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你是否要取消绑定(第三方名字)账号?

将该作品添加到专辑时,将从我的主页中隐藏
确认 取消
将该作品添加到专辑时,将从我的主页中隐藏
取消 确认
行业 - 观点
  • ChatGPT爆火,打工人怕了吗? 人工智能“脑暴”合集

    3月17日,微软Microsoft 365 服务已全面接入 AI 驱动工具 Copilot,人类正在经历由AIGC带来的技术狂欢,这引发了网友的激烈讨论。“随着ChatGPT技术的风靡,越来越多的公司和机构开始加大投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ChatGPT作为AI领域最受欢迎和广泛使用的工具之一,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与之相对,这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挑战。” 你敢相信这段简介竟然出自人工智能之手,下面就来看一下与ChatGPT相关的作品吧。发展近况1.微软放Ai大招《GPT-4融入Office》From:Microsoft 3652.AI再出王炸《一键CG制作全流程》From:Daniel Pikl3.你好AI!火遍全网《AI绘画进化史》From:Vox4.AI神器憋大招《这简直是在狂飙啊!》From:runway优秀作品1.《幻觉东京》 AI重制版导演/剪辑/摄影指导:小甜腥 美术指导/动画/后期导演:身无定所2.宝矿力水特广告《云端相见》AI手绘重制版出品人:Z2 LAB 生活制片:邹飞3.超炫 AI 跑酷《拼贴城市》From:permutation.city4.触目惊心!AI环保动画《塑料》From:Laen Sanches5.迪思传媒 | 视频中心案例集锦出品人:程刚 剪辑:外星灏 导演:蔡大天-K.T 特效/动画:刘圈圈 摄影指导:刘文硕 制片主任:一支FU未来展望1.摄影与ai的边界感在哪「基础摄影会被淘汰?」导演/摄影:谷雨2.面对人工智能 摄影师将何去何从 医生律师难逃命运 chatGPT创意总监:曹宾3.摄影师会被AI取代吗?导演/剪辑:一块碗布4.chatgpt掀起技术革命,AI世界开始永续运转…导演/动画:WhatOnEarth一探究竟AI教程1.ChatGPT动画教程 // 用嘴做动画动画/导演:黄宏渠2.影视从业者 AI 工具指南 Midjourney+Chatgpt出品人:-无极恋画-3.完全免费的 Adobe AI 声音处理工具出品人:-无极恋画-4.ChatGPT不了解的 说给你听|【第十三期关于小隼生态的三个方案】摄影/剪辑/调色:BRBD从工业革命到现在更高效工具的出现,这生产力也进一步得到提升,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个体的渺小无法抵抗生产力革新的浪潮,但我们未必要抵抗,我们要学会顺应和利用现有的生产工具。-现在,新的工具已经到来-

  • 买10套房装粉丝的信,不愧是人间清醒郑渊洁

    这周的热搜榜很是热闹。关于《快乐大本营》主持人私收粉丝应援物,并拿到二手平台售卖的事情,挂了差不多有三天。被提到的主持人又是出面解释,又是火速下架在平台售卖的链接。可是,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变卖礼物的事情,这些人也不是第一次做了。跟这种口头宠粉的明星比起来,有个人做到了真正的实力宠粉。为了仔细存放粉丝寄来的信件,他一口气在北京买了10套房。没错,这些房子不是用来住的,而是用来保存读者的爱。这位牛人就是中国“童话大王”郑渊洁。其实就算没有《快乐大本营》这档子事,V姐最近也想跟大家聊聊郑渊洁的故事。因为,这个老头实在太有趣了。 015G吃瓜,在线可爱大人们总说“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可郑渊洁这个童话缔造者却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守护着每位读者内心的童话世界。就像是“这的确是个残酷的世界,但还好有我在陪着大家,我们互相作伴。”早些年,车马很慢,寄封信要很久,他不舍得让别人的希望落空,于是买房存信;多年后的今天,网速很快,他仍旧守护着每个读者。每天都有大量读者在他的留言区等待被翻牌。别看郑渊洁回复的话风时而幽默,时而调侃,但永远清醒。有读者希望郑爷爷给自己考研加油?他给大家排了队,说不能诓你。有的读者表白失败了,想求安慰,郑爷爷回复?还有的问了些关于之前故事角色的事情,郑爷爷这么说?临了还不忘跟自己的读者,凡尔赛一把?以及表达对亲孙女的爱?这些还只是万千回复的一部分,像这样风格的互动,几乎天天都有。堪称售后界的典范。就是这么一位深受读者喜爱,坚持造梦的老顽童,当年却被外界认定是“怪人”。而之所以能成为童话大王,多亏了他的父母。 02好的父母,才是成功的一半1955年出生的郑渊洁,有一个非常美满的家庭。在那个年代,能拥有这样的父母,实属难得。小时候的郑渊洁十分调皮,在学校也总跟老师对着干。老师让大家写作文《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可郑渊洁写了篇《早起的虫儿被鸟吃》。哈哈哈哈小小年纪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注定了不是个普通人啊。可老师不这么觉得,老师认为是他在找茬、有毛病,却不知道有毛病的是自己。气疯的老师让郑渊洁当着全班的面说几百遍“自己是最没用的人”。这个惩罚彻底摧毁了郑渊洁的自尊心,他说了几遍就跑掉了。担心回家后被父亲责骂,他特意写了篇检查,等待父亲检阅。谁曾想,看过检查的父亲不但没骂他,反而哈哈大笑,觉得自己儿子写得很逗也很对。关于早起的鸟儿和虫儿的事情,确实有多种可能,父亲郑洪升看到了儿子不同寻常的发散思维。他很珍惜,也很宝贝,生怕儿子的这些天赋被时代给埋没。为此,他去学校找老师说情。这一说不要紧,老师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质疑,更生气了,还坚持让学校开除郑渊洁。开除令并没有吓坏父亲郑洪升,开除就开除啊,我可以教我儿子知识。辍学回家的郑渊洁就在家自我研读,后来去当了兵,再后来因为学历只有小学,备受歧视。一时间不知道未来如何的郑渊洁,误打误撞选择了“写童话”。反正自己文笔也行,想象力就更丰富了,又加上当时国内在童话这个领域还处在一个空白的阶段。写书或许是他能想到的最适合自己的出路了。这个想法也得到了父母的支持。父母告诉他,“你写到什么时候,我们就读到什么时候。”有了全世界最强力的支持,郑渊洁啥都不怕了,专心创作。也正是有这样开明的父母,郑渊洁童话故事的基调,才会异于其他作品。他用这么多年的时间告诉我们,不是童话假,是很多写童话的人假。如果说写童话的人,一开始就抱着欺骗的态度,觉得孩子好骗而写,那还有什么意思。郑渊洁的童话,从一开始就告诉你了现实。他从不觉得孩子就比大人懂得少。1978年,郑渊洁写出了童话处女座《壁虎和蝙蝠》,并受到了杂志社的鼓励,接着又推出经典作品《魔方大厦》,而后就有了一系列耳熟能详的作品《舒克和贝塔》《皮皮鲁和鲁西西》……这些作品都是以孩子的视角跟这个世界斗智斗勇,他告诉读者们“世界可不是只有真善美,而是充满了假恶丑,我们要有勇气去跟这些邪恶对抗,不要害怕。”这份果敢与通透也被郑渊洁运用在对儿子的教育上,尤其是性教育,他从不避讳,而是大胆讲述。写作小有名气的郑渊洁,为了能给儿子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还动了赚钱的心思。他去创办专刊,并跟领导说,自己不要稿费,要拿版税。也就是说,他的收益要跟销量挂钩,卖多少分多少。这才有了后来北京10套房的传奇。按道理说,作品、金钱都不缺的郑渊洁应该会考虑安稳度过后面的人生吧。可他却偏不。不走寻常路的郑渊洁开启了新一轮的折腾,这一折腾不要紧,直接得罪了央视。03现身说法VS今日说法关于郑渊洁跟撒贝宁的梁子,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过。做出一定成绩后的郑渊洁,又创作《病菌集中营》《金拇指》《盲眼》等作品。这些作品里的尺度也是非常惊人的,当时很多人无法接受,主流媒体也是其中之一。《仇象》就被央视《今日说法》栏目点名批评。说他写的内容“少儿不宜”。可郑渊洁却觉得这些内容都是应该被普及的,为何要藏着掖着?此后的一段时间,郑渊洁拒绝跟撒贝宁同台。即使多年后,两人和好,但郑渊洁敢说、硬刚的脾气却始终没变。维权、打假,鼓励大家一同排斥盗用版权的行为。这些年,他的微博始终在做这些事情。不仅如此,郑渊洁还是个讨厌刻板,反对教条的人。他不屑于跟体制内的草包打交道,有些人占着作协主席的坑,却一部作品都没发表过,真是让人费解。当然了,这些犀利的话他从不在背后说,直接当面怼。就连崔永元都要“怕”他三分,某次演讲中,因为郑渊洁太敢说,让校长下不来台,被崔永元上台提醒差不多得了。可就是这样,郑渊洁仍旧没改掉身上的这股少年气。检验真理的时间告诉我们,他的坚持是对的。不管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还是对正义的坚持上。任凭外界如何变化,他仍然知冷暖、守底线、懂开放,而这才是真偶像该有的品质。

