否有“瘦”基因?狂吃实验开始 果然实验第一天,志愿者们就对这些看起来很美味的高热量食物投降了。毕竟这些肉饼、巧克力蛋糕、冰淇淋看着诱人,但要吧它们当成任务吃一整天,完全没有任何快乐和幸福可言。下面这位小哥在一天内,吃了一堆巧克力面包、牛奶、肉饼、一整个涂满美乃滋的披萨、思慕雪、一桶冰激凌、还有汉堡和蔬菜...小哥绝望的说:真的和难受,都快吃吐了...下面这位小哥也是一边吃一边露出痛苦的表情。为了能满足一天5000热量的摄入,他还把一桶雪糕就着糖浆一起喝下。终于熬过了一周,到了计算体重的时间。志愿者们都很忐忑,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获得回报(长肉)。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位就着糖浆吃雪糕的小哥,一周增长了2.8KG,相当于身体体重的4.1%。肚子肉眼可见的大了一圈,虽然整体变化不大,但已经是所有志愿者里增重最多的一位了。 而同组的另外两位志愿者,在一周的暴饮暴食之后只增加了原身体体重的1.6%,可以说是相当少。第二周开始。 志愿者们为了更快的增重,开始有目的地选择食物。他们发现各种巧克力制品可以快速增加卡路里,还不占肚子。于是他们纷纷找了各种含有巧克力的食物来吃。到了第四周结束,先前吃糖浆的小哥足足增加了 9.5% 的体重。和实验之前对比,已经能从身形上明显看出胖了。脸圆了不少。背似乎也有所增厚。整个人的精神气看起来也不如前。那其他人呢?事实上,在连续暴食四周后所有人都不可避免的变!胖!了!也就是说这次的实验结果证明:怎么吃都不会胖的人,是不存在的。听到这句话,或许有些人会暗暗窃喜。但是!重点来了!虽然这10个人每天都吃一样多。增重幅度却不同。形态变化也不同。有的人体重增加很多,有的人却增加很少。有的人看起来整个人大了一圈,有的人却几乎没有变化。比如上面的小哥在四周结束之后,已经基本告别“瘦子”范畴了。而这位亚裔小哥,虽然也比之前增重了8%,外表上却看不出来变化。测试员在测量完他身体的各项基础数值后惊奇地发现:在他增加的体重里,只有 2% 是脂肪,同时他的基础代谢却提高了近 30% 。也就意味着,其他人摄入高热量增加的是脂肪,而他则增加的是肌肉。是不是很气。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天赋异禀?别说,还真是。 胖瘦可能由基因决定 在纪录片里,科学家Dr Eric Ravussin对肥胖人群做过分析。他认为在远古时期,当饥荒来临或者是长期捕不到猎物时,那些胖的人因为有脂肪可以消耗,就会比瘦的人更加容易存活。最后,这些“胖祖先”就把“容易囤积脂肪”的基因,遗传给了后代,一代传一代…但是,还有少部分“瘦祖先”顽强地活了下来。成为了如今“瘦子”的代表。而这两种基因不同的人群,其实在儿童时期就能看出来一些端倪。片中除了这项实验之外,还介绍了另一项针对儿童做了一项调查实验。他们在幼儿园里,给小朋友们身边放了一些诱人的巧克力饼干。有些小朋友明明已经吃饱了,却还是一口接一口的不停吃饼干。有些小朋友只吃了两块,就停下去做自己的事了。这组实验的结果得出,每个人的饮食习惯其实在幼儿时期就早已建立。有些人一旦吃饱了就会对食物毫无兴趣,而有些人对食物的喜爱,则不受饱腹影响。也就是说,人们对食物的欲望天生就不同。这个实验很好的在志愿者身上得到了验证。这些志愿者,无一例外在童年时期都很瘦。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也不止一个人说过:平时自己不会吃超过身体所需的食物。这位就小哥坦言,自己吃饱了之后,就没有再想吃东西的欲望了。下面这位女士也说:即使食物再精美再丰盛,一旦自己吃饱了,就绝对吃不进去第二口。即便强迫自己吃下去,最终也会吐出来。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试验中,也只有这两位志愿者没能完成四周的卡路里摄入量。因为是真吃不下。片中还有一个有趣发现。这10个人在结束实验,回归正常饮食后没多久,就纷纷瘦回来了。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身体对体重的高低有自己的判断。当你的身体认为之前的体重是合理的时候,会尽力保持在某一个数值左右。所谓的“吃不胖”,很有可能是基因决定的。而与之相对的,对于天生拥有胖基因的人群来说,减肥确实很难。因为如果想减肥,就要常年忍受大脑给出的饥饿信号。毕竟大脑会认为减肥前的那个体重才是合适的,敦促身体吃下更多的食物来回到那个体重。你会更容易感到饿,更难抵御美食的诱惑,更容易反弹。之前也提到。容易发胖的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以前食物不够充足,只有那些更能在身体里储存能量的人才能更好的生存下来。但是现代社会食物过于充足,这群人就会更容易发胖。尤其是当童年时代就开始摄入过多热量,脂肪细胞会随着身体的成长不断增大,到一定程度数量也会增多,再减少就很难了。虽然听起来很残忍,但总结成一句话来说:胖是天生的,瘦也是天生的……当然了,这次实验只有10个人参加,样本数过少,并不能确切的肯定实验结果。但本片也给了我们一些启发,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当你觉得自己怎么喝口水就胖了;当你发现自己和别人相比,总是更难克制吃东西的欲望;当你好不容易减下来几斤,却很快就反弹回去了。不如认真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从小就热衷于高糖高热量的事物,且在吃饱后还能继续吃东西。如果是,可能你天生就比那些瘦子更容易胖。但也也别气馁。毕竟我们也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吃不胖的人。如果想要减肥,至少让我们先从改变饮食习惯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