  • 没想到拯救这季《脱口秀大会》的,是这群女演员

    新一季《脱口秀大会》你们都看了吗?几乎每期都能诞生几个爆款热搜。要不是选手争点气,遭遇三重打击的李诞或许真的挺不住了。(池子解约、卡姆吸毒、思文程璐离婚)跟往期不同的是,这一季多了不少女脱口秀人,终于不再是思文独挑大梁了。像是杨笠、赵晓卉、李雪琴、颜怡颜悦双胞胎……她们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绝活。谁说搞笑只能男的来?谁说搞笑的女生不能美?就拿凭借淘汰宣言笑翻全网的赵晓卉来说,除了她还能有谁,淘汰感言比正式演出说得都好。不仅开了笑果的玩笑,还顺带把压榨自己的老板调侃了一番,称赞了自己的美貌以及提醒各位有活儿要想着她。有理有据风趣幽默,令全场人捧腹大笑,领笑员杨天真一度笑出鹅叫。说起领笑员,张雨绮和杨天真也没少给舞台贡献笑料。尤其是杨天真,不仅在台中央劈了个叉,还一不小心炫了个富,以及按戳娱乐圈的乱象。原本以为经历了这么多事的《脱口秀大会》会逐渐平庸。毕竟对于创作类的节目来说,办的时间越久,越容易枯竭,因为精华的内容已经在前面曝光的差不多了。所以对于节目里那些比较老的面孔:王建国、呼兰、庞博等,想拿高分真是难之又难。一听王建国说谐音梗全员想遁逃不止观众对他们的期望高,李诞对他们的要求更高。常常不拍灯,让他们在淘汰的边缘徘徊。几期节目看下来,V姐发现讲脱口秀的女生或许是打开今年节目的一大钥匙。既然是说脱口秀,由于性别不同,同一个话题就会有不同的视角。小北碰到爱情的主题,哭诉自己被前女友抛弃又下定决心励志争气的事情。大家除了同情他,好像不是那么感同身受。而杨笠讲的爱情。她口中的“臭男人”们在听到她的吐槽时,都纷纷点头认可。明明是在骂自己,为何听的这么入迷?哈哈哈哈哈,这就是杨笠独特的魅力。既能点出每对男女恋爱时不可言说的矛盾,又让每个人觉得好像说得就是自己。男的盲目自信,女的没有理智……还有前面提到的那位赵晓卉,虽然表面在讲追星。其实内核还是爱情与两性关系。她把异地恋与追星画上等号,亲切地称呼这两种都是见不到且钱不少花的投入。跟自己的idol比起来,男人算什么。等到了李雪琴这里,她讲得是工作,隐喻职场PUA。却也不忘暗戳戳提一嘴职场里下属与老板的爱情。欢笑声里,V姐唯独记住这三个扎心的评价。她说当代年轻人的现状就是:没钱、没地、没退路。想想,还真的是……那对出现像是说相声的双胞胎,利用人数的优势,一个说一个捧,把节奏拿捏地死死的。她们聊了身材焦虑,减肥。女性的焦虑多半来自社会对身材的仇视,胖一点都要面对不美的冲击。最动人的是,这段针对女性危机的表演,引来了很多男性的认可和赞同。她们说服了曾经站在对立面思考问题的人们。而这也是本季这几位女脱口秀演员的成功所在,她们从女性角度出发谈论的事情,不止温暖了女性,更得到了男性的鼓励。这大概就是被负面新闻缠身的《脱口秀大会》里的王炸了吧……在此之前,人们提到国内的脱口秀,想到的都是王自健、池子、李诞、王建国……这些人,再到后来,节目带火了程璐、呼兰、卡姆、思文……能叫得上名字的女脱口秀表演者,太少了。但这季之后不会了,起码你记住了车间一枝花赵晓卉和title待补充的杨笠,以及网红转型的李雪琴。在V姐看来,虽然国内的脱口秀距离崛起还差太远,但能看到百花齐放的舞台就算是一种进步。早在追更国产脱口秀之前,我一直是美国最受欢迎的语言类节目《奥普拉脱口秀》的忠实观众。这档从1986年播出的老牌节目,在25年后也就是2011年停播。期间诞生了太多的欢声笑语和催泪故事。《奥普拉脱口秀》无疑是美国电视节目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里程碑。“奥普拉效应”已经成为美国大众文化的符号。主持这档节目的正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奥普拉。她童年的经历十分坎坷,出身贫寒,被表哥性侵,但她却一直昂扬着心态,用微笑化解了每个苦楚。正是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乐观的性格,在她节目里,不止能听到毒舌辛辣的吐槽,还可以在情绪的制高点,收获很多激励。有的时候,节目的前半部分会探讨一个话题,像是性侵、虐童、减肥、自卑……这些大家生活里高频出现的低气压,都是她想聊的内容。与其说这是一档脱口秀不如说是心灵访谈。就像汤姆·汉克斯说的那样:奥普拉的脱口秀已经将惊喜演化为了艺术,所有的爱都将你围绕...也是因为她,无数处在黑暗、低谷的男性、女性看到了希望,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存在。缓解压力,收获自信,就是脱口秀演出的魅力所在。但想说好脱口秀真的不容易。既要稳准狠地扎中观众的心,又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当然,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讲真实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然后用幽默修饰。李诞在评价草根何广智那场惊艳的表演时就说,只要你把自己的苦日子不失误地说出来,就不会太差。因为你的创作是生活给的,但当你逐渐成功,离普罗大众的普通生活渐行渐远的时候,才到了考验你创作技能的时刻,那时没有生活可以分享了。而这,才是观众真正想看的部分。

  • 大张伟,你怎么那么敢说!

    看了这几天风云变幻的热搜,V姐必须要说一句:我可太喜欢大张伟这张嘴了。作为人间清醒第一人,他又以2倍速的节奏为我们带来了一句细思狂笑的话大张伟简直是《脱口秀大会》最该存在的宝藏。话密、胆肥的他不仅踢翻一切嘉宾试图装逼的机会,还给毒鸡汤们一个灵魂重击,当“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心灵鸡汤,劝你要坚持梦想,人生美好的时候。大老师::没有人能让你放弃梦想,你自己试试就放弃了。人生无难事,只要肯放弃。被请去参加催婚催生节目《我家那小子》,面对妈妈团们的生育观,其他嘉宾想着怎么圆,大老师就不同了。直接:婚姻不合适可以离,孩子又塞不回去。对待爱情他告诉你:想要生活过得去,头上就得带点绿。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倒也省话费。哈哈哈哈哈这些话句句在理,在爆笑中轻松点出要害。可谓是真·语言大师。这些年,只要是有大张伟在的场合,其他人别想插上话,就连反应敏捷的汪涵都有点招架不住。在他们合作的《天天向上》的舞台上,自从大张伟加入,基本听不到其他人的声音,每次都得汪涵生拉硬拽才能让他闭上嘴。刚开始,很多观众都不习惯,觉得大张伟太烦人了,言多惹人嫌,给他一个话筒,他能躁动整个世界。不过随着互联网吐槽文化的全面普及,大张伟这个段子手鼻祖让不少人路转粉。别看动不动就“这个feel倍儿爽”的大张伟总是嘻嘻哈哈,可在一件事情上,他会立马变得安静认真。那就是音乐。去年《乐队的夏天》找来大张伟做嘉宾,要不是这个节目,观众应该都要忘了大张伟原本是个歌手了吧……突然认真的他看见新人乐队会鼓励,看到大家对音乐的热情会高呼音乐万岁。他说,音乐是快乐的,如果不快乐,干脆别做了。他还说,他打心里眼喜欢音乐,为之歌颂为之起舞。尽管曾被音乐市场狠狠地伤害过。 01迷糊宝贝,过早接触现实 大张伟从小就是个有点音乐天赋的孩子。央视银河少儿艺术团就曾选中他去澳门和马来西亚演出。北京市的歌唱比赛拿奖拿到手软,还因为这个天赋被保送去重点中学。只可惜,上天不会让他这么平庸地度过此生。因为青春期变声,嗓子倒了后,重点中学也没去成,曾经的荣耀被狠狠地踩在地上。从被同学追捧到没人搭理,甚至被小混混欺负,大张伟没用几年。说来也是戏谑,他过早体会到了人间所谓的冷与暖。只不过那会的他还没发现自己这个逗贫的本领,但他发现了摇滚乐。跟着唐朝、黑豹逐渐接触摇滚,从国内到国外,疯狂听、疯狂练,疯狂追随小众,摇滚成了他心灵的寄托。后来的时间,大家也都知道了,他签了公司组建「花儿乐队」。最初花儿乐队还叫“迷糊宝贝”,3个未成年小孩成了“中国首支未成年乐队”。圈里人都觉得他们是“摇滚新希望”,首张专辑《幸福的旁边》就卖出了四十多万张。张亚东把全北京最贵的钱给他们用,崔健也来亲自鼓励。可以说,花儿当时集所有宠爱于一身。年纪轻轻,才华、金钱都有了,要么堕落要么造作。大张伟选择了后者。公司老板给他们定的路线是走忧郁、暴躁的摇滚新生代,而大张伟却觉得,音乐是件快乐的事儿,为什么不能唱点开心的呢?好像在当时,专业人都觉得开心就是没有深度,就是低端。大张伟不信邪,他解约,开始做开心音乐——《嘻唰唰》就是他造出来的第一首快乐歌。实践证明,大张伟的选择是对的,这种不挑听众,大家听了图一乐的歌,迅速火遍全国。那会的音乐圈竞争激烈,别家愁的卖不出专辑,他可倒好赚得盆满钵满。可是外界赞声一片,摇滚圈却骂声不绝。仅以此歌,大张伟稳坐国内摇滚圈鄙视链的底端,也被曾经的摇滚好友踢出局。摇滚老炮们不明白,“摇滚,怎么能出这种东西?”还没理清楚摇滚圈对自己的排斥,大张伟就摊上了直接摧毁音乐事业的大事——《嘻唰唰》被爆抄袭。不止这一首,随后发布的《花田囍事》也难逃抄袭的指责。最关键的是,这项控诉并非空穴来风,他的这两首歌确实抄袭了。大张伟对这件事“供认不讳”。唯一觉得委屈的是,因为法律知识薄弱,在他看来他的这些搬运没问题,摇滚圈之前不总是扒带子嘛?拼拼凑凑,把国外的拿回来再利用,是他这么多年接受的教育。所以,还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在以后,原以为随着时间的更迭人们会忘记这件事,谁曾想,被盯上的大张伟,又被批着装出格,音乐市场直接将其封杀,事业就此停止。经历了这么多,他说出了一句“至理名言”:人生就是裤衩,什么屁都得兜着。此句一出一发不可收拾,大张伟开始了音乐后的第二春:上综艺、讲段子。 02活着干,死了算 直到今天,大张伟都觉得,人生就是一个字“难”,能开心就开心点。《非常道》节目采访他,讲起过去,他还是不觉得摇滚就一定得那样,一定得跟钱过不去。“我不像汪峰、许巍那帮,都他妈快50了,还迷茫,有什么可迷茫的。”“爱情有什么可写的,今天离开我,明天离开别人的。”喷怒是摇滚的底色但不是全部。能产出这么多参透生活的话,是他自己本身就看透了。赚钱!就是大张伟一切的先行道。幸运的是,他刚好赶上网络综艺的爆发和语言类节目的红利,有段时间,综艺节目里全是大张伟的身影,号称“北张南薛”的二人,包揽了内地各大综艺。后来因为太过审美疲劳和艺人本身的问题,南薛逐渐淡出综艺,但北张依旧在。终于,大张伟身上的闪光点被太多人看到。疯狂输出价值观。跟很多高歌keep real,实际却疯狂打脸的人不同(对,我diss的就是gai),大张伟一直就是知行合一。从前想做开心音乐,现在还做开心音乐,从不拒绝商业,不把自己放在神坛,怎么说的就怎么做。尤其在当年抄袭风波后,他听北京小曲《叫卖十三香》写了一首《穷开心》。然后欢脱地告诉大家:我就是一音乐裁缝。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绝了。看到这里,你还不觉得大张伟才是一个摇滚狠人吗?兜兜转转一大圈,仍旧混不吝地朝你说:“怎么了怎么了,我就是我,你欣赏不了的烟火。”最后,附上大张伟老师这些年贡献给我们的名言金句,一起开心——(可能不太全,欢迎评论区补充)外面的世界,只要你有钱你就可以去看,但是家不是你有钱就可以回的。认怂报平安。空调吹多了得病,闲事管多了要命。不要去埋怨生活,因为生活给过你很多的机会,只是你没有抓住。万丈高楼平地起,成功还得靠自己。如果所有人都能理解你,你得普通成什么样。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江湖险恶,不行就撤。我们不怜悯悲伤,我们带着悲伤一块玩。别人是高处不胜寒,我们是低处纳百川。在错误的道路上后退就是前进。神经病和小丑最大的区别就是:神经病不下班,而小丑下班。东边日出西边雨,西边日出不可以。我就是我,看自己都上火。

  • “城镇艺术家”五条人,可土的太上头了

    今天,你捞五条人了吗?自从《乐夏2》开播之后,五条人就仿佛是住在了热搜上。#被五条人笑死#、#五条人表情包大赛#、#五条人淘汰#、#五条人回应被淘汰#、#五条人复活#、#五条人改编Last Dance#……看到他们,总感觉自己看的不是音乐类栏目,而是一档脱口秀。因为仁科和阿茂,实在是太有梗了。上台,西装配人字拖。下台,怎么舒服怎么来。临时换歌把灯光师气死被淘汰之后,天真地以为对接导演会丢工作,安慰对接他们的导演:“你会找到更好的工作”。要求用“夏”、“酸”、“爱”即兴创作歌词。在十分钟准备的时间里,他们只用了不到两分钟。写出的歌词竟然是“拖鞋酸了”......改编《Last Dance》。仁科把“明天我要离开”变成了“今天我又回来”。这次终于记得告诉导演,却没告诉阿茂。还说给他的惊喜.....说着一口蹩脚的塑料普通话,唱着一首首充满市井烟火气的歌。没有刻意炫技和煽情,有的只是台上台下的随性自如。这只来自广东的乐队,用独一无二的气质征服了广大网友。因此淘汰后,大家纷纷表示要把五条人“捞”复活。结果好不容易复活成功,上周末最新一期的《乐夏2》播出后,他们又双叒叕被淘汰了。害,能咋办呢,接着捞吧。我看这不叫“乐队的夏天”,怕是要叫“捞五条人的夏天”.......的确,仁科和茂涛,就像乐队logo那只飘着的红色塑料袋一样。无论是性格性格还是他们的歌,都随性洒脱。阿茂出生于1981年,仁科出生于1986年。他俩都来自广东海丰,两个人都是不同年代里高考失利的青年。在被阿茂发掘之前,仁科在一家贝壳工艺品工厂上班。之后因为音乐相识,两个人为了生计卖过盗版书、打口碟。后来乐队做的有声有色,他们出入于中大校园,在香港的书店,在重点大学做演讲交流,被写进文学院的论文…...早年的阿茂与仁科(摄影:快美林)在他们身上,有过很多标签:广东海丰道山靓仔、珠三角布鲁斯民谣朋克、CANTON POP劲歌金曲新浪潮、中国迷幻摇滚土特产、城镇艺术家......他们有的歌有些只有两三句歌词,有些听完像刚从城中村走了一遍。阿珍爱上了阿强 在一个有星星的夜晚飞机从头顶飞过 流星也划破那夜空虽然说人生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爱情确实让生活更加美丽有的是普通话,有的歌是海丰话,有的歌讲粤语,有的歌里还能听到包头方言。你很难把他们和他们的音乐归成某一类,就如仁科说的一样:“像塑料袋,虽然大家提倡环保不使用,但是你走到哪儿都看得到它。” “土”的艺术 《乐夏2》节目播出后,很多之前没接触过五条人乐队的网友认为他们太土了。但却土的越听越上头。五条人的音乐多以讲述市井生活为主,但却并不媚俗。你能从他们的歌里听到城中村里小姐的故事,能听到他们对高房价的调侃。他们自己也承认“土”这件事。采访中,仁科说:“我们宁愿土到掉渣,也不俗不可耐。”但或许土到极致就是潮。翻开他们的专辑视觉设计,怎么看都有点先锋艺术的味道。例如《梦幻丽莎发廊》这张CD的设计。用碟片反光当镜子,内页三面立起来就是发廊的样子,加上封面的透视效果,展现了小城街头的发廊一景。2018年发行的《故事会》。封面则做成了民国时期的电影海报的风格。背面像上个世纪的杂志插画。内页则借鉴了小时候最流行的读物《故事会》。将歌词本做成了一本“故事会”。而这张专辑中有11首歌曲,可以看成11个独自成章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背景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物形象,或荒诞、或诗意,最终构成了这部五条人版的《故事会》。不得不说五条人真的对发廊爱的深沉。《广东姑娘》这张专辑的设计中,也有发廊灯的元素。而今年发行的新专辑《昨夜我又梦见自己去流浪》。或许是因为专辑内容囊括了他们去年在葡萄牙的演出。封面一改往日的“土气”,用一张照片做封面,采用了布艺包装。其中的单曲《做梦》封面还有最近新出的单曲《食醉狗》封面,以及早些年的专辑封面都各有特色。单曲《地球仪》封面《世情》《阿琳娜》2009年首张专辑《县城记》。(在《乐夏2》中临时把《《问题出现我再告诉你》》改成《道山靓仔》,这两首歌就出自这张专辑)。偏方言专辑《一些风景》除了专辑视觉设计,五条人的巡演海报也非常有五条人的特色。比如2012年海丰歌友会的海报。背景的信纸,想必年纪大一点的人都很熟悉。还用红色标注了关键词,仿佛领导的批示......另一张海报则将五线谱上贴满了当地特色小吃。还真有一种好朋友一起去堂会里嗑瓜子儿看演出的氛围。2013年冬季巡演2015年大时代歌厅2015年南京音乐会2016年广东巡演2017全国巡演2019年深圳巡演说起来,仁科和阿茂的电影品味也不错。伍迪·艾伦、阿基·考里斯马基、阿莫多瓦、贾木许、贾樟柯、王家卫、黑泽明……众多知名导演的电影他几乎都看过。截图来自GQ报道的采访仁科还非常喜欢《南方车站的聚会》,想来五条人的歌确实还蛮适合做毕赣电影配乐的。截图来自GQ报道的采访虽然他们自己说“宁愿土到掉渣,也不愿俗不可耐。”但我更觉得这只是句玩笑话。他们其实一点都不土,完全清楚五条人的独特风格和定位,每一次的创意和设计,都是他们对社会的细致观察。南方城市特有的粉色灯光发廊,牛皮癣、人字拖、走鬼、打口碟……或许只有像仁科和阿茂这样脚踏实地在生活过的人,才能写出这么真实的歌。不说了,我去捞人了。

  • 495万播放,4万弹幕!刷爆B站的“病人”到底哪里病了?

    小时候在课堂上,我们都接受过这个灵魂拷问: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同学们众说纷纭,有的想做老师,有的想做医生;还有记者、工程师、科学家、宇航员等“高票”回答。虽然不知道后来谁实现了,至少那时看来,每个人身上发着不同的光,可现在问孩子们同样的问题,听到的回答却是:“我要当网红!”这一场景,出现在B站最近很火的一部微电影——《病人》里,这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20届学生的毕业作品,由新片场创作人双帆制作。它在B站上获得了超过495万的播放量,53万点赞,视频里的弹幕有4万条。短短9分半,网友们却都说:“太真实了”“这就是现实”“细思极恐”……短片剧本由知乎网友@laq是只仓鼠的一则小故事改编,讲了一个在娱乐泛滥时代之下的“魔幻现实主义故事”。受到了原作者的肯定一上来就是对电影《教父》片头的致敬,一位男子在黑暗中独白:他的梦想是做一名老师教书育人,却被家人阻拦,恶狠狠地骂他“病了”。于是他被送到精神病院看医生,却意外进入一个赛博朋克的“娱乐镇”。这里高楼林立,霓虹闪烁,到处充满着高科技的符号,和灯红酒绿的浮华。在娱乐镇,“网红经济”已经成为全新的经济形态。年收入最高的职业是“网络红人”“网络经理人”,影视娱乐和医美行业紧随其后,“金融高管”却只能屈居第五。曾经受人尊敬的崇高职业,如医生、法官,不过是一些“过气”的脑力劳动。苦苦钻研一门高精尖技术的性价比,也远远比不过乘着流量的浪潮——在直播行业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全民皆网红。人人是主播,人人也都是观众而们疯主播狂输出的,却几乎都是无价值内容,今天吃了哪家烤肉,去了哪个商场,又或是戏弄了某个路人。讲到这里,有一则韩国搞笑配音博主张鼻猪的短片,用恶搞的形式讽刺了社会上的“全民直播”乱象——一个在直播“找面包房店员要电话号码”挑战的男主播,遇上一个在直播“突然扇顾客一巴掌会怎样”的女店员。(套娃警告)没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BOSS在后面呢……假如现实真的像短片里一样,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都成了网络主播或是直播对象,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呢?可令人难过的是,这样毫无意义,只能让被拍摄者无语的实验,我们并不陌生。比如前两年在短视频平台很火的“菜换肉”,“拉别人男友”,还有短片《病人》里突然“抢路人手机”的桥段,来拍下路人惊愕的反应博眼球赚流量。发生过太多了,还传出过主播被不明所以的路人打进医院的新闻,也无法阻止乱象继续发生。而手握几千几万粉丝,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的“网红”,现实中也大有人在。你大概听说过前不久的“主播医闹”事件,两名主播为了流量故意去医院闹事,一边拿手机直播,一边称自己是“大V”。直到护士长喊来医院一位400多万粉丝的医生大V来“反直播”,这件事才终于平息。这些主播似乎认为,所有给他人造成了不便的行为,用一句“我在直播/拍短视频”就能解释得通了,你跟他们计较,就是开不起玩笑,就是“土老帽”。恶趣味在他们眼里成了幽默,原本违法违规的事都被解释成娱乐,这是不是魔幻主义现实?更可怕的是,这种思想正潜移默化地传给下一代,也就是文章开头的情景——梦想成真的男主角当上了人民教师,走上讲台。却发现他的学生们对学知识丝毫不感兴趣,只想 搞钱 做网红。金钱至上是小孩子都懂的主流价值观;而一问三不知的学生们,说起自己崇拜的网红却如数家珍。首当其冲的错用,是不是导演的设计?还有毫无敬畏心的学生,在课堂上公然恶搞老师。底下孩子们哄堂大笑,弹幕上飘过的却是清一色的:笑不出来。的确笑不出来,因为现实中真有学生这么干。够匪夷所思了吧?更让人寒毛倒立的还在后面。被恶搞的老师气得拍桌子的样子,被班里同学做成鬼畜视频传到网上,火了。留言区的人却都在鼓励作者,调侃老师……深深的无力感,更让人无力的是,它的似曾相识。当男主走进主任办公室,门上贴的是“打造网红”海报,电脑里放的是美女直播;当他走在路上,看到到处都是正在拍视频的网红、直播卖货的博主……你能分得清这是虚构还是还是现实吗?虽然这部学生作品中,还能看出一些制作和处理方式上的粗糙;以及因为演员是没有专业学过演戏的同学,偶尔显得青涩的台词和表演。但它已经足够让我们反思——“娱乐至死”的时代,是不是真的正在到来?当短片里荒诞的正在成为现实,当曾经让人嗤之以鼻的成为主流,当十年寒窗苦读比不上网红日进斗金,当没人再将努力工作和追求上进当作奋斗目标,当各种恶俗直播间里的无价值内容产出过剩,花式赚眼球博流量……谁是真的“病人”?是这个世界,还是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我想这是值得每个人思考的问题。并不是否定直播业、网红的价值,只是凡事若是失去了“度”的制约,就很容易走向极端。如果人人都追求一夜成名,一夕暴富,谁来做那个踏踏实实研究学术和科技,扎扎实实建设国家的人呢?尼尔·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中写道:一切的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人文精神。我们的政治、体育、新闻、教育、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这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前提是我们得醒着。电影《成长教育》里,年轻漂亮、成绩优异的珍妮为了考上牛津大学苦读多年;却在结识了有钱又绅士的中年男人大卫后,内心出现了动摇。她甚至想过放弃学业与他结婚,这是一条通往财富和“上流社会”的捷径。可惜现实并非那么美好,最终她看到这个男人的真面目,也明白了一切都是幻影。这时她来到之前自己“看不起”的单身女老师家。却在看到老师的钢琴、壁画、书本时,发现这才是她梦想的未来,是她渴望成为的样子。而不是像大卫一样有很多钱买名画,却不懂得欣赏名画。或许没有多富有,但却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这才是她的价值所在。那你呢,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了吗?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别让外界嘈杂的声音,挡住你前进的方向。

  • 40岁被嫌油腻的水木年华,凭什么不配怀念青春?

    等了一个夏天,《乐队的夏天》第二季终于开播了。2019年,《乐队的夏天》第一季将平日存在于live house等演出现场的小众乐队搬上舞台,火爆全网。让国内的小众摇滚音乐走向大众,收获了更多听众。马东的那句“燥起来”,也成了整个夏天最燥的流行语。但没想到今年还没开始燥,水木年华就因为被批油腻淘汰登上了热搜。说起来《乐队的夏天》本质还是一个比赛节目,有淘汰很正常。但之所以能掀起热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被淘汰的原因,竟然是因为油腻。事情是这样的。在水木年华唱完《青春再见》之后,由各地livehouse主理人和乐评人组成的40位专业乐迷,仅仅只有2个人投了票,最终水木年华因为票数过少而惨遭淘汰。其中一位23岁的专业乐迷评价道:“这种中年人的油腻,根本打动不了我这种23岁的年轻人。”还有一个人说:“四十多岁的人还唱青春再见,不知道他们来这儿干啥了。”excuse me???郑钧看到后第一个不服:不可否认,水木年华的歌可能已经不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了。而《乐队的夏天》第二季请来的33支乐队,仅仅从第一期和第二期出场的几只年轻乐队里,也能看出新生代乐队在技术和创新上都有所图突破。比如成立不到一年的mandarin。三个公认的天才少年组在一起,最小的仅仅22岁。一向毒舌的丁太升说起他们都是:太强了。主唱chace。14岁发布了个人实验专辑《Alpha Test》,15岁获得新加坡华人打击乐艺术节金奖;17岁成为第一个登上Tomorrowland演出的中国人,第二年就登上了主舞台。这是电子音乐最至高无上的舞台,在此之前无人敢想。 吉他手肖骏被称为“中国爵士新贵”。他的首张原创爵士专辑就入围了第29届台湾金曲奖“最佳演奏录音专辑奖“。参加《一起乐队吧》,汪峰说他是“高手”,被李荣浩称为“真正的顶级”。鼓手安雨,也非常厉害。安雨16岁便成为首位代言YAMAHA爵士鼓的中国人,之后还代言过SABIAN镲片、REMO鼓皮等。在这么多光环加持下,他们三个人的表演确实也没让人失望。无论是技术还是整首歌的编排,都让人沉浸在他们营造的迷幻氛围里无法自拔。连一同参加节目的刺猬乐队也发出了感叹:"他们是从娘胎里开始做音乐的。”之后出场的由三胞胎女孩组成的乐队福禄寿,也非常亮眼。白裙,合成器和竖琴。一首献给外婆的歌,让人忍不住泪流。她们在台上唱着:“直到她的苦衷,变成了我的,她的仁慈,也变成我的了。”画面感扑面而来。福禄寿的音乐并不简单,其中加入了多种配器,却用最真诚的声音唱出了最质朴的情感。包括玩电子核的超级斩。二次元的热血和女主唱惊艳的核嗓,丰富了整个节目的音乐性。以及来自台湾的傻子与白痴、北京的号外乐队等等,都让人忍不住感叹一句,后生可畏。身为专业乐迷,你可以说水木年华十多年来的音乐没有突破;可以说他们作品技巧和音乐性上输给了年轻乐手。但不应该上升到对人身的攻击。说水木年华油腻,潜台词就像是在说:你们都这么老了,还有啥脸跟年轻人比,赶紧走吧。 虽然我很少听水木年华,但我绝对不认同这位23岁的专业乐迷对他们油腻的指责。尤其是在一档音乐比赛节目中,拿一个人的年龄或者外表说事本身就很低级,也并不公平。更不用说去讨论“油腻”这个词来评价音乐作品到底合不合理。真不知道这些被冠以“专业”的评审,到底专业在哪。水木年华在微博上针对网友提出“炒冷饭”的回应还有这两年,油腻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太高了。一开始,人们吐槽那些中年男性的油腻感,来自于他们不修边幅,口无遮拦,言语粗俗,夸夸其谈……后来延伸到生活习惯:大腹便便,手带佛珠,听草原歌曲,使用翻盖手机皮套......再后来,不止中年男性。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一个人旦凡搭上了油腻,就成了被嫌弃的对象。油腻到底是什么意思?没有定义。它可能用来形容一个喜欢在朋友圈分享娃照的妈妈;可能用来描述一个有些发福爱谈论往事的父亲;或者,仅仅只是用来归类一个你讨厌的中年人。只要你不喜欢,都可以是油腻的。坦白说光看“油腻”两字,我就能感觉到这个社会对中年人满满的恶意。在一些年轻人眼里,过了三十五岁的中年人,如果做不到像年轻人一样潇洒、有拼劲,就该被张东升推下悬崖了。他们怎么就不配和年轻人一起比拼了?怎么就不配怀念青春了?虽然从节目的观感上来说,水木年华一出现,其实可以大概率预测到他们的结局。时间回到2010年。发行新专辑《启程》之后的水木年华,就陷入低潮期。近10年来,你很少能从荧幕上看到他们的身影。卢庚戌忙着拍电影。廖杰忙着下乡助农做公益。他们的精力已不再音乐创作上,偶尔接商演,也总唱那首《一生有你》。三个月前,水木年华出了首新歌:《忘不了就别忘了》。但是除了歌迷,这首歌没有让水木年华在大众视野里留下任何痕迹。当被问到这么多年水木年华去哪了时,卢庚戌都不免自嘲:过气了。带着这样的水准,想必他们自己也知道难以和其他常年坚持创作,在live上不断突破的乐队比拼。比赛是残酷的,或者说市场是残酷的。当你的作品拿到台前,就应该做好接受观众评判的准备。就像大张伟在水木年华被淘汰后所说 :“起码他们有他们的勇气,站在这个台上,出道这么多年了,还能愿意被别人评论,我觉得很棒。”但作为80后的集体回忆,听着他们唱《青春再见》,也依然能感受到属于他们那一代人青春里的热血与热情。毕竟青春是美好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曾拥有青春,这本就不该是年轻人的特权。你可以评价水木年华的音乐,但不该剥夺他们怀念属于自己的青春的权利。

  • 豆瓣9.5!30年前的明星上节目,什么都敢讲

    访谈节目主持人易立竞最近因为怼人蹿红。从乘风破浪的姐姐们到李小璐、郭敬明…凡是上过她节目的人,都被她犀利地发问难住。不过,想套出明星生活里的那些事,光靠毒舌是远远不够的。31年前的一天,香港四大才子之三(黄霑、倪匡、蔡澜)合开了一档成人节目。另一个才子是金庸这么多年过去了,它依旧稳坐9.5的高分,在V姐心中再也没有比它更好看的访谈。它就是《今夜不设防》。01为什么今夜可以不设防? 这档节目在当时有多火呢?香港几乎家家都在准时收看这档节目,创造了香港同时段电视节目的纪录。当然它备受欢迎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来访者的咖位,最主要的是跟现场的放松和尺度有关。当年,但凡是正当红的艺人都来过这档节目。像是张国荣、张曼玉、王祖贤、林青霞、利智……还有巩俐和张艺谋。也有人说,明星红不红就看有没有上过《今夜不设防》。这档节目的风格跟它的名字一样,不设防。形式、内容均没有边界。虽说是档正经的访谈,但在录制现场,三位主持人可以随意抽烟、喝酒。嘉宾自然也可根据喜爱选择喝酒或者抽烟。与其说是完成硬性通告,不如说是与刚认识几个小时且相谈甚欢的朋友聊天。不过,想获取来宾的信任,口无遮拦的互诉充肠,并不是件容易事。蔡澜曾说,他们录制的前一个小时基本问不出什么,酒过好几巡后,当大家互相熟络起来,局面就此打开。那些压根不敢想的尺度,也就轻松聊了起来。当年张国荣在节目里敞开心扉的讲述了自己确定性向的过程。惠英红大谈自己不是处女,说完后悔想减掉,但在酒精的催化下觉得那又怎样,索性保留。张曼玉直言自己参加港姐选秀是贪慕虚荣。关之琳说什么类型的情妇都尝试过,尽量不让对方知道。巩俐还没有成为巩皇,言语里带着青涩。林燕妮出场让黄霑缩到了一旁,变成了小男人。……据说,哥哥张国荣因为聊嗨了,说了些不能播的内容,会在酒醒后给节目组打电话让删掉些。可见,这档节目多有魔力,能让艺人如此放松。那会的明星,不怕讲话,更不怕讲真话,他们纷纷走下神坛,观众也不会挖苦找茬。就像黄霑所说,我们这个不过是个访谈,不为说教,开心就好。像是恋情、爱情观、情色……都大胆摊开讲出来。而这档节目之所以好看,还仰仗着他们——黄霑、倪匡、蔡澜是《今夜不设防》的灵魂。要知道,这个节目能诞生,还是源于倪匡的一段情愫。都说自古才子多风流,这三位才子也不例外。酒量很好的倪匡喜好去夜总会玩乐,在一次酒局里,他恋上了妈妈桑。买单的时候发现,消费过高,人也不是多美,还要他们讲段子逗乐。三人一合计,索性将这个点子卖给电视台,既能赚钱又能见全港数一数二的美女何乐而不为。于是,不设防的夜谈就此诞生。BBC都称这是当时世界上最自由奔放的节目。黄霑负责cue谈话流程,插科打诨、调侃撩妹样样在行。时而贴脸王祖贤,时而拜倒在张曼玉的美腿下。别看他迷离的眼神在美女间飘荡,真说起来还不知道是谁调戏谁呢。毕竟,黄霑取悦她们的样子足以说明一切。倪匡和蔡澜通常会围坐在嘉宾和黄霑的旁边。他俩的存在感虽然没有黄霑那么高,但也是亮眼的明珠。倪匡的经历不用过多赘述吧,《精武门》等小说就出自他手。黄霑被美女逗得花枝乱颤的时候,倪匡总是补一刀跟着笑眯了眼。跟他们相比,蔡澜的知名度小很多,却是最接近电影的人。参加节目的嘉宾跟他也熟悉。他在邵氏集团监制了多部电影,其中不乏卖座的风月片,向来通达的他面对外界的质疑丝毫不惧。反而认为大众喜欢又赚钱的片子,为何不做呢?大概是在电影界周旋了大半辈子,蔡澜的另一个身份让他更为出圈:著名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国》里的总顾问就是他。早上10点前就喝白兰地吃猪头肉的蔡澜,最懂得寻常百姓家的乐趣。不同的阅历,相同的爱好,让他们三个人从来不逼迫嘉宾说什么。他们往往借助的是“水到渠成”的默契。这让节目组给了他们更多的宠爱,即使聊嗨的时候全程粗口,后期也会帮他们“哔”掉。从那以后,模仿它的节目有很多,但没有一个能超越。那种乌托邦式的创作环境,就此终结。人们会借鉴《今夜不设防》里让大家轻松的方式,比如喝酒抽烟,随地而坐,忘记镜头……可结果总令人失望。《饭局的诱惑》里有部分访谈内容,喝酒吃饭是为了植入《姐姐好饿》因为尺度问题,被要求整改上节目的嘉宾坐在镜头前,明显能感觉到他们在思考,摆在面前的酒和饭,是吃还是不吃呢?显然,这就失去了带着酒肉上节目的意义。除此之外,越来越束手束脚的艺人,像是复读机般将公司准备好的稿件背出来。实属没意思。 02访谈,绝不只是你问我答 前段时间,豆瓣网友掀起了一股考古风,扒出明星多年前在网上冲浪时的样子,自毁形象,吐露实感……虽然中二,但让人觉得他们也是普通又有情感的人。再对比如今通稿程式化的状态,艺人们真是变成了产品和工具。在这种畸形的模式里,更“有趣”的事情发生了——采访者就会想尽办法标新立异,从艺人嘴里挖出独家内容。于是,就出现了以鲁豫、易立竞、许知远等为代表的内地访谈类型节目。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强调自我,忽略被采者。还记得鲁豫那句灵魂发问“啊真的吗,我不信”。在她面前,伊能静都觉得遇到了对手。最近实火的易立竞,记者出身,以毒辣且咄咄逼人的风格著称。她说要让被采访者感到不适感,从而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回答。但现实却是,激发的只有被采者的尴尬。不管是李小璐还是郭敬明、孙红雷,在易姐的对谈下,都有点招架不住。最后呈现出的节目就是易立竞让明星们哑口无言。但其实这群人之所以能成为明星一定有自己的方式和能力,比起下不来台,观众最感兴趣的不应该是他们如何成为今天的自己吗?许知远同样如此,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本能排斥外界的一切。开口就是文史哲,滔滔不绝,硬扯关系。李诞一句话就点出了许知远身上的毛病。V姐想起《生活万岁》的导演程工说过的一句话:“我有个本领,可以让被拍摄者跟我相处半天,就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故事。”不管是用语言采访还是用镜头采访,别人愿意跟你讲自己的故事和回答你的提问,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显然,前者更有温度。张艺谋在指导完70周年国庆晚会时接受采访,刚开始只是简单地回答记者们的问题,直到有人问出,“您最担心哪个环节”的时候。一下点中了导演的点,他收起疲倦,滔滔不绝地分享整场晚会的感想。看到了吗?好的访谈,绝不是你问我答,而是抛出一个话题,谈出更想说的话。不得不说,犀利强势的发问确实会将人逼到顶点,然后撕掉被采者身上的保护膜,得到本能的反应。可惜的是这份本能或许会变成抵触的戒备。要么是与之对抗,要么是放弃表达顺从提问者。V姐看过易立竞采访得最舒服的一集,是采访马薇薇。那期节目以马薇薇日常化的寒暄开始,她从棚外进来边走边说接到父亲病情复发的电话,随后开始了一种倾吐式的对谈。对于马薇薇这样高输出、强观点的嘉宾来说,不用太多提问和指引,她自己就能表达很多,而且易立竞的想法也不能干涉到她。但这样的被采者总是少数,可遇而不可求。30多年过去了,影视行业变了很多,受制于演艺圈的各种规则,访谈不再纯粹,想回到从前那种不设防的状态,真的太难了。当然,这并不能只怪罪给访谈者。如果经典只停留在过去,该反思的应该是整个行业。

  • 国产女团选秀三年了,“哭”够了吗?

    上周末,《青春有你2》大结局。有人欢喜有人忧,也有人看着朋友圈满屏的“恭喜刘老师C位出道”一脸懵逼。没办法,一集也没看过呗,没法和大家一起站队:Pick的小姐姐高位出道的,欢天喜地;支持的选手遗憾落选的,简直要问候节目组全家了。这年头,你看或不看选秀,都或多或少被它的声音包围过,哪怕有时候是被动接收了奇怪的信息……不由地让人产生疑问:现在的选秀,到底是在选什么呢? 01 实力不够,故事来凑 最近,国内《青春有你2》(以下简称《青你》)和《创造营2020》(以下简称《创3》)两档选秀热度有点旺。因为都是选女团,档期又有重合,不免让人拿他俩隔空battle。首先,两边的“生存压力”都蛮大的,《青你》是从109个女孩中选9个出道;《创3》从101个选手里选出7个。不说百里挑一,至少都是超过10人争一个名额的激烈程度。更不用说,这100多位选手本身就是从各大经纪公司的练习生中,经过层层筛选脱颖而出的了。那么多漂亮精致的女孩,一起比拼唱歌跳舞,想想都是青春洋溢的味道。可是怎么就,总是要有“哭戏”?拼尽全力,最后错失出道机会哭了的,观众也心疼。压力太大,心态崩盘哭了的,也能理解。可是什么都还没做呢,问几句话就哭是什么操作? 不是针对哪个选手,只是既然来参加比赛,基本的心理准备和承受力应该是有的吧。结果黄子韬看不下去了,怒吼:“给你们这个舞台不是让你们来哭的!能行就行,不行就走!”#黄子韬现场发飙#成了《创3》第一个出圈的话题,让人好笑又无奈。更无奈的,是这个节目再次闯入公众视野,竟到了首次公布排名时,第2名陈卓璇对赞助商喊了一句话:“是我站得还不够高吗?”一时间,有人受不了她自大情商低,有人欣赏她身上的真性情和拼劲儿,两拨人吵了起来,直接把她吵上热搜。《创3》靠这句「璇言璇语」才终于又有了点话题。什么时候,选秀要靠这些来撑热度和场面了?隔壁《青你》也差不多,节目播完,许多观众记忆点还是停留在“淡黄的长裙”,以及小作精虞书欣的那句“哇哦”上...哪怕后来虞书欣一次又一次登上热搜,“长裙”的两位Reader也早就离开了这个舞台。 02 出道了,然后呢? 一场选秀从开始到结束,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不是惊艳的舞台、独具特色的选手,实在是件令人遗憾的事情。要是这两档选秀没能达成你的期望,那台湾地区的《创造101》(又名《DD52》)绝对更让你大跌眼镜。台版101,是“土”出圈的。别不信,一支模仿“黑人抬棺”的舞蹈感受一下。 台版101模仿黑人抬棺 小问号你是否有很多朋友??注意看最后,喊“吃便当喽”的女生还被后面的人挤了个趔趄,也不知是节目安排还是意外,反正跟闹着玩儿似的。如果你觉得这只是故意恶搞一下,那这夜店风的主题曲表演又是怎么回事?还有堪称「人类迷惑大赏」的初评级和battle舞台↓别说观众了,台下导师都看不下去了。撩头发,甩手,踢腿,划船,这是跳舞啊还是杂耍啊?被群嘲怪不了别人吧不知道这档节目,能否为逐渐衰退的台湾演艺圈注入新鲜血液,反正目前为止是觉得悬。这些年,国内的男女团选秀风生水起。从两年前喊着要“重新定义中国女团”的《创造101》,还有《偶像练习生》,《青春有你》……男团女团陆陆续续也选出了几波。有人陪跑,有人一夜成名,有人只是昙花一现。比赛,投票,淘汰,出道,可然后呢?这些最终成团的胜利者们,当真担得起当初对他们的期待吗?我不是在质疑成员们的实力,既然是千挑万选出来的佼佼者,必然有自己的过人之处。比如当年C位出道的孟美岐,唱跳实力兼具,台风稳健。蔡徐坤也一样,颜值和业务能力在线,做起导师来也很专业负责。可是组合的境况如何呢?当初以“中国第一女团”的名号出道的火箭少女101,真的重新定义中国女团了吗?出过一首大街小巷播过的《卡路里》,还是靠的《西虹市首富》电影的热度;人气高的学员陆续接了一些活动,也有往影视综艺方向发展的;记得杨超越的锦鲤表情包也流传过一阵儿,接着被表情包届的众多“后浪”拍在沙滩上。你转发过这个杨超越吗?不否认有的成员solo发展得不错,只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而女团的“团魂”,连粉丝都不敢抱太大希望了吧。出道即巅峰,不知道从多少人口中听到过这个评价。即使你不同意这一说法,也举不出足够“家喻户晓”的例子来反驳它。下个月,到两年合约期的火箭少女就要解散了,她们也这样猝不及防地成了前辈。 03选女团,到底在选什么?很多人都知道,《创造101》买了韩国《Produce101》的版权,因此不免有人拿国内选秀和“韩版101”做比较。碰巧看过几期《Produce101》,那个节目是真刀真枪在选女团。101个人里,有很多练习了3年5年的练习生,身上有股要拼命抓住这次机会的狠劲。更久的训练,带给她们的是更强的唱跳实力,所以整体水平在后者之上。有失败和眼泪,但没有那么多故事和闹剧。而《创造101》,更重一个“噱头”。怎么讲?学员水平参差不齐,剪辑时也会把综艺感作为重点衡量标准。放大故事,放大冲突,放大cp line,总之谁更博眼球,就能得到更多的镜头。而镜头多了,就意味着有更多被认识和选择的可能性。不只《创造101》,如今的各大台的选秀都一样。唱得好,练习地努力不一定有镜头,但能让人笑到痉挛、魔音绕梁的那种一定有。而作为流行语直接或间接的“缔造者”,即使被淘汰也有通告上,有戏拍。因为,有噱头啊。实力好坏可以靠边放,能带来流量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说国内的女团(男团)选秀,发展了几年到现在,依然任重而道远。跟十几年前横空出世,并像一场暴风雨般席卷全国的选秀《超级女声》比起来,也仍有距离。2005年的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有多火?残酷的赛制,青涩的选手,真实的舞台,创造着收视神话。全民追捧,拉票现场火爆,巡回演唱会一票难求。2005年的冠军李宇春,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她们不只是一个选秀节目出来的明星,更是开创了一个时代。如今时代不同了,选歌手和选女团的标准也不同。2020年做着明星梦的新人,很难像当年的李宇春一样“平地而起”;中国女团的标准,也很难用确切的某一种风格和能力来定义。可不论选秀会走向哪里,选偶像也好,选女团也好,选手自身的业务能力永远是最最重要的考核标准。也许舞台翻车、炒CP、撕X能为节目或个人带来短暂的关注,但都无法增强它的输出强度,延长它在观众心目中的生命。不论市场如何变化,观众口味如何变化,想为自己争取到机会,只有靠自己。希望每一位真正有梦想的男孩女孩,能踏踏实实提升自己的实力,让自己在舞台上发光发亮。也希望真的有一支女团出现,它能够重新定义中国女团的标准,引领下一波潮水的方向。

  • 当创意不再被信任,是谁杀死了广告人?

    你被裁员了吗?你被砍预算了吗?你被拖欠尾款了吗?2020的广告人,一定不好过。受疫情影响后严峻的行业形势,让所有从业者都不得不绞尽脑汁,为了那些不燃烧经费的创意,为了在行业中生存下去。广告人正在逐渐失去尊严。这让厂长想到了去年末On Brand创始人陈耀福和他的女儿做的一部访谈短片——《谁杀死了广告人?》片中受访的9位都是国内广告行业的大佬,像奥美大中华区董事长宋秩铭、亚太广告节总裁林俊明、马马也创始人莫康孙……他们是真正启发一代人、推动创意、引领行业的广告人。虽然几位大佬在言谈中,没有透露太多的悲观看法,但他们对行业细节的阐述中,至少可以起到发人深省的作用。01广告人杀死广告人其中让厂长印象最深的,就是港中文大学广告学硕士导师邓志祥说的——广告人,正在自相残杀。“有的时候代理商会私底下打电话给客户,说我不收比稿费,让我来做吧。还有人说,他们五天不行,我们三天都做得到,让我们来。……这样是创造不了这个行业的尊重的,这班人心不齐,大家都比便宜、比贱的去做。”这种现象,相信从事创意行业的人都有感受,有的刁钻客户,你不接,自然会有人舔着脸去接。在邓志祥眼中,能称得上广告人的“广告人”已死。他说:广告已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现在的广告了。毕竟,现在的广告业跟60年代的广告狂人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了,真正有心负责创意和策略的人自身温饱都成问题。之所以说,“广告人”被杀死了,其实他更想表达的是广告人缺乏职业精神的现象。而这种职业精神是什么?记得《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中有一个观点:要敢于说真话,客户花钱不是为了听好话的,广告是服务业不是服从业。把“服务”当做“服从”来做,也让现在的广告人们自称为“广告狗”、或者“互联网PPT民工”。他们见证过各大城市凌晨4点的街道;他们因为客户的需求变动和修改而愤怒,又因客户说要自己做而抑郁……图源:公众号「大创意」可能广告人会说:这都是无奈啊,迫不得已之下只能服从甲方爸爸。但与此同时,很多人也会因为自满、不服等情绪挑起内部的矛盾。如果这一点你get不到,就赶快去看看美剧《广告狂人》吧。图源:公众号「大创意」很多广告人的理想是有更高的年薪,更大的理想则是被行业认可,让自己的作品获一次大奖。而在广告圈中,当某一个作品获奖后,总会有一些圈内奇奇怪怪的人出来“认领”奖项。下面这个来自全球知名广告杂志Shots的短片,精准的揭露了获奖后广告圈内互相厮杀、追名逐利的嘴脸——《当广告人获奖后》在一条船上,广告创意团队拿到了一个广告奖,正在庆祝的时候,船上开始来了各式各样的人.....比如ECD(执行创意总监),行规里他不需要直接执行,但却能在获奖的名单上有他。再比如客户,做项目的时候各种不喜欢,就因为付了钱,于是听到广告获奖了,也过来抢个风头。或是社交代理商,就为作品发了三条微博,就想加名字。最后连实习生,提了一个被否的创意也来抢名字。而这些所有人的争吵,最终都被集团全球CCO(首席创意执行官)收割,他乘坐飞机过来拿走奖项,大喊一声“伙计们,干得不错,请继续加油”,留下一群在船上干活的广告人。看完这个广告人做的广告奖宣传片,才真正明白邓志祥先生说的:“这班人心不齐,不团结”,是有多么的不团结。02相信数据,没人相信创意杀死广告人的,不仅是自己,这个问题跟如今这个时代的大环境脱不了干系。正如MCCANN中国CCO郑以萍说的:很明显的感受,“就是从iPhone诞生之初,广告行业的时代就变了……”智能手机、移动互联、大数据。这些先进的科技手段,让传统广告的媒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除了媒介上的发展,“品效合一”、“私域流量”、“下沉市场”、KOL到KOC……概念分秒更新,因此广告人陷入一波又一波的营销热潮中。前智威汤逊大中华区CEO唐锐涛指出:我们太着迷于大数据的可能性,以至于人们同时害怕两件事,一是科学的微观目标定位营销,二是关注创意传播的重要。光看这句话,可能还不太理解。但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人们宁可相信数据,也不愿相信创意。数据来自于哪里?是那些肉眼可见的数字,是那些显示在公众号文章下面的阅读量、是微博的转发量、是短视频的播放量、是产品的销售量……到了2020这个“直播带货元年”,数据又约等于直播声浪。等到企业CEO、央视主持人都下场直播的时候,直播带货、电商经济、流量变现,这些概念正在一步步吞食人们对品牌创意、对广告重要性的认知。广告的价值是需要用商业和创意双向衡量的,但流量就是真实的数据吗?在这个传播数据可以靠刷、产品销量并不包含退货量的年代,数据不一定是真实可靠的。厂长前两天在豆瓣上看到一位执行创意总监的自述:“我们同事老问我,说你看那个广告好吗?我说不好,像屎一样,为什么要让我看,为什么要浪费我的时间来看这样一个屎一样的作品。他们说因为刷屏了,都在转。”很多前几天看完《后浪》的广告人都开始了怀疑人生的灵魂拷问:刷屏,真的是广告的终极追求目标吗?不找流量明星代言,Agency还有活路吗?厂长还是那句话:在这个信息泛滥、各类传播平台流量为王的时代,广告需要给人们一个选择看它的理由。我们永远不能低估了创意。03转化、跨界、破圈…广告人被品牌主绑架了回首过往一年的营销案例,曾经高喊的“内容裂变”正在渐渐失去光芒,品牌主们失去了大部分耐心从而将目标都放在了转化上。从2017年的“百雀羚长图广告”、2018年的“番茄炒蛋”刷屏,到2019年“啥是佩奇”爆红朋友圈,背后是撑不起高传播量的低转化率。广告《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所以,众多品牌开始将眼光投向更简单粗暴、转化率相对直观的直播带货等等。但当你在电商世界中接触大量商家后会发现,95%以上的老板不懂“品牌”,充其量就是做个有一点实用功能的商品,从上架到停产,如夜航小船,无人知晓。赵圆圆在同质化严重的电商圈,很多商家不选择为产品做广告的原因是三条疑问句:找广告公司做啥?广告公司有流量吗?做广告不等于烧钱吗?去年1月份,就连知名快消品牌宝洁P&G,都在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上说道:“我们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宣传上,我们不停地在寻找平台、投放广告,但是属于广告的时代很快要结束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一个没有广告的世界。” 在不断的缩减广告预算后,作为全球最大的广告主之一的宝洁竟然呼吁“一个没有广告的世界”。与此同时,那些做广告的品牌主们呢?B站、小红书忙着破圈。杜蕾斯、麦当劳做衣服了,皮炎平做口红,网易严选出了葫芦娃彩妆,各大品牌都在跨界。说白了,品牌主们依然认为还是传播群体越大越好、流量覆盖越广越好,就像唐锐涛说的:他们不敢直面精准目标的定位营销。2019年,行业的现状已经逼得奥美开始做淘宝直播的案例了。不过做电商案例对于经验丰富的广告公司来说,如同让CCTV主持人主持婚礼,不仅学得快而且驾轻就熟。换句话说,只要还有品牌、还有消费,广告公司就不会死,广告人也不会饿死,只是可能很长一段时间抬不起头。亲爱广告人们,从创意的产出者,变成了被品牌绑架的奴隶。但终究希望这样的现状只是一时,总有品牌会在流量中觉醒,找到自己的定位。也总会有坚持下去的创意热店和广告公司们,服务这些优质的品牌,做出证明广告人尊严的优秀广告。参考资料:[1] 2019,中国广告行业有多难?| 广告狂人[2] Who Killed The Adman?| NormanOnBrand,陈耀福[3] 2020,广告人并不是时代的落水者 | 赵圆圆

1 23